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诡异的1517
userphoto

2023.08.08 福建

关注

⬆️点我 ⬆️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01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初一,内阁诸臣梁储、蒋冕、毛纪等人,按例在西苑豹房等候明武宗朱厚照的传见。
朱厚照确实玩儿心很大,早就不回大内办公了。但十万分紧急的事儿,他还是会亲自批阅的。
这次接到了边关急报,蒙古鞑子正意欲在入秋后犯境,人马大约五万上下,领头的还是那个搅得大明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在明人史料里被称做“小王子”的、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
自从朱厚照登基的当月(弘治十八年五月),这位蒙古邻居就屡次南犯。

1、
“十八年五月,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戊申,小王子犯宣府,总兵官张俊败绩。......冬十月丙辰,小王子犯甘肃。”
2、
“四年闰九月,小王子犯延绥,围总兵官吴江于陇州城。冬十一月甲子,犯花马池,总制尚书才宽战死。”
3、
“六年春三月,小王子入河套,犯沿边诸堡。冬十月丁酉,甘州副总兵白琮败小王子于柴沟。”
4、
“九年八月辛卯朔,日有食之。辛丑,小王子犯白羊口。乙巳,京师地震。己未,小王子入宁武关,掠忻州、定襄、宁化。”
5、
“十年秋八月丙寅,小王子犯固原。”
6、
“十一年秋七月乙未,小王子犯蓟州白羊口,太监张忠监督军务,左都督刘晖充总兵官,帅东西官厅军御之。”

内阁成员全数到场(原内阁首辅杨廷和此时因丁忧去职)向朱厚照讨主意:蒙古人快打到家门口了,您老人家有什么指示?
可是几个老头子等了半天,也没见到朱厚照的影子。
朱厚照喜欢微服出巡,这在朝臣当中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果不其然,使了银子,陪了笑脸,才从皇帝的小跟班钱宁的嘴里打听到一条消息:朱厚照没在豹房,跑出去玩了!
蒋冕和毛纪听到消息就打算闪人:玩就玩呗,过几天就回来了。
但钱宁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顿觉五雷轰顶:“昨个深夜,皇爷点齐了外四家(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的入卫边军)的兵马,往居庸关方向去了!”
外四家的边军拢共也没多少人,万一碰上蒙古人,那铁定是被包饺子,大明可经不住第二个土木堡事件了!
老家伙们家也顾不上回了,着急忙慌骑上马,立即向北追去。


02

幸好,朱厚照的行进速度不算太快,内阁诸臣在沙河(今北京昌平区沙河镇)追上了。
可任凭几个老夫子磨破了嘴皮子,朱厚照就是不同意回銮:开玩笑,朕是凭本事溜出来的,咋能就这么回去?

《明史·武宗本纪》载:
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

这一僵,就是四五天。
八月初六,天刚蒙蒙亮,趁老家伙们还没睡醒,朱厚照就偷偷上路了。
只要出了居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朱厚照一边疾驰,一边打发太监去居庸关报信,通知巡关御史张钦:朕的车驾要出关,你们赶紧搞好准备工作!
张钦是个刺头,听到报告找来指挥使孙玺,下令闭关戒严,还把开关门的钥匙藏了起来。
一点不惯着。
居庸关分守太监刘嵩想跑到昌平接驾,被张钦一把拉住:
“抗旨当然是死,但开了关门,皇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就是有一百条命也不够赔的!”
刘嵩脸绿了:“你们都是官儿,把事情弄砸了大不了回家歇着,我一个太监,抗旨这么大的锅我可背不起啊!”
软的不行,张钦只能来硬的:谁再敢提开关门的事情,格杀勿论!

《明史·张钦传》载: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如'土木’,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顷之,帝召玺。玺曰:“御史在,臣不敢擅离。”乃更召嵩。嵩谓钦曰:“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


03

朱厚照没想到自己的命令会不好使,还在担心手底下说不清楚自己的意图,一连派了好几拨使者去居庸关传令。
可张钦不仅不开门,还一口咬定使者是假的,说话间就要剁了他们!
随后,张钦上了奏疏,煞有介事的向朱厚照汇报,说现在居庸关有人假冒您的名义,想出城和贼人内外勾结,我一定会抓住这些宵小之徒明正典刑!
没办法,张钦在前面堵着门,后面内阁那帮老家伙追上来,朱厚照只能暂时回去。
可他这颗悸动的心是不可能忍住不折腾的。
20天以后,打听到张钦已经离开居庸关正在巡视白羊口的消息,朱厚照便趁着空档成功开溜。
临走之前,吩咐随行大太监谷大用守住关口:任何试图通过居庸关的大臣,统统给朕拦住!

