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辨析宋官窑

一、宋官窑瓷窑址

宋官窑瓷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但窑址准确地点无记录,所以多年来一直困惑藏界。一般认为宋官窑瓷窑址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部分。北宋窑址被认为在河南开封地下,从发现的民间藏品和残片看,也不排除在其他地方有窑址存在(但无官方正式发掘报告)。南宋窑址在上世纪早、晚期发现两处。一处称做郊坛下窑址,在杭州西湖南乌龟山西麓。一处称做修内司窑址,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特别是修内司窑址遗存拼出许多完整件,对世存南宋官窑瓷认证起了关键作用(在品相完美上,上述这些窑址遗存达不到传世器物的水平)。现杭州市在乌龟山西侧建有国家第一座南宋官窑博物馆进行展示。故两宋官窑窑址的确认工作到目前已有进展(理论界通常把北宋官窑称做“旧官”,南宋官窑称做“新官”)。两宋官窑窑址是否就以上发现的几处呢?目前还不宜下最后结论,因为从现在于各地发现的瓷遗存和历史记载分析(应排除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民窑的仿制品窑),官窑瓷的制作似乎还应该有未发现的制作场所,还应该有接近或达到目前传世器物质量水平的出土窑址地点,至少河南的开封地下以及其他地方还存在着极强的引导人们不断去探寻的吸引力。只要这股引力还存在,人们的探寻就不会终止。
二、宋官窑瓷器物特征
             





目鉴方法主要依据两点,一是理论上的杭州两处窑址遗存标本,结合“两故”(北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传世品特征。二是实际当中目前国内存世或发现的传世品特征。而这几年,实际中存在和发现的传世品量超过“两故”数量(此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器物端庄大方,器体沉重。胎趋厚,薄者少。釉层薄厚均有,趋厚者多。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现流传发现有琮式瓶、罐耳瓶、纸槌瓶、高径瓶、弦纹高径瓶、双连瓶、八卦瓶、各类型三足炉、双耳炉、花觚、执壶、盘、碗、出戟尊、三羊尊及各类笔洗等等。宋官窑瓷器物造型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同类器物样子只是大致相同,尺寸并非完全一致,类型化而非一致化,迄今未发现过大小尺寸完全一样的器物(成对者除外)。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最近我们看到有马亦超先生所著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研究》一书(2006年版),该书主要论述了宋官窑瓷中的灰胎、灰白胎甚至还有白胎等品种和特点。其作者本人从60年代即开始注意收集杭州凤凰山修内司窑一带瓷片,特别是收集到大量灰、灰白胎宋官窑瓷片进行研究,认为宋官窑瓷除了部分黑胎外,更多的为深浅灰胎器,而大家印象中的黑胎概念是不完整同时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加以纠正,使大家在宋官窑瓷胎色问题上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后世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宋官窑瓷胎土再次强调了“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的特征,即瓷土捣炼极为精细, 所以宋官窑瓷使用这类特殊精细胎土,其比重很大,制作出来的胎体比其它相同体积的瓷器品种都要沉重,下坠感很强,后来的仿品特别是现代仿品在这一点上无法做到,拿到手上缺乏重量,这也是区别真假官窑瓷的关键之一。东西一上手,便知有没有,就是强调重量感这一点。(实际中也有部分宋官窑瓷胎土质量稍差,可能是窑口不同所致)

胎骨瓷化程度不高(中等),砂纸可以打磨(足底)。这和现代仿的高瓷化强度形成对比,现代仿在打磨时感到砂纸不好对付,砂纸易破。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当代仿品釉层一般过于透明,密度不高,釉表呈水亮型,其厚似玻璃,可看透釉层底部,水亮新发贼光,非玉质非润泽非晶莹,一种水亮玻璃瓶的感觉,易识破。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如果是后仿品,则釉面玻璃感过强,釉中汽泡发松驰状和过大,胎色为白)。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所以看真假,首先看纹色,假的肯定是染的,是漂浮在纹缝上的,没有已凝结于线纹深处的污锈感和老化感,这是识别真假官窑瓷最好的办法。对黑纹的制作现在还不能下结论,按照现代仿品的办法是从外部染,这和古代的做法出入会很大的,因为我们看到,古代的黑纹极其自然,是和器物浑然一体十分和谐深深植根于内部当中,而现代则是顾头不顾尾,由外部浸染入内很浅浮。宋官窑器物中还有一些金丝铁线纹的器物,其铁线有血黑、黑等,制作办法为古代法,其金丝(鳝血、鱼籽黄等纹)则为在较长历史过程中从裂纹中自然生成。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这种情况清代也有。

