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普尚吉--第十八期(Understanding Prashantji)

第 十八 期

(2020/01/01)

“新年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内在之旅”

**特此声明:新年新气象,“解读普尚吉”将改为一个月发四次稿,一周一次,每个月第一周是“普尚吉课堂”,第二周的内容是“普尚吉语言学”,第三周是“问答普尚吉”,第四周是“阅读普尚吉”。**

2020年,你好!

”普尚吉课堂“的学生们庆祝新年的方式可能有些特别,既没有”惰性“地(Tamasic)倒头闷睡,也没有”激性“地(Rajasic) ”外出“旅行(不论长途,还是短途;不论海外游,还是大陆行),而是”悦性“(Sattvic) 地”向内“,自己和自己携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之旅:

向内看

始发地:

1.外在的层面 (Annamaya kosha)

途径地:

2.生理的层面 (Pranamaya kosha)

3.头脑的层面 (Manomaya kosha)

4.智性的层面 (Vijnanamaya kosha)

5.灵性的层面 (Anandamaya kosha)

目的地:

6.意识的层面   (Chittamaya kosha)

帕坦伽利设计的这段向内之旅异常遥远、且步步维艰,也许我们此生都未必能抵达终点,但幸运地是,我们将一直都在路上;而且风景这边独好,既充满挑战,也非常豪华地属于'私人定制'(普尚吉称之为customised),因为每个人自身主观存在的这个客体绝无重复的可能。

这幅身躯之内除了器官、系统、组织、纤维、细胞等等之外,还有太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妙层体以及它们的层面、侧面、反面、背面、斜面等,亟待我们去深入探究;现代医学最先进的扫描仪也不过如此地只能'扫出'人这个整体存在中的部分内容。

但在瑜伽的框架(scheme)之内,根据普尚吉在《瑜伽体式的器官学和感官学》书中所阐述的,'我们内在有着自带的'显微镜'、'肠胃镜'、宇航家们探测太空的'望远镜'等先进而又精微的'高科技'的设备,足以提供给我们自己去研究自己,这些都是普尚吉所'沉迷'和'执着'的内在旅行,他说:“我甚至没有在印度内陆进行过什么旅行,也不曾办理过任何一本出国护照。”

当然,这趟向内的旅程最后还有一站:

7.永恒真我之层面(Atmanmaya kosha)

——这一切都是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为我们人类的自我改造工程所规划的最美蓝图和最高目标。

形而上的瑜伽哲学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被‘简化’到实用、实际、可操作的手段和方法,或通俗地说:

这趟向内之旅的‘护照“或”通行证“就是体式——Asanas。

普尚吉在《三角式之歌》(Trikonasana)的第二章——请注意——在第二章这么早的阶段就已经让我们开启这段向内之旅了。第一章的标题是:“概述三角伸展式”,这个大家即使没有读过此书也可以去想象它的部分内容,无非是介绍这个体式的要领和概貌(但即使是第一章,也已经早早地结束了身体的要领部分,很快切入了体式中连接与整合的要求)。

而我和你在”此地“通常还要再”耽误“、”拖延“很长时间,甚至有人这一拖竟然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有目共睹的教学方式可以为这个现象作证,但这不是因为谦虚,而是沦入了教条,普尚吉称之为“fundamentalist”,可以直译为”基础主义“,但凡”主义“,多少免不了带有一些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的意思。

”基础主义“之特征:永远都在身体的表层下功夫、永远执着于外在的那个所谓姿势(而非瑜伽体式)、永远追求那个”我“是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高难的体式、一级又一级认证的级别,殊不知,再难的体式、再高的段位,如果习练者没有经过深度的观察、体察、觉察、思考、认知、反思,只流于外在的、可以拍照的姿势,或很难或无法向内、或实现内化的努力,终将是一场空,实现的只能是”基础主义“。

于是,这座身心灵的”联合大厦“就这么”烂尾“了。

普尚吉进一步总结了这个阶段的下场:”这个阶段拖得越久,习练者会变得傲慢、强势和激进“;而作为一名瑜伽的学生则必须要跳出这个怪圈,然后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初级阶段的尾声、即将进入中级阶段的初期,及时地、适时地邀请呼吸参与进来,并且逐渐教育它取代那个“你”(包括你的主观层面、身体层面、头脑层面),那么终有一日,你的体式化努力才会逐渐朝着“稳定和舒适”( sthirata and sukhata)的目标前进,这些才是经典和传统瑜伽的本质,也是你和我衡量自己是否走在正确道路上的试金石。

