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拆书专栏 | 《人人都能用英语》速读(下)

  ——拆书专栏



下面开始读书。

 

本篇文章将继续拆解《人人都能用英语》的下半部分,还未阅读上半部分的读者可点击以下蓝色文章链接阅读:


《人人都能用英语》速读(上)



整本书我共梳理出了7大核心要点,本篇文章分享的是第4点~第7点。

 


4. 不查词典者 “死”

 

查词典与朗读一样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假设我们遇到一个20个词构成的句子,其中有1个生词。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去查词典,而不是乱猜——尽管有时会猜中。假设我们在字典里查到之后发现这个单词有3个意思,那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把已知的19个单词构成的含义弄明白,然后才能确定“那生词的3个意思究竟哪一个放到句子里才是恰当准确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运气没那么好。比如,这个句子里有2个单词不认识,于是我们去查词典,发现第一个单词有3个意思,而第二个单词有7个意思,那即意味着说,我们要在21种可能性中选且只能选择1种(能够使当前句子句意通畅的)组合。

 

这不就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么?有什么比频繁参与阅读理解过程更有助于锻炼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呢?

 


英语老师与学生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有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查词典(如果还有别的话,就是语法书之类的参考书),而学生却有除了查词典之外的另外一个选择则是参加各种各样的课程。英语课上,其实老师只不过是把昨天晚上他查过的单词、词组,以及他通过查词典(以及其它的工具书)再动脑才搞明白的句子给学生们讲一遍。

 

而学生呢?只是坐在下面听。学生们倒是听进去了,然而,本质上却没有参与阅读理解的过程——那个过程里应该有苦恼、迷失、无助、慌张(人人都讨厌这些)和恍然大悟(人人都想只要这个);所以大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于是顶多是以为自己搞懂了(事实上,没有之前两个境界的铺垫,“蓦然回首”根本看不见“那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

 

于是很多培训课程只不过是这样的:英语老师的大脑在迅速进化,因为他在不停地用着它,同时还赚着钱;而学生的大脑在迅速退化,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它,并且(又一次)花着钱。

 


另外,不勤查词典的人容易忘文生义,而望文生义则是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望文生义不仅会让我们在阅读理解题上丢分,还会习得很多“自以为是正确”的英语表达,细想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望文生义的根源第一个是,第二个是自以为是,第三个是既懒又自以为是而产生、又恰恰因为既懒又自以为是而难以克服的自我局限。您好好琢磨这句话。

 

关于是否要使用英英词典

 

很多老师向学生们强调,“为了学好英文,一定要使用英英词典”。事实上,很多学生听到这样的建议就真的那么去做了,最终都“出师未捷身先死”。

 


对于一个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很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抛弃英汉词典,因为相当数量的概念是任何一种语言里都是对应存在的。比如,apple在Merriam-Webster里的释义是这样的:apple: the fleshy usually rounded and red, yellow, or green edible pome fruit of a tree. 相比之下,英汉词典“apple:苹果”一目了然,效率也高。

 

经常有人说,必须使用英英词典才能准确领会单词的含义。事实上,这种说法的根源,只不过是看对了问题却搞错解决方法,就好像是给病人确诊了脑血栓后却给他做截肢手术一样荒唐。

 

确实,有些时候我们仅看中文解释无法确定那个单词的确切含义,比如说“different”、“diverse”、“divergent”、“distinct”、“various”都是“不同”的意思,可是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区别究竟是什么,又应该怎么用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去查“英英词典”,而是去查“用法词典”、“同义词词典”和“搭配词典”——而这些词典通常都会有英汉版或者英汉双解版。

 

其实,英英词典也好,英汉词典也罢、抑或英汉双解又如何?要查才行。无论哪一个,查了就会有收获,不同的词典对照着查就会有意外收获,查了认真记录就会有终生收获。然而不查就没用。绝大多数人水平不高的原因并非是用的工具不好,而是不会用工具,甚至干脆只拥有工具而从不使用工具。


 ——下班哥高中时被翻烂牛津词典        



5. 必须迅速搞定语法

 

没文化的人才讨厌语法——这话好像说得重了一点,但却是事实。经常有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宣扬“不学语法也可以”,并且常常能因此获得追捧,但这只不过是疯子骗傻子而已,本质上来看是一群没文化的人在集体意淫罢了。去市场买菜,确实不需要懂语法,因为说的全都是短句、断句。

 

甲:多少钱一斤?

