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庆之以少胜多收复洛阳,是靠天时地利人和,绝不是什么“神迹”

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作为公认的正史,一直都是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但这些史书之间的质量,却存在显著差异。

《史记》、《汉书》等著作被大家视作史学界乃至文学界的瑰宝,可魏收所修撰的《魏书》则素有“秽史”的评价。

魏收画像

虽然《魏书》在史学家之间的评价较差,但其依然为人们保留了大量北魏时期的珍贵史料。

李延寿在编写《北史》的时候,就大量摘抄了其中的内容,这说明《魏书》还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

如今我们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依旧可以从《魏书》中寻找蛛丝马迹。

在北魏中后期,南梁名将陈庆之以七千兵马渡过黄河直取洛阳,期间他击败了接近三十万的北魏军队,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从《梁书·陈庆之传》的记载来看,这场大胜犹如“神迹”一般,但如果仔细阅读《魏书》中的细节,我们或许会对这场战役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自从晋朝皇室南渡之后,中国南北方便一直处于分立状态,期间南北政权爆发过无数战役。

虽然南朝也曾经取得过淝水之战等大型决战的胜利,但这些胜利大多都是防守战,在北伐战场上,除宋武帝刘裕曾有过辉煌表现外,南朝北伐大多以败绩收场。

在北魏建国之后,中国北方继前秦之后再次统一,在经历政治体制“汉化”改造后,北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幅增强,这让南北朝之间的实力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从此之后,南朝再也不敢有大举北伐的想法了。

兵变的六个军镇

但随着北魏汉化政策的推行,汉人士大夫阶级和新兴鲜卑贵族的地位日益提升,这让鲜卑武将和旧勋贵们寒了心,他们的忠诚度逐渐降低。

最终,在北魏孝明帝在位时,北魏北方六镇戍卒发动起义,这场起义对北魏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皇室对于军队和地方的掌控能力被大幅削弱。

为了尽快平定叛乱,北魏朝廷将权力下放到军事将领们的手中,其中尔朱荣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和才干,在平定六镇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些被平叛的鲜卑戍卒们,也都成为了尔朱荣的麾下势力,他也一跃成为北魏朝堂上的风云人物。

北魏权臣尔朱荣

当时胡灵太后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后,拥立年幼的元钊为帝,新帝登基又是幼主临朝的局面让尔朱荣看到了可乘之机。

于是,他借口高阳王谋反大举进兵洛阳,又在河阴溺死了胡灵太后和幼帝元钊,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将随行的两千余名北魏重臣尽皆杀害,史称“河阴之变”

在河阴之变后,尔朱荣成为了北魏的实际掌控者,他扶持的新皇帝元子攸形同傀儡,这一情况引发了各地北魏宗室的不满。

顷刻间“入京勤王”之举,在北魏国境内纷纷爆发,各路诸侯王均高举义旗讨伐尔朱荣。

元颢剧照

但彼时尔朱荣掌控着六镇兵马,这些诸侯王显然并不是他的对手,那些举兵失败的诸侯王只好南逃到萧梁境内,寻求萧衍的政治庇护。

其中北海王元颢在北魏朝中的地位名声最盛,也受到了萧衍的特别接待。

尔朱荣虽然凭借着强大的实力控制住了局势,但治理国家并不是只有军事一个方面。

在河阴之变后北魏积累了数代的政治精英被全部消灭,这让尔朱荣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河阴之变中被处死的北魏大臣

这一点从北魏当时发布的诏书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魏书》中记载了这样两条诏令:

一、诏直寝纪业持节募新免牧户,有投名效力者授九品官。己酉,诏诸有私马仗从戎者。

二、诏求德行、文艺、政事强直者,县令、太守、刺史皆叙其志业,具以表闻。得三人以上,县令、太守、刺史赏一阶。

由此可见,当时北魏的政治重心全部放在了人才招募之上,其中既包括政治人才,也包括军事人才,这种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令北魏的地方治理体系趋于瘫痪,依托于地方军队的国防工作也形同虚设。

北魏与南梁

尔朱荣的叛乱同时还引燃了北朝百姓的不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长期处于游牧民族政权统治下,但当地的汉人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和影响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人们通过“报团取暖”建造堡垒工事的方式与统治者对抗,给北朝统治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直到孝文帝改革后,汉人的地位才得到了显著提升,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紧张气氛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游牧骑兵

可随着尔朱荣的叛乱,北魏高层再次出现了鲜明的“游牧民族武人政权”特征,这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汉人官员和百姓的强烈抵抗。

