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图式:人性心理分析的沿袭与发展




人性心理分析确立了精神运转的九点系统,通过勾画精神的结构和规律呈现人性的必然,阐述人之为人必然受到的规定。



一、人性心理分析的沿袭与发展

人性心理分析研究的“人性”并非道德层面的人性,而是人的必然性。认识人,认识人的必然性,是解决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的基础,人的心理、精神和行为问题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人性的问题。

人性心理分析建构起来的人性理论不是全无凭据的,它有承接,也有发展,它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启发,也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用精神层次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他认为人的意识层次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弗洛伊德把潜意识概念看得很重,认为对潜意识的压抑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梦、联想、口误等其实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其中的内容代表了人的真实意图、真实想法,是人的真实内在的流露。弗洛伊德最为人所知的思想著作是《梦的解析》,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境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交汇地,潜意识以一种变形的方式逃过因为睡眠而放松的意识监控,以梦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意识的监控并没有完全失效,对梦境的内容人还是能捕捉和记忆的。在描述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时,弗洛伊德指出,人会以相反的态度来掩盖某种不能接受的潜意识欲望和本能冲动,因为这种欲望不能被意识接受,与人的道德标准相抵触。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十六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他看来,自我对本我是有压抑的,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试图呈现的是人的内部世界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必然性,但更偏向于揭示人的非理性状态,还不足以勾画人性的整体面貌。

和精神分析一样,人性心理分析也认为精神有其结构,而且,人性心理分析看到的精神结构不只是精神的某个面向,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是一个由九点构成的系统,这九点依次为依附性、二元化、亲历性、差异化、存在感、加速度、意境化、反复性和意义化,代表了精神的九个维度,或者说精神必然受到的九点规定。这九点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又表现出一定的消长和先后规律,共同构成了精神的动态系统。通过对这一系统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精神路径,他过去是什么状态、现在正处在什么状态、未来又可能会发展为什么状态。这种精神路径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精神的意向,胡塞尔在讲到精神的滞留状态时提到,人的每一个当下都带着过往经验的残留,也都表现出未来的意向。

人性心理分析对现象学的继承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提到了精神的反向状态,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规律,他把这个具体的运动过程成为”正反合“的过程,人的精神在下一个点会否定前一个点,走到前一个点的反面,又会在再下一个点往回走,在正反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从历史发展和人的现实表现来看,”否定之否定“确实可以说是精神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种人性现实。人性心理分析看到了这一现实,于是基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搭建起一个九点系统,试图把精神运动的连续过程呈现出来,揭示人性的必然与规定。

二、精神运转九点系统

不妨以人性心理分析精神运转九点系统中的前三点为例,依附性是精神运转最先表现出来的特点,反映了精神的审美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一元状态,但随后的二元化显然走向了一元的反方向,服务于判断力发展的需要,之后的亲历性则可以视为依附性和二元化的平衡,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经验系统对审美与判断的调和。

具体来讲,依附性揭示的精神运转规律其实也是对现象学观念的发展,精神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凭空表现自己,一定要依附于外部事物,借助某种精神现象让自己被看到。精神依附于外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审美的过程,是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审美是精神有形化的原始方式,也是人认识世界、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原始方式,人类集体发展的现实和具体个人的成长现实都能为此提供有效证据。在生命早期,人对世界的认知遵循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由此与世界建立联系,把世界纳入自己可以解释和理解的范围。这个过程是审美性的,导向的是融合,是一元。但人的精神不会就此停滞,随着生理和认知条件的发展,人开始认识到世界并非自己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有其必然规律的客体。面对这样一个客体,人要想合理应对,就必须看清它的真相,必须做出理性的判断,所以,这个时候主观色彩更加浓烈的审美视角就要退居其次让位给导向理性和判断的二元视角。

二元视角是审美视角的反面,审美视角促进融合,带来的是一种物我不分的混合状态,二元视角却是一种分析视角,致力于对事物的细分,试图呈现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世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抽离、审视、与事物保持距离的视角。但这一视角并不是精神运转的终点,一正一反之后,人的精神会沿着“否定之否定”的路径继续走下去,进入“合”的阶段。所谓“合”其实就是在充分评估了正反两种状态之后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而对审美角度和二元角度的评估需要经验的介入,所以,人的精神在经过依附性和二元化阶段的发展之后必然会进入亲历性阶段,试图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平衡前两个阶段的视角。和二元视角比起来,经验视角不以形成鲜明的判断为目的,它把二元视角下放弃的审美找回了一部分,但又不完全是含混不清的,同时还兼顾了对审美与二元的理性批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感性和理性形式在经验系统中达成了某种统一与平衡,精神运转在一正一反之后不出意外地走向了“合”。

在人性心理分析的精神运转九点系统中,不只依附性、二元化、亲历性这三点符合正反合规律,中间三点、最末三点也都符合这一规律,完全再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理念。人的精神必然会沿着这样的轨道运行,不知不觉就会走到这条路上,受此限制,不管人类群体的发展还是具体个人的成长都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

人性心理分析之所以会延续精神现象学的角度,之所以把精神现象当成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精神现象的分析与展示阐释人性概念,是因为精神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最能表现人之为人的不是人的生理结构,也不是人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人的精神,同样被认为为人特有的社会属性本质上也是人的精神意志的表现,所以,要想弄清楚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就必须弄清楚人的精神世界,弄清楚人的精神运转规律。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人性心理分析确立了精神运转的九点系统,通过勾画精神的结构和规律呈现人性的必然,阐述人之为人必然受到的规定。

