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军将领中,同为老乡的杜聿明和关麟征等人,为何不组建陕西帮?

在几乎培养国军王牌精英的黄埔军校中,除了我军和国军学生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之外。在黄埔国军内部体系中也有自己的派系体系,比如黄埔太子爷胡宗南依靠蓝衣社和老蒋的裙带关系形成了自己的“胡派”;而陈诚利用自己的教官的影响力,也拉拢了黄埔学生组成“土木系”。

除了利用上下级关系之外,在黄埔乃至国军内部中,以乡土情结形成的派系也是很常见。

比如身为校长的老蒋就喜欢用自己的浙江老乡,而和老蒋关系更铁的陈诚就是浙江青田人,其麾下的土木系4大金刚有3人是浙江人,毕竟国人乡土朋党拉帮结派自古以来就有,在黄埔这个大树下乘凉也是无可厚非。

但和胡宗南、陈诚等人相亲相爱的“浙江帮”不同,同样是盛产黄埔名将摇篮的另一个大省——陕西则并未形成一股力量,不仅如此,在陕西黄埔嫡系里面出来的名将,甚至还相互看不上眼,老死不相往来。

为何黄埔出色的陕西名将们,没法形成一个自己的派系呢?

国军派系之一的74军系

黄埔陕西名将

在黄埔1-6期(广东校区)的学生中,一共有将近11000名毕业生,在地域分布上,南方的湖南、广东、浙江和四川排名前四。毕竟当时革命大本营在南方,同时地缘关系也有“北保定、南黄埔”的说法,因此军校中多以南方学生为主。

不过在前十榜单中,却有一个北方省份,那就是陕西。

山西一共贡献了277名学生,占2.5%,虽然人数不多,但黄埔的陕西名将成材率特别高。

黄埔毕业生合照

一期中有老蒋两大爱将——杜聿明和关麟征,除此之外还有黄埔(陆大)校长张耀明、陕西省主席的董钊、国军快速纵队之虎马励武,以及黄埔4期前10的名将中,胡琏、张灵甫和刘玉章皆是来自陕西,可谓名将云集。

杜聿明,老蒋的救火队长。

早年杜聿明在黄埔军校时期,实力并不拔尖,在学校里自然不能和胡宗南以及陈赓等风云人物相。,虽然在东征陈炯明的战役里初露头角,但依然不被老蒋所重视,在北伐前夕又被打发到了北平守陵,甚至一度加入到杂牌军队伍里面,生活潦倒。

还好在南下投奔校长的时候,时接触到了张治中,在跟随张治中之后,他也开始官路亨通。

先是在老蒋王牌的25师担任旅长,在南天门大战日军关东军的作战中,作为副师长接替受伤的老乡关麟征的多次打退日军,让其名声大振。

老蒋救火队长杜聿明

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其麾下的第5军在抗战功勋卓著,昆仑关之战痛打日军第5师团,第一次远征作战中也是掩护英军撤退取得多次战役胜利。抗战胜利后,又先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实际指挥官)。在这些战区剿总中,杜聿明多次与我军两大战神林总和粟裕交锋,在四平街等战役对我军造成过不小的阻力,虽兵败被俘,但也是我军一大劲敌。

关麟征,人称黄埔大师兄。

被老蒋称为关铁头,从入校开始就是风云人物,在黄埔一期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但不同于隐忍的杜聿明,关麟征是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有啥说啥,做事直爽,因此在校期间也是有一群拥趸,天生就适合带兵打仗。

北伐战争中,关也是逢战必冲锋,冲锋必带头,相继跟随北伐将军攻克江西诸城,在1927年老蒋第一次下野后。与胡宗南等人带头闹事,致使桂系等人无法掌管老蒋嫡系部队,保留住了老蒋的底子,因此老蒋重新上台后得受到重用,并担任25师师长。

横刀立马的关麟征

25师可谓大名鼎鼎,后来被扩充为52军,号称国军第6大主力,在南口抗战中和日本关东军血战,随后在台儿庄战役中也是重创了日军的第10师团,和第5师团。在台儿庄惨败后第身为第5师团师团长的板垣曾感慨,关麟征的1个军战力要等同于国军10个军。

在抗战后期又守卫云南国境,并升任黄埔校长,在抗战后期甚至短暂担任国军陆军司令,成为黄埔将领眼中的老大哥。老蒋曾在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讲话时说: “我们的军队如都像52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在台儿庄战役中获胜的52将军和关麟征

