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震丨《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之《题西林壁》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大家好,我是康震。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啊,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大部分人在小学的时候应该就读过这首诗。不过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了解的是这首诗的字面的意思,它提醒我们要有全局观念,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事物的真相。但至于这首诗,到底因何而来?苏轼当初又为什么想起要写这样一首诗?这个西林壁的“西林”到底又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些问题还是蛮有趣的,我们就在这儿跟大家说一说。

这个诗题当中所说的《题西林壁》指的是这首诗题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大家注意,在庐山脚下有两座寺庙,一座叫东林寺,一座叫西林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深山藏古寺,这两座寺庙都在庐山脚下。苏轼当年游历了两座寺庙之后,在西林寺的墙上题写了这首诗。

苏轼为什么会来到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想当初,苏轼因为对王安石的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做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说白了,就是把它闲置在黄州。过了好几年之后啊,神宗怜惜苏轼毕竟是个有才华的大文人,也是个不错的官员。所以就想给他改善改善条件,下了一道手诏,将他从长江边上的黄州量移到了河南汝州。什么叫量移呢?就是将被贬的官员从他被贬的地方,调整到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地方,算是一种优待、优惠的政策。

苏轼4月份离开了黄州,5月份登上了庐山,他后来写了一篇小文章叫《自记庐山诗》,这文章里主要说了这么一个意思,他刚上庐山的时候啊,因为庐山风景秀丽,而且历代文人题写庐山的诗也不少,所以刚上庐山的时候,苏轼一首诗都不写,我只是拿眼睛看,只是拿耳朵听,我绝不拿手写诗,但是你想这可能吗?他一到庐山,庐山上就沸腾了,很多的僧人都知道苏轼是个大文豪、大诗人,纷纷要求他在所观之景的旁边要留下诗篇。以苏轼的个性怎么经得起别人的怂恿呢?一来二去,山前山后写了不少的诗。归堆起来大概写了有十几首,这首《题西林壁》,是他游览庐山之后的总结之作。也是对他整个观览之后的一个收官之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看庐山什么样的山峰都有,我横着看它不一样,侧着看它也不一样,远远的看不一样,近了看也不一样,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有不同的庐山面貌。可是到底我也没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为什么呀?因为我都是在庐山的圈圈里边打转,而我没有跳出庐山之外,常言说得好啊,人在棋局中,当被棋局所迷,只有跳出去才能看进来。

我们经常说“当局者迷”不就这个意思吗?所以苏轼在这说的也很好,道理很简单,看了这么多庐山啊,横着看、顺着看、竖着看,还是没看到真相,真相到底在哪?那得从事物的本身跳出去看才行。你不觉得奇怪吗?咱写点写景的诗不挺好吗?你看人家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干嘛非得费这么多琢磨,死活就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为什么在这个节点上,苏轼非得强调真相的事呢?,他到底想知道什么真相?要想知道这个答案得回转来看,苏轼的一系列遭遇。

我们知道,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换言之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和变革,只是他对王安石所采用的变法方式表示反对。可是这次对他打击很大呀,自从被贬谪之后,他的心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临江仙》这首词里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烦恼太多,我到底是谁连我都不知道,我扮演的角色太多了,一会是官员,一会儿是被流放的官员。这种流放和贬谪的生活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不确定感,其实就是对人生产生不确定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算了吧,要不然我就浮游在江海之外,可以彻底的忘掉人生的烦恼,可这又不可能是不是?他不可能真的离开(纷扰的)人世间。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里他曾经说:

卜算子
苏轼 (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政治上的迫害,给他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苏轼写过一篇《后赤壁赋》他说,夜游赤壁看见一只鹤横掠过江面,晚上又梦见一个道士在窗前给他作揖,问他游赤壁快乐否?苏轼想问他的姓名,道士却不作答,苏轼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道士就是刚才飞掠江面的那只鹤吧,而他自己又是谁呢?这也反映了苏轼在贬谪生活当中,对自己的人生和身份的不确定感。当然以苏轼的智慧最终仿佛是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说法。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也不管天气到底是阴晴圆缺,还是下雨,太阳出来,我都要坚定的,好好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苏轼一路走来的这许多的诗词和他对人生的感悟,就是想说明一点,他从朝廷被贬谪到黄州这是一段人生;从黄州走向庐山这是一段领悟;从庐山要走向他的未来,这又是新的道路。这一路他走来,他一路在思考,人生、社会、世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苏轼这次从黄州北上汝州,又转到东向在南京见到了王安石,他们在政治上本来是对头,但这次的会面却有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一个很凑巧的事情是,苏轼在从黄州到汝州的路上,经过石钟山,和他儿子一起去考究,这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来。他和儿子深更半夜驾着小舟,去敲打这些山壁山石,终于知道它为什么叫石钟山,而他感慨之前的士大夫们,都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泊着一叶小舟来考究事物的真相,而他却愿意这样做。

我想无论是在庐山还是在石钟山,苏轼都在追问世事的真相,或许对他来讲,真正的思考在于只有经过切身的调查研究,也许才能了解真相。而变法是否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它的弊端又在什么地方?也许也要经过实事求是的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所以我想,苏轼的《题西林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我们的人生可能会经历很多风雨,可能会经历很多曲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我们尊重事实的真相,我们的人生就会过的很踏实,我们做事也会做的很落实。而我们这一生的内涵将是非常的厚重厚实,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非常的自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震《唐诗宋词的风骨气韵》之《题西林壁》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人生至理尽在旅途中
语浅意深,因物喻理,寄至味于淡泊,小学必背古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中小学古文诗词赏析系列之十三:题西林壁——苏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