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补阳还五”,究竟是什么意思?

导读:今天学习补阳还五汤。


王明如经验

本方具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用于治疗中风后遗证,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现常用于脑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冠心病、神经血管性头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多发性神经根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肥大、不孕症、雷诺病、颅脑损伤后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合并肢麻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疾病。

要正确把握补阳还五汤的临床适应证,做到药证相符,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如中风后遗症中证属气虚血瘀者,临床所见大约只占总患病人数的3/10~4/10,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并不适合补气活血法,尤其是峻补之法治疗,当辨证为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的中风后遗症时,才是真正的补阳还五汤适应证。

如中风后遗症,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质红绛,苔少,脉弦细数,此乃肝肾亏损、筋脉失养之故,治当滋补肝肾,润养筋脉为妥。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及笔者的体会,应用补阳还五汤指征:

①中风初期不用补阳还五汤。根据中风的一般规律,此时脑水肿症状尚未解除,病情尚不稳定,应使用凉肝息风、清火清痰、开窍通经等法。候肝风逐渐平息,出现气虚血瘀证时用补阳还五汤;

②中风后遗症近期血压基本正常,或虽见高血压,但辨证不属肝阳上亢及风、热、疾、瘀等实证;

③中风后遗症患侧肢体麻木不遂,健侧亦见麻木无力;

④中风后遗症患侧肢体水肿,下肢尤为严重者;

⑤中风后遗症常自觉头轻脚重,似晕非晕,下肢沉重如捆绑重物,动则尤甚;

⑥中风后遗症兼证或见卫阳不固,畏风自汗,或见脾胃气虚,纳呆便艰,或见心肺气虚,心悸胸闷:或见气血两亏,面色不华;

⑦中风后遗症症见舌紫而胖或舌淡而胖,舌边或见齿痕,舌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淡紫粗长怒张,舌苔白或苔白而腻等;

⑧中风后遗症症见脉缓大或涩弱,或患侧脉弦大,健侧脉弦缓,或脉沉弦者;

⑨根据“久病必虚”(大多为无气虚)、“久病必瘀”的中医理论,对某些慢性难治性疾病者可考虑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黄芪为补阳还五汤的主药,黄芪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具体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黄芪用量应控制在30~60g。如气虚亏损程度较重,同时又无其他禁忌证时,可逐渐增加剂量到120g。

用量过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会贻误良机,丧失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

使用剂量过大,则可因患者病后运化无力而导致气机壅滞,轻则影响正常的食欲,重则可导致湿热内生,痰湿壅滞,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气虚和偏瘫的程度轻重、血压正常与否、体质强弱决定。

[王明如,正确把握补阳还五汤的临床适应证,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0):652]


马赛经验

临床上若辨证不属气虚者,则黄芪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致不良反应。

赵某,男,72岁。退休工人。因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半月余而于1987年2月22日来我院门诊。

女儿代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4年余。1987年1月25日晨起即感头昏头痛,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经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病情进展不大。

CT检查报告示:脑血栓形成。来我院就诊时伴头昏,神疲乏力,饮食不思,右手不能握物,右下肢活动困难,需人搀扶方能缓慢行走,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

血压:140/90mmHg。诊断为中风(中经络)。

因思患者年高,神疲乏力,遂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投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3g,川芎6g,桃仁3g,党参10g,白术10g,怀山药10g,3剂,水煎服。

复诊:服上方后自感气往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不适,血

压上升至190/110mmHg,此乃黄芪用量过大,升阳太过。

遂减黄芪为40g,3剂。服后病痛亦未见减,再减黄芪为20g,7剂后,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守上方加茺蔚子15g,制首乌15g,刺蒺藜12g,20剂。

患者言语渐见清晰、流利,右上肢握力增加,右下肢活动较前轻松,头痛头昏感消失。守上方加黄芪量为40g,意在加强益气活血通络之效,继续服药15个月,活动自如,言语、血压正常,基本康复。

体会

现代研究,黄芪有“双相调节”之说,即血压高时能降压,血压低时能升压。这一理论只适应于其病机皆为气虚患者。否则,不可贸然投以大剂黄芪。如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则宜镇肝潜阳之剂,黄芪益气升提则不适宜。

本例患者虽有气虚血瘀症状,但年老久病体弱,投大剂黄芪反致病情加重,血压升高,减量则病情逐渐好转。

设加入助化之剂或逐步加大黄芪用量,可能不会出现升补太过之不良反应,此点有待于继续研究。

[马赛.谈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湖南中医杂志,1988(5):45]


高树良等经验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名方,专为半身不遂的治疗而设,方名即寓含治法。

王氏之所以以“补阳还五”为方剂冠名,是与其提出的“元气”理论密切相关。他形象地将人一身之元气设定为“十分”或“十成”的整数,左右各有“五分”,上下各有“五分”。

在病理情况下,元气亏虚达到一定限度时,为人体全部元气(十分)之一半(五分),即是“半身无气”。

因元气亏虚如此之甚,治疗决不可默守“病属于虚,宜治以缓”的常规方法,而应抓住时机以峻补立法,迅速应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得以恢复。所以,所谓“补阳还五”,实际上就是补足人身“十分”元气之意。

在当今临床上,对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更加广泛,除用治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外,还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症,慢性肾炎及冠心病等诸多病证的治疗,只要辨证准确、时机适宜、使用得当,均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临床经验,对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要把握好以下三点要领:首先,应正确把握补阳还五汤的临床适应证,做到方随证出,药证相符。

临床体会是,具体操作时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考虑:

①应在中风恢复初期,即脑水肿症状解除、病情相对稳定时使用。这一时期大概在病后2周左右;

②近期血压基本正常,或虽见血压偏高,但辨证不属肝阳上亢及风、痰、热、瘀等实证者;

③患侧麻木不遂,健侧亦见麻木无力者;

④患侧肢体水肿,下肢尤甚者;

⑤常自觉头轻脚重,似晕非晕,下肢沉重如捆绑重物,动则尤甚者;

⑥兼证或见卫阳不固之畏风自汗,或见脾胃气虚之纳呆便艰,或见心肺不足之心悸胸闷,或见气血两亏之面色不华者;

⑦舌紫而胖或舌淡而胖,舌边或见齿痕,舌面或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淡紫粗长怒张,舌苔白或苔白而腻者;

⑧脉缓大或涩弱,或患侧脉弦大,健侧脉弦缓或沉弦者。

其二,方中君药黄芪的用量要适宜,要突出补气活血的治疗特点,用量宜大但不应太过,应考虑到连续、累积的治疗过程,同时结合患者气虚的程度及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权衡用之。

在一般情况下,黄芪的用量应控制在30~60g之间。如气虚较甚,同时又无其他禁忌证时,可逐渐增加剂量至60g以上,但连续用量不宜超过120g。

这是因为,用量过少,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会贻误良机,丧失使患者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若连续超剂量使用,则可因患者病后无力运化而导致气机壅滞,轻则影响患者正常的食欲,重者可导致湿热内生、痰浊壅滞,影响治疗效果。

[高树良,许兴涛,温武兵.临证应用补阳还五汤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2):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阳还五汤应用
名方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转载]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临证本草】黄 芪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应用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