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52 五个加减正气散

   藿香正临床中非常著名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芳香化浊法简直就是藿香正气散的一个简方!对藿香正的印象是治疗暑季外感,实际上并非仅仅应用于暑季外感,同样暑季外感是否能用藿香正气散,还要看是否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胡希恕先生认为“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以方测证,本方组成中,藿香、紫苏、白芷辛温发汗解表;陈皮、半夏苦温祛湿;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苦温行气祛湿;桔梗、甘草利咽。整体用药偏温,紧扣湿邪祛除,主治为表里合病,外感风寒,寒湿内蕴,气机郁阻。在伤寒六经体系属太阳太阴合病,符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 原则。外散风寒,内化寒湿,恢复正气,使气机得正,故名为正气散。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

  运用藿香正气散,应抓住外感风寒、寒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并非局限于暑季外感(阴暑)。其用药偏温,若有内热,或有风热,原方并不适宜,均需加减。

  若表证不明显者,本方也可应用、藿香、紫苏、白芷起芳香行气化湿,需要解表可以加上辅汗法。

  藿香正气散和芳香化浊法的区别

  藿香正气散是外寒内湿,小青龙汤是外寒内饮

  “芳香化浊法”是湿郁中焦里面有藿香、佩兰是一个药对,可以化浊,芳香可行气机、可醒脾、可化湿、可祛浊;有陈皮、半夏和厚朴、腹皮,去了茯苓、白术。因为“芳香化浊法”更强调的是一个湿,而不是一个虚,所以不用苓、术。三个对药着重调气机的通畅、气机的运行。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把藿香正气散加减成五个正气散,它们是一个体系,但各有方证特点,异中有同。归纳总结如下:

  58: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梗二钱、浓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59: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浓朴二钱、茯苓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 三钱

  60: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连梗叶三钱、茯苓三钱、浓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

  61: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梗三钱、浓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楂肉炒五钱、神曲二钱

  62: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藿香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浓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一钱苍术二钱

  共同药物藿香梗(芳香行气化湿)、广皮厚朴苦温行气祛湿、茯苓淡渗利湿),包含二陈汤(陈皮、茯苓)、平胃散(厚朴、陈皮)方义。

  用药精细,三加减是藿香连梗叶,一、二、三加减是茯苓皮。藿香梗与藿香叶相比,偏于行气化湿,偏于芳香解表,如同苏叶与苏梗的区别。茯苓,中医取类比象,以皮治皮,茯苓皮多用于水湿泛溢肌肤,如五皮饮。吴鞠通自注曰: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五个加减正气散体现了调畅气机的重要性,祛湿当调畅气机。津液代谢失常停聚而为痰饮水湿,湿为阴邪,湿邪易阻气机,以困遏脾胃为主要病机。

  一加减为三焦湿郁,湿郁中焦更加明显,以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为主症。

  二加减为湿郁三焦,在湿郁三焦基础上有湿邪郁于经络,故有身痛

  三加减、四加减、五加减是秽湿着里,或气机不宣或邪阻气分。

  湿邪治疗当首重调畅气机,气化则湿亦化

  藿香梗、陈皮、厚朴、茯苓,调畅中焦气机,祛湿与行气互相配合,利于湿邪祛除。

  一加减有杏仁、腹皮宣气利湿,二加减有防己、通草、薏苡仁淡渗利湿分消走泄,三加减杏仁宣肺行气祛湿,四加减草果辛温燥烈以行气燥湿,五加减腹皮行气化湿。

  二加减正气散“身痛”一症,因湿郁三焦,从而有脘闷、便溏、舌白、脉象模糊,因湿邪郁阻气机不利,故而身痛,需分消走泄、淡渗祛湿,故以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薏苡仁、茯苓皮。类似表证的身痛,但并非表证,属于湿邪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只需祛湿、气机通利,身痛自除。因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在三仁汤中吴氏强调不可汗,与此同意。

  湿邪祛除注重运脾,湿邪的生成与脾虚不运有密切关系,如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条:“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脾伤而不健运,则湿饮停聚,故曰脾虚生内湿也”。湿邪困脾,易伤脾胃为湿邪致病,祛湿当运脾,恢复脾胃健运。五个加减正气散为内湿,或偏寒湿,或湿邪日久化热,治疗紧扣中焦脾胃。就像藿香正气散中有白术茯苓一样。在诸多祛湿治法中,运脾是关键环节。或运脾以祛湿,或祛湿以运脾。

  五个加减正气散中,消导药物的应用体现了在湿邪治疗中的作用。神曲、麦芽、谷芽、山楂,一方面消食运脾,一方面消导化腐祛湿,神曲、谷芽、麦芽具备升发脾胃之气,升发脾胃之清阳,有助于脾胃健运功能的恢复,从而利于湿邪的祛除。在脾虚湿蕴时,很多老中医开方都会加上焦三仙。

  治疗湿热,通过舌、脉、便来判别湿邪的轻重比例。

  诊上。如二加减正气散的舌白、三加减的舌黄,四加减的舌白滑,分别看出湿热的比例不同。湿邪郁久可以化热,故三加减正气散中以舌白转变为舌黄为酿热的标志症状,治法由分消走泄转变为清利湿热,加杏仁滑石,杏仁宣肺气以祛湿,滑石清热利小便。

  脉象上,二加减的脉象模糊,四加减的脉右缓,前者湿重,后者脾被湿困。四加减以舌白滑、脉右缓为主症,体现了寒湿之象,湿为阴邪,困遏脾胃,损伤脾阳,由淡渗行气祛湿转变为苦温燥湿法。方中草果厚朴为达原饮义,达原饮中,草果厚朴槟郎为主药,辛温燥湿,达于膜原促邪溃败,取草果、厚朴为辛温燥湿。

  便质上。一加减的大便不爽,二加减的便溏,五加减的便泄。大便不爽为湿邪三焦郁阻,故祛湿行气即可。便溏为湿邪下迫大肠,故二加减加入通草、薏苡仁淡渗利湿,利小便实大便。便泄为脾虚,故五加减用苍术健脾止泄。

  通过舌苔、脉象、大便,把握湿、热、虚的比例。藿香正气散为表里合病、外寒内湿,进行加减化裁治疗湿邪在里诸证。五个加减为内生湿邪阻滞气机,单纯里湿

  针对湿邪在里的不同情况:三焦湿郁,则一加减。身痛表象明显,则二加减。若已化热,则三加减。若寒湿困遏脾阳,苔白滑,则四加减。若脾虚便泄,则五加减。

  “芳香化浊法”是“藿香正气散”的简方。芳香化浊法里,偏于热者加滑石、甘草,和三加减藿香正气散里面加滑石相似;偏于湿者加神曲、茅苍,和四加减和五加减正气散类似。所以芳香化浊法也可以认为是加减的正气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个加减藿香正气散
『常用方剂』祛湿剂>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散的运用(中医大观)
《温病条辨》——五加正气散
《温病条辨》:五个加减正气散
《温病条辨》中焦篇必诵14条
主题:藿香正气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