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道德经》: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與?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

上一篇写了:浅谈《道德经》:道之无形,和光同尘

重点讲了:道无边无形,没有相对属性,无法描述,且道可自正,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运行法则。

本篇来解读第五章,第五章重要的一句话: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当然,这句话争议很多,版本也有好几个,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版本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普偏解读

我们先看看:

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或: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两个的普偏解读

1、不要说太多话,说得太多也没有意义,不如守中吧。

2、君王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3、增长见识,会加速走到穷途末路,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

4、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

5、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今天列举的普偏解读有五条,明显多于往期,这句话解读的方式很多,我们日常用的也很多。

第四个解读,听起来也非常有道理,少说多做,不要夸海口,要知道哪些要说,哪些不要说。这似乎也复合我们日常的逻辑。

但我的问题是:

老子讲的道,和我们怎么想,或者人怎么想,有关系吗?

说的多或说的少,这个和道有关系吗?

这是自然法则还是人为法则?

道老解道

同样的思路,我们先看全章的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什么是刍狗?

多数解读是指古代人用草做成的狗,用来祭祀,就像我们祭祀烧的纸一样,即生即灭。

不纠结“刍狗”的解释,在这里是用比喻的方法来代万物,讲的是同一类事情。

只所以拿“刍狗”比喻,也许是因为人们想到“刍狗”的时候,就是“刍狗”灭亡之时。

万事万物生灭都是有他的自然法则,既不是谁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为之。

什么是仁?

老子那个年代,仁是指对万物的仁慈、仁爱、博爱等爱心的表达。

“仁”字拆开理解,就是人从二不从三,即:

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二心,忘掉“我”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如果看作是自然法则,看作是道。

道没有相对性,不存在“仁”或“不仁”。

天地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无(道)。

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平等,万物都是自然,不管存在或消亡,终归还是像“刍狗”一样被对待,即生即灭,无所偏爱。

天地没有分别和偏爱,只是我们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而已。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天地不仁,圣人自然也不仁。

前面我写过对“圣人”的理解。

什么是圣人?

圣人:即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天地没有相对属性,待万物一体;圣人效法天地,也待百姓一体。

《道德经》的圣人,一定要和儒家讲的圣人区别开来。

这一句话主要是说:

自然法则是没有相对属性的,天地无偏好,圣人无偏好,一切都自然而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與?虚而不淈,踵而愈出。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與?

“橐龠”:是旧式农业社会用作鼓吹通气的工具,俗话叫做风箱。

天地之间是什么样的?

难道就像风箱吗?

我的看法,和普通的解读不一样,普通的解读认为这里是一个比喻,我倒是觉得是一个反比喻,老子的原意是想说天地不像风箱,原文用的是一个反问。

风箱有形有状,有伸有屈、有动有静才能产生气,而且必须在一个半封闭环境里工作。

而天地之间,那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无边无际,也无形。

天地法则,自然而然,那是一个没有相对的法则。

天地之间怎么能用橐籥来比喻呢?

虚而不淈,踵而愈出。

风箱是有边有形的,有伸屈、动静,动而摇之,才能产生声气。

这句话重点不是在表达所谓的虚空才有产生气。

而是重点在说:

天地之间,不像风箱,必须要有相对性的屈伸、动静,才会产生声气,才会有变化。

天地本身就千变万化的万物,而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天地自然法则:无边无形,无时无刻,无生无灭。

第一句讲: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一切自然而然,并无偏爱。

看不见的是自然法则和天地,看得见的是仁爱。

这一句讲:天地无边无形,无伸无屈,无动无静,没有外部力量,一样千变万化,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看不见的是自然法则,看得见的是屈伸和动静的变化。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本章的结论了。

天地不仁,又生生不息,千变万化,这就是自然法则,它本身不需要外力,就能自我运转。

我们要像圣人一样去遵守自然法则,不要以仁慈、动静或多少等世人为标准去看待它。

自然法则无仁、无动、无多等相对属性,它是自然平衡的,没有相对属性,这就是“中”。

去调人为强加的相对属性,保持自然平衡,做到道法自然,你就得道了。

读后感

上一章讲“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都是在讲:

道法自然,道无形无状,因为没有相对性,所以无法描述;道没有仁慈,没有偏爱,没有伸屈,没有动静,道不需要外力作用,道能自生自灭,道也可自正。

读了这一章,我们除了对道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先看一个例子,钱钟书说:

天下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任何事情,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不可人为设限,特别是思维上的限制,葡萄本无好坏,是人为的以食为据给出了好坏定义的标准。

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我们经常沮丧,只所以沮丧,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人为设了一堵墙,这个心理墙才是让我们沮丧的根本。

不要以为只有风箱才能有风,天地本身不需要外力,就会有风动风静。

道老解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刍狗”不是狗:逗逗们不学而有术,你又上当了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道德经第五章笔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漫议 第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