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岭南隶书的又一座丰碑——关晓峰


关晓峰先生


岭南隶书的又一座丰碑

——关晓峰

文 / 秦建中

如果说吴子復先生是岭南隶书的一座丰碑,那么关晓峰先生就是岭南隶书的又一座丰碑。

关晓峰先生(1918.06-2008.12),广东开平人,原名关兆雄,学字晓峰,后以字行,斋号:多竹庐, 公元1918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五)生于广东开平茅冈金湾里,公元2008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六)卒于广州,享年91岁。

先生6岁时在父亲教导下正式开始基础楷书和隶书学习,彰显出极高的书法天赋,其大字隶书为乡人所喜。1940年,先生考入广东国民大学(1951年按学系并入中山大学)学习,大量接触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全面地学习研究康有为书学理论。1946年春,先生由同乡引荐拜广东书法名家吴子復先生为师,开始系统研习汉隶、绘画、篆刻,并致力于汉碑的研究和传统碑学书法的推广, 在当时的书坛影响极大,与吴子复门下的张奔云、何作朋并称“吴门三杰”。

先生为广州粤秀业余文艺学校创始人,生前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协会副会长。


一、以毕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书坛巨匠


毕生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工作,从艺80余年,这在当代书坛也是为数不多的。

关晓峰先生早年毕业于国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一批最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他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书画艺术事业,从艺80多年,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工作60余年,以汉魏碑刻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毕生精力研究和实践古人用笔方法,纵九十高龄仍笔耕不辍,像他这样一生以书画艺术研究和教学为业,致力于传统书画艺术传承的人,在广东亦或是全国也为数不多。他一生平易近人,淡薄名利,与世无争,对慕名求书者不计报酬,对求学者谆谆善诱。他治学严谨,中年时期更加热心书艺传承,改革开放后更是决心广育桃李,1981年,他与同道一起创办粤秀业余文艺学校,开设书法、国画、诗词、摄影、书画装裱、装璜设计、素描等专业课程,聘请朱庸斋、李曲斋、莫仲予、冯曼硕、梁占峰、李云、梁祖德、赵慕志、叶绿野、陈金章、黄安仁、周志毅、何为、谢家因、黎耀西、黄秉津、梁鉴江、卢金颖、张宪、张桂光等名家执教,他自己被推举为校长并兼隶书教学。学校就读学生700多人,最多时达800余人,其中不少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求学者。

关晓峰先生这种执着的艺术情怀和忘我的钻研精神是书法学习中最难得的,这种书学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执着情怀,是对书法艺术的虔诚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这对当代书法发展是一股清风正气,是时代潮流的导向,更是书法回归传统、回归平静的重要精神力量。

先生擅长书画、篆刻,篆、隶、楷、草、行五体皆能,尤以隶书成就最高,是驰名海内外的岭南书画大家。他博采历代名家之长,又不为前人所囿,精研汉隶,熔冶出新,继承和发展了吴子复汉隶研究的成果,将趋于板滞的隶书写得灵动、潇洒,但又不失隶书沉稳、厚重的特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成为继吴子复之后是岭南隶书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历代书画遗产、开创书画新风、培育书画新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书法广采博收汉魏碑刻的风神意态,书风兼隶、楷神韵,沉雄苍劲,大气平和,字形雍容大方,笔法雄浑有力,笔势飞舞流动,字体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富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美,于雄浑中见俊逸,苍劲中见豪放,大气中见稚拙,平和中见纯真,世称“关隶”。

先生曾为北京鲁迅纪念馆以及黄帝陵题字,又为南京雨花台、黄河碑林、东北碑林、关东碑林、泰山碑林刻石题写作品。他的书画作品多被国内外各级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及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收藏家珍藏。并被外交部、文化部选作国礼送给国际友人,一直被书画爱好者和字画收藏家视为珍品。

先生已经辞世很多年了,但他的书画艺术依然熠熠闪光,倍受世人瞩目,是现当代对汉魏碑刻研究和实践最全面最深入取得成就最高的艺术大师之一,对当代岭南书坛影响很深,被誉之为继吴子復之后岭南书坛的又一座丰碑。


