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
 

 
 



   《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Rhapsody)是一组由弗兰兹·李斯特所写的钢琴曲目。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并于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间所编写。其中第2、5、6、9、12及14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达普勒(Franz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最为著名,它的旋律要么缓慢庄严,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狂想曲是由古希腊史诗咏吟诗人率先创造的音乐体裁,很多音乐家都曾经用这种音乐体裁创作乐曲,但是李斯特是第一位真正使用这种音乐体裁来表达自己民族主义音乐的作曲家。狂想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更多的是指匈牙利狂想曲这本书。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19首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
 
     作于1847年的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最为典型。作品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这种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该作品采用自由曲式,不受一般乐曲形式的限制,别具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乐曲开始有一个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并带装饰音,沉着有力的引子,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听者引入民间生活丰富多彩的美丽画面。接着音乐进入性格豪放的“拉苏”第一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这是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它那轻快跳跃的旋律、匀称而规整的节奏,使舞曲变得更富于动力性,这支旋律在整个乐曲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将是后一段音乐的基础。这是第二主题。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常见的特征。
 
     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当乐曲达到很强的高潮之后,音乐停顿下来。舞蹈者走了,但人们又汇集起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第6号《匈牙利狂想曲》
 
     约完成于1845-1850年间。这是与前一首同样驰名的狂想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象雄壮的进行曲,堂皇而又崇高。第二部分飞快、短小、舞蹈性的节奏。第三部分类似散板,宣叙调的风格,有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第四部分又是狂欢般的民间舞蹈,它的主题一听就觉耳熟,这个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达到狂热后结束全曲。
 
第11号《匈牙利狂想曲》
 
     约写于1839-1849年间。比前两首短小些。也分四段。第一段近似散板,带有即兴幻想的性质。第二段行板,在从容的气度中诉说着往事。第三段快板,华丽,飞速快捷的音流。第四段更快,也是热烈的场面。
 
第15号《匈牙利狂想曲》
 
     又名《拉科齐进行曲》约写于1840年代。拉科齐是1700年代匈牙利的一位王子,因领导反抗外族压迫的起义而成为匈牙利民族英雄。他的一位拉小提琴的宫廷乐师写此曲献给他,后来流传甚广,被误认为匈牙利民歌,成为匈牙利人民勇敢、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李斯特用高超的钢琴技巧,将这主题发展成狂想曲。与前几首不同,这里没有几种速度的多段对比,除开有着强大推进力量的引奏外,基本上保持着较快的进行曲速度。结尾时达到高潮,表现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详细鉴赏
 
   《匈牙利狂想曲》第七首作于1847年,于1853年在维也纳出版,是李斯特献给费利·欧尔吉男爵的作品。从整体上来说,这首狂想曲是一个有序的自由曲式。
 
      它的结构为Intro+A+B+C+Re+A’+B’+C’+Coda因此,可将乐曲分成六个部分来分析它的演奏。
 
A:(1-31)乐曲一开始,以大胆而哀伤的吉普赛形式弹奏。
 
     前面有一系列的装饰音修饰着主旋律,装饰音像是吉他的弹奏一样速度有弹性,音要清晰,左右手衔接自然且流畅,像是一位吉普赛小伙子黄昏时,独自坐在山坡边,伤感地演奏手中的爱琴,似乎让琴声倾诉忧伤的情愫,,使用Ⅴ倚音和弦,主旋律rel-fal-la,一个比一个紧凑,用强有力的大臂的力弹出落在d小调的主和弦。
 
B:(32-67)八度跳奏尽量用手腕跳音,经由四个小节的渐强连接句,具有本曲最有特点的部分,右手三个音作为装饰接八度的跳奏,第一个音的力度达到sf,后面双手柱式和弦的弹奏像模仿提琴中搥弓奏法,速度上也明显体现出弹性的特点,由慢到快,越来越紧凑。力度上尽量达到ff,强而有力地弹出来。fal-la,一个比一个紧凑,用强有力的大臂的力弹出落在d小调的主和弦。
 
C:(68-104)乐曲进入了新的主题,色彩明朗,富有表情性。注意三度音在刻画主旋律时要明显,每一乐句的一二拍,重音要突出,四指在弹三度音的高声部,要用肉垫连贯奏出旋律。左手分解和弦的跳奏,注意小指将根音准确勾出,和声功能Ⅴ-Ⅰ-Ⅴ进行清晰。第八十小节,在高音区重复B段的材料。加强它的旋律倾向有助于整个乐句的张力伸张。
 
