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纲辩证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即以自然界一阴一阳的基本法则为理论立足点,以“三才理论模型”为根本

再进一步两分之,形成三阴三阳六纲理论框架.

阴阳加中气就是三才.进一步两分之就是这六纲.

这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可以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是用来认识事物本质的法宝.

这三阴三阳是 太阳,少阳,阳明. 少阴,太阴,厥阴.

将人体疾病分为六大类,六大类疾病的病态表现,,错综复杂,可以相互出现,寒热夹杂.

六纲的框架就是:
阳:太阳——少阳——阳明

阴:太阴——厥阴——少阴

恩师曾说这个六纲名称只是代名词

借用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而已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点用表寒,表热,里寒,里热去代替,这样新学的就不会感觉抽象,不会感觉难学.

比如太阳病==表热.
少阴病==表寒.
阳明病==里热
太阴病==里寒 这样去理解代替就更清晰明白了

三阴三阳六纲框架,有个对应法则,那就是:
太阳与少阴相对,主表。
阳明与太阴相对,主里。
少阳与厥阴相对,主半表里。

我们看下六纲病总纲.
一、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3、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4、温病鉴别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

二、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这是表的阴阳,表的提纲病.
-----------------------------------------------------------
三、阳明病总纲
1、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类为主。

四、太阴病总纲
1、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2、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这些是里病的阴阳.
------------------------------------------------------------
 五、少阳病总纲
1、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六、厥阴病总纲
1、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厥阴中风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为主。

这些是半表里的阴阳.
------------------------------------------------------------

六大病纲,基本有几个归属的本家针对的方子。
太阳家:麻黄汤、桂枝汤。
少阳家:小柴胡汤。
阳明家:白虎汤、承气汤类。
少阴家:当归四逆汤
太阴家:四逆汤、理中汤。
厥阴家: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
其它的复杂的方证方子,基本跑不出上述方子的组合演变。

上面就是六纲病,总纲及六纲的细分的症侯症状群. 大家可以按下图去分类记忆学习六纲证侯群.大家自己整理出来,就方便学习了.



太阳与少阴相对,主表的阴阳.。
阳明与太阴相对,主里的阴阳。
少阳与厥阴相对,主半表里的阴阳.

知道六纲病总纲,以及各证的证侯群后,我们就可以学习辩证法了.


什么叫辨治?辨,是对疾病进行分析、分类、辨别的意思,治,是用方药进行治疗的意思

上面的六纲是不是分类辩别的意思?  然后用方药进行治疗.

对疾病进行辨别归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最终予以准确的方药对应治疗,这就叫“辨治”。

对疾病的辨别分类和深入分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细化过程,我们将其分为如下几步过程,

即:先辨病——再辨证——最后辨症。其中,辨证是寻求整体治疗的根本目的,而辨病是辨证的基础,辨症是辨证的尖端。因此,我们又常将“辨治”称之为“辨证论治”。仲景的伤寒论六纲内容,就是经方辨治学金匮要略部分,属于临床治疗科学

我们先看下辨证的步骤与概念

这里,我们把病、证、症和体征这几个特定概念,具体表述一下,便于大家理解。

病:泛指人体阴阳失衡后等所导致的一系列非健康的状态与现象。经方医学将其分为六大类,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大家看,我们经方中医所说的病,与西医所以说的病名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所说的病是指六大类病.

证:又称证候,也叫症状群,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所说的“综合征”。当某类病出现一个主要症状时,同时会伴有另外几个症状。这一群症候具有典型性与特定性,将其整体统一起来进行观察,称为证(综合征)

如:桂枝汤证,我们可以称之为桂枝汤综合征,麻黄汤证,也可以叫麻黄汤综合征等。组成一个证(综合征)的各种系列症状可看作是由一个基本病机所引起的。

症:又称症状,指病人主观上的不适、异常感觉、功能变化或明显的病态改变,呈单一性。

师恩说,症,古代没有这个字,是现代造出来的。古代都用“证候”的这个“证”字代替了,因此,这个“证”,在古代,既代表“证候”,同时又代表单一的“症状”,这样呢,就使经方辨证论治过程中的这两个关键概念,表述的极不严谨。甚至搞的模糊不清,很容易产生了混淆,让老师讲着含糊不清,学生听了更是容易糊涂,因此,为了使辨证的步骤和理论概念能够更加清晰和严谨,我们就使用了这个“症”字,并借鉴了现代医学的“症状”这个名词,使其能够与“证候”的概念加以明确区分,表述的更加细致严谨。

体征:指气色、舌象、脉象等检查内容,能够为正确的辨证诊断提供充足的依据。

我们再看.病、证、症的关系

辨证的方法,就是先辨病,再辨证,最后辨药症而选方、定方。病-证-症的关系是这样的,概念不要混淆。

“病”,是指六纲的特定的提纲病。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是指在一纲“病”中,又根据不同的系列病情表现,分出了数种特定类型,我们管这种被细分出来的特定疾病类型,叫做“证”。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叫太阳病范畴里面的一个特定证候,叫做伤寒证。
 
症”呢,就是指组成一个特定证候的系列症状和体征。如组成太阳病伤寒证的系列症状:发热症、恶寒症、体痛症、呕逆症,脉阴阳俱紧体征。

反过来说,就是若干的“症”和体征,组成了一个特定症状群,我们管这个症状群叫做“证”,

又称为证候。

一个病人,或者有一个“证候”,或者有多个“证候”,我们要把这些不同的“证候”按照六病的总纲明确的归属和区分开来,然后按照严格的方证对待关系,敲定处方

病证单一,符合一个方证的,我们就用一个方去治疗,表现为合并病证的,我们就去合方治疗。

学习以上之后,就可以在日常用练习,辩病,辩证了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四诊的收集,,一个病人走进来,其实就开始了.四诊收集的过程. 首先要找到问诊的切入点.

