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机——人为什么会生病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给大家介绍病机。
 
机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讲“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我们一旦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状态相中当中。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中医病机学与西医病理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区别。二者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规律,但西医病理学着重研究患者局部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变化,而中医病机学是以整体观点为指导,去把握和认识疾病的发病规律。
 
中医学认为,每一种疾病,都会有一个基本病机,所以在《内经》一书中记载着注明的病机十九条,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实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濆pēn郁,皆属于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针对基本病机,进行开方用药,往往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中医病机学说蕴涵着对人的生命活动复杂内容和深层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丰富生命科学理论做出了贡献,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谨察病机,各司其属,”这就是在要求我们论治疾病必须要审查病机,审查疾病的本质关键,以及疾病的变化所在,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疾病的传变去向。我们经常讲中医学的特色是辩证论治,其实,所谓辩证论治,实质上应该是审机论治。
 
在正式学习病机之前,我们需要从中医的视角,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提到人生病的原因,可能很多人会说前面已经讲了呀,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劳逸失度等等,但是这些是都是病因,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发病原理。比如同样是气温骤降,有了寒邪,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却不会,原因是什么呢?邪正交争才是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指的是正气。在中医文献里面,正气与邪气相对,简称正。什么是正气呢?正气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呢?1.自我调节能力;2.适应环境能力;3.抗邪防病能力;4.自愈康复能力。大家看这些能力就会发现中医所说的正气其实就相当于西医提出的免疫力。
 
邪指的是邪气。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我们前面讲过外感因素、内伤因素,还有其他因素,统统称之为邪气。这里面包括致病的始动因素,比如疠气、毒气;还包括更多的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等等,这些统统属于邪气范畴。
 
邪气作用到机体,与人体的正气,两者交争,构成一对矛盾,用中医的术语叫邪正交争,也称为邪正相搏。在一般情况下,若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常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病邪便难以侵入,即使邪气侵人,亦能驱邪外出。因此,一般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当正气不足时,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时驱邪外出,更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及时调节紊乱的机能活动,于是发生疾病。
 
发病的机理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中西医是在发病观念上截然不同。西医主张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病原体,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素问遗篇·刺法论》也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认为正气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疾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就是感受邪气。如天冷受寒后,鼻塞、流清涕;大怒后胸胁胀满、目赤肿痛,寒邪和大怒都是引起疾病的一个原因。
 
(2)邪气可以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如感受寒邪主要表现为鼻流清涕,恶寒重,发热轻,周身、骨节疼痛,是寒证;而感受热邪,则鼻流黄涕,恶寒轻,发热重,咽喉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热证,说明寒热邪气不同,影响疾病的寒热性质也不同;邪气对发病类型也有影响,如感受六淫,发病的类型为外感病;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导致胸胁胀满疼痛,属于内伤病;邪气还会影响疾病的特点。如伤于湿邪和伤于风邪,疾病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伤于湿邪关节重痛,伤于风邪关节游走性疼痛;伤于寒邪,关节剧痛。
 
(3)邪气影响病情和病位
 
感受邪气不同,病情轻重有异,病位也不同。如同是外感致病因素,感受六淫一般发病轻,无传染性;而感受疫疠邪气,病情重,传染性强;感受六淫邪气病位一般在体表、由表及里发展;而七情损伤,直接伤内在的脏腑,没有表证;伤于风和伤于湿,病位也不一样,如“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感受风邪,主要是头风头痛;而伤于湿邪表现为下肢水肿或白带增多。
 
(4)邪气在某些情况下起主导作用
 
一般来讲,中医在发病观点上强调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外在条件。但中医并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邪气也会起重要作用。如癌症晚期患者和一个壮小伙,同样接触高压电,都会被电死,这时电流邪气起主导作用。尽管这两个人正气的强弱不同,但在瞬间邪气起主要作用;再如,枪弹伤或虫兽伤不管是正气强或弱,击中或咬到关键部位都会死亡。
 
3、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不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至于是否发病,中医学认为取决于正邪斗争的胜负。
 