D:它是用的匈牙利的一首古老的民歌改编而成。左右手的旋律都是改变了节奏方式,左手有个隐伏声部,出现了线性低音。左手三连音的最后一个音大指靠手腕轻轻抬起,进行第一次变奏时,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奏出断奏的感觉,右手手指轻巧触键,三连音D:(105-184)整个乐段在非常p的状态下演奏。第二次的变奏,左手保持音长的跳音部分。此时,有独特的民间小曲微微飘过,预示着舞蹈的场面将会越来越大,人群慢慢变多。一次出现的和第二次出现的左手伴奏音型有两种。
 
E:(185-218)这一乐段与B段相似,可以看成是演奏B段的延续。从第201小节开始,选用了C段的新主题,右手八度和弦,左手八度一再反复、模进,右手八度旋律按照模进动机、转调动机进行,右手的把位感要强,乐曲再往后面进行,小指起到每一个动机的第一拍主导作用,左手所具备的就是分解和弦的八度进行。彻底弹奏渐强加快的张力感,力度从f到ff,为后面出现最后乐段fff作了铺垫。仿佛四面八方的人们从远处逐渐汇集而来,像是滚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激烈。
 
F:(219-263)最后一段采用了B段的第二主题,左右手拉大距离的同向八度跳音,右手迅速回到中音区演奏八度和弦,节奏紧凑,重音收尾,采用了模进的方式进行,旋律动机反复出现了五次,右手由高音域级进至低音区。经过八个强有力的和弦的尾奏,造成音乐不断向上的冲击,产生了旋风般炽热的效果,舞蹈性在这里也达到了最高潮,乐曲意犹未尽,再沉重有力地加上五个经过音后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
 
     这是一首带有民族色彩的匈牙利民歌改编,旋律迭宕起伏,节奏中有舒缓、急遽,情绪中透出豪放、洒脱,仿佛是一副生动的匈牙利风俗的画卷。在A段的引子描绘,B、C、D、E吉普赛式的快板和匈牙利式的舞曲,可以想象李斯特童年生活的再现,与之晚年的复杂世界观,折射出青年时代的作曲家心灵深处与民族文化那份亲缘。
 
      虽然《匈牙利狂想曲》第七首没有像第六和第九,那样为人所知,但是其文化内涵和自身的表现手法都是很有民族价值的作品。尤其推荐手小者演奏,通过演奏这首作品,使得八度、手指灵巧性得到发挥,真正将匈牙利狂想曲通过分析它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它的音乐性,才是演奏好这首作品的关键。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实有两套,S242为早期创作的《21首匈牙利主题和狂想曲》(2lHungarian themesandrhap—sodies,作于1839-1847年间),包括《匈牙利民族旋律》(HungarianNationalmelo—dien)4卷共11曲:1.C小调,2,C大调,2.降n大调,4.升C大调,5.降D大调,6.G小调,7.降E大调,8.F小调,9.A小调,10.D大调,11.降B大调。《匈牙利狂想曲》10首:12,E小调(《悲歌型英雄诗》),13。A小调,14.A小调,15.D小调,16,E大调,17。A小调,18.升C小调,19.升F小调,20.G小调(罗马尼亚狂想曲),21.E小调。

      李斯特在此基础上编定为《19首匈牙利狂想曲》(S,244,作于1846-1885年间),19首分别为:1.E小调,2.升C小调,3.降B大调,4.降E大调,5.E小调,6.降D大调,7.D小调,8,升F 小调,9,降E大调,10:E大调,11,A小调,12,升C小调,13,A小调,14.F小调,15.A小调,16.A小调,17.D小调,18.升C小调,19.D小调。
 
    这19首中,第十六号之后的4首演奏机会极少,前15首为:
 
1.E小调,约作于1845-1850年间,呈献给其学生泽尔代利(Zerdahelye),先以宣叙调型的慢板强有力地奏出主题,活泼的行板反复动机A。琶音奏前半的主旋律,经过即兴风格部分而到长大的华彩,乘着哈巴涅拉节奏,以降D大调奏中段旋律。第三段为生气勃勃的快板,以“弗利斯卡”(Friska)的狂热气氛结束。
 
2,升C小调,作于1847年,献给泰勒奇(LaszloTeleky)伯爵。序奏为随想曲风格的慢板,升C小调,主部 开始为凄凉的行板,升C小调,然后是弗利斯卡,活泼地,升F小调,不断地掀起狂热,最后为华丽的尾奏。
 
3.降B大调,约作于1850年前后,3段体。第一段据李斯特自己的《匈牙利民间旋律》 (HungarischeNationalmelodien)中的第十一号作成,献给菲斯泰蒂克斯(Comte Leo Festetics),行板,第二段为“拉赛”(lassan,庄重徐缓部分),左手为中心,穿插以稍快的快板,中段为G小调的断奏细致地进行,然后第一段再现。
 