乙:两块二。

甲:贵。

乙:不贵!买多了给你抹点。

甲:行,来两斤。

乙:两斤三两,行么?

甲:行。

......

 


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这种场合说说话而已吧?稍微复杂一点的思考就面临了一定的表达难度——连语法都不过关,又如何清楚表达?而那些有思想的人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之时,阅读者如果语法不过关,理解上就必然南辕北辙。

 

不重视语法的人在高估了自己的同时,又降低了标准。他们一不小心就把“熟练使用英语”自动降低到“能够用英语熟练地进行日常交流”的水平上——菜市场上的流利与熟练和正式场合中的流利与熟练根本不是一回事。一旦想写文章给别人读、或者当众讲话给很多人听的时候,大多数人就会瞬间体会到自己的语法有多么糟糕,进而迅速放弃,而后开始对讲演、写文章产生抗拒情绪。

 

调查表明,在任何文化中,人们最为恐惧的第一件事儿是死亡,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当众讲话。不过,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语法差还算是清醒的,绝大多数人把自己的糟糕表现归咎于诸如心理素质不好、发挥太差、准备不充分之类听起来相对“冠冕堂皇”得多的理由,而回避自己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彻底不及格的事实:语法和思维能力。

 


读语法书的方法指引:

 

很多人搞不定语法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心太急,总想一下子把一本语法书翻完,结果欲速不仅不达,并且还永远停滞不前。拿到一本语法书,应该先把它想象成地图。你见过谁买来一张地图之后闷头坐在那里把那地图的每一个角落都背下来呢?

 


语法书当然要比一般的地图更为复杂一些。除了告诉我们该书的基本结构的目录之外,重要的还有书尾的“索引”(index)。通过索引,我们可以查得到重要的关键词都在哪些页面出现过。当我们遇到一个没有生词却读不懂的句子之时,我们就可能会猜“究竟是哪个语法点我没弄清楚才导致这句话我看不懂呢?”首先要锁定“功能词”。所谓功能词是指语法书里面专门讲解过的那些词,比如“that”、“and”、“as”、“of”等等。

 

查语法书就这么简单:1)锁定功能词,2)检索索引,3)逐一翻阅相应内容,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解答。如果一本语法书中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那就再换一本语法书, 最终总能找到答案。有时就算在一本语法书中找到了答案,也可以再翻翻另外一本语法书, 因为这么做总是可以找到一些补充的信息。

 

此外要了解语法的本质。本质上来看,语法并不是“规定你应该怎么说”,而是尽量“系统地”解释“人们为什么普遍这么说”。所以,不能把语法规则当作数学公式,语法规则并不保证按照它拼凑出来的句子一定有意义并且正确。任何自然语言的语法总是由许多的充满例外的规则构成。这个事实是造成许多第二语言习得者对语法憎恨或者厌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这种憎恨和厌恶,实际上是“头脑简单”、“思考粗暴”、“天真幼稚”的表现。想想吧,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例外的规则”无处不在,而相反的“没有任何例外的规则”相对要少很多。


如此看来,就真没有什么理由去“背”语法规则了;应该做的是去尝试着“理解”语法规则,理解了,就等于记住了。采用“理解” 这个动作的人,显然比采用“背”这个动作的人更容易拥有耐心。再比如,了解到语法不过是“尽量地系统化了的有例外的规则之集合”,就更容易保持耐心了。不再会觉得那些例外可恨了,只觉得那些例外只是自然存在的而已。不再为语法书的体系而感到困惑了,而是清楚能做到这样“颇有体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做替换练习是掌握语法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比如,你在书里看到这样一个句子“I've lost my key”,你可能会发现,同样意思的话,让你说,你可能就会说成“I lost my key”,甚至,如果语法知识不扎实的话,可能会说成“I lose my key.”——即,这是个你需要学习的语法点。这时候,“现在完成时”这个中文词组对你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你理解并记住了这个词组又怎么样呢?说英语的时候,可不能在脑子里随时盘算“我应该用哪一个时态才对呢?”——总计有 16种时态呢!


所以,反复做替换练习才是有效的:“I’ve lost my________.” 往里填词吧,比如:“job”,“money”,“house”,“bike”,“girl friend”⋯⋯连续把这个句子替换六七遍之后,“I’ve lost my”在你的脑子里已经成为一个整个的字串,以后你想表达你自己的时候,你能顺嘴说出来的是“I've lost my⋯”,脑子里需要想的是你丢掉的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我应该用哪一个时态?