(1)决定发病与否
 
在正气和邪气双方斗争过程中,如果正胜邪负就不发病;反之,如果邪胜正负就发病。人是否得病,不是取决于单方面因素,而是正邪双方力量斗争的对比:正胜邪负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如每个人呼吸道中和空气中都有结核杆菌存在,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得结核病有的人不得?到底结核杆菌是使人得病的原因还是结果?从中医发病学原理来看:人正气强,能够战胜结核杆菌,尽管呼吸道有结核杆菌存在,但是不得结核病;人之所以得肺结核病,是由于正气虚弱抵抗力差,才使结核杆菌得以侵犯人体而发病,结核杆菌是正气不足的引起人得结核病的一个结果。西医认为,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可见,中西医关于病因的认识是完全不同,关于发病的本质认识也大相径庭:中医以正气为本,而西医以原始的致病因素为本,中医在发病学上的观点是充满辩证法思想的。
 
(2)决定证候类型
 
疾病证候是实证、虚证还是虚实夹杂证,完全取决于正邪双方的性质和特点。如正气不衰,邪气盛,为实证;若正气虚弱,邪气盛,是虚实夹杂证。
 

发病类型

 
1、卒发(感而即发)
 
什么叫卒发?就是感而即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的意思。从邪正斗争而言,感邪后,正气抗邪反应强烈,迅速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并显示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什么条件下容易感受了邪气立刻就发病?感受邪气较重,就是指病邪的作用力非常强,作用机体,损伤非常厉害;情志剧变,剧烈的情绪变化,如暴怒、过度悲伤均可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脏腑机能障碍而顷刻发病。我们讲“怒则气上”曾经提到过,暴怒,突然使肝气上逆,肝气上逆的结果,血随气逆,就可以出血,人就可以突然昏倒,甚至迅速死亡,这是指情绪的突然变化。另外还包括被毒物所伤,外伤,感受疠气等原因。

2、徐发

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它与卒发对称。卒发是急性发病,徐发是慢性发病,有个过程。我们前面讲湿邪致病的时候,湿邪致病有个特点,致病的隐袭性,湿邪侵袭机体以后,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是表现为徐发,就是发病比较缓慢。

3、伏发

是指邪气伏藏而后发病。换句话说,邪气侵入人体之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表现出来病理变化,这个就叫伏发。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另外邪气中人,如果侵犯得比较深,则可能深入脏腑骨脉之中,当人精气旺盛时就不会发病,当那人气血衰弱时,一旦有一个诱因,虽然有几十年之久,也有会复发的。不管内症外症,都会这样,这也是应该要知道的。

清代名医徐大椿的《洄溪医案》中曾讲过这样一个医案:浙江湖州的副总兵穆延弼,身体强壮,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牙关紧闭,不能开口饮食,已经五天没吃饭了。请他去看,只见患者招待举止一切正常,就是不停的喊饿。徐大椿让他张口,他只能把上下牙齿张开一条细细的缝,摸他的两个面颊,硬硬的像皮革一样,细细问了一下,也没找出原因来。

徐大椿问他说:“你这个病是被恶风吹了,您之前有被大风吹过吗?”他说:“没有。”突然恍然大悟道:“是啊!我二十年前曾跟随军队在长城外防守,在帐篷中睡觉,半夜忽然怪风大作,把帐篷都拔起吹跑了,当时就吹晕过去三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们给灌了口热水,我和其中一人醒了过来,而另一个则死了。我当时醒来时,也是两天都不能说话,怎么今天又复发了?”

徐大椿说:“那就是了。”又开玩笑道:“要治皮肤发硬的病,需要拿东西把它消软了,我现在就用药把你的两个脸颊消下去。”于是用蜈蚣头、蝎子尾、芒硝、硼砂、冰片、麝香等弄成粉擦口内,又用大黄、牙皂、川乌、桂心等药磨粉涂在外面,如果有痰涎流出,就吐掉。第二天早晨徐大椿还没起床,患者就来敲门说:“你真神了,我已经吃好几碗粥了。” 徐大椿又给他熬了祛风养血膏,很快就好了。

4、继发

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两者可以是不同的疾病,但是两者又密切的联系。比如原有肺气气阴两虚的基础,突然又外感,造成在气阴两虚基础上,又出现一个肺气不宣,咳嗽。原有肺气阴两虚和现在的外感肺气不宣,有内在的病理联系,这就叫继发。