10、底足特征:底足的足脚面一般为平齐、扁泥鳅背两种形态。足墙厚度在3.5至5毫米左右,随器物大小胖瘦不等。足脚装饰有三种情况:(1)内外足墙两侧(极窄)施酱色护胎釉,足脚面裸露出胎骨;(2)足脚全部包裹施满酱色护胎釉,足脚因年代久远磨露出部分胎骨。(3)不施酱色护胎釉,露足脚整体胎骨。以上三种情况所露如是黑胎,则称其为“铁足”。故黑胎器物往往有“紫口铁足”之称。灰胎则不如此称呼。另外需指出的是,酱色护胎釉是一种色相十分苍老之物,现代护胎釉的质地颜色虽也是酱黄色,但色相刺眼如同石灰质,完全是一种现代化工料的感觉,不可与古代同日而语。所以,有经验者,仅凭看护胎釉,即能八九不离十地看出器物真假来。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11、釉层凸黑边特殊效果:在黑胎器物釉层中,常常有凸黑的一种特殊工艺,即除“紫口铁足”效果外,还在鼓棱、拐角、边缘等处表现出微黑色,使棱、角、边的突出部分隐现一道道晶莹的线条状自然黑,犹如天然纹路,十分好看。然而此种工艺看起来简单其实极复杂,后仿者往往仿之生硬缺乏自然感,例如浙江高仿品。

12、款识:大多器物无,少量器物有。有者如北宋器物底部可见“官”、“御”字,为阳文凸起或阴文凹入两种字态;南宋器物底部可见“内府”、“修内司”,也有“官”等字,字态形式凹凸平几种均有。两宋款识字体为楷、隶、篆等,北宋款识篆体较多。

13、题写诗文:在南北两宋官窑瓷上题写或刻诗文,如乾隆某年御题楷、隶、行书等描金诗文,十分工整,这些都是后世人所为,无法考证,和器体本身真假属性无关,不影响器物的真实性,可不参考。

三、宋官窑瓷的类别、后世仿、“南北”区分及其它

后世仿、南北两宋器物的差异,其价值体现也不尽相同。

(1)      标本类

专指于浙江、河南已探明的几处窑口器物,这类器物已作为目前研究的主要依据,即前面已提到的杭州乌龟山和老虎洞两窑.

(2)传世品类

在宋官窑瓷的制作窑口未发现以前,世上就已经流传有宋官窑瓷器物,不属于出土物或目前所发现的窑口器物。这些传世品无论从造型、釉质釉色,胎质等诸方面都很好,有的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处于拍卖价值较高的宋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类。可惜至今我们尚未发现达到这类器物水平的窑口,也给宋官窑瓷的研究留下许多空白和困惑。另外这类传世品数量也极少,过去理论上认为只有数百只。但近年随着开发建设挖掘土方和其它各类因素,不排除已有出土器物在民间流传,使宋官窑瓷的总量有所增加。

(3)残次品类

严格地说,这不应算一类,但因有一定影响,所以有必要暂作一类给以提醒,即在当时宋官窑瓷的生产中,还会有很多不合格产品即残次品出现,真正符合标准的是少数。这些不合格产品或被窑口当场打碎遗弃,或由于某种缘故及途径被保留下来。这在杭州乌龟山、老虎洞出土地以及流传中已明显发现这一问题。这些残次品质量较差,器型很不规整,胎质颗粒偏大,瓷化不均,护胎釉色不伦不类,底足工艺差表面甚至疙疙瘩瘩,胎釉结合处工艺粗率,即使是黑胎,也因粗糙难见笔砚胎效果,釉面缺乏玉质或晶莹度而多呈水亮感,即釉水差,施釉薄厚不匀,常出现较大范围的缩釉点、斑,开片纹路死板发直多,纹色浅淡模糊,其外观同合格的传世品之间差距较大。虽然它们也是真品却上不了档次,但却给宋官窑瓷的鉴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种现象是一些不了解这种情况的鉴定者在看惯了标准合格的传世品后不认这些次品为真品,往往会说它们“不到代”当做后世仿或者“不开门”的赝品对待,把这些本属于真品但质量差的器物打入了另册。这样的结果漫延开来,也会使人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再一种现象是,拿这种质量差的真品遗存当根据和鉴定标准,用来看待宋官窑瓷并对号入座。其结果是,在面对合格标准的宋官窑传世品时却犹豫不定,怀疑百出,弄出更大的真假难分的严重后果。

故必须对合格或不合格遗存以及传世品进行全面对比掌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止真假混淆,或见到质量高的器物不敢认的被动局面出现。

这也提醒我们要把不合格产品当做一个事先应该掌握的特殊领域来对待,使它既能同后世仿及赝品分开,同时也不要让它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对宋官窑瓷的确认。

(4)后世仿

清代仿宋官窑瓷较多(明代少量),但大多为白胎。黑胎为少数,主要在雍正时期。但清代仿宋官窑瓷底部大多加本朝款识,,底足刮釉显得刻板过于齐整,一般不会与宋官窑瓷混淆,比较容易区分。但近年来仍然发现少部分没有款识器物,特别是清初时极个别黑胎器物,其底足工艺刻意模仿宋代,黑胎也具有笔砚效果,易被迷惑,所以这时要注意认真区分,特别是其整体工艺和宋代相比之间的差距,用藏家的话说,就是宋代釉好,后仿品釉差,如釉表玉质莹润感偏少而过多显生透亮,或釉质不如宋代那样如凝脂一般酥光宝晕,或釉色密度不够,,以黑、白纹为主,显黑技术差等等,通过对比能够区分出来。当然这部分被区别出来的清代官窑瓷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为现代仿或赝品类,即使是清代官窑瓷现代也是很难达到其水平的。

