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嘉靖皇帝重录大典:重录的副本是否保留了永乐正本的原貌?

《大典》是在南京修成的,珍藏于南京文渊阁。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大典》也带到北京,贮藏于宫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内发生火灾,殃及文楼,嘉靖帝一夜之内连下三四道命令,命人将《大典》从文楼抢运出来,由于抢救及时,《大典》得以保全。嘉靖帝非常喜读《大典》,案头常备,经常翻阅。为防不测,嘉靖帝多次同建极殿大学士徐阶谈论重录之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决定重录,令摹抄副本一部。任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翰林院修撰林燫、丁士善、徐时行,翰林院编修吕旻、王希烈、张四维、陶大临,检讨吴可行、马自强等担任。从任命的主管人看,嘉靖帝有多重视《大典》的重录不言而喻。为了物色善书人,吏、礼两部主持了“糊名考试”,招收儒生109人,并为重录工作增置了服务设施和人员。重录时规定缮写人员晨入晚出,每次领取《大典》必须登记,不许私自携带外出雇人代写。每人每日抄写三页,“如遇差错,发与另写,不拘一次二次,只算一页”,发现有混报怠工者,要“罪坐各官”。每册《大典》重录完毕后,于册后注明该册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员姓名,以示各人职责。我们今天查阅《大典》,没有发现丝毫挖改涂补的痕迹,可见当时是严格执行了规章制度的。

如是,重录工作用了整整六年,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四月方才完成。重录之后,《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抄本,一般称永乐间修纂本为“永乐抄本”或“正本”,重录本为“嘉靖抄本”或“副本”。

那么,重录的副本是否保留了永乐正本的原貌呢?

——重录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这主要是因为永乐正本实在太完美了。

重录之初,徐阶认为《永乐大典》是上万卷的巨帙,不是短时间里能完成的:他主张只要抄一部副本就可以了,所以在版式上不必仿照原书,只照经书尺寸,书法也可不拘。后来他翻检《大典》时,发现有大字小字,又有山川、宫室、草木等图形,觉得如果版式一动,行款图画都要变动,反不如照原样摹写来得方便,这才决定重录本全仿永乐抄本。据徐阶说,永乐本还要更加考究,他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要找这样的抄写人已是很难的呀!”

被大火烧过的北京翰林院,摄于 1900 年

关于《大典》的正本,自重录之后,少有记载,后来下落不明。今天我们见到的,都是嘉靖重录本,从未见过正本的浮光掠影。正本下落众说纷纭,旧有贮藏于皇史宬夹墙内、毁于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大火、作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埋入了永陵等说法,均难成立。较有可能的是下面两种解释:

一是毁于万历大火说。明末方以智(1611—1671)《通雅》载:“时《永乐大典》,洪洲云命解缙纂集,……今散失矣。”其子方中履注:“《永乐大典》藏于文楼,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复命儒臣摹抄,庆元年始竟。万历中因三殿火,书遂亡。”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皇宫里确实发生过大火,《大典》有可能在那场火灾中被焚毁。

二是毁于李自成大火说。1644年4月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撤离北京,撤离前下令烧毁了皇宫,《大典》可能被焚毁。明末钱谦益在《有学集》中说:“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既然“内阁之书尽矣”,《大典》也在劫难逃。明末清初的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也记载说:“内阁秘府所藏书,至李自成入都,付之一炬,良可叹也。”

无论哪一种可能,至清王朝建立时,《大典》正本已不在人间,所以清人没有任何记载。《大典》副本在明清两代也屡遭厄运,以致最后散佚殆尽。原因主要是官吏的盗窃、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和战火的焚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世巨著《永乐大典》
马贺山:我发现了永乐大典正本之刊本残卷
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
最神秘的《永乐大典》,一万多册正本完全消失,只有一个答案
正本《永乐大典》到底在哪里?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谁更伟大?纪晓岚举一例子,二者高下立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