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朱厚照打赢的应州之战为何零好评?「正德」

正德十二年九月二十四,大明北部边境阳和城。自从收到蒙古意图进犯大同府的谍报后,明武宗朱厚照就亲临阳和前线驻扎有五六天了。

今天还是朱厚照27岁的生辰,值此战时,朱厚照是没什么心思过生日的,不过百官贺寿请安的表奏已经按时递过来了。朱厚照随手翻了翻,面色又冷了起来。

左佥都御史张津的奏本写道:“昔我太宗北征,有仁宗监国;宣宗时巡有英宗,今陛下之出既已轻矣,不知代理万机视膳两宫者,付之谁邪?”

朱厚照知道这是言官们在影射自己没儿子,国事无人代理,催自己赶紧回朝呢。

即位这么久了,别说儿子,连女儿也没有一个,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朱厚照的能力有问题,你当朱厚照自己就不着急吗?他也急得很!

这些言官偏偏就在生辰的时候,提醒你,又长了一岁,还没儿子呢!真是为了催自己回朝,什么借口都能用得上,说得好像回去了就能有儿子似的,着实可恶!

说起来,这已经不知道是百官第几百次催朱厚照回朝了。

十六世纪初,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达延汗再次统一了蒙古,对大明的态度也强硬了起来。大明北部边境连年遭遇进犯劫掠,损失严重,但对北京的威胁不大。

直到正德十一年七月,大明接到紧急军情,蒙古骑兵竟然突破了宣府一带的防线,深入到了距离京师仅百里的白羊口,劫掠一番退去,甚是嚣张。

打这时起,朱厚照便有了远征西北的想法。自古伟大的帝王无不以抗击外侮为荣耀,远的不说,明成祖朱棣就曾五征蒙古,何况朱厚照本就好武,效法先祖,直面蒙古强敌,才能真正体现他的能力和价值。

但朱厚照知道,文武百官是不会同意他亲征的,所以他打算偷偷溜过去。

第一次,朱厚照只走到居庸关便被巡关御史张钦给撅回来了。第二次朱厚照留了个心眼儿,半夜偷偷溜出北京,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居庸关,为了防止那些大臣们再把自己拉回去,朱厚照特意留下心腹太监谷大用把守居庸关,不许官员出关。

就这样,朱厚照终于如愿来到了宣府。也就是从这时起,百官因为无法出关,只能以上奏的方式,想各种理由要求朱厚照回朝。

先是讲当年汉高祖身经百战,良将如云,尚有白登之围;又说本朝现成的前车之鉴,明英宗朱祁镇可是率军30万,都打不过蒙古,陛下您是怎么想的呀!再说您说走就走了,国家谁管啊?

后来百官发现强怼朱厚照没用,又改成顺毛捋,说陛下眼看您就要过生日了,得赶紧回来接受天下臣民四夷诸部的贺寿啊;两宫慈亲都想您了呢;又说马上就是孟冬了,宗庙祭祀缺了您可不成啊。

再后来又以退为进,说陛下您不回来也行啊,但身边得有人随侍,方便政令的传达啊,要不五府六部各派一个人过去吧。哎呀,您是不是觉得人太多了,三个不行,总共去一个人也行啊,好歹让我们尽一尽为臣之心啊。

如今又拿朱厚照没儿子说事,国本未固,您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的,就国将不国了呀!

总之,没人看好朱厚照的亲征,在百官眼里,朱厚照就是在瞎搞,在胡闹,在危险边缘疯狂作妖,自然没一句好听的话。

对于这些奏本,朱厚照就只一个对策,留中不报,不批答不回应,你们就是说破了天,我也不回去!

朱厚照在宣府巡幸一个多月后,接到情报,蒙古敌军已从宣府转移到大同西北,于是朱厚照便从宣府到达了阳和城。

在阳和,朱厚照将大同镇的兵力重新作了部署。大同城仍由总兵官王勋、副总兵官张輗、游击陈钰、孙镇驻守;

大同城外围的聚落堡交给辽东左参将萧滓;大同东北方向的天城卫由宣府游击时春驻守;大同东北方向的阳和卫由副总兵陶杰、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雄驻守;

同时,将大同腹心地带怀仁、大同左卫、应州、山阴的驻军都调往大同镇以及大同东北方向的阳和和天城;

只在大同镇左侧保留了平虏卫的兵力,由副总兵朱銮率领,以及威远卫的兵力,由游击周政率领。

朱厚照虽首次统兵,但并非不懂兵。大明边境线太长,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把守每一个隘口,也就无法阻止蒙古骑兵闯入,如果把有限的兵力分散驻守,也不足以对抗蒙古骑兵。

所以朱厚照选择诱敌深入,在大同镇北面与腹心的兵力撤走,留出缺口,放蒙古骑兵进入大同,在大同镇东西两侧布兵,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只要蒙古骑兵敢来,那就可以合围,阻其退路来打。

正德十二年,九月末,蒙古骑兵五万自玉林方向来了。跟预想的一样,蒙古骑兵果然避开了兵力充足的地方,分道进入大同镇腹心。大同城内总兵王勋等人接到消息,即刻出兵正面御敌。

