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李沁园 | 日本黄檗宗寺院布局初探
userphoto

2022.09.15 北京

关注

作为我国传入日本的最后一支禅宗分支,黄檗派在日本建立了新宗派黄檗宗,并对日本近世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檗宗寺院建筑的独特做法继和样、大佛样、禅宗样之后在日本被称为“黄檗样”。本文将尝试对黄檗宗寺院的布局特征进行归纳和对比,并试图对其祖型源流进行分析。

日本黄檗宗寺院布局初探

- 李沁园 -

日本黄檗宗源于我国明末福建福清临济宗黄檗派。明末崇祯时(1628—1644年),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在隐元隆琦禅师住持期间发展成为闽地大禅刹之一,并自此创立了临济宗黄檗派,渐渐形成了黄檗教团,声名远播。

图1  1654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路线图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黄檗派首先传入了中国人往来频繁的港口城市日本长崎,从中国东渡的僧人先后在长崎建立了兴福寺、福济寺以及崇福寺,但其传播范围仅限于九州长崎地区,所知者以及信奉者甚少;直至江户中期,即1654年(日本承应3年,即清顺治十一年),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隆琦禅师受崇福寺住持之邀经由中左所(厦门)东渡长崎(图1),起初传法于长崎四唐寺之一的兴福寺,在得到德川幕府的支持和赠地以后,于宽文元年(1661年)开创新寺。出于对故乡的思念,隐元禅师仍将新寺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后文称本山京都黄檗山万福寺)。自此隐元禅师在日本开宗立派,将新宗派命名为黄檗宗。黄檗宗在德川幕府以及诸多大名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隐元禅师的弟子、法嗣被日本各地大名邀请开创新寺,并形成了由其弟子领导的十一个流派,随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寺院归入黄檗宗门下。在黄檗宗建立后的两百余年时间里,黄檗宗文化迅速影响着日本,在日本被称作“黄檗文化”。就佛教本身而言,黄檗宗从禅宗思想、寺院建筑规制、戒律清规、法式仪轨以及寺院制度等方面都给日本佛教界带来了深远影响。除佛教以外,黄檗文化还在语言、书法、音乐、绘画、印刷、医学、制药、雕塑、茶文化、饮食等方面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黄檗宗寺院建筑制度而言,黄檗宗的兴起时间处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中期,该时期的建筑多融合日本各时代建筑的特征,经历了几百年逐渐趋于定型,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建筑技术和形态严格遵守木割法,使得建筑形态千篇一律。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黄檗宗的传入,新颖的建筑手法为日本千篇一律的寺院建筑增添了不少生气。于是,为了将其特殊的做法与之前传入日本的和样、禅宗样以及大佛样区分开来,最后这个伴随着黄檗宗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建筑样式,就被命名为“黄檗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介绍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时候均指明该寺采用了中国明朝建筑样式,少数学者就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祖型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论证,认为黄檗山万福寺的建筑式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明代样式。然而福建明代建筑从南至北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并没有学者针对日本黄檗样祖型的具体来源做系统的研究。

图2  日本黄檗宗寺院主要分布图

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黄檗宗在日本迅速发展壮大。据记载,截至延享二年(1745年),黄檗宗在日本各地所辖寺院达到了1043个。而后由于各种灾害导致寺庙损坏,黄檗宗所辖寺庙的数量逐渐减少。据昭和55年(1980年)由日本文化厅编辑的《宗教年鉴》记载,当时日本黄檗宗寺院仍有462个,现存黄檗宗寺院441个(包括各寺塔头)(图2)。其中位于日本长崎的崇福寺、兴福寺、圣福寺以及本山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中的部分建筑,因其特殊做法及历史价值被认定为日本国指定文化财(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几座寺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黄檗宗寺院。因此,本文将以上述四座寺院为样例,尝试对黄檗宗寺院的布局进行分析,试图找寻其布局特征,并对这些寺院布局的祖型源流进行初步探讨。

寺院布局的分类及特征

由于长崎唐三福寺(崇福寺、福济寺、兴福寺)在黄檗宗开宗之前即本山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创立之前就已经修建,因此在初创时期的布局上并没有受到本山万福寺的影响。此外,长崎唐三寺是东渡僧人在当地移民的支持以及信仰需求下建立的,而黄檗宗本山万福寺是以开宗立派并由此为基础弘扬黄檗禅为目的而建立的。基于两者创建目的以及格局的不同,笔者将长崎唐三寺与以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为代表的黄檗宗寺院分为了长崎型和京都型两类,并对这两类寺院进行分别论述。

