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说明朝赋税重、流民多,为何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闯关东?

​许多历史爱好者在看完电视剧《闯关东》之后都有疑问:明代人口也同样出现地少人多的情况,因此产生的流民问题同样很严重,例如荆襄流民起义。但是这些流民为何不像清朝流民一样到东北去谋生?而且有明一朝对东北一直不像清代那样实行严密的封锁。相反,东北的辽南地区还属于中原的山东管辖。闯关东应该比清代更容易,为何他们不去闯?

▲《闯关东》剧照,图/网络。

要解释这三个问题,可以先从了解明朝辽东人口问题入手,就能理解为何有明一朝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迁移东北的现象了。

从洪武年到天启初年,明朝辽东都司统治疆域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辽东人民基本上过着比较平和的生活,而比邻的山东地区人口在逐年增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辽东人口长期徘徊不前呢?

第一点,辽东边疆的特殊环境造成的边患问题,辽东东临朝鲜,东北为女真各部,西北为蒙古各部,实际明朝的统治只限于东北南部沿海地区。一旦有战事则全区骚动,如果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则人口大批外逃,如明朝初年靖难之役期间,数万人逃亡朝鲜半岛。明中期以后,明朝中央对边疆控制力削弱,女真和蒙古各部的南迁更加剧了边疆危机,“零贼鼠窃”不断,大规模“寇掠”也时有发生,明朝一味的防守和修筑辽东边墙后,将辽东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大军营,有时人出关后过威远称“呜咽岭”,而将入关称为“欢喜岭”,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望而却步。

而清代的关东区域较明朝的辽东来说,完全不是一回事,清代的东北已经是自家领土,在绝大部分时期都消除了边患问题,辽东相比关内就富裕很多,对比在明清两代朝鲜人游记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和内陆人口暴炸资源相对紧张形成对比。

▲明代辽东边墙,图/网络。

第二点,明代辽东赋役沉重。辽东地域狭窄,人口稀少,局势紧张,军民负担的赋役很重,明朝赋役以田以丁,江淮以南赋予田者多,而丁则十;河济以北,役于丁者多,而田则十不税一;辽东的赋役制度还不同于江南和中原,土地基本属于国家,分配给屯军耕种,交纳屯田籽粒。而军余则要交纳银钱给政府办公之用。私有土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0%~20%,要按时向政府交纳税粮;而劳役则无论老少都要负担,除此之外还有帮丁买马等费用,赋役比中原地区更重,以入关后的第一卫广宁前屯为例,《全辽志·服役志》记载,此卫有额户352,寄籍户93,新发军户5,有口3254,共有额田67048亩,每人平均20.6亩,共交纳额粮10084.1石,平均每亩0.15石,平均每人3石;额草140000束,平均每人43束;额盐50868斤,平均每人15.6斤;额铁12600斤,平均每人3.5斤;徭役,均徭役494两,平均每人0.15两;修边等劳役1333人,平均0.4人服修边等劳役。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是大约平均每人耕田20.6亩,缴纳额粮3石,额草43束,额盐15.6斤,额铁3.5斤,均徭役0.15两,一年40%的时间在服劳役。除此之外,还有帮丁,即正军——有一或数军余帮助,称帮丁,明朝初年正军一人有帮丁三人,所以对军对民负担不重,而到明代中期,帮丁制度逐渐破坏,帮丁减少,正军和帮丁都不堪重负。买马即棚桩银制度,正军骑乘战马,一旦倒死,则由军士和帮丁数家共同赔偿,称为棚桩银,也称买马,明初每马给草场五十亩,负担稍轻,后来取消草场,往往使军士因买马而破产,这在明代中期辽东最为民害。

▲图/网络。

第三点,自然灾害的威胁。明代辽东的自然灾害主要有瘟疫、水、旱、雪、虫灾。在辽东,由于明朝政府没有有力的抗灾防灾措施,大灾小难不断,尽管朝廷也采取了许多赈济防灾措施,但灾害对辽东人口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巡抚辽东都御史候汝亮奏,“辽东地方滨海临夷,水陆险阻,往时虽罹灾害,或止数城,或仅数月,未有全镇被灾三岁不登如今日者也,臣春初被命入境,见其巷无炊烟,野多曝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问之则云,去年凶馑,斗米值银八钱,母弃生儿,父食死子。父老相传,咸谓百年未有之灾。”这是辽东发生自燃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次。

▲图/网络。

第四点,明代北方人口压力不大,大量移民辽东没有成为必然。辽东比邻山东,从山东半岛跨海到辽东只有一天的航程。历史上山东与辽东人口文化联系紧密,而且明代辽东都司民政管理隶属于山东布政司,但辽东的人口只是向山东回流而不是如后来清代一样向辽东流动。明弘志5年,山东户口总数为6759675,正德7年,户口总数为7618660,到了嘉靖5年,户口总数为7601055,不考虑和平环境的赋役负担和安土重迁等因素,就山东的生产条件而言,这样的人口基数变化并不会迫使平民不得不冒险移民辽东。

这种情况不仅仅表现在山东,紧邻辽东的北直隶地区也是如此,弘志元年(1488年)朝鲜漂流人崔溥从运河北上北京的路上,他描写到“自天津卫以北,白沙平铺,一望无际。旷野无草,五谷不生,人烟鲜少。”压力会产生迫使移民向哪里流动的动力,压力不大,其流动的动力自然不大。

▲图/网络。

第五点,明朝没有一个促进边疆人口增长的政策。明朝保守的边疆政策必然导致错误的人口政策。明朝政府把辽东当做苦地,百姓亦然。明朝除向辽东流放人犯以外,从未制定过任何吸引中原流民进入辽东的政策。相反,为了防止辽东人口外流,政府还制定了许多限制措施,将辽东层层封锁,企图达到稳定辽东人口、巩固边疆的作用,这反而使得辽东民众生活日益艰苦,家居了人口的外逃。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明朝海禁政策,不仅给辽东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了巨大不便,逢到灾年更为明显,到万历末年辽东已是岌岌可危,辽东人民只有两种选择,或投降后金,或流往内陆。

▲明代辽东长城,图/网络。

以上明代辽东的状况已经能很明确地说明,明朝的辽东并非安居乐业之地,何况明朝的实际管控范围只在辽东区域,与清朝时掌控整个东北的确更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从成化朝之后,明朝与女真蒙古的马市和木市贸易趋向稳定,明朝在嘉靖、万历开始,内陆上流社会风气逐渐奢侈,普遍养成对人参和动物皮草的市场需求,万历援朝之后国家恢复经济,鼓励开矿,由此两个社会变化和政策,还在明朝万历朝还形成最后一次移民高潮,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对辽东的人口总数有太大的影响,也不足以形成类似清末“闯关东”这样的人口大迁移。

注:本文由夏尔谢夫、水凉头痒钱谦益、wdocra、不动之戈、dokomo、yxds、陈王钺、wj_zju、bowenchen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汇集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闯关东
1700年前的这次人口普查 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
明朝赋役白银化插曲:民妇抗税被打死,究竟是谁的悲哀?
大唐盛世浮逃人
皇权下的逃民: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无解循环
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