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发】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来源与影响
userphoto

2022.09.24 北京

关注

来源

图|北响堂北洞主室周壁塔形龛

(1)西方

东魏—北齐时期的石窟与造像中,许多样式特征呈现出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后甬道低矮的中心柱窟、塔形窟龛所表现出的单层佛塔、位于窟门上方的涅槃龛、身披厚重通肩袈裟的佛像等。究其源头,可以从河西、新疆甚至中亚地区找到母本,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影响的强烈。

(2)中原传统

本时期的造像,无论是供养人还是工匠,都是生于中原长于中原,所以在样式上,肯定延续了北魏以来,特别是以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样式特征。比如方形三壁三龛窟和三壁佛坛窟、双窟、身披垂领式及褒衣博带式袈裟的佛像、披帛呈“X”形腹前交叉的菩萨(包括主尊菩萨与胁侍菩萨)、洞窟外立面的仿木结构、主室前壁的礼佛图(帝后礼佛图与僧俗礼佛图)、地面浮雕莲花与窟顶的莲花藻井等。

(3)南方

以响堂山石窟一期菩萨像和青州、邺城等地出土单体造像为代表的东魏—北齐造像,一方面表现出肌体的起伏,一方面通过扭动的身体表现动感的体态。这样的造像表现方式,可以追溯到成都地区的南朝造像。佛像头顶的小螺髻,最早见于印度秣陀罗造像,中国境内的最早实例出现在成都万佛寺出土造像上,其时代在梁中后期,也就是6世纪上半叶。前述龙门、巩县石窟代表性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亦起源于南朝,是魏晋士大夫衣饰佛教化的表现。河北地区的双身像,单体造像上的装饰性佛塔,其源头同样是南朝。

结合汉晋以来东西交流的实际情况,佛教当是沿陆路与海路两条路线传入中土。部分样式特征直接传播至中原,部分特征则是先到达南方,与南方本土文化特征融合之后,再影响到北方,如起伏的肌体表现、动感的身体姿态、螺髻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南方也是西方的一个过渡。近年来,随着中原地区东魏—北齐单体造像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使人有理由相信,印度佛像样式的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从陆海两路传入中国的状态,中国各地出现“西方”因素造像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当地对外来样式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影响

图|南响堂第7窟主室顶部藻井

(1)塔形龛

塔形窟龛是东魏—北齐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塔形窟此后成为“绝响”,塔形龛在邺城附近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唐代,塔形龛仍余绪不绝,但已经不是佛龛的主流。

(2)造像样式

上承印度传统的强调肌体起伏和动感姿态的造像样式,首先在南朝蓬勃发展,此后在东魏—北齐的单体造像中有了较多的表现。到了唐代,更是发扬光大,成为唐代造像的经典表现样式。

(3)刻经窟

在石窟内刊刻整部佛经,亦是东魏—北齐的创造,在邺城及邻近地区非常流行。在北朝末年,刻经窟的形式就开始以邺城为中心向南、向北传播。至隋代,曲阳八会寺刻经继承了邺城地区刊刻整部佛经的传统,但表现形式上却是一种摩崖刻经,也许它还受到了流行摩崖刻经的山东地区的影响。这一传播继续向北,到达北京房山云居寺,采取洞窟与经板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后世蔚为大观的房山石经。

本文由 董苗  张睿洋 摘编自  唐仲明 著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结语》。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978-7-03-069667-0

定价:380.00元



东魏—北齐国祚虽短,仅四十多年,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它继承了北魏以来的侫佛风尚。文献当中关于北齐皇室及重臣的佞佛行为史不绝书;归属东魏—北齐辖区内的中原北方地区,历年来出土的各类佛像窖藏亦以此时期造像为大宗;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佞佛的狂热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发达。

细审此时期的石窟造像,虽然有承继北魏特征的因素,但也有不少新风开创,对隋唐石窟造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搞清这个转折时期石窟造像的特点,是《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一书力求解决的问题。

作者:唐仲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380.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

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

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目 录

资料分析篇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概述 (3)

第二节 研究简史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53)

第二章 响堂山石窟分期研究 (56)

第一节 龛窟类型分析 (56)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72)

第三节 年代推断 (79)

第三章 东魏—北齐其他石窟分期研究(84)

第一节 龛窟类型分析 (84)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96)

第三节 年代推断 (102)

第四章 河北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104)

第一节 类型分析 (105)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230)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248)

第五章 河南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261)

第一节 类型分析 (298)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310)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314)

第六章 山东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329)

第一节 类型分析 (330)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364)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368)

第七章 山西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385)

第一节 类型分析 (396)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406)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409)

研究探索篇

第八章 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研究(421)

第一节 东魏时期 (421)

第二节 北齐时期 (426)

第三节 “响堂样式”的确立 (431)

第九章 响堂山造像与东魏—北齐单体造像比较研究(433)

第一节 东魏时期 (433)

第二节 北齐时期 (439)

第十章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的来源(448)

第一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西方因素 (448)

第二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中原因素 (458)

第三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南方因素 (469)

第十一章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影响(484)

第一节 龛窟形制的影响 (484)

第二节 造像样式的影响 (496)

第三节 刻经的影响 (501)

第十二章 “胡化”还是“汉化”?——响堂山石窟所反映出的东魏—北齐历史演进 (512)

第一节 东魏—北齐初年的“胡化”倾向 (513)

第二节 “河清改制”所反映的“汉化”思潮 (526)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复杂历史演进 (535)

第十三章 佛塔传播与信仰嬗变——高齐皇室转轮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538)

第一节 印度佛塔的起源及传播 (538)

第二节 佛塔传入中国 (550)

第三节 佛塔的中国化 (561)

第四节 东魏—北齐佛塔的特征及信仰 (575)

第十四章 题材刻经所反映的东魏—北齐佛教信仰与宗派 (581)

第一节 华严信仰的展现——以南响堂第1、2窟的布局、题材与刻经为例 (581)

第二节 唐邕刻经反映的高官信仰 (591)

第三节 石窟造像反映的法华信仰 (594)

第四节 题材、供养人与宗派信仰 (600)

第十五章 结语 (628)

参考文献 (637)

后记 (675)

内 页


以上信息根据本店所有或曾有图书,结合网络资讯整理编辑,纰漏之处还望指正见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魏北齐响堂与青州造像比较研究丨唐仲明
上承北魏下开唐风,响堂山石窟何以成为“北齐样式”的开创者?
2天龙山对比 阳新:响堂山造像的表征与特质
看得见的北朝 | 在遍地瑰宝的齐鲁大地上,寻觅神秘北朝的踪迹
汉代石阙 北魏石雕
[河北邯郸] 再访响堂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