现代仿宋官窑瓷尚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可说是做得不伦不类。2000年后到如今,经过对大家所疑虑的景德镇、河南禹县神垢镇、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市、龙泉市等地的一些官窑厂或民间制作的高仿品走访细察,还未见一例能仿到雍正时的水平,更别说宋代了。比如这些地方所制作的最能代表当前官窑瓷的高仿品,从表面一看,颇有官窑瓷的味道,但仔细一看破绽不少(其价格很高往往一件在2000元左右)。这些高仿品的优点方面,比如能仿粉青颜色,多少有些润泽度,但只要我们稍一认真,这些东西就经不住考验了。比如这些仿品纹色完全靠染,这是鉴定的主要一关就通不过。再有胎体重量比古代显轻,足脚用现代褐黄色化工料为护胎釉进行包裹,没有古代的色相,里面为瓷化程度颇高的现代白瓷,足脚即使用砂纸打磨无笔砚胎效果。其釉中汽泡大、亮、空而非“聚沫攒珠”态。最主要是其新玻璃瓶的影子摆脱不掉和真品比差别太大。其“釉好”程度尚未达到清代水平。还有的为了装门面甚至借真品照像做广告或做摆设以当成“高仿品”招揽生意,真品不过是代高仿品虚晃一枪而已,搞反向思维,无所不用其极。另外现在争论中还存在着一种藐视古代手工技术而盲目夸大现代手工艺的偏见,认为利用现代手法和技术条件可以达到甚至超出古代相同手工品种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此话说得是否过早,且不说古代许多失传的手工技术能否得到恢复和利用,就是我们常识以内所知道的,比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及法门寺地宫中的丝织品,比如故宫建筑中的许多建筑件和手工技术,现代人学做的怎样?五大名窑为宋代人手工强项,后世人在这样一个手工平台上模仿竞争宋人,经过了元明清将近800年的历史,模仿得还是很遗憾,是后来的古人手笨得不行吗?还是缺乏能工巧匠?自可慢慢分析。单从手工制作这一点出发,现代人和古人比,不管有多么自信,要想几年内完成元明清等古人模仿宋瓷至今近800年没有实现的事,达到天衣无缝也是极不现实的。何况古人有时甚至还要冒朝庭下达任务完不成获杀头之罪的巨大风险,此种压力怎能是现代人理解得了的。现代手工仿不成功的主要问题归类如下:(1)宋代原料及工艺早已用尽和失传,无可借助力量和依托。(2)因无宋代材料,无法做出类似笔砚胎光润效果的黑色或其它颜色胎骨。(3)因宋官窑胎质比重大用料特殊,在造型规整情况下其沉重感是相同体积大小的仿品制作不出来的,特别是现代仿品胎体重量普遍较轻。所以是真是假用手一提便心中有数。(4)现代仿胎骨瓷化程度过高,而宋官窑瓷胎骨瓷化度恰到好处,仿制难度极大。(5)纹色如鳝血纹解决不了,因真品是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器物内部自然生成表现于外部,在放大镜下呈现如凝结于内的老黄锈或污血凝结迹,仿品则完全靠浸染且方法不对头,颜色虚浮或漂浮于上。另外在纹路曲线上也难以和谐地表现出“九曲十八弯”来。(6)无法和谐而自然地微露胎骨(显黑边)。有的高仿品也能显黑,但过头发假。(7)因底足古代护胎釉材料找不到无法做出古色古香的酱色来。做出来的虽然也呈褐黄色,但为现代化工颜料显得发光刺眼且为石灰质态。(8)底足胎釉结合处的屯釉技术无法效仿,往往屯不住釉或流釉,做不出宋代胎釉结合处屯釉的自然古朴态。除以上八点外,还有很多,如宋官窑瓷釉质中需使用玛瑙这种贵重材料,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成本太大。其次还有釉中汽泡的古形态、釉表腊质光、酥油脂光、莹润光等,都是仿官窑瓷难以突破的巨大障碍。



5)南北两宋官窑瓷的区分

两宋官窑瓷的区分有不少争议。一是在对待灰胎器物的认识上。二是在对待北宋官窑瓷有无黑胎的认识上。从现在的情况看,藏界在两宋官窑瓷都存在灰胎(含深浅)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有争议,又因证据可信程度使北宋官窑瓷黑胎的确认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目前杭州南宋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和北宋汝州张公巷窑出土遗存的比较分析,再对比“两故”(北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传世品,瓷界大多认为官窑瓷的胎土为黑、紫黑、香灰、灰(深浅)等颜色,其代表颜色为黑、紫黑色。张公巷窑瓷的胎土主要为香灰或香灰略含赭色及灰白等,其代表颜色为香灰色。黑色难见。

