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是我闻丨禅宗早期诸祖师与少林寺渊源关系考

南北朝后期,菩提达摩泛海东来,传授禅法,自此,中国汉地佛教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派——禅宗。禅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所以少林寺有“祖源”之称。早期禅宗有四位祖师均与少林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禅宗最初重禅修,轻经教,重个人体悟,但绝非离开经教的盲修瞎练,更不是后来的狂禅与呵佛、骂佛。达摩以四卷楞伽印心,藉教悟宗,弘忍劝人读金刚经,这种转变值得学界和教界关照并予以解读。

一、概述

禅宗起源于印度,南北朝后期(475-535),由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至中土,被后世尊为东土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基本上是一代一人的传法模式。早期阶段信众并不很广,传播范围也只限于现在的河南、河北、湖北一带。自五祖以降,禅宗完全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开始了分灯传法的新模式,彻底地中国化,迅速地发展起来。中部和北方有法如、神秀的北宗禅法,岭南有慧能的南宗禅法,四川有智诜一系的净众宗,还有不大清楚其来历的宣什宗,连江南兴盛的、与东山法门相抗衡的牛头禅,都被后世纳入达摩禅的支脉。少林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95或497),因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五祖高足法如、道安禅师及其数位弟子等,皆在少林习禅弘法,因此被世人尊为禅宗祖庭。

二、禅宗早期的法脉传承

早期的禅宗,只重禅修,重心悟行证,而轻文记,像达摩、慧可,基本上只有讲说而无文记。再加当时的达摩禅尚处于佛教的非主流派,处处受到排斥和打压,发展艰难,因此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时,始法门大启,逐渐兴盛,到慧能、法如、神秀及再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普寂、义福、敬贤、惠福、隆魔藏、荷泽神会时,才产生不同的派别。弟子们为争取正统,阐扬本派观点,才注重于收集和编写禅宗著作。按现已知道的佛教文献,禅宗内部各派对其师承的记载,至少有四种观点:

1、北宗法如门下杜胐的说法。五祖弘忍有十大弟子。其中的潞州法如有一位俗家弟子叫杜胐,字方明,京兆人。他在开元元年(713)撰写《传法宝纪》,记录了禅宗早期的师资传承:

“……唯东魏惠可以身命求之,大师传之而去。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法如,法如及乎大通。

东魏嵩山少林寺释菩提达摩——北齐嵩山少林寺释惠可——隋公山释僧璨——唐双峰山东山寺释道信——唐双峰山东山寺释弘忍——唐嵩山少林寺释法如——唐当阳玉泉寺释神秀。”

其中所列七位祖师,有三位即冠以嵩山少林寺之名,可证关系之深。当时禅宗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祖之说,各派都想推崇自己认可的祖师。因为法如开法时间确实比神秀要早,作为弟子,杜胐将其师排在神秀之前,尊为六祖,无可厚非。惜法如开法仅仅三年(686-689)即过早离世,对后世影响不大。他的弟子后来都遵照其遗旨跟随大通神秀继续学法禅修。

2、北宗玄赜门下净觉的说法。弘忍的另一位弟子——安州玄赜的弟子净觉,于开元八年(720)撰《楞伽师资记》。不过,净觉依照达摩禅法的核心——楞伽禅为考量标准,将最早翻译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奉为初祖,于是,达摩就屈居二祖,慧可变成了三祖,僧璨是四祖,道信第五,弘忍第六,神秀、玄赜和嵩山(道)安禅师(也称作慧安或老安)三人并列第七,避而不提南宗慧能一支,并且排列了神秀门下的普寂、义福、敬贤、惠福四人为禅宗八祖。一望便知是北宗门人的杰作:

“……唐朝荆州玉泉寺大师,讳秀;安州寿山寺大师,讳赜;洛州嵩山会善寺大师,讳安。此三大师,是则天大圣皇后、应天神龙皇帝、太上皇,前后为三主国师也。

忍大师授记云:后传吾道,只可十耳。

唐朝洛州嵩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起自宋求那跋陀罗三藏,历代传灯,至于唐朝,总八代,得道获果,有二十四人也。”

仍然有三位冠以嵩山之名,彰显着与少林寺的密切关系。

3、弘忍门下智诜一系保唐宗的观点。此宗流传有部《历代法宝记》,作者不详,成书于大历九年(774),其中对净觉推尊求那跋陀罗的做法大斥其谬,并将南宗慧能列为六祖,却又有意忽略北宗神秀:

“……后惠可大师亲于嵩高山少林寺,问达摩祖师承上相传付嘱,自有文记分明。彼净觉师接引求那跋陀称为第一祖,深乱学法。

梁朝第一祖菩提达摩多罗禅师——北齐朝第二祖惠可禅师——隋朝第三祖璨禅师——唐朝第四祖信禅师——唐朝第五祖弘忍禅师——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

