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苗是西医发明的吗?

一般人印象里,疫苗是西医的发明和专利,真的是这样的吗?

查看百度百科爱德华·詹纳可知,1749年出生的国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闻名,被称为免疫学之父,并且为后人的研究打开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针对其他疾病寻求治疗和免疫的方法。

百度百科:爱德华·詹纳

那么天花疫苗是爱德华·詹纳首先发明的吗?

一、疫苗的起源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对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中国古代防疫史上值得记述的一笔,就是人痘接种术的推广。人痘接种术预防的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天花。

天花,又称痘疹,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中国人称之为“痘疮”。

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疫苗,叫做“痘苗”。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

1713年朱纯嘏《痘疹定论》:

“宋仁宗(应为宋真宗)时,有丞相王旦,初生诸子,俱苦于痘。后老年生一子名素,召集诸幼科而告之曰:汝等俱明于治痘否乎?求应之。曰:不敢言明于治痘,但略知治痘之法也。王旦曰:能知之,即能明之也。每年予各以十金,小儿出痘,众皆请来,共相认症、定方、用药,俟结痂还原之后,再厚赠酬谢,幸毋吝教推诿。

时有四川人做京官者,闻其求医治痘,乃请见而陈说种痘之有神医,治痘之有妙方,十可十全,百不失一。王旦闻之喜,相问曰:此神医是何姓名?何处居住也?汝既知之,为我请来。彼应之曰:此医非男子,乃女人也。传说生身于江南徐州之地,自幼吃斋念佛,长不婚嫁,亦不批剃,云游之四川峨眉山顶,盖茅庵而居焉......

即如法种之,皆得痊愈。自是环峨眉山之东西南北,无不求其种痘,若有神明保护,人皆称为神医,所种之痘,称为神痘。若丞相必欲予公郎种痘,某当雇人夫肩舆即往峨眉山,敦请此神医,亦不难矣。

不逾两月,敬请神医到汴京,见王素,摩其项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这个说法并非是孤证。稍后的《医宗金鉴》也采用了这个说法: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究其所源,自宋真宗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

这说明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已经有所改进,成功率提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推行,并且出现了专门的痘师,以接种人痘为生。明末清初人痘接种术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痘衣法。用患过天花儿童的衣服给接种的人穿上。

第二种,痘浆法。用棉球蘸染痘疮浆液,然后将棉球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

第三种,旱苗法。把痘痂阴干研成细末,用银管吹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

第四种,水苗法。把痘痂研成细末,用水调匀用棉球蘸染,将棉球塞入儿童鼻孔里。

古代痘衣法

古代旱苗法

明朝聂尚恒(明隆庆、万历年间人,1572~不祥),字惟贞,号久吾,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大观桥人。聂尚恒著有《奇效医述》、《医学源流》、《活幼心法》(1611年)、《痘科慈航》和十三卷大部头的《医学汇涵》(1628年)等著作留传后世。

《活幼心法》在我国医药史上都有地位。痘是幼科中的一症,疹也是幼科中的一症,两种病症在幼科中颇为重要。但在明代以前治法都不完备。聂尚恒的《活幼心法》和魏桂岩(真)的《博爱心鉴》刊出后,治疗痘疹才有了一定的“标准途辙可循”。在此前各家痘疹不分,或痘详而疹略,聂尚恒在诊治这两个方面的造诣都比较深。他根据痘、疹病情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很有创见。为后世所重视。

明朝聂尚恒的《活幼心法》

在聂尚恒之前,中医已经认识到了天花发病具有一发而不再发的获得性免疫现象,它首先记载在明代医家万全(1499~1582)的《痘疹心法》中,说:天花“自少至老,但做一度,厥后再无传染也”;“终身但做一度,后有其气,不复传染焉”。