长崎地区早期黄檗宗寺院布局(长崎型)

1)长崎崇福寺

日本宽永6年(1629年)福建省福州僧人超然(时年63岁)东渡日本长崎传法,于宽永9年(1632年)得到开创新寺的许可,当地商人欧阳氏捐出自家别庄作为新寺址。后又经过了三年的筹备,新寺于宽永12年(1635年)开始建造,并将其命名为崇福寺。

图3  崇福寺平面示意图

崇福寺是唐三寺中最后一个建立的寺庙,也是建筑及布局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现存建筑多为江户时期遗构,包括:三门、第一峰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护法堂、钟鼓楼、妈祖门、妈祖堂、开山堂、方丈和近代修建的祠堂。该寺坐东朝西,主要建筑沿两条东西向平行轴线布置,分别为:北轴线(由护法堂、大雄宝殿、开山堂组成)和南轴线(由钟鼓楼、妈祖门、妈祖堂组成)。方丈设置于妈祖堂南侧,近代修建的祠堂位于大雄宝殿北(图3)。

图4  崇福寺中庭分析图

护法堂与钟鼓楼并列,大雄宝殿与妈祖门并列,开山堂、妈祖堂与祠堂并列,形成了方形院落型布局。各建筑之间围合出了三个以石板铺砌的中庭空间,其中最大的中庭位于大雄宝殿与妈祖门之前,由妈祖门、回廊和妈祖堂围合的中庭次之,开山堂前中庭最小(图4)。

图5  长崎屏风所绘崇福寺

图6  江户时期回廊复原图

据日本学者们考证以及结合古图“长崎屏风”所绘,现存护法堂在该寺初建时并不存在。现开山堂所在原建有重檐法堂,殿中仍保留了两根由中国运来的广叶杉(福州杉)柱子,据日本学者鉴定该木柱与建立崇福寺时所用的材料相同。钟鼓楼原建于寺西南角,祠堂原为方丈所在。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长崎屏风”所示(图5),妈祖门与大雄宝殿前的中庭空间有回廊相隔,将该中庭分为两部分,同时也将整个寺院分为左右两部分,解决了在一座寺庙中同时存在佛、道两种祭祀对象的问题(图6)。该时期布局较为符合明代寺院“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法堂之侧)”的布局,同时也与《黄檗山寺志》中所描述的院落型布局相似。

2)长崎兴福寺

图7  兴福寺现状平面示意图

兴福寺是长崎唐三寺中建立最早的寺院,由中国江西渡日僧人真元创建于元和6年(1620年),新寺建于皆吉氏废宅之上。现存建筑包括江户时期遗存的山门、钟鼓楼、妈祖堂和明治时期以后重建的大雄宝殿及三江会所。山门辟于左侧,大雄宝殿位于正中,两侧各为妈祖堂及库里。钟鼓楼位于大雄宝殿前方左侧,正对为三江会所门(图7)。该寺历经损毁与重建,格局与初建时期大为不同。

3)长崎福济寺

图8  长崎文化厅存福济寺初创时期平面示意图

福济寺由福建泉州僧人觉海禅师创于日本宽永5年(1628年),寺内大部分的建筑,是在由泉州开元寺东渡而来的蕴谦禅师的住持下,至明历元年(1655年)完成建造。但随后历经战乱和火灾,江户时代的建筑和格局均已不存,现存建筑建于日本近代昭和年间。所幸日本长崎文化厅存有该寺总平面图(图8),可窥探当时寺院布局。寺院呈横向布局,坐东北朝西南。整个寺院由西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和东面以青莲堂为中心的两组建筑群构成,两组建筑中间由一不规则的长方形广场相连,山门设置于东南角,大雄宝殿和37青莲堂前方均被廊屋及殿堂所围合从而形成两个方形的天井,天井以石板铺砌。

以京都黄檗山万福寺为代表的寺院布局(京都型)

1)京都黄檗山万福寺

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作为日本黄檗宗的本山,位于京都府宇治市高峰山西麓的扇状地形中央。万福寺开创于日本宽文元年(1661年),福建省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受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逸然禅师的邀请于承应3年7月5日(1654年7月5日)抵达长崎,几年后得到了后水尾天皇以及德川幕府的信奉。万治二年(1659年)德川幕府将当时山城国宇治郡(现今京都府宇治市)的大和田赐予隐元禅师作为新寺的封地。日本宽文元年(1661年)开始创建新寺,隐元禅师出于对故乡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的思念,新寺仍被命名为“万福寺”,新寺所在的太和山更名为“黄檗山”。自日本宽文元年(1661年)创建伊始,京都黄檗寺历经修缮与扩建,现存寺院格局较江户时期扩充了不少,本文将只针对江户时期的格局以及建筑进行分析研究。

