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型人才成长呼唤师生同行
创新型人才成长呼唤师生同行 (中国教育报 2010、7、5高等教育周刊)
平凡 发表于 2010-7-8 11:51:00

创新型人才成长呼唤师生同行

文: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使得大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如何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这一命题,日益成为校园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就需要我们走出已有的惯性思维及惰性环境,从育人的理念、政策、操作层面上进行突破。而其中理念上的突破是卫本清源的顶层设计。 

    大学校园的主人翁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创新的主体。师生间思想、思维、精神上的相互激荡是校园里萌发创新的土壤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培养杰出人才、营连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发现教师、活跃学生、解放灵魂。

    学贯中西 创新育人

    大学需要各个专业、学科的教育家,即杰出的教师,他们是培养杰出人才、塑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主体。然而如今,重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轻学生的成长发展,重科学研究、轻教书育人,忽视学生的自由、健全发展的风气,正伤传染病一样在校园蔓延。大学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困惑于如何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原因,恰恰在于目前的大学校园缺少教育家,缺少杰出的教师,要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发现引领风气之先的教育家,需要发现创新型教育家。创新型教育家应该学贯中西,应该特别注重在创新中育人。   

    发现教育家。并非每个从教者都能成为杰出的教师,因而,需要人们去发现、培育和呵护。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校园里,不难发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林林总总的这“家”和那“家”。但是校园里不能仅有从事创新的科学家、艺术家,而更需要有以育人为本、重塑魂立根、各有专长的教育家。因为科学家、艺术家关心的是其专业学科领域或者学术方向上的事与物,久而久之,则容易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情。只有教育家才真正关心的是“人”的成长。“项目”可以失败,但“人”不能失败。每个课程、每个专业、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都需要教育家,一所好的大学需要几十甚至成百位教育家。

创新育人。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更需要培养、选拔与发现创新型教育家。这些为人师表者,既应在本专业、学科有卓越的创新,又应有独到的教育思想与丰富的教育实践探索。既创新又育人、在创新过程中育人是这些创新型教育家最显著的特征。

目前,日复一日教书匠式的念经者、只关心自我学术前途的研究者,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因此,要将创新育人从口号变成现实,除了在大学里要强调教书育人、研究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更需要全社会通过政策、制度、待遇强力引导、吸引杰出的专家学者成为创新型教育家。我们国家素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重教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注重伦理的古代教育家获得历朝如宗教般的推崇。如果注重创新的现代教育家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认同,那我们的创新局面将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学贯中西。我们需要学贯中西的创新型教育家。古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曾中断,曾经影响着世界,也必将影响着今日和未来的中国。历经磨难几乎失传的古希腊文明幸存于阿拉伯,复兴于欧洲,流行于世界。我们应该看到,现代中国的进步正是得益于中西文明的融合与辉映。近现代中国大学某些领域或者某个时段的部分成功,正得益于大学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继承、接纳与光大。而大学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以偏概全的认定、非此即彼的礼拜或者否定.乃至全面否定,必然导致出现冥顽不化、水土不服或者文化沙漠,也就会培养出人格残缺、无灵失魂的后人,直至造成随后的社会灾难。我们之所以需要学贯中西的创新型教育家,就是要保证我们的大学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并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避免培养出“汉奸”与“愤青”。

    中国古代大学有重养(教养、修养)的育人传统,西方现代大学有重才的育人传统。古中国强调世界及学科知识整体相关,可惜未能将此思想孕育成形、发扬光大;源自希腊而兴于西方的现代、学科强调分解还原,但需不断的人为分化与综合来弥补丢失的信息。开创量子力学时代的普朗克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门类不是由于事物本质,而源自人类认识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生物学和人类学,再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显而易见,两种文明各有所长。正视这些差异与特点,融合两家之长,将为我们大学的创新教育提供全面的营养。

    我们今日的大学强于我国古代太学、书院之处在于,我们能吸收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精华。我们可能强于西方现代大学之处在于,我们今日的大学能继承发场古中华文明的精华。正是这些原因,我们呼唤学贯中西的创新型教育家。   

     活跃学生 开放办学 

    大学永远年轻,年轻意味着活跃、阳光和创新。活跃的学生,是历练杰出人才、杰出教师,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主体。年轻的一代代学子给校园带来新鲜血液与新思想,与学生的交往使沉稳的师长感受到人类的进步、愉悦于心态的年青。然而,有限生命与无限知识间的冲突,以分解还原为特色的学科分类之局限,使得以育人为本的大学校园必然会出现门类众多的专业、学科以及程式化的育人环境。要防止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及特点的同一化、“格式化”,就更需要我们跨越壁垒、开放办学。