保唐宗也称净众宗,是弘忍门下弟子弘传到四川,以资州德纯寺为基地的一支禅宗法脉,主要传承为智诜——处寂(唐和尚)——新罗王子金无相(移居成都净泉寺,又叫净众寺)——保唐无住。他们为了突出自己法脉的正宗,称则天皇帝将慧能呈奉给朝廷供养的传衣袈裟转赐给了智诜,从而慧能晚年宣称只传法,不传衣,而保唐宗却能“将达摩祖师信袈裟嫡嫡相传付授”。

4、南宗荷泽神会的观点。在敦煌出土的,大约完成于上元元年(760)的禅宗文献《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记录了慧能弟子神会对禅宗法脉传承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南宗的观点。上述第一篇文献中,神会仅提到“六代祖师”,而第二篇文献则详细排列了“菩提达摩南宗一门” 即所谓南禅宗正统的师资传承:

“达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唐永昌元年(689)立于少林寺之《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代表着弘忍的弟子法如门下的观点。在这通碑上记载的禅宗传承,当然要推崇法如为禅宗六祖:

“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入此门者,唯意相传。……有宗明矣者,即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绍隆此宗,武步东邻之国,传曰神化幽迹,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

李邕撰《大照禅师(普寂)塔铭》时,只提及“禅门七叶”,而未详列谱系。普寂、义福都是北宗神秀的弟子,而且也都因跟随神秀而望重朝野,荣享国师地位,他们的观点是共同一致的。

随着禅宗定祖之说的成熟和统一,便确立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是四祖,弘忍是五祖,慧能和神秀并称为六祖,而剔除了求那跋陀罗、法如和北宗的其他人。如此一来,北宗禅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直到上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学界又重新关注起北宗法脉的传承。而事实上,北宗禅法虽没有南宗那般玄奥,但却更加朴实,更符合禅修主旨,也更容易把握渐进阶次。按此实行,不易导致“玄旨幽赜,理性难通”及狂禅和故弄玄虚等种种弊端。

三、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少林寺

明成化二年(1466年)少林寺达摩面壁画像碑

招道宣《续高僧传》记载,达摩在刘宋(420-478)时已抵达南越,但一般都认为达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才抵达广州,然后北上金陵,与武帝相谈不契,遂潜渡江至北魏,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收授弟子慧可,还有道育、昙林等人跟从他学习禅法,但仍从事讲教、译经工作,故不列入禅宗正传弟子。据日本天台宗最澄大师《传教大师全集》载:

“大师杖锡,行至嵩山,逢见慧可,志求胜法,遂乃付嘱佛法矣。”

达摩祖师约寂灭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即梁大同元年前后,葬于洛州熊耳山。熊耳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距嵩山以西不远,山中有空相寺,相传始建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据释永信大师的自传中说,当年达摩在少林寺传法二祖慧可之后,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即空相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圆寂并葬于寺内。因此空相寺也被称作“禅宗祖茔”。

达摩之宗旨,讲究直指人心,基本上归为三点:1、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障故,不能显了。即如来藏的思想。2、凡圣同一,无自无他,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而冥顺于法,安住性净之理而寂然无为。也即是达摩“二入四行论”中所阐述的思想。二入即理入与行入,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3、诸佛法印,匪从人得。讲究自悟,直指人心,经师印可,方为开悟。达摩所授之如来禅法,大致是壁观之法,即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达摩宗旨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金刚三昧经》《楞伽经》《维摩诘经》《胜鬘经》《阿含经》《般若经》等。

四、禅宗二祖慧可与少林寺

道宣在《慧可传》内称:

“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慧可是虎牢(荥阳,今属郑州)人,姓姬氏,因其母受孕时夜光遍宅,故名曰光,又因遇神人点化而南行求法,改名叫神光。慧可“外览坟索,内通藏典”,对内外学都具有一定基础,四十岁在嵩洛一带遇见达摩,一见倾心,奉以为师,跟随六年,始得禅法。这比《达摩传》中的四五载又多出一二年。其后又云:“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依照此说,达摩和慧可都死后葬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之滨。这与达摩葬于洛州熊耳山的说法,在地理方位上也是大体吻合的。依此推算,慧可大约生于北魏皇兴二年(469)前后。

慧可所传之禅法,应当与达摩所传相差无几。但因存世文献稀少,只有《续高僧传》“慧可传”提到一些。如慧可答向居士书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浓厚的如来藏思想和般若中观思想清晰可辨。这几句话被后来的禅宗顿教发展成为“即心即佛,心即是佛;心外无佛,莫向外求;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不悟佛即众生”的思想,也即是万法一如,生佛不二的思想。但道宣批评当时的禅师们不守戒律,且“诵语难穷,厉精盖少。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则罪福之宗两舍。”