在尔朱荣掌权后北方出现了多处农民起义,其中在齐地作乱的邢杲声势最为浩大,尔朱荣不得不亲自领兵平叛。

邢杲形象

在这种局势下,元颢看到了重返北魏的机会,在征求到梁武帝同意后,其在陈庆之的护送下返回北魏国内。

萧衍本来只想借此消耗尔朱荣的精力,但不曾想陈庆之依靠天才般的军事能力让元颢短暂过了一把皇帝瘾。

其实在元颢北上的时候,尔朱荣早就得到了情报,他也曾经考虑过要不要南下进行阻击,但经过和重臣们的商议,尔朱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于是决定先集中力量剿灭邢杲。

《魏书》也记载了此次会议的过程:

天穆集文武议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行台尚书薛琡以为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不欲,遂先讨杲。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尔朱荣手中的兵力已经无力兼顾两边的战斗了,而且北魏权贵阶层对于元颢和陈庆之的军队,也存在明显的轻视心理。

这些因素都让陈庆之的此次北伐占据了天时,是其取得辉煌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仅仅拥有天时对于一场大胜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战争到头来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根据《南史》的记载,陈庆之只率领了七千兵马进行北伐,而北魏仅在洛阳城之前部署的军队就有二十余万,这种悬殊的力量让陈庆之的胜利显得如同神话一般。

陈庆之剧照

历史上史学家往往将陈庆之的胜利,都归功于其优秀的指挥能力,但从《魏书》的细节上看陈庆之所率领的队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少。

首先北海王元颢之前在北魏曾经担任徐州刺史等职位,他在当地有不少门生故旧,在其后来称帝的时候身边也不乏旧日随从。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元颢在渡河之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声望招来曾经的旧部,这些人之前也是出身行伍,且对元颢忠心耿耿,战斗力也有一定的保证。

另一方面在元颢南逃萧梁的时候,还有部分军队跟随,这些人在元颢北归的时候理应跟随在其身边,这也是陈庆之北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农民

更重要的是,在陈庆之北伐的过程中,不少生活在淮河北岸饱受压迫的汉人们,都主动追随在其左右。

当时淮河周边还有不少邬堡(民间防卫性建筑),当地居民在对抗流寇强盗的战斗中,也都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人也成为了南朝军队的重要补充。

而且当地汉人还可以为北伐军的持续作战,提供粮草支援。

影视剧中运输粮草的车队

在陈庆之北伐之前,尔朱荣和诸侯王及义军的战斗十分激烈,熊熊燃烧的战火令许多百姓的家乡遭到了破坏,这些人被迫成为流民,背井离乡外出求生。

在《梁书·陈庆之传》中有:“诏于东郡招募侨居流民二千人”的记载,这说明陈庆之的军队中还有流民的加入。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在陈庆之的部队中,除了萧衍拨给他的七千人之外,还有元颢带入南梁的旧部,和其回到北魏后召集的部下,最后还有部分汉人以及流民的加入。

陈庆之形象

因此陈庆之的队伍并不止七千人,根据笔者保守推测应该有两万人左右。

而北魏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这些军队被分散在多个关隘和战略要地,陈庆之在面对他们时,人数劣势并没有那么巨大,这也让他有了以少胜多的可能。

之后,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陈庆之部队的战斗力。

首先元颢收编的旧部之前都在军队中服过役,而且也都接受过元颢的指挥,应该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而北魏的精锐部队已经被尔朱荣带去平叛了,此时布守在洛阳一带的将士很多都是临时新征入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因此在战斗力上也显逊色。

相比之下,陈庆之带领的南梁士兵都是南梁的精锐,在《梁书》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军队的士兵大多都是陈庆之的同乡,这让陈庆之和将士们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这让他们能够发挥出十分强大的战斗力。

登上城楼的士兵

相比于南朝的其他将领,陈庆之的出身更加低微,其最初只不过是陪同梁武帝下棋的侍从而已。

这种出身让陈庆之和士兵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他能够体谅士兵们的心情,将士们也愿意为陈庆之效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陈庆之深知北伐军队孤军深入的不易,因此在破城之后,他往往任由麾下将士进行屠杀和劫掠,这一点在他于荥阳之战前的动员词中,便可窥见一二:

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掠人子女,亦可算矣。

这种安排可以缓解士兵们在战争期间积累的压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可以有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虽然在道义上并不值得提倡,但确实对陈庆之的取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在陈庆之北伐的过程中,他先后夺取了多座城镇,北魏军队在这些城镇中囤积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让陈庆之有能力迅速将收编的流民武装起来,这也成为其屡战屡胜的关键。

