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42: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病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每日一练】
1、中医治病讲究什么
2、如何理解条文中的“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3、除了此条以外,《伤寒论》中关于自愈有哪些条文?


01


如何理解“凡病”?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个条文从字面上看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条简单的条文,历史上却争议不断。
这条条文非常重要,它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医的核心思想理念,因此我今天就花一节课的时间讲这一条条文。
有的医生说,凡病是指不管中风还是伤寒。有的医家说,凡病是指所有的疾病。我们要了解“病'是什么意思,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甚至追溯到甲骨文,看看我们老祖宗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最开始的本意是什么。
“病'由一个病字头加一个丙组成。而这个“丙”,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个丙最开始的样子就跟鱼的尾巴一样,后来慢慢简化,就简化成了丙。
如果把鱼分成三部分:鱼的上部分、鱼的中部分和鱼的后部分,那么鱼的中间部分,有鱼的肠子,鱼肠在甲骨文当中,是用一些弯弯的线条表达的,最后演化成“”。鱼的尾巴是用像尾巴一样的符号表达的,最后慢慢演化成了丙,因此乙和丙最开始是指鱼的肠子和鱼的尾巴。
后来把甲乙丙丁就引申为了一二三四。乙和丙最开始是来源于对鱼的象形,鱼的肠子是乙, 鱼的尾巴是丙。
鱼在水里能自由地活动,完全是靠尾巴,在尾巴运动的过程当中,鱼才能游动。如果鱼的尾巴不动,鱼就可以在水中保持静止;如果鱼的尾巴动了,那么就可以在鳍的配合之下而活动。
鱼的尾巴不动,这条鱼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称为静止,而静止的就称之为阴。当鱼的尾巴动了之后,就称之为阳。因为动了之后,整个鱼就可以运动。运动和静止,它们是一对,静止指阴,运动指阳。所以鱼尾是动静结合的,静则为阴,动则为阳,静动自如,这样鱼才可以活动正常。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鱼的尾巴能够静动结合,静动自如,因此就可以把它引申成引申成阴阳和合,阴阳和合就被称为一种正常的道的状态。道是自然的法规,所以,既然鱼的尾巴能够表达静动与阴阳的和合关系,所以这个丙可以引申为阴阳和合。
比如阴阳鱼的太极图,在阴的鱼的尾部,它可以生阳。在阳的鱼的尾部,它可以生阴。它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处,所以把太极图称为阴阳鱼,而鱼的尾部称为丙。刚才讲了半天,表达的就是丙,是指阴阳和合,能够静动自如的意思。
既然丙是阴阳自和、阴阳和合的意思。如果阴阳不和合,阴阳有偏颇了就会病。在这一个丙的上面加个病字头,是指阴阳不和合、阴阳不协调了,就产生了病。

02


中医治病讲究什么?


既然这个病是指阴阳失和引起的不正常的状态,那么什么叫治病呢?治病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调治,使之阴阳和合的过程,治病治的是阴阳。人体由于阴阳的偏颇,阴阳的不协调,才会产生疾病。产生了疾病之后,无论用任何的手段,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阴阳重新使之调和,使之平衡,这样病就好了。因此,我们中医治病和西医治病,它的思想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从汉字的组成,从甲骨文,就可以推出我们的祖宗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调节阴阳的过程。
西医认为疾病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无论任何原因引起,杀死它。病毒来了就杀病毒,杀不死就抗病毒,不让它复制。中医治病讲的是和合,讲的是调理阴阳,使之正常平衡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像西医那样杀死癌细胞、抗病毒、细菌等等
比如说感冒。感冒病毒来了之后,西医的方法是抗病毒,用病毒唑来阻断病毒的复制。但是由于抗病毒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因此它根本就杀不死病毒。比如说乙肝,乙肝用抗病毒的药是不够把乙肝治好的。但是我们中医治乙肝,却又很多转阴的病例,因为我们调节了体内的阴阳,这些病毒自然而然就不见了。而西医,拼命地想杀死病毒,遏制病毒的DNA的复制,他们从微观的结构想去做对抗,结果发现永远对抗不完,而我们中医根本不对抗。比如说乙肝在中医里面属于肝阴虚的,就养肝阴,肝阴养好了之后,肝的阴阳自和之后,再去查的时候乙肝病毒就没有了。我们是调节肝的阴阳平衡,眼里根本就没有病毒,但是调节了阴阳之后,病毒自然而然就不见了。我们没有杀死它,只是调节了自己,让病毒没有在这个地方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之后,自然而然这些病毒就走了,不需要杀死它。
再比如说新冠肺炎,西医依旧是在抗病毒,对症治疗,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很快就将病毒赶跑了,我们没有杀死它,只是调整自身的阴阳。再比如肿瘤,西医治肿瘤先是手术,然后放化疗,靶向药、免疫疗法等等,如何将肿瘤灭掉是西医的目的,而中医眼里根本就没有肿瘤。中医在想,究竟是肝气瘀滞,气滞血瘀?还是脾虚痰凝,痰聚成块?中医将会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软坚,健脾化痰,软坚散结来治疗,将肝和脾调好,将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调正常,让肿瘤没有生长的环境,那么就可以不药而愈,就不需要去抗肿瘤,肿瘤自然会好。
因为阴阳自和之后,就没有肿瘤产生的条件了,既然没有产生的条件,就不会再转移,再长大,而西医为了防止它转移、长大,用化疗。最后由于伤及了正气,导致了转移或许发生得更多更快。而我们中医认为阴阳和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想理念完全不同。如果搞清楚了老祖宗在造这个“病'字的时候,其中就隐含了阴阳自和的道理,我们就不会去傻乎乎地跟疾病做对抗,而是要调理阴阳,这样病自然就好了。

