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  

 

  摘 要:政府既是西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主体之一,又是其最大投资主体。政府的经济政策、职教政策、劳动用工政策等会引发西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舆论导向、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政策、职教对口升学政策、职教学生资助政策等又会引发西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政府;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需求;社会需求;个人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有三个主要受益者:政府、企业和个人。受教育者个人和企业是直接受益者,政府则是最大的受益者。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地方培养人才、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巩固社会稳定,可以缓解普通教育的扩容和升学压力,使之平稳运行,可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和公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它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而这一切又都是政府追求的目标和应尽的职责。所以,根据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正外部性原则,政府理应成为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主体。就西部地区而言,经济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且增幅小,近年还出现增速下滑的趋势,农民的教育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加之农村居民对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受教育者个人作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大性投资主体的潜力很小。从企业来看,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不发达,经济实力较弱,正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自身存在不少困难。而且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资本增值和利益最大化,在社会存在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兴趣不会太大。因此,对于西部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政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应是最大的投资主体。

  由于政府既是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主体之一,又是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大投资主体,所以政府推出的政策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都有着巨大影响。

 

  一、政府在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中的影响及作用

 

  1.政府的经济政策会引起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职业学校教育历来都是随经济的增长而发展、随经济的调整而波动的。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份额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从而影响着其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其纵向的程度结构和人才规格知识结构。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一般为经济综合实力强的地区。这说明经济的发展会对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而经济发展本身又能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费支撑,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可以说,政府的每一项经济政策或举动都会引起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政府更多地投资于职业教育,而且也能提高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支付能力。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三农”政策等的实施,都将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社会需求。

  2.政府的积极职教政策有利于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实现

  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其兴衰莫不与国家有关政策紧密相联。德国、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经济腾飞依赖于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政策与重视。现阶段我国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日益加大,西部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木桶短边”,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以及“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社会服务。

  在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上,政府应从教育财政制度、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使对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如应制定专门的《教育经费法》、《教育投入法》及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用法律形式保证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划拨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检查、评估办法,将执行情况作为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严格奖惩。

  在师资建设上,加快重点建设若干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基地,形成和完善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西部地区网络;加强同东部地区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花大力气解决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住房、医疗等问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设立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项补贴,提高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强吸引力;采取晋升职称、增加工资等手段,鼓励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开展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通过教师互访、专业共建、共同培养、建设分校等多种形式向西部农村地区输出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东西对接、城乡互动的职教发展大格局。

  在监管和社会化服务方面,政府部门要简政放权,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化服务,如劳动力市场信息供给、职业指导、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社会需求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进行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保证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时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从体制上防止重复专业、无序竞争等现象发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教育市场,改变高中阶段招生的混乱局面,出台一些有利于职教招生的政策,把发展职业高中作为在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制定合理的职普比(按国家规定,未来一段时期内,职普规模比控制在11左右是适宜的)。

  3.政府对企业用工的规范将促进企业对中职人才良性需求的增长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未经培训的工人,从而压低了劳动力的价格,造成企业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低下,导致人们丧失了对技术的追求,技术工人日益缺乏,以致近年出现了全国性的“技工荒”。可以说企业用工不规范对中职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都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对企业用工的规范,特别是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严格实施,将使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大为增长。德国和日本的战后重建都获益于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像我们德国这样一个原材料贫乏的国家,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经济稳定的保证。”日本企业把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一种“战略产品”,视其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密武器”,是比设备投资更为重要的一种投资。因此日本众多成绩卓著的企业都不遗余力地实施职业教育,使企业获得了成功。[1]我国政府在规范企业用工的同时,还应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强化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如要求企业按技术水准拉开工资档次,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对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尤其是作为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基地的企业,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等。

 

  二、政府在西部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中的影响及作用

 