三、人性心理分析的角度和立场

一切人本主义视角,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视角,本质上都应该把精神——尤其是精神当中的理性形式——放在很高的位置。世界的客观性固然难以否认,但人的世界一定带有人的精神印记,人对世界的反应一定符合人性的必然,人的创造一定是以人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世界的根本驱动力是精神的内在逻辑,一切被人作为认知对象的客观都必然受人的精神现象的制约。人说世界是这样的,规律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从人的角度、用人的方式看是这样。如果别的物种也有智识,也能认知世界,它们看到的世界肯定与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就像古希腊人说的那样,如果山羊有神,它的神一定有犄角。所以,人能从这个世界中获知的真相,只是受自身必然性规定的人以人的方式能够获知的,只代表了人能探知和理解的真相。也就是说,人所受的限制并非来自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而是人性,是人自身决定的。人的必然性决定了人看到的世界只能约等于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本身。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人认知世界的可能,而应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把人性计算在内,把对人、对自己的了解作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理性地认知这个世界,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接近世界的真相。

人性心理分析的精神运转九点系统好比精神的坐标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侧重表现的是精神的形式,而非内容。这个系统与文化一起,影响着具体的人类群体和个体的人格表现和精神面貌,决定了人内在的意向所指,使人不自觉地就会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从事与人相关的工作,想更好地教育人、管理人,更好地与人相处,就要对人的精神运转系统以及文化与这种精神运转系统的交互作用有所了解,继而把握人的内在方向,以便更好地影响人,解构人固有的认知模式,破除人的偏见,使其看到更多的可能。

人性心理分析更像一种心理哲学,强调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的精神现象做定性分析,这种研究取向与当下流行的实验心理学取向不太一样,但却贴合本土文化、本土心理研究对人文主义视角的需求。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是缺少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的,因而也就很难培养人的理性,使人真正对自己有精准的思考和把握。人性心理分析对人性、对精神的研究纳入了哲学视角,却又不像哲学理论本身那样艰深晦涩,能同时推进心理治疗与咨询技术以及相关哲学原理的普及,使人不仅能看到问题的表象,也能看到背后的深层原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一个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对人的必然性有所了解,一定要知道人的精神结构,否则,所谓的咨询只能暂时性地缓解当事人的焦虑或者抑郁情绪,只能暂时性地消除问题的表现,根本不可能在系统层面复原精神自发成长的能力。未来,随着人文教育的普及,随着哲学启蒙的推广,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人的角度看世界,开始把握和了解人的精神现象,但这要经过漫长的探索过程,所以,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性心理分析理论角度和立场是不可取代的。

四、人性视角与传统的文化困境的出路

人性是人的必然性状态,这种必然不是内容的必然,而是结构、是形式的必然。人的精神必然要借助外物表现自己,又必然会被外物遮蔽。受存在感的驱动,精神必然进入一种自发加速的状态,在任意活动中寻求“更进一步”。这都是精神运转的必然性表现,也就是人性的必然性表现。因为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精神内容是不确定的,但精神的结构或者说形式一定有其必然的运转规律,这种遵循必然规律的结构或者形式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决定了人与动物、与其他存在形式的不同。人性心理分析的精神运转九点系统基于对精神现象的分析建构了一个系统的人性光谱,借助这一光谱,结合自身的阅历和经验,我们能把人、把人的精神内在看得更加清楚、更加细致。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个人是世间一切的权衡,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之不存在,标准并存于个人。所以,人要想更好地与世界互动,首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要看到人性的必然。修昔底德很早就提出了人性改变,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说过,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只要人性不变,历史就不会变。他的观点和视角契合了西方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立场,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当中缺少的。中国的历史学家记录历史事件,很少从人性的角度展开分析,惯常的评价系统是道德伦理,真实的人是隐形的。因为对人的真实存在的无视,传统的道德体系几乎都是偏离人性的,不仅无异于人的成长,还会给人带来伤害。

在当下的时代,社会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在制定各种管理方案时把人性、把人的真实存在计算在内。只有看到真实的人,尊重人性的必然规律,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也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如果没有基本的人性视角,只是把西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和技术照搬过来,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文化土壤,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要想在这片土壤中发生作用少不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土壤本身的调整。人性心理分析之所以提出眼中有人的概念,之所以把人性分析、把对人的精神现象的分析看得很重,正是想通过自身的理论建构和技术推广,撬动传统的文化的结构,把人性的、精神的、个人视角渗透进去。这不仅是心理学理论和技巧本土化的发展方向,也是走出传统文化困境的唯一出路。

#阅读成长与精神启蒙#

来长江书院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精神路径。具体情况请来电垂询,联系方式如下)

精神成长五阶段:

0-7岁自我中心的角度(自信),建立联系

8-13岁诗意人生(审美),人生动力

14-18岁理性启蒙(哲思),追求真相

19-23岁价值信念(理想),内在统一

24岁以后自我实现(创造),生涯规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习惯模式及心理行为分析讲座(原创)
人与动物,毕竟不同
深入理解亲密关系:《爱与岁月》精神分析视角下爱情研讨课报名
年少不知人生味,读懂已是白发人---视角训练之37
进化式“凡尔赛”:喜欢假低调、真炫耀的人,都是什么心理状态?
莫把超我当本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