二、在继承中悟得古人笔法


自清中晚期以来,岭南书家才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完成《广艺舟双楫》,在阮元、包世臣扬碑抑帖书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碑”之说,并身体力行,积极实践,推崇汉魏六朝碑刻,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也为岭南书法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岭南书坛问鼎中原的重要转折点,对近现代乃至当代岭南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后叶恭绰融碑入贴,在继承清代岭南书法名家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等人的基础上,将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林直勉取法汉碑,尤重校官,礼器,融会贯通,用笔清新脱俗、简劲朴茂,笔力沉雄刚劲,将碑学推向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广东书坛。其后,吴子復承继林直勉的艺术道路,一生致力于汉碑研究,在自己书法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隶书的“六碑”之说,学习顺序为《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校官碑》,对广东书坛影响至深,是岭南书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其书法有“吴隶”之称,其门下弟子关晓峰、张奔云、何作朋、林少明、陈景舒、李伟、李家培、陈作樑等人并称“吴门八大弟子”,雄踞岭南书坛,其再传弟子数量众多,是岭南书坛最大的艺术门派,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史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1950年,在吴子復先生支持下,先生在广州泰康路91号二楼筹备成立“现代画室”,教授书法、绘画课程,“现代画室”成为吴子復、胡根天、关良、李研山、方人定等人雅集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当时众多吴门弟子研习书艺的场所。在众多吴门弟子中,关晓峰先生倍受吴子復先生器重,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之后,他继承并发展了吴子復先生的艺术研究成果,对汉魏笔法进行分析,对前贤关于笔法的论述进行论证,并从实践上进行比较分析,终于全面掌握了古人用笔方法,艺术上,他近学林直勉、简经伦、吴子復,而更多的是受康有为艺术思想的影响,将重点放在对汉魏碑刻的研习方面,以古为徒,将隶书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时人称之为“关隶”。


三、关晓峰先生书学的审美特征


(一)融碑入帖,骨法为先

先生青年时期即受康有为碑学思想影响,对书法审美有很深的认知,他在广泛涉猎帖学的同时,强化书法实践与理论的融合,特别是碑与帖的融合。他非常认同康有为的“十美”标准:“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并对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时提出的六条欣赏标准也极为认同,即:“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志,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浑穆安详。”他在《学碑一得》中写道:“康有为鉴别各碑后,在千多种碑刻中选出三百余碑给后世鉴赏和学习,使人有路可循,实书海上指路明灯,对后世影响很大。” “发扬康氏艺术思想,就岭南来说,如没有康有为就无林吴两大家,更无今日广东书坛的兴盛,此康氏厥功至伟,不愧为书坛一颗巨星。”由此可见,关晓峰先生对康有为碑学审美思想是相当推崇的,其在这种审美思想影响下的实践就正常不过了。但在书学实践中,关晓峰先生更加强调融碑入帖、骨法为先,他认为碑帖两派书法观并无矛盾,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学碑则要透过刀痕看笔痕,学帖则要强筋健骨,书法要看到人的骨气精神。

(二)方圆相济,形神兼备

孙过庭在《书谱》中将“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作为书法实践成败的标准,其实也是指书法是否有所继承和发展的标准。众所周知,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形的传承,另一个是对神的传承,学形者易,得神者难,因此,书艺传承最重要的是掌握精神实质,掌握风采神韵。在评论书画艺术的时候,要看他的治学态度,看他的艺术成就,看他的艺术传承,看他的艺术道路。关晓峰先生继承并发展了吴子復先生的书画艺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汉魏碑刻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推崇吴子復先生的“六碑”之说,却主张调整学习的先后顺序,先学《张迁碑》、《石门颂》、《郙阁颂》,再学《西狭颂》、《礼器碑》、《校官碑》。虽然只是简单的顺序调整,但在他看来却是迥然不同书法学习道路,这种调整其实是减少其他碑帖,特别是《礼器碑》古雅不足偏于纤弱方面的特质可能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干扰,同时让《张迁碑》的古朴厚重和《石门颂》的灵动奔放始终贯穿在后来的书法学习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者更加娴熟地掌握书法纯方、纯圆两种用笔的本质特征,熟悉方中寓圆的用笔方法,为以后学习方圆交替用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者更加深刻形象地熟悉“如锥画沙”、“万岁枯藤”这种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加深对这种线条审美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感知,并在以后的书法学习实践中加强对线条的锤炼,从而实现对线条锤炼的手眼相随,为后来几种碑刻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种教学方法另辟蹊径,强化方圆用笔、用线,走出了一条与吴子復书法艺术教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道路,将隶书艺术推向了更加大气平和的方向,使隶书艺术向更加灵动自然的方向发展。

