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刑不上大夫?非也!」法外用刑的“廷杖”如何让皇权孤立无援?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于“廷杖”这个词一定不陌生!

所谓“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当廷实施杖责的刑罚。这种起源于汉代的刑法到了明代成为了常用之刑,有明一代200余年,除了建文、弘治两朝以外,其余历朝都将“廷杖”作为治吏的重刑,这是明朝和其余朝代最大的不同。

明朝的廷杖始于洪武帝时期,而受此刑罚之第一人是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

尽管朱元璋给人的印象是冷血残酷的,但是整个洪武年间却并没有使用过多少次“廷杖”,这其中的原因我自己猜测了一下:

首先,朱元璋设置“廷杖”并不是为了要将官吏置于死地,而是想以此立威。要知道,封建时期是讲究“刑不上大夫”的,故而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都比较放肆,尤其是在唐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影响下,这些士大夫阶层更加肆无忌惮。

很明显,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朱元璋对于“君臣之礼”的理解的。在朱元璋看来,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这些成天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是不可以对皇帝指指点点的,所以他才用“廷杖”来惩罚士大夫阶层,借此达到皇权高度集中的目的。

明朝的廷杖真正开始滥用是在成化年间。

由于西厂等特务机构的权力膨胀,以汪直为首的宦官集团将“廷杖”作为排除异己的重要手段,这些阉人不通文墨,也就根本不在所谓的“刑不上大夫”。成化十五年,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命令责罚给事御史李俊等五十六人包庇隐瞒的罪责,廷杖二十人,当场杖毙八人。

从这以后,正德、嘉靖、万历等时期滥用“廷杖”的作风逐渐散播开来。

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杨慎等二百三十人跪伏在大殿门口,请求皇帝承认自己属于正德一脉,嘉靖帝大怒,让锦衣卫先行捉拿了为首的官员,并且当众廷杖了134人,16人被直接杖毙,这是明朝历史上廷杖最为惨烈的一次。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廷杖就是简单的“打屁股”吗?

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廷杖”作为皇帝的惩罚自有它的一套流程。廷杖的施刑多在午门外,由皇帝或权宦下令,司礼监出“廷杖帖”并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签批,厂卫负责拿人并施杖。

有趣的地方在于,“廷杖”其实是有暗语的:

如果监刑官呈外八字站立,那么受刑者则只有皮肉之苦;而如果监刑官双脚合拢,那么受刑者必死无疑。

不仅如此,“廷杖”还是一门非常精细的活儿,不是随随便便拉两个人就可以打别人屁股的。

在施刑者训练如何进行“廷杖”的时候,一般会扎两个草人,草人中间放一块石头,草人外面包裹一层纸,然后用衣服都盖好开始练习。

重点来了!如果施刑者看起来下了狠手,但掀开一看连外面的纸都没破,那么就是合格的;如果施刑者看起来很轻柔,但掀开一看里面的石头都碎了,那么这也是合格的!

真实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廷杖”要想打得好,不练个三两年那是不行的!


“廷杖”的滥用对于明朝士大夫阶层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曾有这么一个说法:

洪武年间,许多朝廷官员在上早朝前都要和家人进行诀别,并嘱托家人办好自己的后事;而如果这些官员能安全返回,那么全家都要进行庆祝,以为又多活了一天!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廷杖”的恐怖程度却一点也不夸张。

《明史》上曾有这么一段记载:

“杖之日,交右股于左足之上,以故止伤其半。出则剔去腐肉,以黑羊生割其曘,傅之尻上,用药缝裹,始得再生。”

大意就是,凡是受过“廷杖”而侥幸活下来的人,受杖部位将是一片腐肉,必须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痊愈,由此可见,“廷杖”对于士大夫阶层的生理伤害是多么巨大!

不过,最令受杖者不能释怀的是“宦官行刑”!

宦官何许人也?阉人也!自宦官诞生之日起,这个特殊的群体就一直被士大夫阶层所看不起,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被阉割就是不孝;而宦官多是亡国的根源,这就是不忠。

正如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骂李莲英的那句“你这个不忠不孝的死人妖!”一样,明朝的士大夫阶层对宦官的印象大抵也是如此!

