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唐』武则天太后专权时期,恐怖政局如何形成?[武周]

一、恐怖政局的序幕:“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大唐光宅元年(684年)十二月,冬日的低气压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唐高宗的皇后,现如今的武太后,召集群臣,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训话。

之所以说是“别开生面”,是因为这场训话发生在平定“扬州叛乱”之后,而且武太后在训话时,大发雷霆:“……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

以负义相责,显然,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女人是动了真怒。紧接着她又以裴炎、程务挺、徐敬业三人之死为例,“警告”或者说是“威胁”群臣:“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新事朕。”

这是在警告群臣,你们要是觉得自己比裴炎、程务挺、徐敬业三人还要厉害,就来试试;否则的话,就乖乖地辅佐我武太后。

“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面对雷霆震怒的武太后,群臣顿首,不敢抬头,只得说道:“唯太后所使。”

然而,群臣的这般表态,真的能让武太后放下心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武太后还有更狠辣的手段在后面等着满朝文武,而武则天太后时期的恐怖政局,也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二、恐怖政局形成的过程:告密风炽与酷吏政治

恐怖政局的形成,首先是从制度上开始的。

就在“训话事件”过去没多久,武太后便改元“垂拱”,似乎要向那些反对她的官员,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偏要垂拱而治。而就在垂拱元年(685年)的二月,武太后将手伸向了“登闻制度”。

(一)改革登闻制度与制定匦检制度

所谓登闻制度,是朝廷为了让臣民有上言或者申诉冤情的机会而设立的制度,在西朝堂设立登闻鼓,在东朝堂设立肺石,有上言、伸冤的臣民可以击鼓立石,所陈之情便可上达天听。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登闻鼓与肺石都设有官兵把守,百姓见此往往都会望而却步。

可就在垂拱元年二月,武太后却下制书改革'“登闻制度”,她是这样修改的: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其有搥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将把守登闻鼓与肺石的士兵撤走,你可以理解为给百姓申诉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但同样的,这也放松了直达天听的管制,而“放松管制”或许本就是武太后的初衷,因为很快,另一个鼓励上言的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匦检制度正式推行。所谓“匦检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朝堂内设置一个四格的铜匦,每一个铜匦对准一个方位,接收不同方面的举报,比如东边接收关于“劝农之事”的举报,西边接收“自陈屈仰”的进言,南边接收关于“时政得失”的上言,北边接收“告朕以谋智”的投书。

此外还规定:凡有上言告密者,所在地的官员都不能过问,必须以驿马,并供应五品官的伙食,将其送往行在,由太后召见。合太后意者授予官职,所告之言造假的也不追究责任,这无异于鼓励臣民任意上言。于是四方告密风起,而后一大批告密者,又被提拔成酷吏,成为了独立于司法制度之外的“政治打手”。

(二)恐怖政局下:大批臣民惨遭构陷

恐怖政局最突出的表现便是,酷吏政治。负责制狱的胡人索元礼就是早期的“佼佼者”,他每推一案,必然要牵连出数百人,而武太后对此做何表态呢?她竟然多次召见并慰问索元礼,这便相当于告诉天下,武太后要给他撑腰,张大其权。

恐怖政局另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告密风起。垂拱三年五月,因告密而引发的“刘祎之案”,让所有人于战战兢兢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使私下说话,也有可能被人抓住把柄,告密而身死。

事情是这样的。刘祎之是武后幕僚“北门学士”的心腹人物,之前还参与过武太后“废帝(李显)事件”,就连武太后本人,也曾称他为“忠臣”。

可作为武太后的“忠臣”,刘祎之内心却希望武太后能够将权力还给皇帝李旦,曾私下对下属说:“太后……不如返政,以安天下心。”

哪知这位下属,转眼就将此话告诉了太后。很快,各种脏水便全都泼向了刘祎之。有人告密称,刘祎之曾收受契丹人贿赂,还与许敬宗的小妾私通。太后大怒之下,借机命人推按此事,刘祎之最终于家中被赐死。

永昌元年(689年)九月又发生了宰相“魏玄同案”。酷吏周兴诬告魏玄同曾说过“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的话,于是武太后大怒,将他赐死于家中。此案牵连内外大臣甚多,他们或被杀害,或被流贬。

面对酷吏政治、告密风炽的局面,大文豪陈子昂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上书总结当时的局面为: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一人被讼,百人满狱……及其穷究,百无一实。

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仅告密风起,而且一人被告,上百人就会牵涉其中,最关键的是,“百无一实”。陈子昂又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他认为:狱吏相戒,以杀为词,非憎于人也,而利在己故。徇利既多,则不能无滥;滥及良善,则淫刑逞矣

