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角度:“魏晋风度”到底是指什么?

东汉末期,三国鼎立,魏国独大,最终却由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晋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动荡的战争年代,阶层的重组,也带动出了一批在历史长流中掀起千层浪的名人名士。

都说中国文人满口之乎者也,思想被儒家的教育方式牢牢禁锢,为后人所诟。

但是你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任性率直,他们荒诞嬉笑,他们钻研玄学,他们不畏世俗吗。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跟大家探讨探讨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方式。相信你看完后必有所收获。

竹林七贤

在进入正文之前,大家可以先去看看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写得很好。而“魏晋风度”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大家知道,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同时也是思想活跃的年代。在这时期出了许多知名人物,好比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顾恺之,何晏,谢安,陶渊明等等,还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出自魏晋时期,他们在礼仪,书法,绘画,诗律,玄学,经学,音律等各种方面都有造诣。魏晋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说是仅次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毫不过分。那么,魏晋风度是如何形成的?而魏晋风度又是什么?

先说形成。

汉武帝时期,选拔干部主要采取察举的方法,也就是考察。

考察什么?一个品行,一个才艺。品行好,孝敬父母,为人正派,乡邻都说好,一旦引起了地方官的注意,便会被推荐到中央进行面试。或者你才艺好也可以。当然这里的才艺指的是你通儒,对于儒学得有一定程度的见解才可以。因为当时社会由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学成为时之潮流,因此众大士子只能去读儒家经典,不读还不让你当官儿。也因此,汉朝的士官文人从小便是之乎者也念念是道,读死书的风尚便形成了,虽然其中不免出几个惊世之才,但大多的人皆是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虚伪无比。

同样的对于品行,虚伪之人也大有所在,就好比现在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领导说鬼话一样,为了争得那一个察举名额,送礼的人比比皆是,谁能保证你个地方官举荐上来的一定是廉明能干之人呢?读死书,假正经,长久下来形成了东汉的风尚。国家垄断思想,垄断你的出路该是多么可怕。于是,有人提倡思想自由,魏晋风度的影子也有那么一点了。

很快的,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各自混战。谁还管你有没有读书?这思想文化也自然就没人顾及了。

独尊儒术,然而儒术却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再加上曹操搞了个“唯才是举”,我管你是谁,能用就用吧。这个时候,读书人也就闲了下来,儒学思想边缘化,其他各种思想便乘虚而入,像是《老子》、《周易》、佛学,尤其吃得开,这就产生了魏晋时期很出名的思辨哲学——魏晋玄学。现在很少看到了,就连魏晋风度也很少人提起,毕竟他没用,你看现在很多总裁,大头家都喜欢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因为他有用啊,还有法家思想也大有人学。因为他们囊括了很多治理之道,其中也包括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花钱当然要学有用的是吧?

但是,我觉得魏晋思想也同样不可忽视,当时的社会风尚是人人皆饱读经书,文人雅士来往之间除看身份高低,学问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就发生了很多士族高官提携寒门子弟的现象。此外,魏晋时期大批文人对于诸子百家经典名著的注释也有各自的一套见解,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谁敢说这不是一个智慧大闪光的时代?

其实魏晋风度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向往自由、但求来到人世间潇洒走一回的态度。

有个很出名的事迹,是讲王羲之的。是说当时有个太尉想在王导的子侄中挑个女婿,王导就把他派来的信使带到厢房让他随便挑。信使转了一圈,回去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个个出色,也很端庄严肃,但我却看到有个人袒胸露腹地坐在床上,仿佛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太尉听了,立刻说,就是他了!这个人就是王导的堂侄,王羲之。

还有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是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喜欢喝酒,而且喝醉酒后会一丝不挂的坐在家里。他的朋友责备他,他却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要走进我的裤裆里来?这是非常非常典型的魏晋风度。还有一件很搞笑的事,是说大名士王济的父亲,王浑,跟他老婆坐着聊天,看到王济从院子里走过,王浑就对他老婆说,能生这样一个儿子,够本了!他老婆却说,哼,这也就是嫁给了你,要是嫁给你弟弟王沦,我生个儿子比这还棒!这什么跟什么啊?但是,这也是魏晋风度下时人的表现之一,也就是“直”,闽南话不是说你说话很直吗?听起来好像贬义,但当时不会,称之为“真性情”,也有人说潇洒。