宋官窑瓷大多口部较尖,,釉汁下淌而微露胎色。如果是黑胎则口部呈“紫口”;足部露“铁足”,谓“紫口铁足”。这里需说明的是,对于其中造型不属于尖口的器物,如一些纸槌瓶等尽管是黑胎,但由于釉下淌不多使紫口现象的表现并不明显。其代表纹色为鳝血、鱼籽黄、黑、白裂等。开片为大小片、冰裂、百圾碎等。



还有通过识别底足护胎釉颜色来区别的办法,即一般把酱褐色(发褐红)护胎釉的器物认为南宋,把酱黄色(略偏黄)护胎釉的器物认为北宋。这种方法来自于护胎釉颜色越深年代也越晚的观点,如到了清代往往变为黑的。这种方法同样也适合于宋钧瓷的年代区分。

在目前国内拍卖中对宋官窑瓷整体断定较明确,问题不大,但具体在南北两宋官窑瓷区分上态度还是很难统一。

(6)目前所知价值最高的宋官窑瓷器型

到目前为止,排在前面的市场价值最高的器型首先是南宋官窑纸槌瓶,存世量极少。其中一只高22.5厘米的粉青釉纸槌瓶于2008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6000多万港元,创造了官窑瓷拍价之最(这次拍卖也打破了自1989年以来宋官窑瓷拍卖最高纪录,原纪录是由香港拍卖的一只宋官窑笔洗创造的,拍卖价高达2200万港元)。有藏家认为,品相完好的粉青釉纸槌瓶且达到一定尺寸的完整器物(20厘米左右者,传世品水平),保守估计国内大概仅几只而已。市场上露头的20厘米左右的现只见到香港拍卖的一只,故使其倍受追棒。其次是南宋官窑琮式瓶,如文中开头提到的2008年4月中国嘉德拍出一只高19.5厘米的粉青釉南宋官窑琮式瓶,拍价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琮式瓶也曾被认为是官窑瓷器中的王者,世上存之特别是20厘米左右的也极少。再其次为贯耳瓶、弦纹高径瓶等均有拍卖超过百万元以上的纪录。

     四、辨识要点提示

在造型和里外披釉等情况相符的基础上,一看重量二看胎(笔砚胎泛指黑胎,注意瓷化程度没有现代瓷那么高,呈中等柔和且细腻态者为上品,略粗者为下品);三看底足屯釉线(胎釉结合处,自然的曲曲直直一圈或平直一圈,屯釉饱满有厚度,而绝非模模糊糊流淌弥漫不清或生硬的现代切刮手法);四看护胎釉色老(分有或没有护胎釉者。有护胎釉者为酱黄至酱褐,而不是现代石灰质褐黄。如用30倍放大镜看,其中部分真品可见胎釉边际还藏有一圈极窄细的线际,呈酱黄或酱褐色的老光);五看纹路是否真(牛毛纹、鳝血纹为天然生成,裂隙深部呈沉积老锈色,周边常伴有白裂纹。其中以牛毛纹者真品率最高,也是最难仿者,应特别注意。黑纹为宋代法,而绝非现代漂染法。30倍放大镜观察)。六看釉好腊或莹(如玉腊凝脂或晶莹玉洁状或酥光宝晕状,含玛瑙所致);七看口部和显黑(有黑胎尖口显黑、灰胎平润不显黑。棱边显黑等);八看汽泡分多种(其中细密形或密集形,在80倍和30倍放大镜下,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九要全面分析好,要点吃透是关键。

      五、是否需要机检

在通常情况下,对特征明显的器物通过专家的目鉴手感即可解决对宋官窑瓷的确认。对特征不明显或出现有争议的器物可做机检。机检的结论应做为定性的重要参考。如果做热释光测定,事先应该知道以下几点:(1)该检测主要是确定年代长短。(2)如果器物在历史过程中途曾被加过热(如蒸煮清洗行为等),测试数据会大打折扣。(3)如不能提供出土地点,则设制参数将缺项,影响测试准确性。(4)取样测试可能会使器物受到些微损失或影响。(5)对故意造假行为,如事先用放射性光源钴等扫描被测器物后,会严重干扰机检使之失去意义。

如果做X光莹光能谱检测应知道:(1)主要是分析器物所含元素成份。(2)因受机器收集的窑口数据库信息范围所限,对范围内的器物检测有确切意义,而对没掌握在范围内的其它窑口的真品器物检测只能起参考作用。比如目前依据杭州两窑标本做参考标准,显然会和传世品有许多差距,但尽管这样,也有一定意义,如宋元以前老窑瓷中所含的钠、锌、铝等元素比现代瓷要低。如果这类指标都极高,恐怕就不是古瓷特点了。(完)

