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证方相连,方证同条,《伤寒论》讲的到底是什么?

原创 李云峰 肖相如频道

导读:《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但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一样,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本篇是作者在肖师师门学习完《特异性方证》模块后的心得体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阅后留言探讨。

 | 作者:李云峰(肖相如师门六期弟子)


01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


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伤寒论》被奉为经典,流传千古而不衰,学术界一致认为《伤寒论》的主要贡献就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各种版本的《伤寒论》教材在概论中总结其学术成就时,第一条都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第二条都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实《伤寒论》的实际内容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伤寒论》主要由这样的条文组成。有六经辨证吗?有的只是证和方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方相连,方证同条。这就是方证。
以上关于桂枝汤证的部分条文,讨论的都是证和桂枝汤之间的关系,即什么证可以桂枝汤主之,什么证宜桂枝汤,什么证可与桂枝汤,什么证不可与桂枝汤。显然,《伤寒论》讨论的主要是方证。

02


证的精华是“特异性方证”

特异性方证,就是方和证之间具有特异性的关联,可以达到方(药)到证除特效,具有精准、快捷、高效可重复的特征
证是中医的治疗对象,方是中医的治疗手段。证和方之间的关联程度决定疗效的好坏。
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即方到证除,亦即特效。
特异性证,由特异性要素或者特异性的组合构成,针对特异性的方。
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的特异性要素,见到“往来寒热”,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如“呕而发热”,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异性组合,凡是“呕”和“发热”并见,就是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但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一样,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
区分的根据是某证用某方后疗效的好坏和副作用的有无或多少。
其中,只有“主之”的方证之间关联程度最高,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属于“特异性方证”,所以,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寻找能够药到病除的特效药。那找到了没有呢?找到了一些,很不够。中医找到了多少呢?也很有限,就是前述的“特异性方证”,而这些“特异性方证”大部分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
迄今为止,没有人在“特异性方证”上超过张仲景,这才是《伤寒论》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所有的证都能找到具有“特效的方”吗?从理论上说,所有的病都应该有特效的药,只是有的找到了,更多的还没有找到。
《黄帝内经》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对还没有特效方的证怎么办呢?那就要辨证论治。

03


辨证论治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在《伤寒论》中,凡是有方可用的证,都会直接用方,实在不能用方的才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以上所列举的桂枝汤证。
现在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最早根据,但这在《伤寒论》中却是因为没有方证可用的无奈之举。
所以,“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辨证论治是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其疗效的可靠性和操作性都不可与“特异性方证”相提并论。
比较一下“特异性方证”和“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中“寒邪侵表”辨证论治: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 《伤寒论》中的特异性方证: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辨证论治一共有证、理、法、方、药五个步骤,而“特异性方证”只有证和方两步。
虽然特异性方证大部分可以用辨证论治进行分析,但因为方证之间的关系已经确定,这个过程可以省略,这也正是特异性方证的优势所在。
根据辨证论治,方和证都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但却只有特异性方证的用法最简单,疗效最肯定。
如《伤寒论》第 35 条,对于本条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治法是辛温发汗散寒,属于这一治法的方还有葱豉汤、九味羌活汤、荆防败毒散等,甚至还可以自己组方,显然只有麻黄汤疗效最好。
此外,有的证用辨证论治不能确定治疗,只能用方证来治疗。
半夏泻心汤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的标准只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而根据“呕而肠鸣,心下痞”则不能辨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这一运用半夏泻心汤的证来,治疗过程不能完成。
大陷胸汤证用辨证论治也不能辨出水和热来,得不出辨证论治所要求的证来。《金匮要略》中用小建中汤治虚劳也不能用辨证论治来完成。
即便是辨证论治的过程很完整,对同一个证,不同的医生可能开出不完全相同的方,这是因为医生的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辨证论治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会影响疗效。
而“特异性方证”则证和方相连,一般的医生也不会出现差异,可以确保疗效。所以,凡是能用“特异性方证”的,决不用“辨证论治”。

04


么确定“特异性方证”?

怎么才能找到“特异性方证”?那就要背熟《伤寒论》。凡是“主之”的方证大部分是“特异性方证”。对临床而言,这显然不够,那就透彻的研究《伤寒论》。
《伤寒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特异性方证”。张仲景为什么被尊为“医圣”而毫无疑义,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么多的“特异性方证”,且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屡试屡效,百试不爽。也就是说,张仲景对医学最杰出的贡献是“特异性方证”,没有人在这个领域超越张仲景。
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找到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效药。“特异性方证”就是找到了与证对应的特异性的方。“特异性方证”的运用没有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因为证与方的关系已经确定,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省略辨证论治的过程,因而才使“特异性方证”具备了精准、快捷、高效的优势。
师父肖相如的“特异性方证”,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总结了以下珍贵的临床经验:
第一节桂枝汤证3条……
第二节麻黄汤证6条……
第三节五苓散证6条……
第四节桃核承气汤证5条……
第五节葛根芩连汤证2条…
第六节风湿三方证3条……
第七节半夏泻心汤证8条……
第八节猪苓汤证2条……
第九节小柴胡汤证10条……
第十节大柴胡汤证8条……
第十一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条……
第十二节黄连阿胶汤证1条……
第十三节真武汤证13条……
第十四节吴茱萸汤证4条……
第十六节肾气丸证7条……
第十七节清燥救肺汤证2条……
由此可见,“特异性方证”,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 中医思维系列(二)
“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 中医大讨论(二)
我参加国医战队暑期经方班后,有了这些感悟(二)
重拾信心 | 《伤寒论》课后有感
怎样抓住肯定的疗效? | 伤寒
“特异性方证”为什么比“辨证论治”更精准、高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