寺院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表1):

表1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各营建阶段

第一阶段
日本宽文元年(1661年)—宽文3年(1663年)
第二阶段
日本宽文8年(1668年)
第三阶段
日本宽文8年(1668年)
东、西方丈、法堂、禅堂
大雄宝殿、天王殿、斋堂、钟楼、鼓楼
三门
宽文3年(1663年)—宽文6年(1666年)
宽文9年(1669年)
元禄6年(1693年)
藏殿、通玄门、舍利堂和开山堂
伽蓝堂、祖师堂
总门

第一阶段的营建始于宽文元年(1661年),东西方丈、法堂、禅堂开始逐一修建,宽文3年(1663年)完成了上述四座建筑的修建。同年开始营建寺院轴线东边的一组院落,包括寿藏殿、通玄门、舍利堂和开山堂四座建筑。其中寿藏殿于宽文3年(1663年)完成修建,通玄门于宽文5年(1665年)完成修建,舍利殿于次年宽文6年(1666年)完成修建。根据《普照国师年谱》所载“宽文3年癸卯8月23日诸门弟子以师腊高为营寿藏于万松冈,造法相于开山堂,诞日请上堂。”可知,宽文3年(1663年)造佛像于开山堂,因此开山堂于1666年已经存在,但现存的开山堂建于延宝3年(1675年)。由此猜测原建于宽文3年的开山堂可能损毁并于10余年后重建,因此仍将开山堂划为第一阶段营建的建筑之一。

第二阶段仅耗时两年便完成了主要殿堂的营建。宽文7年(1667年),万福寺在接到了德川幕府赠与的白金两万两及木材以后,于宽文8年(1668年)开始第二阶段的堂宇修建,当年完成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斋堂、钟楼和鼓楼的营建。宽文9年(1669年)伽蓝堂、祖师堂被修建完成。

第三阶段于延宝6年(1678年)完成了三门的修建。最后于元禄6年(1693年)完成了总门的营建。至此,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营建完成。

图9  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平面示意图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的殿堂严格遵守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共有四进。整个寺庙坐东朝西,面朝祖庭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所在的西面,各进之间均有高差,自西向东层层升高。总门设置在轴线西北,过总门后在通往寺庙主要殿堂的小路南侧(轴线最西端)的第一进院落中设有放生池,放生池前即三门,采用重层歇山顶楼阁的形式。过三门沿寺院轴线依次设置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雄宝殿前设有月台。天王殿往后至大雄宝殿的第三进院落的轴线两侧由西向东依次为鼓楼(北)—钟楼(南)、祖师堂(北)—伽蓝堂(南)、禅堂(北)—斋堂(南)。第四进院落轴线北侧设置了祠堂,而东、西方丈分别位于法堂两侧,主要建筑均以回廊相连。三门至天王殿的第二进院落北侧为一个小型院落,包括正中的通玄门、开山堂和舍利殿,西侧设有松隐堂、客殿、侍者寮和库里(仓库)等堂舍。开山堂前廊与通往天王殿北侧的回廊相连,回廊北侧数十道阶梯以上为寿藏,南侧建有一个小型庭院(图9)。

在京都黄檗寺建立以后,黄檗宗迅速在日本发展壮大,各地黄檗宗的寺庙陆续修建,很多黄檗宗寺庙均以本山京都黄檗寺作为模板而进行营建,规模均不及本山且建筑布局多为本山的缩减版。 

2)其余日本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黄檗宗寺院

其余黄檗宗寺院多历经损毁,绝大多数寺院格局均与初创之时大相径庭,所幸的是有些寺院的舆图、设计图以及建筑损毁以前的测绘图均有保留,因此笔者选择了几座格局保存较完好或者具有初创时期舆图的寺院对其布局进行分析。