可偏偏执行“廷杖”的是这群人!这让一向以“清流”自诩的士大夫阶层崩溃了!不仅如此,从明朝中期开始,“廷杖”就由最初的穿衣受刑变成了脱衣受刑,简单来说就是裤子脱了打,跟小时候你犯了错,妈妈揍你差不多!

被自己所看不起的人脱了裤子打,这是一件多么有损尊严的事情啊!由此可见,受过“廷杖”的明朝士大夫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很多人会问:“廷杖”跟明朝的法律是否冲突?

答案是——不冲突!

原因在于,“廷杖”是皇帝的私刑,而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廷杖”和明朝法律是不冲突的,但是,这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明朝皇权的劣根性。

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廷杖的实施与否完全取决于皇帝及权臣,虽然演变为了一种制度,但却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在一个法律体系完备的国家体制中,这样一个存在是非常矛盾的,这不仅使得律法成为一纸空文,而且使得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在民众心目中也荡然无存,这就为明代司法体系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在廷杖的淫威之下,朝中的官员大多保持沉默,对于朝政之事不敢多加议论,深怕得罪了宦官或者皇帝,由此而导致的皇权膨胀,言路阻塞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十几个大一统王朝,为何偏偏“廷杖”就成为了明朝的“特产”呢?

其实,这个就和明朝皇帝本身的性格缺陷有关系了!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一个放牛娃,尝遍了人间疾苦才登上了皇位,他对于官僚的痛恨非比寻常。所以在建国之初,他就大力推行“皇权至上主义”,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又设立了锦衣卫作为自己监察官员的耳目,可以说,朱元璋奠定了明朝皇帝和官员不和睦的根基。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嘉靖、万历等这些皇帝并不是正常顺位继承皇位的,对于这些皇帝来说,保住自己身为帝王的合法权益是当务之急,自然就会和官员集团发生冲突,比如说嘉靖年间的“大礼议”以及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等等,都是明朝皇帝对抗官僚集团的典型。

一方面是皇权至上;另一方面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很紧张,如此一来,“廷杖”这种私刑就被搬到了明朝的政治舞台上,明朝的皇帝希望借“廷杖”的威力来制裁官僚集团对自己的质疑。

不过,令明朝皇帝没想到的是,“廷杖”的淫威居然催生出了另一种意识——沽名取直。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自古就有“武死战,文死谏”的传统观念,在“廷杖”的催化作用下,这种思想逐渐发生了改变,那些因为经受廷杖而被杖毙的大臣就会被世人所铭记,名垂青史,理由就是敢于和皇帝理论,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所以,尽管“廷杖”之风盛行,但是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个个都甘死如饴,不但不怕廷杖,反以为荣,越打越谏,越打越骂,成为了明朝朝堂之上的一道奇葩“风景线”!

做皇帝的自然不会在意做臣子的“私心”,而臣子们也懒得跟皇帝去计较这背后的原因,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打了的人心里畅快,被打的人名垂青史,反正大家是各取所需。由此看来,“廷杖”能在明代存续200多年绝非偶然!

但是,终明一代,“廷杖”对于皇权的危害还是很明显的。出于私人泄愤的目的,被打的臣子们虽然为自己能名垂青史而高兴,但终究是有怨恨的,在“忠臣直谏”的思想下,皇帝就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昏庸”的代名词,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膨胀,皇帝也就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总结来看,“廷杖”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迎合了明朝皇帝对于皇权不断强化的需求,是明朝皇帝排除异己的最佳手段,在这一中央集权极端加强的情况下,君尊臣卑的现象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然而,过犹不及的是,过度的暴力镇压使士大夫阶层的作用大大削弱,沽名钓誉之风在官僚集团中盛行,而最终为这一行为买单的是整个明王朝的国家命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快速看懂《大明王朝1566》,只需99条冷知识(3):「东厂廷杖」
明代“廷杖”制度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明代皇帝为何那么喜欢用它?
不可一世的大太监刘瑾为何被凌迟?因为他要变法
血泪仕途:专制皇权之下岂有士人尊严
朱厚照是怎么死的,真的是掉进河里受惊吗?6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