陈子昂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告密、淫刑有利可图,只不过这样一来,就会“滥及良善”,伤害无辜的人。——陈子昂对当时政局的总结,基本上是到位的。

(三)恐怖政局下:宗室被戮 几乎“殆尽”

垂拱四年(688年),又一场风暴来临了。这一年,武太后召集各州宗室在神都集合,准备举行“拜洛受图”(接收祥瑞)仪式和南郊祀天大典。此举引起各路宗室猜忌,于是以越王李贞父子为首,韩王、霍王、鲁王等宗室们都开始串联反武。

不过,起兵的过程则有些乏善可陈。越王李贞的儿子李冲贸然起兵,导致宗室之间缺乏配合,很快他们就被武太后派兵镇压了。事平之后,武太后开始秋后算账,除了李贞父子在事变时身死之外,其他宗室也迎来了灭顶之灾:

垂拱四年九月,太后命酷吏周兴审理此案,抓捕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常乐公主夫妇等人,胁迫他们自杀,而党羽也被诛杀殆尽;十月,东莞郡公李融被人攀咬,被斩于市;十二月,霍王元轨因曾与李贞串联而被废,流贬黔州,死于途中。

就连没有参与“串联反武”的纪王李慎,也在永昌元年(689年)下狱,流贬巴州,死于途中。

不只是宗室,唐高宗的庶子们也没能幸免。永昌二年(690年)七月,也就是“武周革命”前两个月,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庶子泽王李上金和许王李素节“谋反”罪名。此案过后,不仅二王被杀,而且泽王李上金的七个儿子也流配而死;许王李素节的九个儿子被杀。

历史学家雷家骥曾进行过统计,从唐高祖建国以来,发生“事故”的宗室大概有一百一十三人;而在武后掌权后,被杀或被贬而死的宗室就有六十三人,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难怪《资治通鉴》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唐之宗室,至是殆尽矣。

以上,阐史君用了不短的篇幅,记述了武则天为太后时期,所制造的恐怖政局。说到这,我们还要追问一下,这种恐怖政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当然,追求权力是不变的动机,但除此之外,这种恐怖局面的形成,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这段时期的政局,很有帮助。

三、恐怖政局形成的原因一:武太后的还政压力

制造恐怖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武太后有着很大的还政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法理上的压力,一个是官员们施加的压力。

(一)唐高宗《大帝遗诏》 让武太后专权缺少法理依据

时间还要拨回到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这一天,冬日肃杀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大唐帝国;同样在这一天,唐高宗走完了他的一生。

唐高宗驾崩前,留下了一封《大帝遗诏》,而正是这封《遗诏》,让已经参与朝政二十四年的武后,产生了一丝权力的失落感,因为《遗诏》中是这么安排的:

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武后)进止。

应该说,《大帝遗诏》确实对武后进行了一定的授权,甚至把她抬到了政治导师的地位上,允许她参与决断大事。然而仔细来看的话,我们发现,《遗诏》对武后参与决定的事宜,做出了明文的限制:首先,必须是“军国大事”;其次,还必须是“有不决者”。否则,即便有“军国大事”,也不需要“兼取”武后的意见。

这种安排,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唐高宗末年,尚书左丞冯元常曾对高宗李治说的那番话:“中宫威权太重,宜稍抑损。

而《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高宗听后的表现:高宗虽不能用,深以其言为然。

联系在一起看的话,或许《大帝遗诏》中对武后的安排,也是高宗李治有意为之的吧。不过,事情还是出现了意外,顾命宰相裴炎不知何种原因突然上奏,表示皇帝在守丧期间,应该由武后(此时应该叫做武太后)代行职权,处理国政。而正是这个意外,让武太后重新掌握到了权力。

虽然如此,但皇帝守丧,是以日代月,这一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便是新皇帝丧服期满之日,武太后又该作何选择呢?还政还是继续执政?这种还政的压力和焦虑,无时无刻不在武太后的脑中盘旋。

后来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武太后联合裴炎废掉了皇帝李显,立了“傀儡儿皇帝”李旦为帝。然而,武太后的还政压力依然没有缓解,因为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激起了更大的反弹,内廷和外朝给了武太后更大的还政压力。

(二)内廷外朝 给武太后施加了更大的还政压力

第一个向武太后提出质疑的,是在军界和政界都有着极高威望的刘仁轨。事情发生于武太后立李旦为新嗣帝之后不久,当时,武太后命刘仁轨为西京(西安)副留守。

久居要位的刘仁轨似乎嗅出了不寻常的政治气氛,以自己年老为由,坚辞不受。不仅如此,《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刘仁轨对武太后的规劝:(仁轨)陈吕后祸败之事以申规戒。

