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导报》访谈 | 张金梁:“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张金梁 山东高密人,博士。中国书协第七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吉林省民盟书画院院长,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导,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特聘教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一等奖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作品奖。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第五、六、七届“兰亭奖”及第十一届“国展”、全国书法研讨会等评委数十次。书法业绩在书法专业报刊中多有专题介绍。

“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
——张金梁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长期从事高校研究生书法文献及史论教学,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书法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在教育教学中,你提出了书法方向研究生应具备“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品位意识”的教学理念,以及硕士“洗心革面”、博士“脱胎换骨”的转型要求。请具体阐释一下你的观点。

张金梁:书法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学之区别在于:将本科所获得的书法知识切入到研究层面上来。于是我提出了“三个意识”和“两个转变”的理念。


一是问题意识。书法研究生的学习,应重视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是从对事物的比较开始的,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本科生只看一种《书法史》就很难发现问题,若看过几种就会自觉比较、发现问题。增加阅读量并养成比较习惯,逐渐让学生练成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怎样培养学生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最合理的研究方法,这都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完成的任务。


二是目标意识。研究生学习是一个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探讨研究的转型过程,也是不断反省、自我逐步确定个体研究方向范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高瞻远瞩、因材施教、多维训练、个别指导、特殊强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尽快读懂研究生,将其知识结构、审美爱好、个性特点了然于心,然后帮助其选定书法学术研究或书法创作上的目标,以便有的放矢、开花结果,在学校里达到小成,为他们走向社会,实现书法学术和创作上的自我价值做准备。


三是品位意识。虽然在校书法研究生坐拥书城,但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书籍是不可能读完的,艺术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学问不可能在学校做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走出学校独立研究打下基础。这就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学术的“品位意识”,强化书法研究的规范性、学术性、前瞻性,让他们向做真学问、好学问、大学问方面发展,始终充当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参与者。


所谓“两个转变”,是强调学位提高后的标准要求。书法硕士相对于本科要“洗心革面”,即有一种新的状态和追求;博士相对于硕士要“脱胎换骨”,是说通过读博士学位,不论是修养还是研究都要有质的飞跃。

黄俊俭:在书法史研究上,你学富五车、见解独到,你倡导“还原书法史真相”“辩证后人评论”“加深挖掘探索”三步研究法。你以明代为中心上下探索,开辟了以朝廷书家为中心的书家群体研究,撰写发表了《明代殿房书办研究》《明代宫廷书法研究》等系列文章,引起了书坛的关注。那么,在你的研究视野中,你比较欣赏的书家有哪些?

张金梁:“学富五车”实不敢当,“见解独到”也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察和验证。我在书法史的研究方法上确实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授课时称为“三步研究法”:


一是“还原书法史真相”。这是书法史研究最为重要而人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研究者在对书法事件、流派、书家、作品论说时,还没有搞清楚研究对象的背景及真实情况便下结论。当前的书法史研究仍然存在着惯性思维问题,带有非常严重的片面性,掩盖了不少书法史上的真相。如不少人对明代“中书体”、清代“馆阁体”的内涵都不甚了解就横加批判,完全忽视了其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相反,对于一些有个性的书家,如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金农等则大加褒扬夸张,称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显然与事实不符。当代的研究在“书法史”与“书法发展史”“书法风格史”等概念上有些混淆,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二是“辩证后人评论”。在研究书法史中,全面的搜集资料是作好学问的重要基础,而科学分析、正确理解、恰当运用史料更是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对于获得的资料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鉴别过程,诸如野史、笔记、小说、杂记等的记载,大都习惯于使用猎怪涉奇之笔墨,构造荒唐无稽之事件;而家谱、序言、碑版、墓志等文字,对记载者多有歌功颂德、褒扬溢美之词;再如评论、题跋等,也大都掺杂着个人的爱恶心理及独自的审美意识,多寓隐晦弦外之音,批评攻讦者大加诋毁,崇拜赞誉者无限夸张。即便是使用《实录》《正史》等文献时也要全面客观,不回避矛盾观点及相反评论。只有摒弃以点代面、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等片面认识,才能使书法史研究的结论立体深入、真实可信,才能显示出书法史研究的作用。


三是“加深探索挖掘”。一般来说,对于书法史问题的研究,要将大问题分成数个中等问题,再将中等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去解决。那么,在解决每个小问题时,在查阅及使用资料上,最好全面收集、竭泽而渔,如此在研究上才能厚积薄发、有所突破。从研究的角度说,其顺序应是在阅读大量资料时有所发现,从而形成研究的对象和观点。不少研究者写论文时,则反其道而行之,先苦思冥想拟一个论文题目,再去找资料证明,如此研究往往不能深入透彻。另外,在注意文献使用的同时,对前人资料缜密考证,正确者加以肯定,不足者加以延伸,片面者加以补充,偏差者加以调整,错误者加以纠正,此已经切入到了学术研究的层面,可获一举多得之益,何乐而不为?