[转载]辨析宋官窑
原文地址:辨析宋官窑作者:王杰
  



                                                                           一、宋官窑瓷窑址

宋官窑瓷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但窑址准确地点无记录,所以多年来一直困惑藏界。一般认为宋官窑瓷窑址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部分。北宋窑址被认为在河南开封地下,从发现的民间藏品和残片看,也不排除在其他地方有窑址存在(但无官方正式发掘报告)。南宋窑址在上世纪早、晚期发现两处。一处称做郊坛下窑址,在杭州西湖南乌龟山西麓。一处称做修内司窑址,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特别是修内司窑址遗存拼出许多完整件,对世存南宋官窑瓷认证起了关键作用(在品相完美上,上述这些窑址遗存达不到传世器物的水平)。现杭州市在乌龟山西侧建有国家第一座南宋官窑博物馆进行展示。故两宋官窑窑址的确认工作到目前已有进展(理论界通常把北宋官窑称做“旧官”,南宋官窑称做“新官”)。两宋官窑窑址是否就以上发现的几处呢?目前还不宜下最后结论,因为从现在于各地发现的瓷遗存和历史记载分析(应排除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民窑的仿制品窑),官窑瓷的制作似乎还应该有未发现的制作场所,还应该有接近或达到目前传世器物质量水平的出土窑址地点,至少河南的开封地下以及其他地方还存在着极强的引导人们不断去探寻的吸引力。只要这股引力还存在,人们的探寻就不会终止。
二、宋官窑瓷器物特征
             





目鉴方法主要依据两点,一是理论上的杭州两处窑址遗存标本,结合“两故”(北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传世品特征。二是实际当中目前国内存世或发现的传世品特征。而这几年,实际中存在和发现的传世品量超过“两故”数量(此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器物端庄大方,器体沉重。胎趋厚,薄者少。釉层薄厚均有,趋厚者多。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现流传发现有琮式瓶、罐耳瓶、纸槌瓶、高径瓶、弦纹高径瓶、双连瓶、八卦瓶、各类型三足炉、双耳炉、花觚、执壶、盘、碗、出戟尊、三羊尊及各类笔洗等等。宋官窑瓷器物造型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同类器物样子只是大致相同,尺寸并非完全一致,类型化而非一致化,迄今未发现过大小尺寸完全一样的器物(成对者除外)。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最近我们看到有马亦超先生所著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研究》一书(2006年版),该书主要论述了宋官窑瓷中的灰胎、灰白胎甚至还有白胎等品种和特点。其作者本人从60年代即开始注意收集杭州凤凰山修内司窑一带瓷片,特别是收集到大量灰、灰白胎宋官窑瓷片进行研究,认为宋官窑瓷除了部分黑胎外,更多的为深浅灰胎器,而大家印象中的黑胎概念是不完整同时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加以纠正,使大家在宋官窑瓷胎色问题上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后世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宋官窑瓷胎土再次强调了“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的特征,即瓷土捣炼极为精细, 所以宋官窑瓷使用这类特殊精细胎土,其比重很大,制作出来的胎体比其它相同体积的瓷器品种都要沉重,下坠感很强,后来的仿品特别是现代仿品在这一点上无法做到,拿到手上缺乏重量,这也是区别真假官窑瓷的关键之一。东西一上手,便知有没有,就是强调重量感这一点。(实际中也有部分宋官窑瓷胎土质量稍差,可能是窑口不同所致)

胎骨瓷化程度不高(中等),砂纸可以打磨(足底)。这和现代仿的高瓷化强度形成对比,现代仿在打磨时感到砂纸不好对付,砂纸易破。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当代仿品釉层一般过于透明,密度不高,釉表呈水亮型,其厚似玻璃,可看透釉层底部,水亮新发贼光,非玉质非润泽非晶莹,一种水亮玻璃瓶的感觉,易识破。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如果是后仿品,则釉面玻璃感过强,釉中汽泡发松驰状和过大,胎色为白)。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所以看真假,首先看纹色,假的肯定是染的,是漂浮在纹缝上的,没有已凝结于线纹深处的污锈感和老化感,这是识别真假官窑瓷最好的办法。对黑纹的制作现在还不能下结论,按照现代仿品的办法是从外部染,这和古代的做法出入会很大的,因为我们看到,古代的黑纹极其自然,是和器物浑然一体十分和谐深深植根于内部当中,而现代则是顾头不顾尾,由外部浸染入内很浅浮。宋官窑器物中还有一些金丝铁线纹的器物,其铁线有血黑、黑等,制作办法为古代法,其金丝(鳝血、鱼籽黄等纹)则为在较长历史过程中从裂纹中自然生成。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这种情况清代也有。