战国时期的战车兵

其中在攻破考城后,陈庆之在城中搜出了战车七千八百辆,而这可能也是其在北伐途中所向披靡的关键。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战斗中,北方军队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骑兵队伍。

相比于南方政权,北方政权的军马数量更多,而且游牧民族士兵的马术也更加优秀,这让他们在战斗中能够利用机动性骚扰南朝部队,并依靠冲击打乱他们的阵型。

游牧骑兵

从建康到洛阳的路途上,除少数城镇周边多山之外,大多地形为广袤的平原,这种地形十分有利于骑兵的展开,这也是南方政权北伐频频吃瘪的原因之一。

但在宋武帝刘裕的北伐过程中,他出人意料的重新起用了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战车。

他将战车排列在步兵周边,结成车阵,以此抵御北朝骑兵的冲击,收获了极好的效果。

南梁名将韦睿

在南梁和北魏的钟离之战中,名将韦睿也用战车击败了北魏飞将军杨大眼,至此南朝将领都将战车视为对抗骑兵的重要法宝。

陈庆之的北伐作战起初只是为了护送元颢,因此并没有携带辎重装备,此次在考城获得的战车,让他有了与北魏大军正面交锋的底气。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陈庆之的北伐军队不但有着拥有较高战斗力的士兵,还拥有抵抗北魏骑兵的关键武器装备,这都让陈庆之有了击败北魏军队的可能。

再加上当时北魏将领对于弑君的尔朱荣,也并不是十分信服,因此在战斗中经常出现稍处下风便全军撤退,甚至集体投降的现象。

因此陈庆之的胜利并不是神迹,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陈庆之的帮助下,元颢一路杀进了洛阳,并在夺取大梁时称帝,陈庆之的存在让北朝将领对元颢畏之如虎,他本人也看到了统一北方的曙光。

前面我们提到,陈庆之之所以能够连战连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得到了北方汉人的支持。

北魏宗族壁画

相对于尔朱荣和军镇将领,更倾向于汉化举措的北魏宗族在汉人心中也有着不错的形象,《魏书》中是如此形容人们对于元颢的期待的:

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见风政。

但元颢在进入洛阳后并没有发奋图强,而是靠着陈庆之的保护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大量提拔身边的亲信,这让洛阳小朝廷的政治氛围变得乌烟瘴气。

而且他还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认为自己不需要陈庆之和萧衍的辅助也能坐稳皇位,这让他与盟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萧衍剧照

在陈庆之攻占洛阳后不久,尔朱荣也平定了北方的叛乱,他终于可以将精锐部队投入到南线战场之上了。

陈庆之知道尔朱荣不比之前的将领,仅凭现有兵力难以抵御,于是他向元颢提议,再次向南梁请援兵来对抗强敌。

但元颢却以担心大军入境恐怕引起百姓不安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无奈之下南梁军队只得驻扎在国境线上,无法为陈庆之提供可靠的支援。

在之后的战斗中,陈庆之虽然在初战中挫败了尔朱荣的进攻,甚至一度让其萌生退意,但在谋士的劝说下,尔朱荣认识到自己占据兵力优势,于是又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面对尔朱荣的大军,元颢所率领的部队被彻底击败,其麾下的部分鲜卑将领,也投降于尔朱荣。

北魏骑兵部队

盟友溃败加上自己兵力有限,陈庆之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只好独自率军撤离。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路过嵩山的时候他的军队又遭遇了山洪,最终几乎全军覆没,陈庆之也只好忍辱削发剃须,化装成和尚才勉强逃过一劫。

综合《魏书》和《梁书》的记载后,我们对于陈庆之北伐的来龙去脉才能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庆之的部队人数是远多于七千人的,而且一路上他们还得到了沿途百姓的助力。

《魏书》书影

再加上当时北魏混乱的局势,“北伐军”可谓占据天时和人和,在依靠战车消弭北魏骑兵的“地利”优势后,陈庆之取得大胜也就不奇怪了。

但陈庆之在政治能力上的缺失,让他无法辅佐或者控制元颢经营好洛阳,更没有办法强化南梁在新朝廷中的影响力,这让他无力守住难得的胜果,最终功亏一篑,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陈庆之的失败也提醒后人,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除了军事上的准备,还需要在政治上做好周全的布局和谋划。


#古籍里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场战争—TOP100:陈庆之北伐
名将的真相:陈庆之北伐
七千人横扫北魏半壁江山,陈庆之的神话背后水分有多大?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详解六镇起义后南梁的北伐之战
没有战略的战术家不是好将军:看南北朝7千破30万的陈庆之北伐
南朝最耀眼的北伐,却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统一全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