图10 长崎圣福寺现状平面简图

图11  法云寺现状平面示意图

长崎圣福寺,虽然圣福寺与长崎唐三寺并称唐四寺,但圣福寺是在日本本山黄檗寺开创以后的日本延宝5年(1677年)才建立的,可以说是在日本本山黄檗寺的影响下产生的。初创建时期的建筑现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三门以及禅堂的遗址,方丈则为后期在库里(包括斋堂)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初创时期的寺院应该是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为轴线进行布置的,大雄宝殿右为库里(包含斋堂),禅堂遗址位于大雄宝殿左侧与库里相对,钟楼设置在禅堂遗址前、天王殿左;主要殿堂之间没有用回廊相接(图10)。

法云寺,位于日本大阪,该寺原属真言宗,于日本宽文12年(1672年)改归黄檗宗,寺院自该年开始兴建,至宝永元年(1704年)修建完成。该寺规模较小,仅有两进。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总门设置在轴线以西(左侧),天王殿以及佛殿(大雄宝殿)位于轴线上,禅堂(左)、斋堂(右)分别位于轴线两侧的相对位置,佛殿、禅堂与斋堂之间用回廊相连(图11)。

佐贺县鹿岛市普明寺,创立于日本延宝7年(1676年),寺院中楼门与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左禅堂、右斋堂相对设置在轴线两侧,四座建筑以回廊相连形成了一个方形院落。

北九州市福聚寺,由隐元禅师的弟子即非如一于宽文5年(1665年)创建,寺院历经多次损毁现已不存,但从所存舆图可以看出该寺在初创时山门与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前左右两边分别设置禅堂与斋堂,且有回廊将三座殿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与大阪法云寺相似的“コ”字形布局。

图12  日本普明寺、福聚寺、福严寺以及绍太寺平面布局示意图

福冈县柳川市福严寺,创建于日本宽文9年(1669年),现已不存,但通过当时的设计图纸可见佛殿位于寺院正中,禅堂与斋堂相对设在大雄宝殿前左右两边,而方丈设置在佛殿左禅堂后,主要殿堂均有回廊相连。

同样只有图纸留存而殿堂悉数损毁的位于小田原市的绍太寺,通过弘化年间的图纸可知其早期的寺院布局以三门—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线,禅堂与法堂分列轴线左右,钟鼓楼分别位于天王殿两侧,与宇治万福寺同样于大雄宝殿前设月台,主要建筑均以回廊相连(图12)。

3)黄檗禅对京都型黄檗宗寺院布局的影响

图13  日本黄檗宗万福寺主体建筑布局示意图

黄檗宗之所以在日本被接纳后迅速发展是由于其不同于江户时期日本的禅宗各派,在建立之初即将黄檗禅(其核心特点为:打坐参禅、受戒持戒)以及一系列黄檗清规系统化、规范化。黄檗宗虽一直坚持为临济正宗,但在思想以及清规上体现了律宗的特点,源于中国律宗与禅宗长期以来融合的结果。在禅林建设上,隐元禅师并不推崇伽蓝的建设,据《黄檗清规》(后文简称《清规》)所载:“ ……立规矩以训吾徒。而丛林由是而兴。至于临济。乃本宗之祖。我等既承其后。可弗尊欤。……”他认为对弟子的教育以及个人的修行是寺院中兴的前提。因此,日本黄檗宗万福寺寺院建筑布局非常规整但是建筑并不显奢华隆重,简洁古朴是本山黄檗宗万福寺的特点。而就建筑配置而言,《清规》对寺院僧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的建筑功能均作了说明,《清规》中所提到的建筑包括:戒坛(法堂所在)、三门、天王殿、佛殿、禅堂、斋堂以及方丈。而日本黄檗寺的主体布局便由这七座建筑构成(图13)。方丈分列法堂左右,分为东西两序这点也在《清规》中“方丈”一节中提到:“……居丈室列两序……”。寺院主体建筑井然有序的排列,处处体现了黄檗禅的核心——“律”。尽管后期的黄檗宗寺院在规模上不如本山京都万福寺,但是不论建筑多寡,主体建筑均有序地排列,采用沿中轴对称的严谨布局也是黄檗禅之“律”的体现。

两种类型的黄檗宗寺院布局特点

寺院规模及空间

以崇福寺为代表的长崎型寺院多在民宅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寺院规模较小,各建筑连接非常紧密,寺院整体布局依原有民宅的用地形状,呈横向的长方形。而以日本黄檗寺为代表的京都型黄檗宗寺院,殿堂之间布局疏朗。同样都是廊院型的布局,对于长崎型唐三寺而言,由于寺院所祀对象除了传统禅寺的释迦牟尼外还有妈祖,且两者于寺中地位相同,因此在长崎型的唐三寺中回廊最主要的作用是对供奉空间进行区分,其次才对主体建筑进行烘托。而京都型的寺院中回廊更多的是对空间的围合起到了突出主体建筑的作用。