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羊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

PS:
朱厚照还是拎得清好歹的,没有因为张钦抗旨就把他降职外调;朱厚照从塞外回来的时候还特地跟张钦打招呼:你之前拦着我不让走,现在我平安回来了!

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


04

从居庸关出来,朱厚照跑到宣府玩了将近一个月,并没有发现蒙古人的影子,便下令将指挥所前移至阳和(今山西阳高)
从朱厚照的行动来看,他的军事素养比明英宗朱祁镇还是高出一截,起码没干出带着战兵在四面不靠的野外扎营这种蠢事。
蒙古人不擅长攻城,就算真打起来,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为了统一前线的事权,朱厚照发明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官名: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自此,阳和城不叫行在了,改称“军门”;朱厚照发出的文件,虽盖着玉玺,但落款都改成了威武大将军。
不仅如此,朱厚照还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叫朱寿。
因为明代的总兵是没有品级的,这也难不倒朱厚照,他专门下旨规定:封“朱寿”为正一品“镇国公”,并在宣府建造“镇国公府”,规制和京城里的豹房一般无二。
好嘛,这是打算长期逗留啊。

(朱厚照大概是历史没学好。明初有一位舳舻侯也叫朱寿,下场很凄惨,卷进蓝玉案,被老朱一刀砍了。)


05

九月二十日,喊了半天“狼来了”的蒙古人,终于出现在了杀虎口外(今山西朔州市右玉县)
大同总兵王勋急坏了,他手底下兵力不足,更何况朱厚照这个活祖宗近在咫尺。万一鞑子不顾一切猛攻阳和,自己就算粉身碎骨也填不了这个坑。
便急忙给朱厚照送信,让他赶紧抄近道从宣府回京,自己就算拼得一死也要拖住鞑子。
朱厚照很兴奋:朕等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要会会达延汗,现在人都到眼前了,你却让朕逃跑?办不到!朕还要亲自击败他!给他点颜色看看!
然后,平日里玩世不恭,只会取闹享乐的顽童天子像变了一个人,那威毅果决的劲头,仿佛被太祖高皇帝附身了。
朱厚照不疾不徐的发布着命令:

“总兵王勋带着副总兵张輗、游击将军陈钰、孙镇率主力驻守大同城;辽东参将萧滓,驻守大同城外围聚落堡;宣府游击时春,驻守天城卫;大同副总兵陶杰、参将杨玉、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卫;副总兵朱鸾驻守平虏卫;游击周政驻守威远卫;各将之间划分责任区,分地包干,一应战守事宜,统归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节制,不得有误!”

应该说,朱厚照不仅仅是心血来潮这么简单,他是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
比如:古代北边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明代历来都有“防秋”的传统,防蒙古人南侵,
但这年的防秋行动不同以往,朱厚照早在五月份就已经下诏知会兵部,在九边各镇四处抽调精兵强将严防京师北大门宣府大同一线。

正德十二年六月初八日:看得大同巡抚都御史胡瓒等奏称大同各路大势,贼营俱向东北去讫。调到延绥参将杭雄所部兵马相应督发,随贼向往防剿,除行本官于五月二十六日就在大同镇城启行,挨程前去宣府地方,听彼分布杀贼一节......今大同镇巡官料探虏贼东行,就令杭雄随贼向往前去宣府地方杀贼,诚为得策。但恐杭雄因见未奉明文。难于遵守。合无本部通行宣大镇巡副参游击分守守备等官,并延绥调来参将杭雄等,辽东调来参将萧滓等,各查照原奉敕内,并本部节次奏准事理钦遵行事,仍遵太祖高皇帝钦定军政律条。

七月份,朱厚照又下诏,从山东临清关、德州两地起运粮草13万石,连同太仓分出2万石,分道押赴宣府大同两地。

“先是,有旨会计宣、大二镇粮草,务足主客兵马四五年支用之数,户部乃会府部大臣议处条上。山东、河南起运临清、德州二仓为米十三万石,请益以太仓存留米二万石,每石收银八钱,以十万石补宣府,五万石补大同。

八月份,朱厚照再下诏,让户、兵二部给前来支援的辽东、延绥两镇官军准备好过冬抗寒的衣服。

“今辽东官军自辽东远来,......何责其劾力杀贼,若辽东官军既准给与,其延绥官军连年调出在外,比之辽东官军,劳苦尤甚,若不一例准给,......庶使调出在外军人不受寒冻,缓急可用,正徳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具题,奉圣旨,......俱准照数与胖袄袴鞋,不为例,钦此。”