刘仁轨尽到了作为臣子的职责,他冒着风险,以汉初吕后的祸事来规劝武太后。而面对朝廷重臣的规劝,武太后竟没有发怒,十分反常地称自己“愧慰交集”,表示自己只是在皇帝居丧之时,“且代亲政”罢了。——这些话一出口,武太后的还政压力又大了一些。

可随后,更大的压力迎面而来。光宅元年九月,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继业,联合一些被贬的中下级官员,在扬州起兵反武。

这还没算完,当此之时,朝中宰相也出现了逼迫武太后还政的倾向。尤其是那个曾与太后一同废立皇帝的裴炎,当武太后问他如何平叛之时,裴炎竟然趁机说道:“皇帝年长,为俾亲政,乃致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反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

扬州兵变之时,宰相裴炎提出的平叛方略竟然是劝武太后将权力还给皇帝,此举大有趁扬州兵变逼宫之嫌。武太后自然不会听从裴炎的劝告。很快,便有御史上奏裴炎有“异图”,武太后不顾众人求情,坚决将裴炎问斩。

虽然兵变最终平定了,反对自己的人也给杀了,然而这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却让武太后更加紧张:一群中下级官员登高一呼,便能号召十多万人来反对自己;而朝中竟然也有人以此相威胁,并且连曾经的战友裴炎也带头逼宫,这种形势实在太可怕了。

严峻的政治形式,越来越大的还政压力,让武太后觉得必须做些什么了。然而她为什么非要选择酷吏与告密这两种手段呢?

四:恐怖政局形成的原因二:缺少襄赞集团下的一种选择

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武太后一路走来,除了夫君唐高宗之外,都依靠了哪些谋臣或者说集团呢?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扳倒长孙无忌时,她靠的是李勣、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然而这些人也只是陪伴了她一小段旅程,便先后死去;

二圣临朝之时,她靠的是北门学士,来分宰相之权,可令她痛苦的是,北门学士的重要人物刘祎之,在此时竟然也希望武太后能够还政于君,以“安天下之心”。对此,太后内心十分复杂,她曾说道:“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在武太后看来,刘祎之是在背叛自己,这个曾经委以重任的襄赞集团似乎也不能陪她走完全程了。

其实,武太后从十四岁入宫,到现在六十多岁,这么多年的深宫生活,让她很少接触社会,更别提结交豪杰了,因此她不像唐高祖那样有一个太原集团为她打天下。于是问题来了,现在她该依靠谁呢?

她选中了酷吏,这些出身底层、靠告密发迹的酷吏,正好成为她打天下的“开国集团”。酷吏们为太后排除异己,伤及无辜,威慑臣民,不仅稳固了太后的统治,更成功的营造了太后的威权。更重要的一点,这些靠告密起家的酷吏,不会要求提拔他们的武太后还政。

在一定时期内,武太后将酷吏塑造成了自己的“政治打手”,成为了自己的“功臣集团”。

五、阐史君说:一场父系社会压力下的政治颠覆

除了现实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是冲破父系社会压力的需要吧。

武太后如果想要长期临朝称制,就必然面临着前文所诉的“还政”压力,当然更重要的还有,父系社会施加的压力。

把时间线放长,我们可以看到,武太后为了提高自己作为女性的地位,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她为皇后时,曾于上元元年(674年)上表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在风俗改良上,她提出: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

也就是说,父亲健在,母亲去世,子女也要为母亲守丧三年,这在此前是不敢想的,此举也为天下母亲争取到了与父亲大致平等的地位。

再比如太后时期,她又追尊李氏先祖老子李耳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并将其尊像立于老君庙内。此举不正是在抬高自己,或者说抬高母权吗?

不过这些还不够,武太后最终的目的是“革李唐之命”,而后君临天下,这样一来,无疑会面临着更大的父系社会压力。这不,连自己曾经那么信任、那么属意的人,如裴炎、如刘祎之,不一样也“背我”了吗?或许这时候需要一场政治大颠覆。而这一场政治大颠覆,就是酷吏与告密交织起来的恐怖政治。

恐怖政治,正是武太后夺取政权、对抗父系社会的手段。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告密风炽、酷吏横行的环境里,大批异己被排除,更多的臣民选择明哲保身,这自然也为接下来的“武周革命”做足了准备。

但,亘古不变的真理,无数次的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玩火过头也会自焚。大唐复辟的种子或许也在这时候埋下了,而这则是后话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显即位,武则天摄政为什么大肆封赏宗亲百官,唯独不封皇后和太子
唐朝宰相裴炎怎么死的?因为两个字被武则天冤杀
武则天的一生
垂帘听政不乱政,宋代的制度设计真厉害!
宋史笔谈156:文官集体要求皇帝亲政,一次宫廷大火改变北宋政局
朱祁镇归来,为何孙太后不让朱祁钰还政于朱祁镇?朱元璋:我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