建筑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长崎型寺院的大雄宝殿主轴线上,除崇福寺以外,均没有设置法堂,大雄宝殿前左右两边也不设禅堂以及斋堂。另外,妈祖堂和妈祖门的设置,也是长崎黄檗宗寺院的一大特色。在当时远渡而来的中国人心中,庇佑航海旅人平安的海神妈祖与大雄宝殿同等重要。京都型寺院中本山宇治黄檗寺的寺院配置相当完备,其后建立的黄檗宗寺院在规模上虽没有本山黄檗寺的完备,但基本上均具备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京都宇治黄檗山万福寺为代表的京都型寺院中并没有设置妈祖堂、妈祖门。

寺院建立的目的

结合上述两类黄檗寺院的历史沿革以及建筑配置可以看出,长崎型寺院的建立是基于东渡日本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的寄托,重视的是祭拜而非修行,妈祖堂的设置是福建人民尤其是经常出海之人对平安的祈求,而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则是中国禅宗自古以来的传统。京都黄檗寺的建立从法堂、禅堂开始,大雄宝殿等建筑完成于修建的第二阶段。法堂为僧人受戒以及传法之处,禅堂为僧人修行之用,因此可以看出京都型寺院本山京都黄檗寺在创立之初以传法和修行为目的,礼佛、拜佛传统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在日本建立的新宗派,传法以及修行(参禅)更为重要。其余京都型寺院作为黄檗禅传播的载体,同样非常注重修行。

中庭空间以及景观

在对中庭空间的处理以及景观设置上,长崎型各寺的主要建筑与周围建筑相围合形成大小不一的以砖石铺砌的中庭空间,这些空间均不大,在功能上更接近于天井。庭内不种植景观植被,在禅意上略有缺失,显得较为世俗化。但京都型各寺的中庭空间就非常大,庭中只留一条由石板所铺的小路通往各个殿堂,剩下的空间栽植有限的植被。例如在堂前栽种自日本中世便广为种植的柏树等,余下空间如同日本传统寺院以碎石子铺地,充分表达了禅的意境。

两种类型寺院布局之源流与异同

图14  江户时期代表性佛寺布局

黄檗宗传入的江户时期,寺庙逐渐趋于世俗化,各宗派寺院的布局均有不同。例如,在真宗寺院中,主体建筑多由供奉本尊所在的本堂和宗祖所在的殿堂组成,通常并列设置,两殿堂之间有回廊相连;其余建筑多列于四周,并没有明确的轴线存在(图14)。而京都知恩院、真宗本山京都东、西本愿寺和真宗高天派本山专修寺等,也与黄檗宗寺院沿轴线对称的寺院布局完全不同。同时,除曹洞宗仍使用廊院型布局外,其余各宗如临济宗均没有使用回廊。

图15  日本佛寺构成简图

追溯到日本中世的禅宗寺院,由我国南宋传入日本的寺院布局中,山门、佛殿、法堂、库院、僧堂这五个构成要素的位置和关系较为稳定,受日本黄檗宗本山万福寺影响的日本黄檗宗寺院的布局与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沿轴线对称布局,日本本山黄檗寺在中轴线上依次设置三门、佛殿、法堂,其余寺院的中轴线则由三门、佛殿以及其前方左右两侧的禅堂和斋堂构成(图15)。区别在于,受中国南宋寺院影响的日本中世禅宗寺院的总门设置在中轴线最前端,而黄檗宗寺院的总门均辟于轴线一侧,且日本黄檗寺的方丈从轴线上移到了法堂两侧,形成东、西方丈两序的形式,并在大雄宝殿与三门之间设置了黄檗宗所独有的天王殿。另外,两者在轴线两侧的殿堂建筑内容不同。日本宋风禅寺在轴线两侧的固定构成为僧堂—厨库左右对应,有的寺院还有东司(西净)—宣明以轴线相对,例如日本建长寺。

因此,日本黄檗宗寺院与日本宋风禅寺在寺院布局上虽有一定联系,但异大于同,所以在考虑日本黄檗宗寺院的布局源流上应该与其传入的祖地——中国福建明代至清初的禅寺布局进行对比。

图16  明末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伽蓝图
(1653年,谢图南绘)