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如此,黄埔四期的其他三位也丝毫不逊色。

黄埔4期中拔尖的人物除了我军的林总之外,在国军中则是两位陕西籍将领——胡琏和张灵甫了。

抗战时期,身为旅长的胡琏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血战宝山,在这个血磨坊与日军白刃绞杀,让日军举步维艰,升任师长之后,又在湖北的石牌会战中击败精锐的日军11军,守住了重庆的北门户。其在作战中杀身成仁,与阵地共存亡的魄力,也展示了陕西冷娃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的。张灵甫虽然颇具争议,但在抗战中不失为一个猛将,脾气火爆的他,颇有关麟征的影子,属于冲锋陷阵的虎将。

到了解放战争中,胡琏和张灵甫先后担任国军5大主力的18和74军军长,是少壮派国军将领的中坚。这两个军在整编为11和74师后,在华东曾给我军造成不少的麻烦,1946年在涟水,以及1947年的南麻战役,都曾让战神粟裕一筹莫展。

张灵甫和他的74军

当然,让粟裕觉得难缠的陕西娃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同为黄埔4期的刘玉章。虽然名气不如前面两位大,但刘玉章也不是善茬,在辽沈战役中刘玉章是国军52军军长,作为在辽沈战役中,能全身而退逃出东北的少数国军部队之一,刘玉章自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此人作战沉着爱打滑头张,看似无过人之处,却经常能保留实力。特别是进攻上海的作战中,3野的29军面对防守月浦的52军打的异常胶着,52军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卡住我军进入上海的咽喉。

因此能在辽沈和上海战役中从林总和粟裕手下逃脱,刘玉章也算是较为难缠的国军将领。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陕西籍国军黄埔将领在抗战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军前线作战的中坚力量,其在老蒋心中的地位,不弱于“浙江帮”和“广东帮”。

刘玉章

难成气候的陕西帮

回到前面说的话题上,那就是的人才济济的“陕西”国军将领,为何不能形成规模,乃至和胡宗南一样形成一个系统的派系呢?

关于这一点,雨田君认为不外乎这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 谁当带头大哥?

自古以来,派系形成自然要有一个能代表大家利益的魁首,比如土木系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也是各自派系的魁首,浙江众人也是以胡宗南和陈诚等人马首之瞻。这些魁首对下面的人都能做到极致的掌握,本人也有自己的魅力,保证派系的向心力。

而能成为魁首,起码要有一点那就是资历一定要深。

上述这些魁首多数都是在国军中的叱咤一时的大佬级人物,最起码的标准也是国军上将级以上资历。比如汤恩伯和胡宗南当时都是中将加上将,陈诚是一级上将,而在陕西籍这些将领中其实多数都是位卑权重的代表。

因此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这些人因为军龄问题,在资历上还谈不上大佬级别。

关麟征和杜聿明合影

杜聿明到了1945年才升任为中将,在抗战很多时候,如带领第5军进行昆仑关和远征缅甸皆是都是少将军衔(中将职务)对部下进行领导。

论资历,黄埔大师兄关麟征是最接近上将的人选,1935年4月的时候就和黄杰、李玉堂、黄维,宋希濂和桂永清,升任少将,到了1936年10月这批人同步升任中将,整整比杜聿明早了9年,如果解放战争再继续进行几年,或许关麟征就可以升任上将。(可参考1952年桂永清和黄杰升任上将,因此不排除1949-1952年之间,关麟征也可以中将加上将衔。)毕竟关麟征在解放战争期间,职务并不低,他先后担任黄埔校长。

但奈何国军败的太快了。

因此这两人资历都不够,就更不用说其他将领了。

担任黄埔校长的关麟征依然是中将

在话事人上选择的先决条件之下,陕西籍将领中没有一个是真正进入国军中枢的,因此想要和老蒋的“八大金刚”一样开宗立派,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次,陕西籍将领之间的矛盾。

上面提及的谁当带头大哥这个命题,是基于陕西籍将领之间愿意的成为派系,作为一个派系肯定是要有共同的利益才能聚集在一起。但对于黄埔的陕西籍将领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老乡见老乡”那般融洽。

实际上,在这些陕西籍国军中高级将领,私下的关系并不怎么样。

关麟征本人倒是很想整合陕西帮,将其作为一股势力。

在自己起家的基本盘中,就大肆任用陕西籍将领,比如他一直以来的副手张耀明就是如此。当年接任52军前身的25师时,手下的两位旅长就是同为陕西人的张耀明和杜聿明。而在担任的52军军长期间,张耀明就是副军长,到了成为集团军司令,又想让张耀明担任54军军长(未成行)。