于是,在《三角式之歌》的第二章,普尚吉就给了这样一个标题:'The Insight’,先生曾经解释过关于这个词的深意:”它的意思是向内“。

再次,先生所使用的英语与大众英语有所差异,但先生永远让我们叹服和折服,这种灵活而又有深度的语言使用、借用、挪用只有一个目的——阐释瑜伽。

鉴于‘sight ’这个词有视觉的意思,那么’In-sight’这一章就已经在引导我们”向内看“了。

大家都知道瑜伽是内化的修行,前面提到了人这个有机整体的七个层面,通常被翻译为”鞘“(sheath),但不论字面意思如何去表达,我们要记住的就是:人的这幅身心灵在瑜伽科学中被划分为七个层面,从最外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皮肤、四肢、躯干、腿等部位,到最内核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觉知要穿越七重地带。

难倒这段旅程不艰难吗?路途不遥远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学术精神,这段旅程将不可想象。

所以我们小小的这幅身躯,隐藏了一个微观大宇宙,这也是大家普遍反应普尚吉的语言是”外星“语言的原因之一。

向内看些什么呢?

还是以三角式为例。

三角式有个外在形态,搭建好这个身体结构需要从”头'开始,而这个“头”在艾扬格瑜伽体系中则是脚,所以第一个基础体式是山式(Tadasana)。要盖大楼,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也无需赘言,普尚吉反复强调过:“不要说普尚不要一个好的体式,我要的是一个’workable‘体式,即该对位的对位、该打开的打开、该伸展的伸展、该上提的上提,等等我们最熟悉的那些指令所赋予的姿势架构,当这个体式进步了、且还有进步的空间时,及时地将呼吸介绍进来,我们的意愿是可以让它主动参与的,而且它也有这个能力、功能和潜质去主动参与,因为,它原本就在我们的里面。

然后,那个“你”就可以“有钱”和“有闲”地从事深入的观察、全面的感知、多重的研究工作了;而这个“钱”就是我们自带的“资源”,它何其丰厚、源源不断,只要生命不止,它就可以被我们规范而生发出所需的能量,最终成就瑜伽士的呼吸,这个资源就是我们平时想当然、随意对待的呼吸。

关于呼吸的神奇的功能、作用、功效,以及它对体式和意识的卓越贡献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参考普尚吉为呼吸写的‘传记’《Pranayama》。

那是一部“呼吸之颂”、“呼吸之诗”,那是为呼吸写的“呼吸之歌”。

我们需要牢记的是,普尚吉在基础建设阶段所指明的努力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不是越练越在意那些外在的、表面的行为,而是要去关注外在结构下面所隐藏的内在结构,让它浮现出来,与外在的那个合一”。

随后,让我们开启“感官学”(Sensology——普尚吉发明的瑜伽专业词汇),即“用内在的眼睛去看、用内在的耳朵去听、用内在的觉知去感受;再让眼睛被看、耳朵被听、大脑被思考”。如果这样去习练体式,我们终将实现这个主观“小我”的客观化,通俗地说就是——“我”被收拾了,而非“我”总在“收拾”身体。

当感官被成功地引领向内、不再追逐外在的各式吸引,哪怕现阶段只是精神上的暗示,都会及时“刹车”,让体式中激进的“驾驶”风格转化到迷人的优雅之态——优雅是骨子里散发的,那又是内在旅程的一个“产品”。普尚吉在此谆谆教诲我们:“不要沉迷于一个‘photo-asana’(拍照-式),而是要想办法实现和诱发出一个瑜伽-式(yog-asana),二者有着本质的、显著的区别”,它们也决定和奠定了你和我瑜伽之路的主旋律。

如何向内?