4.降E大调,作曲年代不详,前半部分乐念采自《匈牙利民间旋律》的第七号,献给艾斯特哈吉伯爵(ComteCasimirEsterhazy),由查尔达斯(Csardas)舞曲的两部分“拉赛”(庄重徐缓)和“弗利斯卡”(快,狂热地)组成。前半从慢板、尊傲地,降E大调始,转为小行板,降E大调,两手对话风格。后半是高音部八度音程构成的稍快的快板,降E大调,终结部为急板。
 
5.E小调,开头主题与《匈牙利民间旋律》第六号曲类似,标题为《悲歌型英雄诗》(Horoide—Elegiaque),题献给莱维茨基(Mademe La Comeesse SidomiReviczky)夫人。以悲哀的慢 板贯穿全曲,葬礼进行曲节奏伴奏A为E小调一 B(E小调)一C(G大调)一A2一B2一C2(E大调)一Bc(E大调)一A3,构造不规则。
 
6,降D大调,作曲年代不详,呈献给贵族阿波尼伯爵,堂皇而开始的序奏后,立即转成急板,接着进入行板,肃穆的“拉赛”。经华彩而进入降B大调快板,切分音的前奏后,以快板加强而终曲。
 
7,D小调,作曲年代不详,开头慢板部分取自习作《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五号,献给欧尔齐 (Baron Fery Orcy)男爵。李斯特注明先“以大胆而哀伤的吉卜赛形式演奏”慢板,然后主题徐徐出现,活泼的快板,有片断插句,狂热地昂扬后, 以D大调结束。
 
8.升F大调,创作年代不详,中心主题取自习作《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九号,献给庇护人奥古斯(AutinAugusz)。以随想曲风格慢板的引子开始,固定于忧郁的持续慢板,A大调。主题从低音上呈现,形成“拉赛”,“弗利斯卡”则以优美的稍快的快板,升F大调始,后半移为颇似游戏般的急板,形成强有力的尾声。
 
9.降E大调,作于约1840-1847年间,标题为《佩斯城的狂欢节》(Pester Karneval),献给小提琴演奏家恩斯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第一部分先以强有力奏出主题,经华彩而进入稍快的快板,一度变成行板再变成稍快的快板,终曲为强烈的“弗利斯卡”,以急板与稍快的快板交替,巧妙地描写狂欢景象。
 
10。E大调,约作于1850年,其前奏曲为习作《匈牙利狂想曲》的第十六号转用,献给埃格莱西(Egressy Beny)。4小节前奏曲后,进入明确的行板,E大调,“拉赛”部分o“弗利斯卡”部分为随想曲风格的稍快板,技巧华丽,终结部为颇似游戏的最急板。
 
11.A小调,约作于1839-1840年,献给奥尔齐(FeryOrczy)男爵。以随想曲型的 慢板序奏始,变成A大调持续的行板“拉赛”,再变成活泼的很快的快板,达到高潮后进入由转成升F大调最急板构成的尾声而结束。
 
12.升C小调,作曲年代同第十—号,呈献给约希姆(JosephJoachim),以序奏为题的“悲惨地”,是强力动机夹着升C小调的短小旋律和E大调的优美旋律,兼有“拉赛”部分。接着是吉卜赛风格的快板,回到原速,形成庄重肃穆的中段。再为降D大调游戏似的稍快板,再乘着低音节奏呈示活泼的主题,以“弗利斯卡”形成高潮,转为急板而结束。
 
13,A小调,作于1839-1840年间,题献给菲斯泰蒂克斯伯爵。先是拖沓的行板,C大调,速度转慢之后为A大调“拉赛”主题,“弗利斯—卡”为活泼的快板,选用与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同一主题,最后以很急的急板结尾o
 
14.F小调,作于1840年,献给他的女婿彪罗。这是著名的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的原型,在低音烘托下,沉重地奏出主旋律,这一旋律转为F大调英雄式。然后变为吉卜赛风格稍快的快板、活泼的快板,经过华彩而变为F大调,以短暂的热情的快板而成尾奏o
 
15,A小调,拉科奇进行曲(RakoczyMarch),约作于1840年,其主题取自拉科奇特别喜欢的匈牙利民歌。
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Cherkassky)俄裔美国钢琴家。1911年10月7日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Odessa)的一个犹太家庭。母亲是钢琴教师,曾在柴可夫斯基面前弹奏过《F大调变奏曲》。切尔卡斯基早年随母亲学琴,11岁开始登台演奏。1923年随家移民美国,不久即应哈定总统(WarrenGamalielHarding)之邀在白宫演奏。后曾求师于拉赫曼尼诺夫,拉氏认为他技术上存在问题,要求他停止演奏活动两年,以便重建正确技术。1980年代定居伦敦。1991年12月2日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80寿辰独奏会。1995年12月27日逝世于伦敦。
 