此外,​在聂尚恒之前,明代医家魏直,在其1525年出版的《痘疹博爱心鉴》中,反驳钱乙的胎毒说,提出“真气胜于毒则顺,毒火胜于真则逆,顺逆之理,不可不明。”“顺变为险,气失正矣;险变为逆,邪胜正矣。”他认为天花是人体自身营卫血气抵抗和驱除痘毒的结果,说:“荣卫者,气血之先锋也;痘毒者,气血之敌人也。知者必加滋养荣卫,以攻其贼,诚万全之策也。”“彼其气血充溢则荣卫自然长养,以施其政,痘毒为贼,讵敢剥其庐而为衅耶?苟其气血坏衰固不得不加滋养以顺荣卫之情,荣卫受益,坚固内外,力戬其贼而有余矣。”魏直力倡加强人体抵抗能力来祛除痘毒的学说,无疑对聂尚恒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以很大启发。

“​一发不再发”诸如此类的认识进展集中出现在明朝末年。聂尚恒在综合各种前人认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天花之“毒可逐而不可解”。

在聂尚恒之前,中医各家对天花的认识大多类似于疮疡,把天花疱疹发热等各种表现都当作疮疡来治疗,强调解毒,效果非常不好,聂尚恒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和解毒相反的治疗策略,叫做逐毒。

​​聂尚恒鉴别疮疡和天花治疗的不同说到:​​痘疮……与诸疮不同。诸疮以解毒为主,能解毒于早则轻,不能解毒于早则重;痘疮以血气为主,血气能送毒以灌脓结痂则生,血气不能送毒以灌脓结痂则死。解毒之药,多损血气,不顾血气之亏损而急于解毒,是犹不虑我兵之羸弱而急于杀敌也。

聂尚恒在《活幼心法》中还说道:自古有天花以来,研究的人有几百家,可是以前的医生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天花发作以后的治疗上,却忽略了天花发作之前的处理,这是诸位先哲的失误。痘毒不能被郁遏,而应该驱逐出来,我深深领悟到这个道理,明白鉴别出前人的失误,所以对天花未发之前的处理非常关注,长久地思考,探讨可能的驱逐痘毒的方法。“毒可逐而不可解”,我再三说明这个道理,不厌其烦,希望能纠正前人的过失,指导后世的治疗,纵使黄帝、岐伯复生,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逐毒之于解毒,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牵扯到整个天花治疗方案的认识和改变,反映了聂尚恒独特的理论创见。​​从逐毒再到引毒——采用自然形成的天花弱毒株人工诱导天花顺症发生,则可以说是逐毒自然而然的发展。

​1643年, 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说:胎毒也有終身不出者神痘法丸痘汁納鼻呼吸即中矣【或取衣被久傳二三十人即有一惡須易新九痘出不善以火焠而遏之】發必中指冷以包焦也指視三關要以脈驗【孩可一指】清江聶久吾【尚恒】悉矣。

此中指出聂尚恒已经知道种痘的方法。

清初的重要痘医如朱纯嘏、张琰等均宣称他们的技术源自江西人聂尚恒。聂尚恒在明万历四十年任福建宁化知县,以治痘闻名 (参见《宁化县志》、《清江县志》)。

清代张琰撰《种痘新书》记载的“昔聂久吾先生莅任宁阳,余先祖拜其门下,于痘科得其手书又兼口授,袭其裘者已三世矣”。

从传播上来说,它最早可追溯到张琰祖父跟随聂尚恒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聂尚恒担任福建宁化县令的1612至1615年,随着聂尚恒1616年辞官归家回到江西,人痘接种术在江西聂尚恒老家附近逐渐传播,清初传到浙江,由浙江而到北京,进入宫廷,继则遍行南北,至于关外蒙古诸部。

清代张琰撰痘疹专著《种痘新书》,刊于1741年。本书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

《种痘新书》卷一——二载药性、痘疹诊法及治疗大要;卷三介绍种鼻痘之法;卷四——八为痘疹各期的证法;卷九痘后杂症及调治;卷十女子痘症;卷十一麻疹论治;卷十二麻痘诸方。其治痘之法遵循聂尚恒《活幼心法》而有所发挥。