10、底足特征:底足的足脚面一般为平齐、扁泥鳅背两种形态。足墙厚度在3.5至5毫米左右,随器物大小胖瘦不等。足脚装饰有三种情况:(1)内外足墙两侧(极窄)施酱色护胎釉,足脚面裸露出胎骨;(2)足脚全部包裹施满酱色护胎釉,足脚因年代久远磨露出部分胎骨。(3)不施酱色护胎釉,露足脚整体胎骨。以上三种情况所露如是黑胎,则称其为“铁足”。故黑胎器物往往有“紫口铁足”之称。灰胎则不如此称呼。另外需指出的是,酱色护胎釉是一种色相十分苍老之物,现代护胎釉的质地颜色虽也是酱黄色,但色相刺眼如同石灰质,完全是一种现代化工料的感觉,不可与古代同日而语。所以,有经验者,仅凭看护胎釉,即能八九不离十地看出器物真假来。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11、釉层凸黑边特殊效果:在黑胎器物釉层中,常常有凸黑的一种特殊工艺,即除“紫口铁足”效果外,还在鼓棱、拐角、边缘等处表现出微黑色,使棱、角、边的突出部分隐现一道道晶莹的线条状自然黑,犹如天然纹路,十分好看。然而此种工艺看起来简单其实极复杂,后仿者往往仿之生硬缺乏自然感,例如浙江高仿品。

12、款识:大多器物无,少量器物有。有者如北宋器物底部可见“官”、“御”字,为阳文凸起或阴文凹入两种字态;南宋器物底部可见“内府”、“修内司”,也有“官”等字,字态形式凹凸平几种均有。两宋款识字体为楷、隶、篆等,北宋款识篆体较多。

13、题写诗文:在南北两宋官窑瓷上题写或刻诗文,如乾隆某年御题楷、隶、行书等描金诗文,十分工整,这些都是后世人所为,无法考证,和器体本身真假属性无关,不影响器物的真实性,可不参考。

三、宋官窑瓷的类别、后世仿、“南北”区分及其它

后世仿、南北两宋器物的差异,其价值体现也不尽相同。

(1)      标本类

专指于浙江、河南已探明的几处窑口器物,这类器物已作为目前研究的主要依据,即前面已提到的杭州乌龟山和老虎洞两窑.

(2)传世品类

在宋官窑瓷的制作窑口未发现以前,世上就已经流传有宋官窑瓷器物,不属于出土物或目前所发现的窑口器物。这些传世品无论从造型、釉质釉色,胎质等诸方面都很好,有的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处于拍卖价值较高的宋官窑瓷大都属于这类。可惜至今我们尚未发现达到这类器物水平的窑口,也给宋官窑瓷的研究留下许多空白和困惑。另外这类传世品数量也极少,过去理论上认为只有数百只。但近年随着开发建设挖掘土方和其它各类因素,不排除已有出土器物在民间流传,使宋官窑瓷的总量有所增加。

(3)残次品类

严格地说,这不应算一类,但因有一定影响,所以有必要暂作一类给以提醒,即在当时宋官窑瓷的生产中,还会有很多不合格产品即残次品出现,真正符合标准的是少数。这些不合格产品或被窑口当场打碎遗弃,或由于某种缘故及途径被保留下来。这在杭州乌龟山、老虎洞出土地以及流传中已明显发现这一问题。这些残次品质量较差,器型很不规整,胎质颗粒偏大,瓷化不均,护胎釉色不伦不类,底足工艺差表面甚至疙疙瘩瘩,胎釉结合处工艺粗率,即使是黑胎,也因粗糙难见笔砚胎效果,釉面缺乏玉质或晶莹度而多呈水亮感,即釉水差,施釉薄厚不匀,常出现较大范围的缩釉点、斑,开片纹路死板发直多,纹色浅淡模糊,其外观同合格的传世品之间差距较大。虽然它们也是真品却上不了档次,但却给宋官窑瓷的鉴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种现象是一些不了解这种情况的鉴定者在看惯了标准合格的传世品后不认这些次品为真品,往往会说它们“不到代”当做后世仿或者“不开门”的赝品对待,把这些本属于真品但质量差的器物打入了另册。这样的结果漫延开来,也会使人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再一种现象是,拿这种质量差的真品遗存当根据和鉴定标准,用来看待宋官窑瓷并对号入座。其结果是,在面对合格标准的宋官窑传世品时却犹豫不定,怀疑百出,弄出更大的真假难分的严重后果。

故必须对合格或不合格遗存以及传世品进行全面对比掌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防止真假混淆,或见到质量高的器物不敢认的被动局面出现。

这也提醒我们要把不合格产品当做一个事先应该掌握的特殊领域来对待,使它既能同后世仿及赝品分开,同时也不要让它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对宋官窑瓷的确认。

(4)后世仿

清代仿宋官窑瓷较多(明代少量),但大多为白胎。黑胎为少数,主要在雍正时期。但清代仿宋官窑瓷底部大多加本朝款识,,底足刮釉显得刻板过于齐整,一般不会与宋官窑瓷混淆,比较容易区分。但近年来仍然发现少部分没有款识器物,特别是清初时极个别黑胎器物,其底足工艺刻意模仿宋代,黑胎也具有笔砚效果,易被迷惑,所以这时要注意认真区分,特别是其整体工艺和宋代相比之间的差距,用藏家的话说,就是宋代釉好,后仿品釉差,如釉表玉质莹润感偏少而过多显生透亮,或釉质不如宋代那样如凝脂一般酥光宝晕,或釉色密度不够,,以黑、白纹为主,显黑技术差等等,通过对比能够区分出来。当然这部分被区别出来的清代官窑瓷决不能把它们等同为现代仿或赝品类,即使是清代官窑瓷现代也是很难达到其水平的。