     舒拉·切尔卡斯基1911年10月7日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还差点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后来在英国逝世。他的经历和另一位同样出生于乌克兰的超级大师霍洛维茨惊人的类似。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些感叹。东欧,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样来自东欧的钢琴作品时。
 
     切尔卡斯基的录音终归不多,我们还不能很全面地去做一些比较。在DG出的7CD的“小全集”中,算是最全面的,其中把他的舒伯特和舒曼也收了一些。舒伯特的D664演的中规中矩,不失为一个珍贵的版本。贝多芬和巴赫也弹了,但各一首,还不好说。他的李斯特也是把一些应该极快的节奏拖的比较慢,可能失去了那种本真,弹协奏曲时还行,但匈牙利狂想曲就不大过瘾了。
 
      他弹的勃拉姆斯。具体就是f小调第五号钢琴奏鸣曲,这是勃拉姆斯最美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内容深刻,感情深厚,怎么称赞都不会过分。而切尔卡斯基的演奏就如同一潭碧水,明朗得如那没有一点涟漪的水面;当清风徐来时,又不失时机的来点小激烈,让一层层细碎的波纹泛过湖面。
 
     切尔卡斯基的肖邦是十分有特色的,这已经被很多人表示认可。尤其是夜曲、玛祖卡和奏鸣曲,触键很透彻,层次非常明晰,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诗意在里面。他演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这是一个极端浪漫的乐章,需要在钢琴的分句和推进上非常注意,其次就是对音色的处理,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把肖邦那种羞涩的恋情般的感觉完美地展现出来。夜曲他演的好慢,甚至比阿劳的还要慢些。同样,速度一慢,那些诗意的东西就很容易地展示出来了,这在所有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机理。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Cherkassky)出生于乌克兰熬得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后来在英国逝世。他的经历和另一位同样出生于乌克兰的超级大师霍洛维茨惊人的类似。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些感叹。东欧,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样来自东欧的钢琴作品时。《交响练习曲》,这一乐曲写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已经二十四岁。就在前一年,舒曼在钢琴练习中损伤了右手,从而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当钢IUX琴家的念头,于是他转而立志当音乐批评家与作曲家。1834年,他以批评家的身份发行了《音乐新杂志》,以弗罗雷斯坦、欧塞比乌斯、拉洛姜吉利等笔名开展热烈的活动。至于作曲方面,在数量上还很少,这一年的作品也只有这首《交响练习曲》与第二年完成的《狂欢节》而已。然而这两首乐曲都称得上是舒曼的代表作,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曲名中的“交响”一词究竟因何而来,不得而知。不过由曲子的音乐本身,可以感受到以往的钢琴曲所没有的“音域”,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实。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的整部作品共有十三首乐曲,为变奏曲式。本曲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
 
     上世纪的钢琴家,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形象隽永,轮廓分明,如拉赫玛尼诺夫严肃深沉,令人难以接近;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有一种贵族气派,超然高雅;前苏联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像岩石般结实,让人难以猜透;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威廉·肯普夫像个罗马贵族,豪爽潇洒,才华横溢。而这里要介绍的美籍俄罗斯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Cherkassky,1909-1995)也不例外,他有自己的特殊形象,他在钢琴上的表演手法变化万千,近似一个淘气的小精灵。这位个子矮小的钢琴家出场时总是快步走上舞台,面带神秘的微笑向听众致意,好像手中自有诀窍。由于他这种神态,有时往往使人不太习惯,但当他手触琴键,响起美妙的音乐,马上会使你感受到其新鲜的效应。他的演奏确实给听众带来了愉快。为舒拉·切尔卡斯基灌制和发行唱片的布赖斯·莫里森用一句话简明地总结说,以后再没人会像他一样了。这是句真话,但还不完整,因为从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过。
 
     切尔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被认为是拉赫曼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罗威茨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其一生最辉煌的莫过于在伦敦演奏李斯特的歌剧片断改编曲,这批作品要求高度技巧和炽热激情并重,向来被钢琴家视为畏途,其中《唐璜幻想曲》与《费加罗婚礼幻想曲》最为艰难。切尔卡斯基的演奏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成就。晚年为保持头脑清新,他也喜欢挑战现代作品,包括梅西安、斯托克豪森、伯恩斯坦等。切尔卡斯基1924年13岁时即开始录制唱片,直到1995年逝世以前,其中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甚得好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isha Dichter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S.244
夏布里埃(Chabrier)西班牙狂想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景
【古典时间】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Op.78,Op.100,Op.108)
免费索取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乐谱丨李斯特弟子绍尔以及布索尼编辑版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