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黄帝内经     疟论篇第三十五

       本篇系统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诊断、治则、治法等问题,是论疟之专篇,故篇名曰“疟论”。

      疟疾都是因感受风邪所引起的,它的潜伏和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其原因是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身体神志都会感觉不适,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颌骨抖动,腰脊疼痛。等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出现头痛剧烈,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状。它发生的原因是阴阳之气上下相争,虚实更替相胜,阴阳相互转化。阳气为阴所并,则阴气实而阳虚。阳明经气虚了,就会发生寒战,以至两颔为之鼓动;太阳经气虚了,就会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了,则阴气胜,阴气胜就会骨节寒冷而且疼痛。寒从内生,所以里外都觉得冷;阳盛的时候要生外热,阴虚的时候要生内热,如果内外都发热了就会呼吸急迫、口渴、喜欢冷饮。这种病是在夏天中病,是由于被暑气所伤,邪热亢盛,伏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邪气居于营气之内。热邪伏于体内,使人的皮肤汗孔疏松,腠理开张,到了秋天再感受秋凉之气,或出汗后受风,或汗出后洗浴,风邪和水气就乘机侵入皮肤里,与卫气相合,引动伏于体内的暑热之邪,引起疟疾的发作。人体的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夜间运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到达阳分时就向外发散而发作疟疾,到达阴分时则伏于体内并向内侵袭,邪气与正气内外相搏,所以疟疾就会天天发作。

      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接近阴分,离体表距离远,运行缓慢,而卫气运行疾速,所以邪气不能与卫气同步运行到达体表的阳经,导致卫气单独在外循行,而病邪滞留在内。这样,阴阳相搏而邪气不能发散(即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卫气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的时间,或者逐日推迟,或者逐日提前,这是为什么呢?邪气侵犯风府,会循着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运行一昼夜后会与邪气在风府交会,邪气每过一日便会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卫气和邪气交会的时间就会逐日推后,这是邪气客于脊背时的情况。每当卫气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就会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后与卫气相争,疟疾就发作,因邪气每天向下移行一节,所以疟疾的发作时间就会逐渐推迟。卫气运行于风府,邪气逐日下移一椎,约经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椎内,注入隐伏在脊背筋肉之间的经脉;然后再向上运行,九天后到达任脉天突穴。由于邪气每日逐渐上升,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至于隔日发作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于五脏,横逆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所循行的道路也远,部位较深,循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同时到达体表,所以会隔日发作一次。当邪气会合于风府时,腠理就舒张,腠理舒张则邪气乘机侵入,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现在邪气每日向下移一节,卫气和邪气相遇的地方也日下一节,当疾病发作的时候,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一次,这是什么道理?人体的组织有虚实的不同,而邪气入侵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受邪部位不一定都在风府。所以邪中头项的,如卫气行至头项,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总而言之,卫气所运行的地方,只要与邪气相合抗争,疟疾就会发作。风邪侵犯人体没有固定的部位,但是只要卫气与邪气相合,腠理张开,邪气就会趁机侵入,而邪正相合的地方,也就是病气所发之处。

风病和疟疾属同类疾病,十分相似。那为什么风病常不间歇,而疟疾却发作有时呢?

这是因为风邪从哪里侵入,就常留其处,所以可持续存在。疟气随经、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必须与卫气相合发生抗争时才发病。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邪,汗大出而腠理舒张,此时如遇到微寒的水湿之气(如洗浴或乘凉),邪气就会伏藏在腠理皮肤中,如果秋季再感受风邪,就会形成疟疾。寒属阴邪,风属阳邪,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所以先寒而后热,这种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寒疟。先伤于风的阳邪,然后伤于寒的阴邪,这种病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温疟。只发热而不发冷的,是病人的阴气先损耗于内,阳气独亢于外造成的,疾病发作时,有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而欲呕吐的症状,这种病被称为瘅疟。

医经上说有余的属实证应当用泻法;不足的属虚证应当用补法。现在发热是有余,恶寒是不足。象疟疾的寒冷,就是热汤和火也不能令其温暖,而等到发热时,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凉爽,这些都属于有余、不足的疾病。但当其发冷或发热时,医术再高超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一定要等到病势自行减退后,才能针刺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混乱时不能刺,汗大出时不能刺,因为这些情况下都是邪盛气逆,应避其锋芒,所以不能立刻行针刺。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外阳并于里阴,这时是阳虚而阴实,外无阳气之温煦,所以先感寒冷战栗。至阴气逆乱到了极点,那又外出于阳,因此阴阳又相并于外,这时是阴虚而阳实,所以会感到热而干渴。

疟病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病是由于风寒之气的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邪之寒气至;寒到极点则阳邪之热来。疟疾发作的时候,热得像火的燃烧,寒得像风雨般不可抵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正盛时,不敢攻邪,攻则损伤正气,待邪气衰退,治疗就可见效。

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阴气未并于阳分,阳气未并于阴分,此时进行调治,那正气不伤,邪气才可消除。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进行治疗,就是因为这时正是正邪交争、气机逆乱之际。

“如何治疗疟疾?如何掌握时间的早晚呢?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必定从四肢的末端开始(因为人体阴阳经的交接处在四肢末端)。如果阳气已被邪伤,阴分也必定受到影响,所以在阴阳之气还未相并时(即在疟疾发作前),用绳索紧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内,阴气不得外出,阴阳之气不能相互移易。并注意观察络脉的情况,发现孙络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用针刺放血,这样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气并入体内。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邪气在阳分,病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分,病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作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休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就又发作。

疟疾的发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数日;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这是什么缘故?这是由于卫气和邪气运行的时间节律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二日或数日才发作一次的现象。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阴气衰,而出现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口就不渴。医经上说夏季如果被暑邪所伤,则秋季一定会得疟疾,但是现在有的疟疾并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医经上所说夏天伤暑,秋天必发疟疾,是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的,则是违反四时发病规律的现象。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在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较严重; 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不严重; 春天发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 夏天发的疟疾,有出汗多的症状。

温疟是冬天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病邪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的时候,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髓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腠理开泄,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由于病邪藏伏于骨髓内,而肾脏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认为疾病藏在肾。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

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这样就造成了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产生发热的症状。发热到极点就会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移进入体内合并,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阴气盛就会产生寒冷的症状。所以病人表现出先热后寒的症状,叫“温疟”。

瘅疟的病人,肺脏本来就有热邪。肺主一身的气,肺脏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气亢盛就会上逆,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时若劳动用力之后,腠理开张,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病人体内原有的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发病时阳气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病人仅仅表现为发热而并不寒冷。此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将这种病叫做“瘅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节选三
直译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与素问·疟论
黄帝内经35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