提前量打得足足的,专等蒙古人来钻他的口袋阵。
只能说,他之前那副顽童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所有人都被他哄了。
现在,他来到了北境,列祖列宗横扫漠北,鹰扬天下的勇武气概又被激发了出来。
这一仗,注定了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06

十月,蒙古大军抵达大同镇外围后,派出侦骑,发现大同城、阳和等处明军防守严密,便打算绕过大同,打算从大同西北方向分道侵入山西内陆。
王勋等人随即率兵出战。
朱厚照的计划也随之发动:

萧滓、时春两部精锐边军立刻增援王勋。
朱鸾、周政以及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卤城参将高时紧随其后,看能不能把蒙古人给合围起来。
另外,再召集宣府总兵朱振赶来阳和做预备队,随时准备进攻。

十月十八日,王勋等人在绣女村与蒙古军遭遇,王勋督军力战。
史料上没写这场战役的胜负如何,不过在战斗结束之后,蒙古人改变了行军路径,开始朝着应州方向前进。
老王个人估计,绣女村之战大概是失败的,就算不失败,王勋也会假装溃退。
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朱厚照的所有计划就8个字: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王勋当然知道怎样陪老板把戏唱好。
恰好老天爷也很够意思,十月二十日早晨起大雾,十米之外看不清人影,王勋把蒙古人一路带到应州城下后又轻松进了城。
其余萧滓、时春、朱鸾、周政、麻循、高时等部按时赶来,明军大部就位。
达延汗也是久经战阵的老手了,经过这么多天的较量,他开始察觉出这场战役中十分诡异的地方:对面的明军太不正常了,竟然不再一触即溃,反而越打越多,越打越精神?究竟是什么人在指挥?
但达延汗并不怕,他和明军打了几十年基本没输过,不管对面领头的是谁,在他这里也翻不了盘!


07

十月二十一日,朱厚照率京军赶到战场,应州之战就此开打。
这天早晨依旧大雾天气,等雾气散尽,达延汗心中的谜团终于被揭开:明朝皇帝记吃不记打,又亲自来了,等会儿不把他生擒活捉都不好意思!
在达延汗的鼓动下,蒙古兵个个眼睛发亮,发动了潮水般的攻击。
史载:朱厚照在此战中“乘舆几陷”,差一点就和朱祁镇一样去北方留学了。
但这场战役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朱厚照在千军万马中往来驰奔,明军和蒙古人互殴了将近五六个时辰,始终没让蒙古人冲垮防线。
打到最后,达延汗只能下令撤退。
这已然是弘治、正德两朝对外战争中难得的胜仗。
不过明朝官方在记载明蒙双方各自的阵亡数字时,颇有点自黑的倾向: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从战损比例来看,应州之战不仅不能算是大捷,反而妥妥是一场大败仗。


08

造成这种战损比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明军的记功方式十分简单粗暴,无论赏银还是升官,只看一条标准:手上有没有人头。
没有人头,什么都白搭。
但请注意:
敌军首级数并不等于敌军阵亡数,有时候甚至还差得很远。
因为蒙古乃至后面的后金,在熟悉了明军的这套凭人头记功的传统规则以后,也相应出台了反制措施:在战场上凡是夺回友军完整尸首的,可以得到其一半的家产。
而之所以会抢回尸首,主要考虑的也是士气问题。
原本明军在跟游牧民族对阵时就时常处于下风,这条规矩一实行,首级更加难抢了。
综上,由于应州之战是实打实的阵地战,不是追歼战,蒙古人的伤亡率大概率和明军是不会相差太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回京,朱厚照兴高采烈的告诉老夫子们一则大消息:“朕在榆河时亲自砍得虏头一颗!”
这话当然也不会是假的,不然朱厚照一定会往多了报,反正这位爷想报多少就报多少,兵部也不会真去查核。


09

关于应州大捷,《明史·鞑靼传》上还附了一句记载:

“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意思是,应州之战后,蒙古人每年还会南侵,但他们再也不敢过分深入了。
这话通常被解读为达延汗虚有其表,只是被朱厚照打了一次埋伏,他就杯弓蛇影起来。
其实真实的史实是:
达延汗在应州之战打完后不久便一病呜呼,都没撑到过年,享年43岁。
至于他的死跟应州之战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如果真有关联,这一功,是足够厚照兄傲视各位祖宗,吹上一辈子的。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朱厚照打赢的应州之战为何零好评?「正德」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应州大捷,10万人大战一天,才战死68人,这场战役为何如此奇葩?
代懿王朱俊杖:进击的庶人之子,应州大捷见证者,甲申兵变亲历者
明朝的九边防御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十九回 幸边塞走马看花 入酒肆游龙戏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