从外向内的转化,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在此,普尚吉适时地给予了具体的方法,他称之为:那是瑜伽所赋予的方法、也是你和我自带的强大功能——呼吸。

不用再强调瑜伽化呼吸的重要性了,但呼气的重要性却必须反复强调,呼气-屏息更是重中之重。

呼气作为一个内在的“工具箱”(a kit within)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懂,否则体式的做法将永远浮于表面、拒绝深入。

如果没有学会用腹部的呼吸模式取代肺部呼吸的习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指令“正常地呼吸”,那么体式只能流于表面,成为锻炼或健身式瑜伽(即普尚吉反复诟病的yogaa)。

将意识集中于腹部区域(包括上腹部、肚脐附近、下腹部到骨盆底端)、随着呼气内陷腹部器官、向后贴向腰椎和底髂,一整套的Uddiyana式呼吸,不是几句话可以学会和掌握的,但那才是瑜伽化的呼吸模式,我们务必需要找到学习它的途径、需要得到专业的训练和专业的指点,这也是我们在寻找一个外在的老师时所需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少老师是模仿指令或序列,还有一些老师是背诵指令词在上课,所谓的‘呼吸控制法’(Pranayama)更是被单独拿出来、专门开工作坊,然后进行的却是机械的教学,普尚吉甚至模仿过他们的指令:“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呼气……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乌加一和韦楼玛1、2、3(Ujjayi and Viloma1, 2 ,3)……”,这是普尚吉讽刺为“笑柄式呼吸控制法”的教学方式,他在书里说:“Pranayama这门瑜伽智慧之艺术就这么被现代的江湖庸医们败坏了”,他称他们是‘quacks’,可以直译为“江湖术士”或“庸医”,也包含了“伪瑜伽老师”、“不够资格的瑜伽老师”、“把瑜伽当成锻炼肌肉的瑜伽老师”。

普尚吉说:“作为瑜伽学子,首先要学会甄别外在的老师、师父、Guru,才能走的对、走的远、走的深入,其目的是最终开发那个我们内在的老师和Guru。”

普尚吉不厌其烦地为呼吸讨公道:“ 7 x 24 x 365 x一生,呼吸从不休息、从不度假,即使我们休息了、放假了、睡着了、甚至昏迷了,它也从未停止,直到我们生命的终点。”

普尚吉说了几十年,瑜伽界也“作”了几十年(“作”字请务必使用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因此,发复地强调呼吸实属必要(喊醒一个算一个),这就像先生的书、先生的课,不少人去了、听了、练了、读了,然后走了,还留下一句轻飘飘的话:听不懂。我们有否问过自己:读了几遍?听了几遍?扪心自问,各种借口的背后原因什么?简单粗暴地一句“不懂”或“难懂”是否公正和公平,对自己,对普尚吉。

先生给予的知识足够我们用尽一生去反复思考、品味、理解和领悟,也许你和我的习练和研究需要掉头向内,才有可能在那里开始真正‘遇到’先生、听到瑜伽的声音。

在向内旅程中,从第一层外壳深入腹地、直到意识层的路途虽然貌似遥不可及,但普尚吉说:“所幸,体式给了我们路径、方法、实验室、图书馆、观测站、学术机构、工具、手段、交通工具、资源、资质、通道等一切可行的方案,都是为了去抵达那个目标——意识。”

普尚吉著作之一竟然是这样一个书名:《瑜伽体式是一所灵修学院》(Yogasana,An Adhyatmik Academy),可见他将体式的地位抬高到什么程度,虽然几十年来不断地有人说“普尚不重视体式、也不教体式,他只会讲哲学”,这类批评和误解的声音充斥江湖、多年阴魂不散,那都是源于批评者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或者认知出了问题。

所幸、万幸,普尚吉没有“指令性地”教习体式。

他视体式为教育基地、教育机构,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因为他强调:“学习体式是为了使用体式,使用体式是为了作用于意识。——‘Asanas are by the body for the Chitta’——《意识之歌》中著名的警句——“体式是通过身体为了意识”。

然而,他也的确在教哲学、在教梵歌(Gita)中的瑜伽、瑜伽中的实用价值、实用中的生活方式,生活中被提升的全新自我,但这一切的始发地、出发点仍然是体式——瑜伽体式——带领我们层层向内进行探索和发现。

“因此,体式不是学习和习练的终点。

“因此,体式只是学习和习练的手段。

将这两句“普尚吉语”作为新年礼物,

“借花献佛”地送给我们自己,

愿与每一个谦卑、勤奋、有灵性的瑜伽学子共勉。

这也是2020年的新年祝福,

欢迎搭乘“体式号”这一神赐的航船,驶向我们内在的远方。

旅途愉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瑜伽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练习?
【推荐】瑜伽体式和心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阿斯汤加瑜伽练习的排课
哈他瑜伽——如何关照身体的薄弱点?
你说你做不了瑜伽? 怎么可能?!
瑜伽和其他运动的一个本质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