现代仿宋官窑瓷尚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可“怕”,可说是做得不伦不类。2000年后到如今,经过对大家所疑虑的景德镇、河南禹县神垢镇、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市、龙泉市等地的一些官窑厂或民间制作的高仿品走访细察,还未见一例能仿到雍正时的水平,更别说宋代了。比如这些地方所制作的最能代表当前官窑瓷的高仿品,从表面一看,颇有官窑瓷的味道,但仔细一看破绽不少(其价格很高往往一件在2000元左右)。这些高仿品的优点方面,比如能仿粉青颜色,多少有些润泽度,但只要我们稍一认真,这些东西就经不住考验了。比如这些仿品纹色完全靠染,这是鉴定的主要一关就通不过。再有胎体重量比古代显轻,足脚用现代褐黄色化工料为护胎釉进行包裹,没有古代的色相,里面为瓷化程度颇高的现代白瓷,足脚即使用砂纸打磨无笔砚胎效果。其釉中汽泡大、亮、空而非“聚沫攒珠”态。最主要是其新玻璃瓶的影子摆脱不掉和真品比差别太大。其“釉好”程度尚未达到清代水平。还有的为了装门面甚至借真品照像做广告或做摆设以当成“高仿品”招揽生意,真品不过是代高仿品虚晃一枪而已,搞反向思维,无所不用其极。另外现在争论中还存在着一种藐视古代手工技术而盲目夸大现代手工艺的偏见,认为利用现代手法和技术条件可以达到甚至超出古代相同手工品种的制瓷工艺和技术。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此话说得是否过早,且不说古代许多失传的手工技术能否得到恢复和利用,就是我们常识以内所知道的,比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及法门寺地宫中的丝织品,比如故宫建筑中的许多建筑件和手工技术,现代人学做的怎样?五大名窑为宋代人手工强项,后世人在这样一个手工平台上模仿竞争宋人,经过了元明清将近800年的历史,模仿得还是很遗憾,是后来的古人手笨得不行吗?还是缺乏能工巧匠?自可慢慢分析。单从手工制作这一点出发,现代人和古人比,不管有多么自信,要想几年内完成元明清等古人模仿宋瓷至今近800年没有实现的事,达到天衣无缝也是极不现实的。何况古人有时甚至还要冒朝庭下达任务完不成获杀头之罪的巨大风险,此种压力怎能是现代人理解得了的。现代手工仿不成功的主要问题归类如下:(1)宋代原料及工艺早已用尽和失传,无可借助力量和依托。(2)因无宋代材料,无法做出类似笔砚胎光润效果的黑色或其它颜色胎骨。(3)因宋官窑胎质比重大用料特殊,在造型规整情况下其沉重感是相同体积大小的仿品制作不出来的,特别是现代仿品胎体重量普遍较轻。所以是真是假用手一提便心中有数。(4)现代仿胎骨瓷化程度过高,而宋官窑瓷胎骨瓷化度恰到好处,仿制难度极大。(5)纹色如鳝血纹解决不了,因真品是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器物内部自然生成表现于外部,在放大镜下呈现如凝结于内的老黄锈或污血凝结迹,仿品则完全靠浸染且方法不对头,颜色虚浮或漂浮于上。另外在纹路曲线上也难以和谐地表现出“九曲十八弯”来。(6)无法和谐而自然地微露胎骨(显黑边)。有的高仿品也能显黑,但过头发假。(7)因底足古代护胎釉材料找不到无法做出古色古香的酱色来。做出来的虽然也呈褐黄色,但为现代化工颜料显得发光刺眼且为石灰质态。(8)底足胎釉结合处的屯釉技术无法效仿,往往屯不住釉或流釉,做不出宋代胎釉结合处屯釉的自然古朴态。除以上八点外,还有很多,如宋官窑瓷釉质中需使用玛瑙这种贵重材料,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成本太大。其次还有釉中汽泡的古形态、釉表腊质光、酥油脂光、莹润光等,都是仿官窑瓷难以突破的巨大障碍。



5)南北两宋官窑瓷的区分

两宋官窑瓷的区分有不少争议。一是在对待灰胎器物的认识上。二是在对待北宋官窑瓷有无黑胎的认识上。从现在的情况看,藏界在两宋官窑瓷都存在灰胎(含深浅)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有争议,又因证据可信程度使北宋官窑瓷黑胎的确认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目前杭州南宋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和北宋汝州张公巷窑出土遗存的比较分析,再对比“两故”(北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传世品,瓷界大多认为官窑瓷的胎土为黑、紫黑、香灰、灰(深浅)等颜色,其代表颜色为黑、紫黑色。张公巷窑瓷的胎土主要为香灰或香灰略含赭色及灰白等,其代表颜色为香灰色。黑色难见。