现在少林寺方丈室的后面,还建有一个立雪亭,也叫达摩亭,内供木质佛龛,中悬一匾,为清朝乾隆御笔,写有“雪印心珠”四个大字。这个亭子的修建,就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血染飞雪的传说。

慧可在少林寺学修禅法六年,达摩灭度后始开法传禅,嫡传弟子有三祖僧璨,另据《慧可传》记有弟子那禅师,那师有弟子慧满。其它记载五花八门,甚至多达7-12人,但多属附会,经不起推敲,兹不一一列举。 

五、法如禅师与少林寺

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实则有十一),在中原一带率先开法传禅者,首推潞州法如。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圆寂之前,对弟子们留下遗旨曰:

“……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赜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盘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五祖圆寂后,诸大弟子陆续离开黄梅,慧能去了岭南,神秀退藏于密,还一度潜为白衣,智诜去了四川,玄赜到了荆州。法如于垂拱二年(686)开始在嵩山少林寺开法传禅,但不幸于永昌元年(689)即圆寂,世寿五十二岁。去世之前,嘱咐门下弟子“以后当往荆州玉泉秀禅师下谘禀。”关于法如,我们现在所知不多,主要的依据是《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根据这一文献,我们知道法如是山西上党人,俗姓王,曾拜三论宗师慧明为师,慧明常喜欢穿青布僧服,所以叫青布明。经慧明推荐,法如到黄梅礼参弘忍,深得五祖器重,收为十弟子之一,着意指导,从此一直不离弘忍左右勤修禅法。法如为人谦和,倍受人尊敬。686年,应僧众再三之恳请,在少林寺开法传禅,但天不假命,689年圆寂于少林寺,世寿五十二岁。《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中记载——

“大师讳法如,姓王氏,上党人也。幼随舅任澧阳,事青布明为师。年十九(655-656)出家,志求大法。明内隐禅智,当人见让云:蕲州忍禅师所行三昧,汝宜往谘受。曰:敬闻命矣。其後至彼会中,稽请毕已。祖师默辩先机,即授其道。开佛密意,顿入一乘,数缘非缘,二种都尽,到清凉池,入空寂舍,可谓不动真际,而知万象者也。……即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绍隆此宗,武步东邻之国,传曰神化幽迹(赜),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至咸亨五年(674),祖师灭度,始终奉侍,经十六载。既淮南化掩,北游中岳,后居少林寺。”

六、慧安禅师与嵩山会善寺

慧安(582-709)是南宗六祖慧能的同学,又称作道安或老安,世寿130多岁,是五祖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是弘忍生前所印可的各为一方师的佛门领袖。据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唐嵩岳少林寺慧安传”记载:

“释慧安,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绀□青目,降神乃隋开皇初年(582)也。安受性宽裕,不染俗尘,修学法门,无不该贯。……殆中宗神龙二年(706)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度弟子二七人,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三年(707),赐摩纳一副。便辞归少林寺。至景龙三年(709)三月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许岁,起开皇二年至景龙三年故也。”

可见其佛法高深,不乐世荣,安于山林清泉间,与道同游,行头陀行,慈悲济度,护持一方,且能谦己让人,高风亮节,数朝君王均极崇敬,屡向其谘问佛法,两次被诏请入内受供养,且性格上还有些桀骜不驯,实堪为人天之师且有老安国师之称号。

跟随道安禅师学法十年的弟子净藏禅师,在道安迁化以后,还曾前往曹溪慧能大师处继续学法五年,学成以后,又返回嵩山会善寺大师灵塔院,弘传禅宗法脉,接引众生。充分体现了南北二禅宗旨融合的新趋势,也反映了慧安禅师与南宗慧能关系的密切。

关于安禅师的禅法,仍不出“以心印心,反复追诘,开自本心;观密作用,说似一物即不中”。

综上所述,南北朝后期,菩提达摩泛海东来,传授禅法,自此,中国汉地佛教出现了一个新的宗派——禅宗。禅宗起源于嵩山少林寺,所以少林寺有“祖源”之称。早期禅宗有四位祖师均与少林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禅宗最初重禅修,轻经教,重个人体悟,但绝非离开经教的盲修瞎练,更不是后来的狂禅与呵佛、骂佛。达摩以四卷楞伽印心,藉教悟宗,弘忍劝人读金刚经,这种转变值得学界和教界关照并予以解读。

(本文有删节。作者供职于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关注



点击“在看”,菩提路上,你我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林寺历届住持
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简史(一):曹洞宗与少林寺
禅宗五祖
[转载]少林寺历代方丈简述!
法如塔,少林寺最应该拜扫的祖塔
中国第一古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