  1.政府对舆论的正确导向有利于提高个人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舆论倾向于追求高学历,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宣传的是高级知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而对职业教育、普通劳动者、“行行出状元”的宣传相对薄弱。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从正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积极阐释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及其依据,展示职业学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成绩,介绍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成才和致富事迹,倡导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职业观、价值观,使广大西部居民了解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改革思路,理解国家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相信只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都能成为社会上受尊敬的人才。只要社会舆论到位,西部职业教育是会逐渐得到农民及其子女的认同的,从而激发起他们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政府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引发农村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增长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形成了对农业和农民的结构性歧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抑制了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扩大。废除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可以加快农民“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将使“农民”从身份概念转变为职业概念,农民由此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看到农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对很多农民而言,选择其他职业并不完全出于经济考虑,而是出于一种“户口情结”,更确切地说是社会分层意识。而一旦消除户口差别,农民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就会高涨,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持续的内在需求。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消除城市中对“农民工”的政策性歧视,使农民进城务工享受到与城市工人同等的待遇,这将极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刺激农民及其子女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增长。

  3.政府劳动就业政策的严格实施将使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产生巨大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消费首先来自于政策影响,当职业进入没有门槛时,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没有人愿意付出职业进入成本,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市场基础。教育消费者选择职业教育的最大理由就是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其实现就业的愿望或满足其就业的需求。《劳动法》第69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度、职业技术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07月,劳动部规定,对规定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鉴定合格者方能录用的劳动市场准入制度。1999年国务院转发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提出,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前进行1-3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方可就业。[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等三大制度的实施无疑会使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极大增长,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应根据市场规律,合理划分教育与劳动部门的职能,保证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有效衔接,方便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劳动预备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从制度上遏制低素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其走入学校。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实行职业准入的行业,青壮年劳动力如果没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没有取得相应的毕业证或职业资格证,则不能就业。企业在聘用一线劳动者时,只能与职业学校毕业或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劳动者签订合同。

  4.政府的职教对口升学政策刺激了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增长

  兼顾就业与升学,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近年来,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使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得以逐步改变,刺激了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需求。但目前我国的职教对口升学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招生仍以普高为主。因此,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做法,大幅度扩大中职生升入高职的比例,使高职以招收优秀中职生为主;制定优惠政策或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使中职生上高职具有优先权;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给予加分优待等。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设计和建立与国际先进职教接轨的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职教体系,为职教终身化创造发展环境,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

  5.政府的职教学生资助政策将促进西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增长

  西部中等职业教育虽以政府办学为主,但个人交费已达到教育成本的40%以上。当学生家庭支付能力无法达到中职教育所需学费水平时,就无法形成对中职教育的有效个人需求。因此需要增加政府投入,降低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支出水平,提高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收益率。要加大对西部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力度,尽量减少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选择中职教育的情况,提高这部分潜在需求者对中职教育的有效需求。可尝试用助学贷款作为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启动点,通过助学贷款,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现实支付能力不足问题。西部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低,一般一个学生的平均成本不足一个大学生的三分之一,不会给贷款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日后带来太大的还款压力。从银行来说,可以采取实物抵押、质押等方式,支持学生贷款。当然,在经济条件稍好的西部地区,也可借鉴浙江长兴县的做法,对报名就读职业学校的新生,发放一定面额的职业教育券,[3]并向农村职中和农业类专业倾斜。也就是说就读职业学校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就读农村职中和农业类专业可得到较多的政府资助。职业教育券面额不需太大,但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农民投资职业教育的热情。发放职业教育券既有助于使有志于职业发展但缺乏资金支持的青少年到校学习,扩大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机会,有利于教育平等的实现,从而获得相应的能力和技术,并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西部实施职业教育券,也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理念,将极大地促进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80273.

  [2]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兼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1,(2):7-10.

  [3]曲恒昌,许宝良,扬军.制度创新:“教育券”给农村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J].职教论坛,2003,(5):26-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860万中职招生任务靠什么来完成
中国民办职业教育陷多重生存困境:内缺生源 外遭歧视
职业教育迎重磅政策,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附股)
破解农村职教五大难题
中职教育,如何突破现实之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