图17  隐元禅师住持时期福建福清黄檗寺平面复原简图

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作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庭,也是日本黄檗宗始祖隐元禅师在东渡日本以前住持的寺院,其当时的布局应该被重点关注。据道光年间《黄檗山寺志》所载,明末崇祯、永历年间(1637—1643年),在隐元隆琦禅师的住持下,万福寺实现了真正的复兴以及伽蓝的完备,使其具备了大禅刹的格局,完成建筑四十余座,各山峰中建庵九座。同时寺志还记载了各个殿、堂、阁楼、廊、寮舍、房、门、亭、桥及各庵的大致位置与重要建筑物的尺寸。结合道光年间《黄檗山寺志》卷首所载《明末黄檗山伽蓝图》(图16)可以推测出当时寺院为廊院式布局,寺院以山门—大雄宝殿—法堂为轴线,方丈与叶公祠(原择木堂)分别位于法堂左右,大雄宝殿两边建有回廊连接主要建筑。轴线两侧从前至后依次为:祖师堂—伽蓝堂,禅堂—斋堂,藏阁—云厨,各组建筑均严格对称。寺院最外侧设有多组附属院落,各院落以堂舍围合成天井,这样的布局同样见于初创于唐代的鼓山涌泉寺。该寺历经损毁与重建,现存寺院建筑虽均建于清代,但其寺院布局仍沿用明代时期的布局。涌泉寺同福建黄檗寺类似,采用了廊院型中轴线对称布局,山门辟于轴线右侧,中轴线上依次设置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法堂,天王殿至大雄宝殿的第一进院落轴线两侧相对的位置依次为钟、鼓楼,寿昌堂—闽王祠,祖师殿—伽蓝堂,两侧还设有戒堂以及念佛堂两组院落;大雄宝殿两侧分别配有上客堂—白云堂、禅堂—斋堂两组院落;而法堂两侧为圣箭堂以及祖堂院落(图17)。

图18  涌泉寺主要建筑平面简图

由此可见:1)日本本山黄檗寺的寺院主体建筑布局与福建黄檗寺以及涌泉寺非常类似,均采用廊院型;2)且其轴线构成均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轴线两侧为钟、鼓楼,祖师堂、伽蓝堂及禅堂、斋堂(图18)。

区别在于:福建两寺均有院落的存在。特别是鼓山涌泉寺中殿堂,自成院落,殿前均有天井。

日本本山黄檗寺虽与之不同,但长崎型黄檗宗寺院——福济寺采用了这种模式。同时长崎型黄檗宗寺院的中庭均铺设石板,在日本史料中记为“石埕”,在福建“石埕”即是在民居中以砖石铺砌的天井空间,多位于院落正门前,用于停放交通工具以及晾晒粮食。

因此就日本黄檗宗寺院布局而言,长崎型寺院布局更倾向于民居化以及世俗化,是同时被福建寺院以及民居所影响的产物。而京都型寺院中的日本本山黄檗寺反映的是福建地区明清时期的寺院布局特征,准确地说,是由明代向清代转型过程中的特征。其余的京都型黄檗宗寺院布局是日本本山黄檗寺的简化,仅保留了日本黄檗宗寺院的核心功能,用于祭拜(佛殿)以及僧侣的修行(禅堂)和生活(斋堂),但依旧是福建明清佛寺的延续。

小  结

综上所述,日本黄檗宗的两类寺院(长崎型和京都型),不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建筑配置上均不尽相同,造成这种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建造时间以及目的不同。

长崎唐三寺(兴福寺、崇福寺、福济寺)为黄檗宗开宗之前已有的寺院,且为渡日僧人和商人自发建立,缺乏组织性,寺院布局较为世俗化,更趋近于福建民居建筑。而以本山黄檗山万福寺为代表的京都型黄檗宗寺院,在布局上传承自中国福建福州地区明代禅宗寺院,并且结合黄檗宗自身的禅宗思想和清规以“律”为出发点,创造了不同于日本其他禅寺的布局。

同时,建筑的设置反映了两型寺院的创建目的。妈祖堂与大雄宝殿共存的长崎型寺院,是渡日商人信仰的寄托,重在礼佛、祭拜;京都型黄檗宗寺院,则集传播、弘法、礼佛、修行等目的为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福清 渔溪黄檗寺
隐元与京都黄檗山万福寺
【解读】日本宇治黄檗宗万福寺
游黄檗山万福寺
日本与大陆9——京都黄檗山万福寺、长崎兴福寺、崇福寺、孔子庙、唐人屋敷
明朝福建福清人,日本黄檗宗开山之祖——隐元隆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