03


如何理解“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有一些医家认为若发汗、若吐、若下,是指如果采用了发汗或者吐的方法,或者下的方法而出现亡血、亡津液的情况。把后面的若亡血亡津液,理解成了若发汗、若吐、若下的结果,而且这么理解的还不在少数,我个人不敢苟同。
因为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的若,它们是并列的,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会把最后一个若字换一个词,比如说若发汗、若吐、若下,而致亡血亡津液者,而不至于把亡血亡津液的前面还加一个若。既然加了若,而且和前面三个若并列在一起,那么它们的地位应该等同,而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这从语法和文字结构上是讲不通的。
既然这四个若同时出现,地位同等,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根本就不可能是某些医家所理解的汗吐下产生的结果是亡血亡津液,虽然这个结果有可能出现,但是从语法结构上理解,用因果关系去说的话是说不通的。
我个人认为,这里只是用了这些词语来泛指阴阳。比如,若发汗、若吐、若下前面的三个若代表有余之病。有余之病,多半是指实证、阳证。因为有余,邪有余在表就要发汗,在上焦就可以用吐法,在下焦就可以用下法。
若亡血亡津液应该是不足之病,不足之病称为虚证、阴证。失去了血,失去了津液,是虚证,用亡血亡津液来泛指阴病和虚病。那么它们就有对比了,这个若表明它们都是并列的,这个若字可以翻译成比如。这个条文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但凡因为人本身的阴阳不平衡得了病,比如用发汗法、用吐法、用下法的这些阳证、实证、有余之病,比如亡血亡津液的这些不足之病、这些虚病、这些阴病,无论是邪有余,还是正不足,无论是阳病还是阴病,只要阴阳自和的,就可以治愈。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里面对阴阳也说得很清楚。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研究的金庸老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写了一本武功秘籍《九阴真经》《九阴真经》的原文讲的也是阴阳,而且它借用了很多道家思想,如阴阳学说、《黄帝内经》的一些理念。《九阴真经》原文的第一句话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使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最后一段说: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举例子也好,说武侠小说《九阴真经》也好,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阴阳,就是为了讲清楚阴阳。人体的疾病就是阴阳的不协调,阴阳既然能自和,那必自愈。如果阴阳不能自和,通过其他手段让阴阳和,则必愈。
比如在讲《伤寒论》之前说过了,张仲景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种方法运用到人体只有一个目的,让人体的阴阳和合,那么病就愈。
这条条文虽然简单,但是它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想办法让人体阴阳和。只要达到了阴阳和,病一定会愈。如果用了药物,那么就是药物让他阴阳和;用了针灸,就是针灸让他阴阳和;如果用了心理暗示情志疗法,那么就是心理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病还需心药医。有些情志病需要用说话的方式治疗,简称话疗。这个话疗不是治疗肿瘤的西医的化疗,没有用药,也没有用针灸,只是说说话,也可以让其达到阴阳平和。
中医里面有祝由科,甚至后世还把它分成了祝由十三科。这个祝由,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医学心理学在里面。所以心理医生给人治病的时候,他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能没有用药,没有用针灸,他们只是用了心理暗示或者其他疗法,让其达到阴阳合的目的,阴阳一和,病就好了。
有报道称,有人得了癌症,然后这一家子,准备给他治疗。老人说,算啦,不治啦,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不折腾了,临死之前让我去旅旅游吧。于是就卖掉自己的房子,和自己的老伴一起全世界旅游去了,结果他彻底地放开之后,不去想他有癌症,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最后等他旅游一圈回来再做复查的时候,发现癌细胞已经彻底地消失了。西医无法解释,就说是自愈的情况很少见,是奇迹。但是用中医解释的话,用第58条就能解释。
所以本条文也就是说只要是病,阴阳能够自和的,它就能好,不管它是什么病,是伤风感冒也好,是癌症也好,阴阳自和的话,就能够自愈。
这位老人自愈的机理是什么?是阴阳自和。因为他彻底地放开了心态,然后调动了体内的气血运行,阴阳自和了,所以自愈了。
因此,第58条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它所蕴含的阴阳的哲学观,却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说亡血亡津液,特别是亡津液,在阳明病里有亡津液,它是阳明病。阳明病里确实有亡津液,但是阳明病的亡津液和这里的亡津液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亡津液只是为了说是一种虚证而已。因为纵观《伤寒论》全篇,关于自愈的条文有好多条,既包括了阳病,也包括了阴病,既包括了有余之病,也包括了不足之病。

