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哥瓷的“聚沫攒珠”探讨

哥瓷的“聚沫攒珠”探讨 (转)

    很多书籍介绍哥瓷的特征是: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鱼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哥瓷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虽然在目前其窑址仍然是个谜!但是历代仿者很多,就是在今天的古玩市场上也多有赝品存在。

     真假难辨是古玩的魅力所在,如何去识别它的真伪这是很多藏家比较头痛的事情,没见过真品何来谈真伪?现在的造假技术比起过去可以讲是登峰造极,因为今天的科技成果不仅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同时也被那些利益熏心的奸商利用。使造假的各种东西很逼真,扰乱了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一部分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造假的技术再高也毕竟是假的。总有它的弊端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能发现它的软肋在何处?银行的职工为什么能对假币那么了解,就是他们练就的能耐。对真假币都了如指掌。这与玩瓷器是一个道理,真假见得多了自然不会打眼。现在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的确不能按照过去的所谓经验和眼学直观去下结论。过去可以,现在不行。为什么?因为,民国以前造假的东西处于那个时代科技落后,就是想做出一摸一样的东西条件达不到。而今天克隆技术如果法律允许的化就是一摸一样的人,也能给你复制出来,何况其它东西?这就是今天很多玩家也包括专家在内的恐惧和担忧存在,比如拿一件古物让专家鉴定,专家首先怀疑它是不是假的。其情完全可以理解。现如今的鉴定行业关键是要与时具进,多学习才是硬道理。扯得有点远了,书归正传。

      说哥瓷的“聚沫攒珠”是近代的事。陶瓷界先辈孙瀛洲老师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一直比较困惑。这几年学习和研究瓷器,总感觉书本上的东西与现实中有许多不一样。比如哥瓷的“聚沫攒珠”。前几年,笔者收到一个官窑香炉,据卖家讲说是民国仿得,其釉色开片器型均如同书中讲的官窑特征唯一不同的是露胎处是上的紫色护胎釉,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气泡特征与书中讲的“聚沫攒珠”奇妙变化太好看了,笔者20元买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官哥瓷的气泡特征有在市场上又花10元钱买来一件现代仿品观察气泡特征。如同官瓷一样的“聚沫攒珠”非常相似。这就是笔者开始怀疑书中介绍的“聚沫攒珠”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与特征。这个问题困惑着笔者有几年的时间,一直闹不明白,苦于手中没有真品哥瓷与官瓷,博物馆的真东西又无缘细心观看。市场上又难觅到真品,其他藏家的东西笔者也见到不少,与自己所观察的气泡特征一样。因此,笔者就更加不解。按照以上鉴定哥瓷的四种特征,目前真是真假难辨。理由是东西存在的各种特征都符合,你又找不出其它理由推翻他。只能承认它是真东西,不过笔者一直在想,都说宋代五大名窑存世量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珍品出现?甚至还怀疑过专家的说法不对,直到有一次自己偶然得到一件哥瓷花榖(如图所示)用高被放大镜观察气泡特征,才理解什么是“聚沫攒珠”。今把笔者的观察与感想公布于众,与手中有哥瓷的朋友探讨这种现象的对与否。这件哥瓷的气泡不多,用四十倍放大镜也只能观察到寥寥无几的小米粒气泡的存在,大一点的也都是死气泡并且也很少,再就是有缩釉点,也是气泡在窑中就已经破裂之故。但是奇妙的是就是在这些稀少的小气泡和死气泡周围却布满微白色的如煮肉时起的微白沫一样,这是笔者豁然明朗。孙老先生说的“聚沫攒珠”现象是不是就是这种呢?聚沫一词如何解释就值得探讨,洗衣粉加清水出现的气泡沫也叫聚沫,那是很多小气泡的聚集。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过去也这样认为,河水中激流中的岸边紊流处产生的聚沫和熬粥时出现的聚沫,其本身因为有其他掺杂物其聚沫与清澈的水加洗衣粉产生的聚沫是两回事。夹杂其它物品的聚沫肉眼看不到气泡只能见到微白色的物体,有些还是黄黄的聚沫。其中如果有一个小气泡明亮耀眼自然特别像珍珠一样。这中现象可能就是孙老先生说的“聚沫攒珠”,如果是很多小气泡围着大气泡怎么看也是一堆明亮的气泡,更显示不出也解释不通“聚沫攒珠”的效果来。说这种现象叫“聚泡攒球”还能说的过去。真的还有人这样解释过。真品和仿品有可能区别就在于此。因为,有高倍放大镜是近几年的事,才出现利用气泡鉴定瓷器的学说。究竟利用气泡学鉴定瓷器的方法怎么样,其实目前藏界也是说法和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借用高倍放大镜研究瓷器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但还不能过于迷信它。毕竟作为瓷器的真品样件在我们个人收藏中,存在很多局限性。个人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容易造成误解。生活在如今的网络世界,眨眼功夫就可以把一种知识(不管对与错)传遍全球。转载或抄袭者到处可见。对于初学者也是一种困惑。不知听谁的对!

      笔者再次提醒,个人提出的观点谨代表自己的一己之言。所上的藏品首先声明,只是自己个人的藏品,笔者没有经过仪器和所谓的专家鉴定认可,只是自己认为可藏可玩。发上来大家可以借鉴与认识。随便说或随便砸转,笔者愿意与各位网友探讨与研究。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哥瓷特征的鉴别
[转载]各朝代瓷器放大镜下气泡的特征
“哥窑”宋,元,明,清各时期特征
宋元瓷器藏珍宝
宋哥窑瓷器与明清仿哥瓷的鉴别
古陶瓷鉴定须借助放大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