解放战争期间,在辞去黄埔校长之后,也是张耀明接替自己的摊子担任黄埔第3任校长,因此有人就调侃张耀明,称其专门给关麟征唱收场戏,这也侧面坐实了关张二人的关系。

抗战时期的的关麟征和张耀明

除了张耀明之外,刘玉章等人也是关麟征带出来名将,即便不同派系的胡琏虽然身处土木系中,但和老大哥关麟征的私人关系还是很好,在1949年国军败退宝岛的时候,胡琏还特意去香港拜访关麟征讨论出路。

有朋友,那就有敌人,与关麟征不对付的陕西籍将领也不少

抗战期间,同为9战区的关麟征和张灵甫就有点小矛盾,两人来往并不密切,抗战胜利后,张灵甫掌握74军,关麟征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其不足以升任国军最王牌军军长的言论。

至于另一个人杜聿明就更不用说,说两人是仇人都不足为过。

当初的国军建立25师的时候(张治中担任师长),身为该师旅长的关麟征就多次欺负其手下的副旅长杜聿明,当时关麟征对部下多有纵容,而杜聿明又处于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两人之间也经常出现纠纷。

杜聿明戎装照

到了张治中和徐庭瑶离去之后,失去靠山的杜聿明少不得给关麟征穿小鞋。

在长城抗战中,杜聿明接替受伤的关麟征在南口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更让自己这个师长脸上无光,在25师撤退休整后,关麟征以职务之便将杜聿明直接挤走。以至于杜聿明宁愿去老上司徐庭瑶那里当装甲兵上校团长,也不愿意在关手下当少将副师长。

两人的争斗也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两人在争当东北保安司令这个实权美差也是在私下里明争暗斗,在杜聿明当上之后,关麟征也在非公共场合多次表达杜聿明在东北指挥差,如果让自己上,绝对能击败林总,将我军赶出东北之类的牢骚之言,可见两人关系差到什么程度。

关麟征有心思搞陕西帮,但杜聿明却对此兴趣不大。

他的崛起压根跟陕西老乡们没关系,自己只听命校长,而且就算要搞自己的势力,也是任用第五军系的邱清泉、廖耀湘和郑洞国等人,而这些人无一个是陕西人,在他看来这些过命的战友可比老乡可靠多了。

徐庭瑶第五军系嫡系(除了黄杰和刘嘉树)

最后,则是陕西籍将领自身问题。

就是论事而言,在以南方将领居多的黄埔国军嫡系中,来自陕西的这些名将们,确实算是个“另类”。特别是在讲究论资排辈和派系的内部,他们更是处于嫡系的末端地位,因此他们也只能依附于国军大的派系之下生存,孑然一身或游离于各派系之间。

比如74军系出身的张灵甫就一直以老蒋门徒自居,脑袋上就差写上“我是校长的人”几个大字,其倒向的势力范围也只能是俞济时、王耀武等人。胡琏也是土木系的悍将,相较于陕西帮依托于小委员长陈诚,担任国军委身于国军最大的派系中不丢人。

杜聿明则先后依附于徐庭瑶、何应钦等人,但始终不能进入何系的话事人之列,而且其真正崛起的时候,国军早就崩盘,哪有时间来搞派系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些将领或多或少,在国军里面都要依附于其他派系生存,又怎能有实力自己出来单干,拉拢平时都不怎么来往的老乡们,成立其他派系呢?

杜聿明和恩师徐庭瑶

雨田君说

在国军的这些黄埔将领中,陕西贡献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可最终却并未形成一股派系集团,终其根本,除了将领间的人际关系以资历等先天不足之外,还在于背后的老蒋,除非是浙籍人士,要不然老蒋深受地方军阀困扰的老蒋,绝不希望自己的嫡系中在分裂出桂系一样的地方军阀。

— The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战役,国军总指挥为何“难产”?这个兵团司令谁也指挥不了
初到东北的国军有多强?7个军皆为精锐,光是五大主力就来了两个
红色特工郭汝瑰:潜伏十几年贡献非常大,建国后为何没得到重用?
1981年,杜聿明临终前问郭汝瑰:我最后问你,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亮剑》困扰我多年的疑问有了答案:楚云飞的军装为什么是这样的
杜聿明割肾后表现反常,有人建议换将老蒋不听,果然葬送55万大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