5、合病与并病

合病与并病的概念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所谓合病,就是两个脏腑或两条经脉同时受邪而发病的病证。一般多见于邪气较甚,正气相对不足,邪气得以侵犯两个部位而发病。比如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等。所谓并病,指的是感邪后某一个局部的证候还未了,另一个局部又出现新的病证。并病多出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合病和并病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主要的联系是它们都是两个部位出现了病变,这是它们相同之处;不同点是合病是多个部位同时受邪,不同的部位同时感受一种邪气,并病是不同的部位先后感受同一种邪气。合病是同时受病,并病是先后受病,它们受病都是一种邪气。

6、复发

病好了以后,再次发作。经过治疗以后,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疾病的重新而来,叫做复发。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或慢性病变宿根未除,均可在诱因的作用下而引起复发。

复发是类似初病,但又重于初病。就是复发的疾病跟初期疾病一样,但是一旦复发,会比初期的疾病更重;二是复发愈多,预后愈差,严重的会引起后遗症。如形寒寒饮引起的咳嗽,不注意调摄,引起反复发作,复发日久了就容易引起咳嗽变异性哮喘,此为反复咳嗽引起的后遗症;三是复发有诱因。复发是有特殊的因素诱导了残存的邪气,死灰复燃引起人体疾病再度发作。因复发的病理基础是正气虚弱,邪气诱导余邪死灰复燃,正气无力抗邪,反复发作之后,疾病越发严重,会引起严重的后遗症。
 

病机


1、病机和病机学说的概念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顾名思义,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此,分析病机是认识疾病证候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诊断辨证、预防治疗的内在根据和理论指导。病机是中医名,西医称之为病理。前者从宏观角度阐明中医病证发生机制,后者从微观角度阐明疾病发生机制。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规律的学说。中医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与差异以及致病邪气的性质与强弱密切相关。

病邪作用于体,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而抗邪,正不胜邪,邪气破坏了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或者由于脏腑本身阴阳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产生内生五邪,病机和各种临床表现。

然而,尽管疾病证候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总不离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发病部位病邪性质及气血津液、阴阳盛衰之不同,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亦尽一致,因此,在论述各个系统的病机时还必须结合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不同情况,结合阴阳、气血、津液及邪正的变化,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这样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为准确辨证施治奠定基础。

2、中医病机学说的基本特点

中医病机学说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辨证观。中医病机学说用系统整体和辨证的研究方法,从机体功能状态改变是内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病理反应这一结果出发,考虑个体、动态、多样性特点,深入研究内外环境失调的相互影响,局部和整体病变的相互影响,脏腑及其所属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辨证的病理观,有效地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系统整体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方法。

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中医学一般把机体整体的病理变化与外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如机体出现肢体震颤或动摇不定或游走性疼痛等证候,与自然界的风邪联系起来,认为是风邪为患所致;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的全身状况联系起来,如把目赤肿痛局部变化与肝火上炎整体变化联系起来;从脏腑组织之间通过经络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病机,如患者一生气或一紧张就咳嗽,中医认为是肝气犯肺,是木侮金的表现,因肝经“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更年期妇女,肾阴虚导致肝阴虚出现两目干涩导致肺阴虚出现干咳少痰、咽干、舌根无苔”是因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这就是中医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因此,中医病机学说认为,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的病理表现;不存在单纯的局部病变,也不存在没有局部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实际上,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全身性疾病也常是通过局部而反映出来,中医的病机学说则正是立足于整体的病理观来认识和研究疾病的。

中医病机学说辩证地看待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即是注重运动变化的辨证病理观。如在论述疾病的传变时,中医病机学说多以五行的母子相及、乘侮规律来闸释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及其传变规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如肝气犯胃或肝气犯脾,中医认为是木乘土。反之,称之为土侮木。同时,中医病机学说还注意到了某些特殊的传变情况,认识到疾病的发展传变亦有“不以次相传”的情况,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

可以看出,中医的病机学说既注意到环境与机体的关系、又注意局部病变与整体的关系;既注意到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注意到疾病不以次传变的特殊情况,这种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病机学说的整体辨证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病机学说--病机的概念
中医理论—基础理论—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为什么会生病?
疾病的内因机理|道医病因学
《黄帝内经》解读(九)
伤寒论97条,理解四大主症的病机,需避开思维定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