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谈古代科举:清朝汉人霸占状元两百多年后才出了一位旗人状元?

作者必看:

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赵心放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选拔人才制度,比较详细的了解科举制度,对于熟悉中国历史十分重要。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据史载,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地方推荐和朝廷征召相结合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期间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门阀世族和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冲破门阀世族对仕途的垄断,曹魏时制订了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宫人法,作为新的选举制度。但到了东晋却流于形式,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格局。
南北朝中后期,多地发生抗暴斗争,门阀世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中央朝廷掌握的选举权力不断增大,有利于吸收有才干的人到政权中来,强化中央集权,为科举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一全国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举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的吏部。隋炀帝时创置了进士科,由此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唐代的科举取士是对隋制进行充实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考生的来源有两种:
一是生徒。就是朝廷和地方学校的学生。中央和有关部门设立的学校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等。京都、都督府、州县各设地方学校。学生考试合格后,便可参加吏部(后改为礼部)举行的考试。
二是乡贡。就是那些没有正式上过学的自学成才者,他们可以在所在地的州县报考,经考试合格,方可参加吏部(礼部)考试。
唐代国家一级的考试称为省试。省试被录取称为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考生就是其门生。
考中了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官,符合任职条件才能授予官职。

(二)古代中国有多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有不同版本。现举两个史籍版本。
其一、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计8个朝代1300年间,共开科725科,产生736位进士科状元。按产生状元数量排序:前四位是唐代270人,宋代118人,清代112人、明代88人。
其二、唐代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周11人;宋代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计32人;明代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时114人。总计由唐初至清末,共有状元503人。另外,辽金时期以榜首进士为状元计有33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合计我国历史上的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共有551人。

除产生700多位(一说500多位)状元外,还产生了近十一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可以这样说,隋唐以来,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未参考者可谓凤毛麟角。虽然受时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统计口径的不同难以做到精确,但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毋容置疑。作为人中龙凤的不少状元,他们的事迹代代流传。
历代状元中,笔者最为崇敬的是文天祥,他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历代后人誉为“状元中的状元”。其事迹代代流传恕不赘述。让我们深情诵读他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武状元也是人中龙凤哦,在此笔者也谈谈自己最为推崇的武状元。
去年笔者在“写乎”公众平台上曾专门发文介绍过他。武举制度是武则天在公元702年下诏创立的,郭子仪是古代中国首位武状元。他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功高主不疑,权重人不忌;知恩感恩,为救朋友两胁插刀。他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受到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的尊崇!

(郭子仪)
我国历史上记载完备、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是谁?是唐代第一科状元孙伏伽,他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颇有魏征之风。某日唐太宗要去打猎,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劝道:“不要贪图一时痛快,任着性子干这种无益的营生。”
唐太宗感到既扫兴又尴尬,气不打一处来,把他瞅了瞅,就要登鞍上马出发。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
唐太宗大怒,叫人把他拉出去斩了。几个高大强壮的武士闻声而至。把文弱的孙伏伽像小鸡一样抓起来。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我情愿死掉,也不愿意再侍奉你了。”这么忠心的大臣能杀吗?唐太宗幡然醒悟,笑着改口称只是试试其胆量,不久封孙伏伽任谏议大夫。

(唐太宗)
(三)清代钦点状元之谜
在顺治年间,清代的科举考试变了花样,分为旗人和汉人两榜,直白地说就是满汉学子分开进行排名,为此出现过麻勒吉和图尔宸两个满榜状元。从康熙朝伊始,科举两榜合并为一榜,汉人当了200多年状元后才出现一位非汉族的状元,即蒙古族的崇绮。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说法:
一是科举取士是汉族人首创的,从总体来看,其他民族的人读书敌不过汉人,实行一榜考试,当然绝大多数状元非汉人莫属。
二是有人认为在清代旗人作为统治阶层,虽然人数不及汉人,但平均受教育水平比汉人高。康熙之后状元位置被汉人霸占,其实是清代统治者出于笼络汉人的考虑,规定“旗人不列鼎甲”,把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位子留给汉人,不允许出现旗人。

(康熙)
康熙之所以会下这道命令,一方面是作为特权阶级的旗人,有很多晋升的路子,如果再把科举这条路霸占了,不利于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康熙认为“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懈弛。”觉得大清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八旗子弟还是应该以习武为重。
当然康熙也没有绝对禁止旗人参加科考,只是禁止进入前三名。
为何200多年后出现了一位蒙古状元呢?
崇绮是同治四年(1865年)进入殿试的进士,这时候同治皇帝还是个小孩子,钦定状元实际上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操作的。
根据清代科举惯例,殿试结束后,阅卷官会从试卷中抽出最优秀的十份,排序进呈皇帝预览。不知是阅卷官疏忽还是什么原因,这一年的殿试结束后,他们竟然把八旗蒙古崇绮的试卷排到了第一。

(慈禧太后)
这就让两宫太后犯了难。
关于“旗人不列鼎甲”的祖制,据说慈禧是知道的。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咋办?老奸巨猾的她交给军机大臣和阅卷大臣商议。
大臣们既怕违背祖制,又怕得罪崇绮,史载一时间“诸公相对不发”。
用现代语言释意,就是大家都闷起不开腔。
最后身为旗人的阅卷大臣延煦忍不住了,说了句“单凭文字,何论满汉?”这话说得很得体,两位太后便听从了他的意见,给崇绮点了状元。

后人评说,崇绮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的“旗人状元”。
清代状元中汉人占清代状元汉人占绝对多数,到底是汉人读书厉害、还是统治者对汉人实行优抚?这谜看来难解!
(四)补白
古代中国状元们的逸闻趣事多多,有命运悲催仅当20多天状元就被杀头的,有科考屡败屡战不料一举就夺魁了的,有当众提劲第二年考上状元且硬是兑现了的,有......限于篇幅,本文到此结束。
如感兴趣的读者多,笔者另作续篇讲述。
(太平天国的女状元傅善祥)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写乎》签约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为什么从没有出过满族人状元?是他们学习不如汉人吗?
古人如何考试
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是谁?
中国国学网---唐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隋唐时代大创举,中国的“第五发明”
中国科举取士的文官制度领先西方千年,最后蜕化成读书做官不务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