朱厚照则令大同外围聚落堡和天城卫的守军增援,同时命东面的威远卫和平虏卫尾随蒙古骑兵,等待时机,好两面夹击;再传令宣府总兵及守军赶往阳和待命,随时准备驰援。

10月2日,大同总兵王勋与蒙古骑兵在绣女村相遇,蒙军并不应战,继续深入朝应州方向退去;

10月3日,王勋率兵再次与蒙军在应州城北的五里寨大战数十回合,而蒙古分道入境的五万骑兵在应州城外汇合,包围了王勋,想在此把王勋“吃掉”,好在第二天早上大雾,不利于作战,王勋等人得以进入应州城稍作休整。

10月4日,王勋与大同左卫的部分援军汇合,再次出城与蒙军交战于涧子村,与此同时,尾随在蒙军身后的威远卫和平虏卫也及时从蒙军身后杀来。

怎料本是合围之势,奈何蒙军众多,竟可以分兵抵挡,明军首尾不能相顾,根本合围不了,反而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就在情况危机之时,朱厚照率军赶到了,不仅增援了兵力,朱厚照亲上战阵更加鼓舞了士气,三路军汇合在一处,才稍将蒙军击退。

10月5日,决战开始。没有包围,没有突袭,就是真刀真枪的正面搏杀。伴随着冲锋陷阵的嘶吼声,与空气中飘散得越来越浓重的血腥气,战场果然是激发男人斗志的地方,朱厚照无比兴奋,提刀纵马冲入了战阵,竟也砍翻了一名敌军。

这场战斗从早上七点多,一直打到晚上六点多。最后蒙古人见得不到什么便宜,便引军西去了。朱厚照本想集结人马追击,但天气突变,黑沙风暴,只好作罢。

应州之战,无论是战前部署,还是战斗过程中调兵遣将、上阵驰援,朱厚照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在史书上,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却是“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这样的字眼。

单看上述描述,这场战斗明军伤亡数倍于蒙古,连皇帝都差点赔了进去,简直就是一场惨败。

但细想一下,这个伤亡数字很显然存在逻辑问题。如果明军真的是惨败,那蒙古骑兵为何不乘胜追击,劫掠一番,反而退走了呢?

只能说明蒙军在与明军的对战中,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甚至蒙军没想到会遭遇到明军如此顽强的抗击,导致蒙军与明军的伤亡损失其实是差不多的。

诚然蒙军的伤亡损失,明军很难统计,但这种故意忽略不计的做法,就是在故意夸大明军的死伤,至于“乘舆几陷”更是无从谈起。

受明代官方史料记录的影响,明代民间的杂文笔记中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也是非常不屑。

那么明朝人为何不愿承认朱厚照的功绩,反而对他极度抹黑呢?

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应州之战虽称不上大捷,但有效抵御并击退蒙军确实是这些年来不错的战绩,可这样的小胜却是由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指挥打赢的,这件事本身就让人难以置信。

朱厚照这个人从不受世俗礼法的限制与约束,也不太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凡事随心而为。巡幸西北,建立战功是真,但他一直以来的荒淫享乐也是真,不会因为来了西北边境就有所收敛。

而且他的很多想法也实在很难得到理解。他觉得做皇帝带兵打仗并不威风,于是他自己重新安排了一个身份,取名为朱寿,封自己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做了印信,在宣府一应的军马粮草调度都是以大将军的名义下令的。

他到宣府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他的镇国将军府,然后开始他游戏享乐的生活。远离京城,没有皇家礼制的束缚,也没有一群大臣的叨叨,他玩得更加开心。

每到夜里,便带着亲信随从在大街上游荡,遇到高门大户就进去强抢妇女,搞得宣府城里家家白天也关着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

对于蒙古,毕竟土木堡之变也只过去了70年,那可是一边倒的屠杀呀,所以明朝人对强悍的蒙古人始终存在畏惧的心理,似乎皇帝出征,除了兵败被俘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但现在你告诉我,一个不学无术、不听劝谏,不顾礼法还抢了将军头衔的不正经皇帝,居然能打退蒙古人,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而且朱厚照还不准他们出关随侍,没有亲眼见证,所以他们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侥幸,也就有了“乘舆几陷”的字眼。

第二,朱厚照一生最终也没能有个儿子,在他身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江山便传给了他的堂弟,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

一般来讲,后继者在编修前代实录史料时,为尊者讳,也就是儿子不能说老子的不是,会对前代的一些弊政稍加修饰。但朱厚熜是以藩王入继大统,外来户势单力薄,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稳定自己的皇权,为了争取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他便打出了革除正德弊政的旗号,打击朱厚照时期旧的政治势力。

所以在编修《明武宗实录》时,美其名曰是尊重史实,其实是对朱厚照时期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和揭露,根本不会考虑为尊者讳了。

在应州之战这件事上,朱厚照德胜回朝后,大肆封赏,冒功人数众多,这也是一个把柄,在世宗即位后便进行了清洗,对应州之战的评价也就重新定义了。

不过,像朱厚照这种做一件好事,也要伴着几件坏事的人,大概也不会在乎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之耻,土木之变
代懿王朱俊杖:进击的庶人之子,应州大捷见证者,甲申兵变亲历者
诡异的1517
明帝国的边防(四)
八岁被抓到蒙古做奴隶,后来竟成为蒙古骑兵梦魔的明朝将军!-今日头条
大明王朝由盛转衰?不,有此人力挽狂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