04


《伤寒论》中关于自愈的条文


如果狭义地理解若发汗、若吐、若下,导致了亡血、亡津液的话,那岂不是这里张仲景只是表达了一个有余的病,不足的病没有表达。事实上张仲景在整个《伤寒论》里面,无论是阳病还是阴病,都有自愈的条文,因此我们应该广义地看待这句话,所以我把它归为一个说阳病,一个说阴病。我为大家列举以下条文,来证明我所表达的意思。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条条文讲的是发于阳七天自愈,发于阴六天自愈,所以阳病和阴病都可以自愈。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的头痛到七日以上就可以自己好。因为它已经行完了这条经,而正气又尚充足,所以,阴阳自和就自愈了。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比如说平时就容易得伤风病的,表证已经解除了,但是好像还没有彻底好,十二日愈,其实是指十二日自愈,不需要治疗,阴阳自和则自愈。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自衄者愈是根本就没有用药,是以衄代汗,是自己出了点鼻血而自愈了。说明用衄的方式让自己阴阳自和了,因此还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自己流了汗之后,就可以好。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就是说自己汗出后,就自愈了。
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治,给了点水喝,胃气和,就自愈了。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即上二焦,必自愈。
再看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这是阴病的自愈。
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这是厥阴病的自愈。
第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第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第398 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个地方根本就不用吃药,少吃点饭,就好了。第398条讲的是差后劳复病,胃气还没好,不能消化那么多食物,少吃点东西就好了。
因此我才说,若发汗、若吐、若下,是指阳病、有余病;若亡血亡津液是指阴病,为不足病。是对阴阳的一个总称,无论是阳病和阴病,甚至是差后劳复病,都有自愈现象出现。所以凡病一定是包括了两个方面:阴和阳。

