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探源——铭文、甲骨文比对《易经》卦爻辞,成书时代考释

我们前文谈到很多甲骨文方面对《易经》的思考,甲骨文中的卜占之词大多数都与吉凶有关,在出土的甲骨中发现的数字符号我们也进行了解读,现在我们通过学者讨论的观点,给大家谈谈《易经》的成书年代。

首先我们还是看看顾颉刚先生通过分析卦爻辞对《易经》年代的考释(前文有具体讲解,此处简单引述):

1.王亥丧羊于易(殷商先祖王亥在有易这个地方死了,对于商朝人而言,王亥这个人是有伟大贡献的)

《易·大壮》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

《易·旅》上九爻辞辞:“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吮,丧牛于易,凶。”

甲骨文中记载:

贞鄕(飨)王亥狗。《合集》358

贞燎于王亥。《合集》358

有伐于王亥。《合集》943

贞酹王亥。《合集》672正

贞侑于王亥。《合集》14726

贞帝(禘)于王亥。《合集》14748

翌辛亥,侑于王亥四十牛。《合集》672正

五十牛于王亥。《合集》672正

燎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宰。五月。《合集》1182

2.高宗(武丁)伐鬼方

既济卦第三爻,爻辞: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我们在甲骨文中找找鬼方:

己酉卜,(賓)鼎(貞):鬼方昜亡(憂)。五月。 一 二 二告 三 四 五 《合集》8591

己酉卜,內〔鼎(貞)〕:鬼方昜〔亡〕(憂)。五月。 一 二 二告 三 四 五 《合集》8592

3.帝乙归妹(帝乙是殷商倒数第二的帝王,帝乙归妹是指帝乙把妹妹或者女儿嫁给周文王,所以在《易经》中称帝乙)

有人对帝乙归妹的含义有误读:他们认为顾颉刚先生认为帝乙的妹妹嫁(女儿)给周文王是错误的,指出的理由是因为商朝的姓氏为“子”,而文王的老婆是姒姓(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两者本不应该有什么关系,因为帝乙的妹妹或者女儿(从女儿说,看下文)嫁给了文王,应该姓“子”而在文献中记载都是太姒“”,这又作何解释,我们看看归妹卦六五爻: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帝乙女儿嫁给了文王,但是这个君主的女儿(君之袂)不如她姐妹品性温良。那这个“娣”到底是帝乙妹妹陪嫁过来的“媵”(陪侍)还是文王后娶的“姒”姓的人呢?

《诗经﹐大明》: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上帝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左传·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

根据上文推断,我们可以看出周文王是先娶的正房帝乙的女儿,后面娶了莘国姒家姑娘,微子启代表的是纯商朝血统,而郑国是周朝血脉的人继承,微子启和周武王是舅舅与外甥的关系,古人讲究血统纯正,也就是说即使普通人太姒生了武王,但任然依附于正统的帝乙女儿,喊其母亲,微子启自然就是其舅舅,《左传》自然可以说的过去了。

4.箕子明夷

明夷卦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

箕子是谁呢?

《尚书﹒洪范》: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洪为大,范为法,也就是箕子讲了一个大法给到周武王,让其好好处理国家大事,箕子明夷,我们可以想当然的解释成:箕子让蛮夷之人明了,夷又代表那个国家或者人,不得而知。

5.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这里的康侯有两个解释;
1.武王封其弟姬封于康国,因而被称康侯,武王的弟弟,康侯有锡马,善于畜牧,故而和蕃庶交换(顾颉刚、李镜池先生说,但后面的昼日三接,难道是代表做生意开市三次或多次?)

2.最开始武王的弟弟姬封于康国,即朝歌西之康、封管叔于北之邺、封霍叔于南之庸、封蔡叔于东之蔡,四监据四国围监武庚。三监叛、康叔告密,并助其兄周公平叛。后,夺邺与庸赏封康侯封,三国合并称“卫国”。那么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本来武王的四个兄弟都是用来监视殷商,后来武王去世,其他三个兄弟怀疑周公使手段,就联合殷商最后一个帝王武庚造反,被康叔告密,周公处理以后让康叔封于卫地。那么我们在来看这个卦辞:康叔用战马战胜了很多人(蕃指有篱笆隔离之意,有包围内或指内对外国),一天多次参与战争——打了霍叔、蔡叔、管叔(我们不知道周公平叛是否有康叔派兵马平乱,但是最后获得卫地,是周公对康叔的嘉奖)

我们在看看康侯簋铭文:王朿伐商邑,令康矦啚于卫,土图乍厥考彝(这段铭文只记录了康侯被封于卫,没有写明康叔是否参与这次”三监之乱“)

3.现在还有一说是武丁(殷)长子“祖己”为康侯,但是引述的论据不存在,纯属捏造,不引述。

据上述推断,《易经》的成书年代是晚于康侯的,不然也不会记述《易经》之上,而康侯的存在是西周初年,故到此推论《易经》大概成书年代为西周初年。但是郭沫若先生有引证卦、爻辞中另外一段话经行推断,看下图

6.中行到底代表什么含义?是破解《易经》成书时代的重要背景

《周易》爻辞中有五处提到了“中行”,即:

《益》六三:“中行告公,用圭。”