我在明代书法史研究上是按照“三步曲”的方法进行的,对整个明代书法的发展进行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的交叉观察分析,发现明代书法史有非常明显的官方书法与以个性为主的在野书家两大陈营。朝廷“中书体”代表着皇家文化,办公文书、科举考试、公私教育无不学习之;个性书家大都是狂傲才子及官场失落、科举不售、屡受挫折等不得志者所为,占的比例非常小。因此,抓住“中书体”这一线索,不但能解决朝廷书法的问题,个性书家的产生和发展也会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是一把打开明代书法史大门的钥匙。于是,我撰写了《明代殿房书办研究》《明代宫廷书法研究》《明代“中书体”研究》等数十篇系列论文,以及专著《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等,在明代书法史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有突破性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再去研究社会上的个性书家,就显得轻松、游刃有余了。


书法的欣赏与书法研究应该区别对待。明代的书家,如明初宋克,楷、草精熟古雅,解缙大草狂放不羁,祝允明之书粗而有情,文徵明之字清劲温雅,徐谓大草散僧修圣,皆属有意味者。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明末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之书。前三位书家开后来清代碑学笔法之先河,王铎则是集帖学之大成者。

黄俊俭: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请问:从书法人才的培养到“书法大师”的炼成,你认为正确的路径是什么?

张金梁:当代中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所说“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书法自中国书协成立以来,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通过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赛及书法研讨会,使一批批书法人才从展览、研讨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笔墨当随时代”,前些年书坛上曾经有过“呼唤大师”的声音,但“大师”不是呼唤出来的,只有事业成就大师,时代造就“大师”。


书法“大师”不同于理科大师,其与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书法“大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要有优异的天赋和高超的悟性,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到书法真谛。二是要有深厚的国学知识来增加笔墨中的内涵,去体现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三是应有丰富的阅历和责任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能提升书法精神,深厚的修养能使书法境界高远,而责任感又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动力。四是要有为书法艺术献身的精神,宠辱不惊、不计名利,专心致志、默默追求,“人奇字自古”。由此看来,以展览为中心的书家认定方式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一面能为书法人冲锋陷阵入展或获奖开辟道路;另一面则为名利驱使难以自拔。后者显然成为造就书法大师的巨大障碍。


清代著名书家包世臣将书法分为五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究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其所重的“神品”“妙品”强调的是“平和天成”和“酝酿无迹”的内涵,这应该是书法“大师”必须具有的艺术高度,这恰好是突出高大上、精神外耀的展览书法所缺失的成分。可以看出,当代书家基本上在后三品中角逐,能品者便可在无佛处称尊,逸品者俨然欲自立门户,佳品者奔波于展览、培训之间。看上去非常热闹,然而严重阻碍了书家向“大师”层面的提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师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书法“大师”的认定,也不同于“职称”的评定,其标准是既复杂又多面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重道远。只要书法研究及创作的高人志士能遵奉书法大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努力奋斗,不惧清苦,耐住寂寞,坚持操守,执着追求,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代表时代书法的大师出现。

黄俊俭:请谈谈你的学书之路。

张金梁:我10余岁开始学习欧、柳楷书,后受青岛书家高小岩先生指点,转学以《郑文公碑》为主的魏碑。1986年,我任师范专职书法老师及中国书画大学潍坊分校书法教师后,书法涉猎的内容大幅度扩展。1994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丛文俊先生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审美逐渐倾向雄健、高古、拙朴之书风,魏碑除学圆笔者外,方笔的《爨宝子》《爨龙颜》也时常临习。小楷则喜欢锺繇的《荐季直表》《戎路帖》,经常与三国吴简中的章程书比较临摹,又心仪敦煌遗书中的《三国志·步骘传》《十诵比丘戒本》《大慈如来告疏》等拙朴者。由楷书上溯隶书,初学《史晨碑》《乙瑛碑》,继习《张迁碑》《石门颂》《肥致碑》等,而对摩崖及刑徒砖字更感兴趣。行书师法李邕、苏东坡、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等金石味较浓的作品。赵之谦论自书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稾书而已。”我大受启发,有意尝试之,从《荐季直表》、《戎路帖》、《大慈如来告疏》、《十诵比丘戒本》、“二爨”、魏碑造像题记及章草等吸取营养来写行书,颇有米南宫谓已书“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之快意。我最喜欢草书,由怀素《自叙帖》及《古诗四帖》等大草改学《十七帖》及智永《千字文》等,再上溯《急就章》《月仪》《出师颂》等章草,最爱《淳化阁帖》中“二王”之前的草书,临之、摹之不能自已。有时兴来挥洒,隶书、魏碑、敦煌遗书等元素不约而至,我又将章草、今草、狂草熔于一炉,戏称“六章三今一分狂”,也不知真正得之多少。


近年来,我的书法师法基本定于唐前圣贤笔墨碑版上,以追求古雅、雄健、洞达、率真为宗旨。所谓“古雅”,就是想把字写的高古儒雅一些,尽量脱去流行世俗的东西,将文字学及文化修养寓于其中;“雄健”是说在结体、用笔及线条上,要有厚重遒劲的力度,增加视觉上的张力;“洞达”是说笔墨通透豁达,体势伟、气象大;“率真”是说信笔而为,无做作之气,书写自我真性情。我的书法理念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虽学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不能因一时达不到而自暴自弃。现在,虽然我的年龄渐大,但仍然会沿着自己选定的路,步履维艰、义无反顾的求索前行。

张金梁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11月10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走楼空,墨香犹存
詹霓:张伯驹的书法鉴藏与创作
90岁梁同书的小楷堪称“天花板”,老辣持重,真是人书俱老矣
拂去尘埃寻真知 ——读张朝阳的《梁巘评传》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书画史评|锺书三体之“铭石书”的书法史考察(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