如果病人自己述病史的,就开始记录.病人不开口的, 你得靠看舌脉来问诊,去收集症状

然后结合四诊,我们开始辩证, 看是什么病

,比如太阳病, 头项强痛,恶寒.然后你还得看有没有太阳中风的症侯群.比如.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再问有无汗.无汗可能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没有伤寒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这就是去辩太阳中风证,或者伤寒证证侯群. 然后再去细辩,二便,饮食,等舌脉体证.就完成了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辩证过程.

当然还要从以上,证侯群,症状上要先分辩这个病人是不是有表证,还是里证,还是有半表里证.

像刚才说的,如果是表证,那么,他是阳之表的太阳病,还是阴之表的少阴病,我们需要通过症状去分析

如果是阴之表,那么脉会表现细弱的,多数无汗,小便也会有清的表现,或者尿频多,或者睡眠不好的表现,我们就可以这样去细辩.

实际六纲症状是错综复杂的.不可能按书一样一纲纲的生病.那样病也太好治了.

疾病错综复杂时,就要合方,或者按病人意愿抓主症治疗.

比如有太阳中风证,或者有伤寒证,还夹有一些阳明热.那就要按合并证方去治疗.比如桂枝汤合麻黄汤,证,就是合起来的方就叫麻桂各半汤.

如果病人还有大便硬呢,那是夹有阳明热了. 三个方合起来的话, 就是太阳阳明合病千金小儿麻黄汤.

这就是辩病,==辩证==辩症的过程.

以上的辩证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运用时,就需要我们熟悉运用六纲,三焦,卫气营血.胃气,共同去细辨.
 
六纲上面我们知道了.

我们来看下三阴三阳的生理病理机制: 看他们是如何致病,也就是说阴阳失衡后的机体是如何调节的,

生理:正常状态下,机体三阴三阳之气彼此内外上下沟通,平衡运转,维持健康自稳状态。

太阳和少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表,包括四肢百骸、司营卫、皮毛开合等平衡。

阳明和太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机体之里,主内脏、司气血,主吸收和排泄的平衡。

少阳合和厥阴,是一对阴阳,共同主表里和上下的总体阴阳气血平衡。

病理:机体受到病邪侵袭,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自我调节而恢复阴阳平衡的常态,产生疾病。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太阳主实邪在表,阳明主实邪在里,少阳主实邪在半表里。
少阴主虚邪在表,太阴主虚邪在里,厥阴主虚邪在半表里。

人体六大自稳系统也就是像大家说的自愈机制.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有自身的平衡调节机制,维持着内外环境的生理健康平衡。这种平衡一旦打破,超出了自我调节机制的最大限度,则会导致疾病丛生。

汉传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自我平衡调节的机制,可以抽象划分为六种,用三阴三阳理论进行归纳,六种机制,彼此协调工作,共同维持着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因此,我们又将其称为人体自身的六大调节系统,也叫六大自稳系统。
 
简单举例来说:

太阳与少阴这两个调节系统,共同主表,也就是机体的肌肉四肢、皮毛营卫等。其中太阳主发散体热和汗液,少阴则制约其发散过度,二者维持着肌表相对的阴阳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受到内外病邪的侵袭而被打破,机体就会以汗出的形式进行祛除病邪,进行自发调整

如果病邪很轻,则可以自然痊愈。如果病邪较重,超出其调节能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外表症状

如果是表虚寒的厉害,少阴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制约太阳的发散和汗出,而出现畏寒无汗的现象。

阳明与太阴者一对调节系统,则负责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比如,阳明负责纳入饮食与消化,太阴负责排泄,二者一旦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失去平衡,机体就会以腹泻或者呕吐的形式,排出病邪,求得平衡。如果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阳盛则伤津液而便秘,阴盛则寒饮不化而下利。

少阳与厥阴,少阳调节太阳和阳明的表里之间的平衡,厥阴调节少阴和厥阴表里之间的平衡,同时,又调节着整体阴阳(太阳、阳明与少阴、太阴)之间的大平衡。

这个系统受到干扰,就会寒热错杂,乱象纷呈,出现整体的生理功能紊乱。

另外,人体除了维护调节自身的内环境平衡以外,还要维护与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外环境,就是自然界的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与地球自然环境。所谓的内环境,就是人体自身环境。大自然的外环境要阴阳平衡,自身的身体环境也要阴阳平衡。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平衡。符合这三种平衡,才是健康无病。

人体调节内环境与外环境平衡的系统,主要就是靠少阳与厥阴这两个个调节系统来最重
实现的。

比如说,外界气候炎热,太阳系统感知到了,就要以汗出的形式散除身体多余的热

这个时候,除了少阴系统去监督制约太阳的散热工作以外,少阳系统,也要开始工作,要维持太阳和阳明之间的表里平衡,

而一旦少阳系统发挥其调节能力的时候,厥阴系统也要开始启动,要对少阳系统进行监督制约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六大调节系统的连锁反应,完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健康平衡调节。

以上就是六纲疾病调节机制.

这些内容理解一下就行.

关键是上面说的,六纲分类学习.熟悉之后,就可以按上面说的辨证法,去辨是那一纲的病.

也就是说先辨病,再辨证侯群,再辨证. 然后得出方药来.进行加减运用.

授人与渔,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今晚与大家说了一下,以后就得自己去多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阳三阴辨证的层次探析
第7章 六纲理论的新认识以及概念规范 (2)
汉传中医发展史及学术成果
许家栋《纯经方一剂知医案系列》一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四章聚类法知识点内容总结,请大家收好
舒驰远的伤寒学|黄煌教授医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