 


如果一个人学会查词典,学会查语法书,并肯于多查几部词典、多查几本语法书,他基本上就具备在中国的任何一所民办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的基本素质了。在大多数短期英语培训机构里,英语老师所谓的备课,90%以上的工作只不过是查查词典、翻翻语法书而已。

 

建议通读语法书的方法如下:

 

1)逐页浏览;

 

2)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3)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 “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4)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 直至熟练;

 

5)继续浏览;

 

6)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

 

那些语法概念并非不重要,只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像患了强迫症一般非要一次就把它们全部彻底搞定。在反复的浏览过程中,那些曾经艰涩的概念大多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吸收,不再那么难缠。并且,有些概念就算搞不清,其实也无所谓。例如“独立主格结构”这个概念,不了解又怎么样呢?只要遇到那样的句子之时能够正确理解其意(因为做过好几遍例句的替换练习)不就可以了么?有些人好不容易搞清楚了“独立主格结构”这个概念,换一本语法书(比如 Collins Cobuild 的《英语语法大全》)之后,才发现那个概念在这些书里叫另外一个名字,于是就痛苦不堪⋯⋯

 

别想了,开始行动吧。

 


6. 精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市面上各种各样关于“快速阅读”的神话,其实都非常不靠谱。那种靠改变眼球运动方式来提高阅读速度的理论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阅读速度的瓶颈根本就不在于“输入方式”,而在于“理解能力”。“快速阅读”绝不可能靠一个什么“补习班”就可以解决的——其实阅读理解速度只能通过积累来提高。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那些只读到初中再也不上学的人,看书很慢的(姑且不论他们能否看懂),一本几块钱的杂志可以读好几个月。而相比来看,大学生读书就要快出许多,一本杂志在坐地铁的过程中就可能被他翻阅完毕,并且过后还能将其中精彩的内容复述给朋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二者之间的阅读量积累差异实在是惊人。


一个人的阅读量积累越多,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阅读速度就越快,进而阅读量更容易积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从未有能力去“精读”——词汇量不够大,概念量不丰富,逻辑不够严谨⋯⋯一句话,不具备“精读”的资格。然而人们总是假定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年龄自动增加,于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假定开始显得极端自然:每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都假定自己有足够大的词汇量、足够丰富的概念量、足够严谨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最要命的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精读”——那是中小学生被逼才愿意做的事情——并认为“泛读”才是配得上自己年龄的活动。这种想法是很愚蠢和有害的。

 

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精读走到最后一个环节的人所掌握的“泛读”能力,和大多数人以为的“泛读”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尽管在“泛泛而读”,却拥有足够能力“不漏过任何重要信息”,并且常常还可以做到“在字里行间读到言外之意”;后者是真的“泛泛而已”,从未获得过完整的信息,在千疮百孔的零碎信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特有幻觉(且不自知)。

 

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再想重新培养自己的“精读”能力就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有太多错误的“模式”已经养成,各种各样的错误的理解早已错综盘杂,理不清任何头绪。

 

所以少废话,从现在就扎扎实实地通过精读来积累阅读量。

 


精读的练习流程:

 

1)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查词典,查语法书, 甚至去查 Google。“自己动手”比“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3)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 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7. 勤练写作就能提高口语

 

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市面上关于英语口语的书籍多如牛毛,但作为读者,总是觉得无论哪一本买回来之后都并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没有任何一本口语书籍是针对你写的——它们都是针对大众来写的。比如,著名的《英语900句》,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口语教材。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又恰恰因为“它挑选了所有的人(共同)最常用的句子”,所以,那些句子实际上是人们最少说,甚至往往根本不说的句子。不妨来看看以下的内容:

 

1.Hello.

2.Good morning.

3.I am Kate Green.

4.Are you Tom Brown?

5.Yes, I am.

......

 

这些句子全都学完了,其实也没多大用处。因为正常人怎么可能见面打招呼之后直接就告别呢?真正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遇见与离开之时根本就没有寒暄——因为大家彼此不是陌生人(你平日里跟陌生人说话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聊天的内容每一次都有巨大的不同⋯⋯

 


这些口语书选择了那些“最经常重复出现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像那些作者所想像得那样“因为它们是最经常重复出现的,所以它们是最重要的”,恰恰相反,这些重复频率最高的内容实际上只不过覆盖总体语言使用的1%而已。

 