学乐相长。中国古代的教育告诉我门,寓教于乐是良策。西方的教育告诉我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乐趣,就需要师生互教、互动的制度保证。从活跃学生的角度、个性健全发展的角度提供新颖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与平台,会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目前,由于专业兴趣的缺失、对未来的迷茫,以及课堂教学的不成功,许多大学出现了男生爱网络游戏、女生爱看影碟这一奇特现象。林林总总的强制性反向管权制度并不能解决同题,而常常会诱发玩世不恭的逆反。如果我们能通过虚拟现实的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虚拟教师、虚拟教室、虚拟实验与工厂,使教师、教室、实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犹如动漫游戏在线,使之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必将从另一个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重在过程。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创新实践不同于静态的现成知识的学习,它与完成作业习题完全不同,不存在预设能答案。创新教育需要的是动态学习,需要过程的亲历体验及实践,它是主动的、开放的,存在冒险性与多变性。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创新探索中,亲自动手动脑的历练和主观感受上的喜怒哀乐,都会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深化,精神和能力得到最为有效的塑造。重视过程,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是对只重目标不问过程的极  端功利主义、浮躁行为的校正。育人的重点不在于依靠死板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知识传授和一两次考试,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过程,让学生体验过程、投入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建构者和见证者。

   与死记硬背相比,讨论、甄别、批判、体验等是最好的、印象深刻的、能掌握实质的过程学习方法。与老师同行的创新历险过程,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是学生难以忘怀的宝贵财富。

  超越知识 解放灵魂

    知识不等于思维,更不等于精神。思维与精神是校园之魂、师生之魂。

    大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而创新来自于对现有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或者对现有知识的超越。所以,以知识为载体的精神熏陶与思维历练比具体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能使人突破思维习惯,实现精神的自省。

    知识传授是精神熏陶与思维历练的工具与载体。创新依赖于思维多元、精神升华。结构决定功能,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在自由思维、独立精神呵护下的知识的个性结构。

    思维多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有的知识变得陈旧,有的知识需要更新。知识的适当和不适当的运用,会造成不同的结果。知识少者,可能鲁莽无畏:知识多者,可能谨小慎微,甚至顽固僵化。在现代信息存储技术目新月异、知识更新极速加快之际,思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思维方式的影响力远比知识的影响力更为持久和深远,思维是知识的统领。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思维不仅仅是力量,更是方向。东方思维、西方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建设性的批判思维、破坏性的批判思维等多元的思维方式的相互激荡,能极大地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思维方式影响社会形态、教育模式。工业社会起源于工业革命,其物质创造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经典牛顿力学思维.此阶段以追求制造流程的机械化、批次化,以及产品的模式化、标准化为特征。与此相适应,教学体制、教育方法也出现了类似的规整化倾向。此阶段的教育更像单向的、指令下的机器化流水线运作。而信息社会起源于信息革命,以电脑、网络、手机为代表,其物质创造的理论基础来自普朗克量子力学思维,量子的跳跃、不连续、不确定、应变多样的特点对信息时代有诸多影响。它呈现哪个“象”,取决于观察者的思想与行动。与此相适应,顺变、互动、个体针对、非标准化为特点的教育制度可能将应运而生。此阶段的教育更强调  复杂多维、系统整合、多向联动,使知识传授与请神熏陶相衔接。   

    精神升华。精神不仅要独立,更要交融升华。师生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校园应充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关爱,即对佳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对人类的关爱、对自然的关爱以及终极关怀,忘我而得我。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质疑,没有疑,无以立。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质疑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让学生学会提问、让教师乐于接受挑战,是萌发校园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起点。

    理工农医的学生不仅仅要熟悉一些艺术知识,更要有人文精神;人文社会的学生不仅仅要熟悉一些科技知识,更要有科学精神。没有精神支撑的知识,可能使人走向歧途。

    对理工类大学而言,应当在精神层面鼓励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异想天开的遐想与逻辑严密的求证相结合。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行为方式相结合,就可能成功催生真正的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幽默是教师的一种魅力(转)
怎样才算是上了一堂好课
精彩教育观点摘录
什么是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互动教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