其实魏晋时期很多故事看起来荒谬无比,有些故事看起来更是不可理喻,活脱脱就是个疯子,就好像我们在看待非主流一样。玄学大师何晏,算是魏晋风度一个指标人物,同时是个美男子,据说没事出门溜一圈,车上便载满一堆沿街少女妇女丢来的鲜花水果一车。时下有个估计对自己自信过度的人效仿何晏,结果回来满车一堆石头。再有,因为何晏脸很白,魏明帝甚至怀疑过他是不是擦粉:“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也因此,有人,哦,男人,甚至以脸白为荣,便跑去擦粉底,越白越好。再有传言说何晏穿女子衣裙走于大街,一时也兴起一股男扮女装热。魏晋风度,就是那么不可思议,对于旁人眼光,他们丝毫不顾,无拘无束。

其实说到魏晋风度,还有一件事不得不说,就是关于魏晋人士的穿着,晋人在人们印象里通常是轻裘缓带,不鞋而屐。其实不然,这全因服了一种名叫”五石散“的缘故。说他是药吧,好像也是,何晏就是吃他治病的,据说吃了能转弱为强。说他不是药,也好像说得通,毕竟很多人没病也跟着吃,因为大名人何晏吃过啊,而且因为其价格昂贵,在当时一度成为有钱人的身份象征,这种风潮一直延续到唐。其实看了关于”五石散“的介绍,我觉得就跟大麻差不多,吃完人都会觉得飘飘然,仿佛入仙。但服用五石散过一段时间后,会浑身发热,发热完会发冷,此时就得靠快走来散发药力,称之为”行散“,好像经常看到小说里描述某某寒门士子抬头一看,却见数个白衣飘飘、脚蹬木屐的男子快步踏过,明明脸朝前方,却偏要斜着眼睛,蔑视地看着其他人,仿佛在说:老子服了散,是有钱人,你们这群穷酸鬼。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这就算了,还不洗衣服,常常“扪虱而谈”。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这些内容鲁迅那篇文章有提及,不再冗述了。

看完这些,你应该能大概明白魏晋风度是种怎样的风度了吧?为人处世都靠真性情,举手投足自由自在,潇洒无比,同时又个个满腹经纶,听魏晋人对话也是种很有意思的感受。比如,有两个人,王濛和刘惔,一起跑到个叫蔡谟的人家里做客。王和刘看不起蔡,于是问他说:你自己觉得,跟王夷甫比,怎么样?王夷甫就是王衍,是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堂弟,官至太尉。王和刘拿他和蔡比,分明就是挑衅。于是蔡谟说,我不如他。王濛和刘惔就得意了,继续问:哪里不如?蔡谟回说:他那儿就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啊!(《世说新语·排调》)。

但是,这种潇洒是他们自愿想拥有的吗?或者说,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前面说了,魏晋时期是一个很动乱的年代,稍不留意马上天人永隔,以何晏为首的当时很出名的魏晋风度指标人物,夏侯玄,王弼,都是为司马氏所杀,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谈论时事,那是跟自己的脑袋过意不去,只好来谈谈老庄哲学。不喝酒脑袋太清醒,太清醒看世事就太过较真,不行不行,喝点酒醉过去算了。

当嵇康在刑场上弹完人间最后一曲《广陵散》,然后淡然道,《广陵散》就此成为绝响,后从容就刑时,我们就该知道,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这一切就如同嵇康的《广陵散》一样,真是千古绝响!

有想了解历史冷门知识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我都会一一回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玄学角度看魏晋风度实践研究
风骨胜于风度:浅析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清谈风与荒诞事
《知中·竹林七贤》特集出版:全解魏晋七贤和他们的磨练时代
阮籍与魏晋名士风度
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有人笑侃竹林七贤乃最早的摇滚乐队
魏晋风度不仅有表面的蔑视礼法,也有对人自身价值的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