宋官窑瓷大多口部较尖,,釉汁下淌而微露胎色。如果是黑胎则口部呈“紫口”;足部露“铁足”,谓“紫口铁足”。这里需说明的是,对于其中造型不属于尖口的器物,如一些纸槌瓶等尽管是黑胎,但由于釉下淌不多使紫口现象的表现并不明显。其代表纹色为鳝血、鱼籽黄、黑、白裂等。开片为大小片、冰裂、百圾碎等。



还有通过识别底足护胎釉颜色来区别的办法,即一般把酱褐色(发褐红)护胎釉的器物认为南宋,把酱黄色(略偏黄)护胎釉的器物认为北宋。这种方法来自于护胎釉颜色越深年代也越晚的观点,如到了清代往往变为黑的。这种方法同样也适合于宋钧瓷的年代区分。

在目前国内拍卖中对宋官窑瓷整体断定较明确,问题不大,但具体在南北两宋官窑瓷区分上态度还是很难统一。

(6)目前所知价值最高的宋官窑瓷器型

到目前为止,排在前面的市场价值最高的器型首先是南宋官窑纸槌瓶,存世量极少。其中一只高22.5厘米的粉青釉纸槌瓶于2008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6000多万港元,创造了官窑瓷拍价之最(这次拍卖也打破了自1989年以来宋官窑瓷拍卖最高纪录,原纪录是由香港拍卖的一只宋官窑笔洗创造的,拍卖价高达2200万港元)。有藏家认为,品相完好的粉青釉纸槌瓶且达到一定尺寸的完整器物(20厘米左右者,传世品水平),保守估计国内大概仅几只而已。市场上露头的20厘米左右的现只见到香港拍卖的一只,故使其倍受追棒。其次是南宋官窑琮式瓶,如文中开头提到的2008年4月中国嘉德拍出一只高19.5厘米的粉青釉南宋官窑琮式瓶,拍价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琮式瓶也曾被认为是官窑瓷器中的王者,世上存之特别是20厘米左右的也极少。再其次为贯耳瓶、弦纹高径瓶等均有拍卖超过百万元以上的纪录。

     四、辨识要点提示

在造型和里外披釉等情况相符的基础上,一看重量二看胎(笔砚胎泛指黑胎,注意瓷化程度没有现代瓷那么高,呈中等柔和且细腻态者为上品,略粗者为下品);三看底足屯釉线(胎釉结合处,自然的曲曲直直一圈或平直一圈,屯釉饱满有厚度,而绝非模模糊糊流淌弥漫不清或生硬的现代切刮手法);四看护胎釉色老(分有或没有护胎釉者。有护胎釉者为酱黄至酱褐,而不是现代石灰质褐黄。如用30倍放大镜看,其中部分真品可见胎釉边际还藏有一圈极窄细的线际,呈酱黄或酱褐色的老光);五看纹路是否真(牛毛纹、鳝血纹为天然生成,裂隙深部呈沉积老锈色,周边常伴有白裂纹。其中以牛毛纹者真品率最高,也是最难仿者,应特别注意。黑纹为宋代法,而绝非现代漂染法。30倍放大镜观察)。六看釉好腊或莹(如玉腊凝脂或晶莹玉洁状或酥光宝晕状,含玛瑙所致);七看口部和显黑(有黑胎尖口显黑、灰胎平润不显黑。棱边显黑等);八看汽泡分多种(其中细密形或密集形,在80倍和30倍放大镜下,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九要全面分析好,要点吃透是关键。

      五、是否需要机检

在通常情况下,对特征明显的器物通过专家的目鉴手感即可解决对宋官窑瓷的确认。对特征不明显或出现有争议的器物可做机检。机检的结论应做为定性的重要参考。如果做热释光测定,事先应该知道以下几点:(1)该检测主要是确定年代长短。(2)如果器物在历史过程中途曾被加过热(如蒸煮清洗行为等),测试数据会大打折扣。(3)如不能提供出土地点,则设制参数将缺项,影响测试准确性。(4)取样测试可能会使器物受到些微损失或影响。(5)对故意造假行为,如事先用放射性光源钴等扫描被测器物后,会严重干扰机检使之失去意义。

如果做X光莹光能谱检测应知道:(1)主要是分析器物所含元素成份。(2)因受机器收集的窑口数据库信息范围所限,对范围内的器物检测有确切意义,而对没掌握在范围内的其它窑口的真品器物检测只能起参考作用。比如目前依据杭州两窑标本做参考标准,显然会和传世品有许多差距,但尽管这样,也有一定意义,如宋元以前老窑瓷中所含的钠、锌、铝等元素比现代瓷要低。如果这类指标都极高,恐怕就不是古瓷特点了。(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古瓷鉴定-瓷器在线
北宋,《汴京官窑》史物直证与解读
宋官窑随谈
清丽汝官窑之二:汝官窑的鉴赏
观底足识真假瓷器
鉴定篇:老瓷器,底足断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