另外,一个成年人学英语好像比小孩子更困难的重要原因并不显而易见,也常常被大多数人忽略:成年人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复杂,也因此表达难度更高。小孩子要说的话相对简单,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表达他们的感受,而非“深思熟虑”的内容。

 

其实我们口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什么话可说”(WHAT),而不是我们常以为的“不知道怎么说”(HOW)。

 

而解决“没什么话可说”的问题,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来写作,把你需要讲的话提前写下来,然后在实际运用场景只需“背”或复述即可。

 


李笑来老师在遇到一些要讲英文的正式场合之前,都一定会花时间先写“逐字稿”,不会写的就去查查词典,查词典查不到的,就用 Google 搜索,连 Google 都搜不到,那就想想看有没有可替代的说法⋯⋯而后再花时间修订,熟悉,复述。如此这般之后,到了现场,基本上能够做到“自如” 应对。

 

反观我们在讲中文的时候也是如此。平时跟朋友闲聊,倒不见得一定要准备,但是哪次上台演讲不需要提前准备呢?有时即便提前准备了,也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而出现“演砸了”的情况。而事实上,即便是与朋友闲聊的时候,有些重要内容还是需要准备一下的(只不过那准备很多的时候并不“正式”)。谁都一样,有多少次你我在给朋友讲故事的时候由于不熟练而最终把好故事讲臭了?既然我们连母语的使用都需要花心思提前准备,第二语言英语的口语表达就更该如此。

 


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批改问题,总不能每篇作文都找美/英国人或专业的老师来批改,在此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1) 自己给自己改作文;2) 帮别人改作文。


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有个很重要的诀窍:不要写完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当时那么写(即便是错的)就是因为你认为那么写是对的。这种惯性在刚写完的时候最大,表现最强。 所以,写完之后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样了,很多错误在你眼里几乎是跳出来的,并伴随着惊讶“哎呀!我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相信我,这其实就是你真正进步的痕迹 ──因为产生深刻记忆的最有效手段无非两种:重复、惊讶。

 

帮别人改作文也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快手段之一。也许你会说,“我自己都不会呢,哪儿有能力帮别人改啊?”这不是问题,你试试就知道了,挑错比写文章容易多了,尤其是别人的错, 更容易被你找出来。有趣的现象在于,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获更多。因为,你作为一个个体,无法遍历所有可能的错误 ──有些错误你现在不犯,并不意味着说将来不会犯。而帮别人修改作文的时候,等于别人在帮你试错,你在坐享其成 ──并且,更多的时候,你已经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除了通过写作练习来积累口语素材,复述也是提升口语表达的另一武器。

 

每个文化中的每个人在这方面都一样的 ——终其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复述别人说过的话。首先语言文字很难纯粹“原创”,其次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独一无二”。更为重要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了从事诗人、小说家之类的职业, 而是希望多掌握一门用来承载信息沟通交流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复述”几乎占据了第二语言应用的全部。

 

“复述”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完成的任务。首先要“输入”(听或读),再“处理”(理解),而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重新组织),而后再“输出” (说或写)——听说读写无一不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复述”是最好的第二语言学习手段之一。

 

复述的关键并不在于“复述”之时所使用的是否为母语,“转述时所使用的是否为母语”只影响“输入”与“输出”过程;而最终真正影响“复述”效果的是 “处理”过程: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提取要点”、“理清脉络”,以及“合理重组” ——这些是“思维能力”,是基于种种原因几乎所有语言训练课程中都全面忽略的东西,难也就难在这里了,也是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部分。

 

事实上,我们应该把“复述”变成习惯(事实上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应该如此自我训练)。读过一篇好文章,就要尝试着复述一遍;看过一个好电影,也要尝试着复述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还是要尝试着复述。拥有此习惯,你将获益无穷。

 

 

以上就是速读《人人都能用英语》“下篇”的解读,“上篇”的解读请点击以下蓝色文章链接:

 

《人人都能用英语》速读(上


其实两篇文章不可能把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梳理出来,在此我只分享了我认为的最有价值的7大点。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有兴趣,真心建议把整本书完完整整地通读一遍,里面充满了例证分析和启发性的建议,能给我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多的启发。

 

官方免费阅读链接:

http://zhibimo.com/books/xiaolai/everyone-can-use-english


对于《人人都能用英语》这本书,大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观点或启发,欢迎到留言区留言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句子绝对比单词更重要
李笑来的“英语学习方法” (评论: 把时间当作朋友)
浅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外语教师经验分享
读书笔记:人人都能用英语
人人都能用英语
十八位英语大家论学英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