(三)与古为徒,笔写春秋

我们知道,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如何判别书画艺术作品的价值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审美标准,往往只能通过历史淘汰,也就是说它只有一个历史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书画艺术作品的审美更加侧重其艺术价值,而对历史价值的判别,则是建立在艺术价值基础之上的,一件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即使年代久远,也没有历史价值,这就是书画艺术的历史审美观。还有一个常识问题,即不是所有的书画作品都是时代的艺术作品,时代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门槛,也就是作者本身的艺术态度如何?艺术成就如何?艺术地位如何?然后才能确定作品是不是属于时代艺术作品的范畴。艺术成就是指艺术家对艺术的感悟和实践的能力,是其所展现的对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能力,它决定艺术价值的高低;艺术地位是艺术家在艺术界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他的官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成就的高低。收藏就要以历史的观点审视艺术、审视作品。

关晓峰先生作为驰名海内外的岭南书画大家,岭南书坛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主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艺术,用历史的方法传承艺术,他毕生致力于汉魏碑刻的研究和传统碑学书法的推广,凡几十种汉魏碑贴,均得其神韵,他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写百年书法,非常强调书法史观,即是要求学生要站在往后100年的历史平台上看待自己的书法,要求学生要自觉用书法史观来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书家。

(四)古雅稚拙,大气平和

历代书家都将老气稚拙作为书学审美的评判标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往往囿于世风流俗,不敢以此为标准来评判。在书法上,稚就是要率真随性,天真烂漫,要大方而不做作。拙就是要朴厚无华,入木三分,要耐看而不虚浮,《老子》第四十五章说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这个道理。

关晓峰先生博采历代名家之长,又不为前人所囿,精研汉隶,熔冶出新,将趋于板滞的隶书写得灵动、潇洒,但又不失隶书沉稳、厚重的特质,形成了与吴子復先生“浑厚华滋、遒劲古雅”的书风迥然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使隶书更加灵动朴厚、古拙沉雄,既自然雅稚,又大气平和。他的书法广采博收汉魏碑刻的风神意态,特别是《张迁碑》的古朴厚重、《石门颂》的灵动奔放、《好大王碑》的稚拙,不落俗套,书风兼隶、楷神韵,更加古雅稚拙、沉雄苍劲,大气平和,字形雍容大方,笔法雄浑有力,笔势飞舞流动,字体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富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美,令人拍案叫绝。

(五)清逸脱俗,曲尽其美

关晓峰先生非常推崇宋代黄庭坚的书学理论,他认为其《论书》中强调的“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的书学观点是历代书家学习实践的法则,若入俗套,则不可医,他自己也正是在这种书学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与同时期众多隶书名家迥然不同的艺术道路。他认为,书法学习要融会贯通,可以字形不同而用笔统一,用线曲尽其美,用笔方圆并重,字面各具姿态,结体避免雷同,同时要吸取了魏晋以来各种碑帖的风神意态,如《石门铭》之古逸,《二爨》之稚拙。在章法上要讲究开合变化,实际上是审美之首要,否则板滞不雅。在继承与创新上,他认为要先继承传统,然后才谈创新,若其徒负虚名,甚至朝学执笔,晚上即曰成家,自欺欺人,俱不足论。足可见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对书法审美的重视程度。

(本文发表于《书法报》时有删减)

作者简介:

秦建中,湖南善化人,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现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副教授、广州市海珠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海珠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粤印社副社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楹联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海珠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上追汉魏碑刻,尤重张迁、礼器、石门诸碑及好大王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书风敦厚质朴、古雅平和。长期致力于汉魏笔法研究,是中国第一个以汉魏笔法作为专门研究课题的书家,也是“关隶”主要传承者之一,“吴门”隶书第三代传人。文学方面长于诗歌、散文和艺术评论,先后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100多万字,精品序论文章60多篇。出版有诗歌随笔作品集《心的航迹》诗集《故乡那棵酸枣树》,书法集《纯阳五子·秦建中书法》《秦建中书法》《秦建中书法作品选》等,主编《魏碑六十四品》《唐志六十四品》等专业著作二十多种。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专业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关晓峰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景舒(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岭南书法与书法家
展讯∣源远流长——广州市隶书作品展
卜绍基:奢谈个性是当前艺术最大的泡沫
书坛双秀,南萧北游——萧娴、游寿的书法艺术
当代书坛丨书法家——仇高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