又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复》六四:“中行独复。”

《夬》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中行”这个字到底该怎么去理解。兹引述如下:

这几条的“中行”,我相信就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就前两例的“中行告公”而言,“中行”二字除讲为人名之外,不能有第二种解释。

“中行”之名初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荀林父初将中行,故有“中行”之称,《左传》宣十四年称为中行桓子,而他的子孙便以中行为氏。

《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郼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郼如夏”,高注云:“郼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盖狄人围卫时,晋人曾出师援之也。(卫国就是我前文提到的康叔被封之国)

《泰》九二的“朋亡,得尚于中行。”尚与当通。我相信就是《左传》文七年,先蔑奔秦,荀林父“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的故事。

《夬》九五的“中行无咎”,《复》六四的“中行独复”也就是宣公十二年荀林父帅晋师救郑,为楚所大败,归而请死时的故事。“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

如果上面的推断为真,而根据荀林父(中行桓子)活动时间在公元前593年,我们又可以发现《易经》成书时代更晚,即使是荀林父去世以后写成,也是到了东周时期的春秋阶段。

学者们对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也有异议,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中行”应当作“中道”或“中途”解,即半路上,而非人名。

(二)《周易》中之“朋”皆为朋贝之“朋”,而非朋友之“朋”,“朋亡”乃丢失了钱财之意,则其事非先蔑奔秦。

(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即有以《周易》筮卦的记载,早于荀林父80年,因此《周易》当成于荀林父之前,则其中之“中行”非荀林父可知。(《左传》也即今本《左传》为汉代刘歆《春秋左氏传》)

在讨论上面对错之前我们先看看古人对”中行“解读

(一)中正之道,中正之行。《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集解》:“包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荀子·子道》:“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汉书·杨胡朱梅云传赞》:“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师古注:“中行,中庸也。”

(二)军制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杜预注:“晋置上中下三军,今复增置三行,以避天子六军之名也。”

(三)复姓。《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曰:“中行氏,晋公族隰叔之后也。荀林父将中行,故曰中行氏。”《左传》中称荀林父为“中行桓子”,其后还有中行偃等人。

(四)中列。《吴子·励士》云:“武侯设坐庙,延为三行,餮士大夫: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无功坐后行。”

那如果学者们对中行就是中道的理解,我们不妨在看看

《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既然两个字不同,学者又认为是一个意思,那么论语何不统一起来?所以说中行是中道不足论。但是学者余下的解释我们既不能相信郭先生的话,也不能否定学者的研究。因为《左传》筮卦确实早于荀林父,而《左传》有人说是汉代刘歆伪作,但是浙江大学楚简的发掘,印证了公元前340年传抄的《左传》和今本无异,至少可以说明学者们认为的作伪不存在,《左传》部分内容为真(不全,暂不能说明刘歆或者《左氏春秋》成书到刘歆期间没有更改一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还待考究)

我们在看看甲骨文中的发现:

乙未〔卜〕,…鼎(貞):立史(事)于南,又(右)从(從)〔我〕,中从(從),(左)从(從)曾。 三(合集5504)——”中“字

丁卯宜于(義京)〔羌三〕人,卯十牛。中。——中字

乙卯卜,行鼎(貞):王(賓),亡尤。(合集23144)

。。。。。。。。

合集甲骨文中有很多”行鼎“也就是一个叫行的史官给王占卜

但是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中行”二字,甲骨中的“中”字不多,一般表现为“立中”,“中从”,这类表现方位或者顺序,除了在祭祀中,中表现语气词,类似于现代河南人回答“中不中?”在甲骨文中,行字的含义一般表现为行为,或者上文甲骨中“行鼎(贞)”为卜筮官。甲骨试图找寻“中行”之意是不可能的。

两点猜测供大家参阅:

1.《左传》是真实的,只能说明中行不是代表荀林父,可能以前有一个姓中行的人或者职位,虽然晋朝是有史料记载的“中行”,但是不代表这个“中行”就是最早的,甲骨文中“中”和“行”二字可以解读一二。

2.楚简的发现只能证明《左传》部分内容证明刘歆没有更改,况且楚简的发掘不是全部而是一部分,那不能证明今本《左传》和春秋战国为一个本子,除非有其他竹简能提供充分的证明《左传》全部内容的真实性

(简述如下:

《左传》为真,中行不等于荀林父,中行另有他解;

如何证明《左传》为真?楚简只能证明刘歆《春秋左氏传》来源于《左氏春秋》,但是不能证明《左氏春秋》等于《春秋左氏传》)

那么如果根据史料我们认为荀林父就是卦爻辞中的“中行”,那么《易经》的成书年代就需要晚于荀林父去世那年(前593年),那么《易经》的成书年代就是春秋时期,但是要早于孔子,但是郭沫若先生的推论更后,大约在战国时期才有《易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沛:刑鼎、宗族法令与成文法公布——以两周铭文为基础的研究
史记四库本卷三十九
晋国卿位之争, 范氏为何被淘汰出局
从象、数、甲骨文的角度解读周易第十一卦泰——若泰,并不容易
殷商古国——末国,“末”是怎么来的?“帝乙归妹”或跟它有关
新绛县史学研究者谈郇国与荀国区别 (2019-01-03 20:30:0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