清代张琰撰痘疹专著《种痘新书》

朱纯嘏就是一位专职种痘师。朱纯嘏曾说过:“聂尚恒以乡进士出任宁化县令,卓有政声。惜当时以儒臣显,不列名医林。”他认为聂尚恒虽然一生为官,但更应该以医术著称于世。

朱纯嘏学习并继承了聂尚恒《活幼心法》中有关痘疹的治法,又结合自身在临床实践中对痘疹的病因、病理、诊断、症状认识,撰写《痘疹定论》4卷,详细介绍了应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朱纯嘏接种人痘的技术日益长进,精湛的接种技术引起了宫廷的关注。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加强宫廷种痘的力量,康熙皇帝命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到江西寻求痘医,当时督粮道参政李月桂选中了技术精湛的朱纯嘏,通过试种考核后,朱纯嘏与陈天祥一起被调入太医院种痘局为皇室子孙种痘。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派朱纯嘏到蒙古地区,专门为蒙古人种痘、医痘。朱纯嘏在大草原种痘20多年,不仅把人痘接种术推广至蒙古,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表示感谢,蒙古贵族给朱纯嘏赠送了很多礼物,包括蒙古盛产的马匹、皮毛等。康熙皇帝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感慨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三、人痘法疫苗的效率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种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儿身上的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的鼻孔内,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一种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后来的“牛痘法”相区别。作为痘苗的痂或脓汁,叫做“时苗”,跟后来的“熟苗”也不一样。

可以想象,用“时苗”接种的人痘法,一开始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传染了天花几乎没什么差异,“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接种的致死率有时可达20%。

后来,医生发现,如果对痘苗加以筛选,选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会大大降低,几乎不再致死。这种选育出来的痘苗,就是“熟苗”。

清代医书《种痘心法》称:“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医书《种痘新书》提供了一个数据:“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种痘致死率降至0.25%。

按有史料可证的说法,这种比较安全的“熟苗”最早出现在明代隆庆年间。此前,明朝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这场天花的流行,也促成了种痘法的推广:“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正是在这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明代医生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四、疫苗技术的传播

由于国外当时天花疫情泛滥,人痘接种术由国内而国外,渐次传遍全世界,大约一百年后传到英美诸国,再次传及整个欧洲大陆。在亚洲,朝鲜、日本等国的人痘接种术是18世纪中叶直接由中国传去的。

清朝初年,儿童普遍种痘预防天花的时候,这种传染病正在西方肆虐。听说中国有预防天花的办法,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罗斯率先派人到北京来学习人痘接种术。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17世纪下半叶,清代康熙年间),中国的种痘法传入俄罗斯,然后经中亚传至土耳其。

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又将种痘法从君士坦丁堡带回英国,英国很快成为欧洲的人痘接种中心。此后,由英国传到欧洲各国、印度和北非。

1733年,法国的伏尔泰发表文章,鼓励国民积极种痘:“据我所知,中国的预防疗法已有数百年历史。这是很好的例证,因为中国人被视为世界上最具智慧,最具能力的民族。当然,他们并不采用直接的接种,而是通过鼻子,就像我们吸鼻烟一样。这种方法可能更易接受,它确实能够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当时欧洲的接种方法是用小刀割破手臂皮肤,再种上痘苗。

此时的痘苗,尽管已相对比较安全,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大约18世纪末,英国一位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奶牛的疱疹能传染给挤奶工,而感染了其中一种疱疹(即牛痘)的挤奶工则不会感染上天花。换言之,牛痘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而且,人感染上牛痘的症状非常轻,更不会致死。于是,一种比古老的人痘法更有效、更安全的种痘法——牛痘法被发现了。

五、结语

从技术上说,人痘接种术在中国启发后世发展了痘痂减毒、传代减毒等多种方法,在国外,它启发爱德华·詹纳发展出了牛痘接种术,此后才有了巴斯德等人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是,中国的种痘技术比西方早了800多年。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开辟了人类人工免疫的崭新时代,是现代疫苗等各种预防接种技术的真正开端,中医们的贡献无人匹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迷信到科学,彻底消灭天花疫情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8岁男孩“消灭”天花 源自中医种痘法
天花助康熙当上皇帝
如果告诉你疫苗鼻祖是位道长叫葛洪!你还敢接种疫苗
疫苗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代的疫苗接种历史:古代的科技与古人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