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农古本草经序

《神农古本草》三品,品各一卷,合三百六十五药。伊尹撰用《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以为《伤寒》。圣作贤述,源远流长。乃汉晋而后,为道家陶弘景所窜乱,陶氏其《神农》之罪人哉!《医官玄稿》论其集注渐成润色,《文献通考》斥其论证多作谬语,盖亦有所见而云然。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所据者为陶本,而非古本;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所据者为唐本而非陶本。至若缪希雍、卢之颐、刘若金、邹润菴辈,徒据唐本,以求经文,未免荒陋。而张隐菴、叶天士、陈修园、张山雷辈,未见《大观》,仅据《纲目》,则更失之远矣!

惟清儒孙星衍、顾观光两氏辑本,知以《太平御览》为据,较之《纲目》诸本,有足多者。今读王壬秋先生校刊本,其题记云:求之六年,严生始从长安得明翻本,盖古本也。古本在兹,三品具备,终始贯通,原为完璧,然则题记所称“聊存梁以来之仿佛”一语,虽直指为陶氏以前,汉晋世传之古本,可也!尝考医学源流,古分二派:一曰炎帝神农,二曰黄帝轩辕。神农传本草,黄帝传针灸,家法不同,学派遂异。后汉张仲景,农伊家也,所广汤液,为集经方之大成。凡治经方者,以汤液为主;凡治汤液者,以本草为主。而本草致用,又以证候为重,与岐黄家法,针灸学派,专重藏府经络者不同。

是以知《神农古本草》中,凡有固执藏府经络者,皆当属于岐黄。例如: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藏,绝非神农家法。观其以“紫芝,味甘温,益

精气”者,殿于五芝之后,是以紫芝为五芝之大主也。证以五云母,不言各随五色安五藏,更不以云华为五云母之大主,但言安五藏、益子精而已。然则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藏,正与五芝各随五色益五藏,同属岐黄家言。不然,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石斛,味甘、平,主五藏虚劳,皆以一味而同主五藏者也。即如白芝,味辛益肺气,而沙参则以苦味益肺气也;再如黑芝,味咸益肾气,而玄参则以苦味补肾气也,石南则以辛味养肾气也。考《御览》引《神农本草别经》,有紫、白、青、赤、黄、黑六石英,于赤石英下,著录“味苦,补心气”五字;又引石硫黄、青、赤三品,于石硫青下,著录“主益肝气,明目”六字,是亦岐黄家五色五味入五藏之说。疑宋初太平兴国时,《神农》异本,犹有存者。昔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我《神农本草》之有异本,盖犹是耳。又女菀主霍乱,按霍乱原为岐黄病名,非农伊家所宜有也。大枣助十二经,按十二经脉,原为针灸所重非汤液家所宜言也,类如斯例,未可殚举。

第此误尚在陶弘景前,大抵出于由岐黄而农伊之王叔和,或由汤液而针灸之皇甫谧,抑早出于吴普、李当之等,均未可知,但绝非华佗所为。以佗尚割治,非汤液之徒也。

又古本三卷,初无目录,惟冠有《本说》一卷,后人改称《名例》,或称《序例》,或称《序录》,然试绎其义理,多与《汤液》经法不合。其开宗即以“上药一百二十种,多服久服不伤人”为说。按三品众药,具有“多服久服”之明文者,都一百五十余,除上品外,中品亦达二十以上,即下品之铅丹、莨菪子、翘根、蜀椒皆与焉。

是知可“多服”“久服”者,固不仅夫上品也,乃道家影射,妄倡神仙服饵之说,不知“顿服而量重者”谓之“多”,“不愈而连服者”谓之“久”,非谓终身服食之也。

《本说》又言:“上药为君主养命,中药为臣主养性,下药为佐使主治病。”“宜用一君二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若然,则《汤液经》之桂枝汤,仅用五药,似已违越此君臣佐使之法度矣,况桂枝、甘草、大枣俱上品,芍药 生姜俱中品,方制为三君二臣,更无下品佐使治病之药,似又违越此三品分主之法度矣。再如麻黄汤仅用四药,桂枝、甘草属上品,杏仁属下品,人皆知麻黄发表出汗,为本方治病之主药,乃中品而非下品也,然则所谓下药为佐使主治病者,岂其然乎?

揆厥经义,不过三品分卷,而以缓药居上,重药居中,峻药居下。凡药皆毒,毒则疾病可愈,愈则性命可养,非必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也。

《本说》又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按陆英,味苦、寒,主膝寒痛;王孙,味苦、平,亦主膝冷痛,非疗寒以寒药欤?麻黄,味苦、温,主温疟;羊踯躅,味辛、温,亦主温疟,非疗热以热药欤?至于术主消食,水苏主杀谷,孔公孽主伤食不化,滑石主荡胃中积聚,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此数者非吐下药也,与消石、大黄、巴豆、甘遂、葶苈、狼毒等不同,然并能主饮食不化,何也?

盖药各有味,即味以求性;性各有能,即能以求效。故药之治病,不必以理求,但求兹神农尝试之效能耳!例如桂枝利关节、芍药利小便、麻黄发表出汗、大黄通利水谷,即此效能,以为治病之基本原则效可也。不必于此基本原则之外,再求其理,否则非附会,即穿凿矣。

至于“阴阳配合,子母兄弟”“相须相使,相畏相恶”,亦皆徒托空言,难于征实。于以足知《本说》一卷,亦三国、两晋岐黄家言,其不可据为《神农本草》之定例也明矣!而孙、顾两氏,不知此义,且未见古本,沿袭前人之积误,误以《本说》为辑《神农本草》之大纲,两氏为长于考古之儒,而非医家,是又不必以医义相责也。

夫神农为内圣外王之古儒,《本草》为格物致知之古经,与《灵枢》《素问》出于道家玄学者,固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今欲昌明经方,发皇《汤液》,舍我《神农本草》三品,孰能与于斯?爰遵古本,付诸剞劂,不改一字,不移一条,悉仍壬秋先生原刊之旧,并取孙、顾辑本,钩考《遗文》,别附于三品之末,以备文质,学者其能循此以仰溯仲景《伤寒》伊尹《汤液》之渊源乎!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复性至愚,愿与来学共之。

民国三十一年元旦,成都刘复民叔,撰于景伊草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农本草经-在线阅读
《神农本草经》图册【中品】【下品】
图文:《神农本草经》下品
(12)识药性必须研读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的书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