05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有好多人阴阳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甚至有些人当医生当了一辈子,还没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大家不要觉得惊讶,好多人都不懂阴阳。
阴和阳是这个世界上相辅相成,而又相反相对的,而又必须要同时出现,相互为用的概念,只能说这个概念是一种对比、一种比较、一种相对论。
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可能存在单独的阴和阳,因为如果存在单独的阴和阳,那就已经失去了道的法则。什么是道?天地万物的法则,自然之理。有阳的地方必定有阴,有阴的地方必定有阳,否则就难以存在。阴和阳是一种相对论,是为了让大家明白阴和阳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
比如男人和女人在一起, 男人就属阳,女人就属阴,这是因为他们的自然属性。有了对比之后,男人才是阳,女人就是阴。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那么,男人就不存在阴和阳的分别了。如果说世界上真的只有男人,那么性格更霸气的人就是阳,格比较女人化的男人就是阴,所以它是相对的。再比如100℃的水当然是阳,0℃的是阴。那么50℃的水呢? 50℃的水,你说是阴还是阳?不知道它是阴还是阳。因为没有比较。相对50℃的水,比较0℃的水来说,就是阳;比较100C的水来说,就是阴,所以阴阳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要有对比的。
人体是一个阴阳合体,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合体。人体的阴和阳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就会得病。假设人体的正常状态是100个阳和100个阴是正常的。如果说当阳,或者阴出现了波动,不是100的时候,就一定会生病。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变成了120, 而阳还是100,那么阴比阳多,这种情况叫阴有余,这时就会因为阴多了而产生的疾病,治疗这种疾病,需要把20个阴给去掉
比如人体阴阳平衡,突然感受了一阵寒邪,这个寒就代表阴,寒邪有20个,加到了人的身体,就成了120个阴。这个时候阴阳不平衡了,人病了,就得了伤寒感冒,伤风感冒。真的感受寒邪,这个时候用发汗的方法,用麻黄汤把这20个阴发出去。当它变成原来的100个阴,病就好了。所以麻黄汤是用汗法来治疗阴过多、阴实证的,就是阴绝对过多的阴实证。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阳变成了120,而阴还是100,这个时候,就是阳有余。阳有余,表现在阳明证,就是阳明腑实证,这个时候就用泻法,把这20个阳给泻掉,让它变成100个阳,和这100个阴重新归于平衡,就能好。用承气汤将20个阳从大便泻掉,这个叫下法或者泻法。这是种下法,把多余的阳泻走。重新归为100个阳和100个阴的状态,人的疾病就好了,这个叫阳实证,阳有余的实证。
既然阴实用麻黄汤,阳实用承气汤,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这样呢?当然不是,不同的脏腑,邪气在不同的脏腑,就用不同的方子。我只是举个例子,让你去理解,去理解阴阳,去理解实证。
既然有实证,当然有虚证了。比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人体只有80个阳了,但是阴还是100个,人就出现了疾病,这种疾病叫阳虚。阳虚就要补阳,把这80个阳补成100个阳,病就好了。如果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如果脾阳虚,就用理中丸;如果肾阳虚,就肾气丸。阴虚是指阳有100个,而阴变成了80,这个时候把这20个阴补起来,阴阳和了,病就好了。
阴阳两虚怎么办?阴和阳都不是100了,都成了80,阴阳两虚芍药甘草附子汤,可以用炙甘草汤,可以用小建中汤,这都是能够补阴阳补气血的,因为气属阳,血属阴。阴阳两虚有时候也说气血两虚,其实就是阴阳两补。
有没有阴阳夹杂的情况?比如半夏泻心汤,就可以治疗脾有寒而胃有热的情况,属于寒热平调的方子。
有没有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的情况?比如厥阴病的乌梅丸,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调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的方子。
有没有表面是实的,内面是虚的情况呢?比如阴实而加阳虚的,就是外面寒气过多而内面阳又不足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这都是《伤寒论》里面的原方!
整个《伤寒论》都在调阴阳。不调阴阳,阴阳自和的肯定自愈;调阴阳,阴阳能和,病就治愈。不仅仅整个《伤寒论》,整个中医都是这样,几千年来我们的中医都是在调阴阳,阴阳调和病就愈。
阴在人体内表现的是宁静、寒冷的一种状态,阳表现的是亢奋、有热的一种状态。把它用在人体一对比,那么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阴阳夹杂,什么都能理解了。中医无非两个字,阴阳而已。
我讲这节课的用意很简单,只是为了强调阴阳在中医当中的重要性,以及整个治病的过程,就是在调阴阳。这节课所讲的中医的核心思想,一定会贯穿你一辈子的治病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地、 深刻地去理解第58条条文背后的深远意义,而绝非仅限于字面意思。
当你的思想不同了,你的境界就会不同;境界不同了,那你理解经文的时候,就大不相同。因此,我们一定要跳出狭隘的空间,从新的高度去总结和看待问题。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因此,师带徒也好,老师带学生也好,绝对不是把知识灌到你的脑海里,而是如何诱导你去学习新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的知识。因为教育的本质根本就不是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唤醒。唤醒你能够自己学习,自己创造的这种灵动性。
正如今天所讲的,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我要送给大家的是:凡学习,自己能自发地感悟和提高的,必将成为一代大才。

我们真诚邀请大家积极参与,多评论、多转发。让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充满互动和分享的中医学习平台,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42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58条条文·阴阳自和)
远怀说伤寒(36)——条文56——61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58条
汉传中医免费课程《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400-404条》
第67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93条条文·冒家自愈,附奇效病案二则)
必看的一篇中医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