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8人眼睁睁看她被刺死,却无人相救,背后原因是这个

生活里的冷漠往往让人心惊,比起加害者,有时冷眼旁观的目击者更让人心寒。

前段时间发生的广西公交车疑似猥亵事件,一名年轻女子衣衫不整,被一名男子强行抱住扔在公交车后座。期间她大声呼救,几次逃向车门未果。围观群众不少,却都没有人去阻拦或报警,甚至还有人录像。

直到围观者录下的视频,在微博上被大V转发,受到热议,引起主流媒体关注,才促使警方介入。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前几年一名少年落水,围观群众就看着,无人施救。

当时桥上、堤上有几十人,但他们就对落水的少年指指点点,就看着、就拍照,没人愿意救助。

直到有一名英勇的工友,带着他的三名朋友赶来救助。因救援人员少,救援过程十分艰难。期间少年的头已渐渐向下沉去,四名救助者感到很无助。与此同时,围观市民也越聚越多,但仍然没有围观市民上前帮忙。

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冷漠?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我想说的是一个冷酷的事实——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可能也很难伸出援手。这可能不是因为人的冷酷、无情,而是“旁观者效应”在作祟。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如果有其他旁观者在场,个体的救助行为易被抑制。且旁观的人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越小。

也就是说当你遇到危险、需要救助时,如果只有一个人看到,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帮你;如果这时有许多人看到,反而可能没人会出手帮你。

心理学家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始于1964年,在纽约发生的一件骇人听闻的谋杀案:

一名28岁的女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不认识的男性刺死。整个杀人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名女子不断大声呼救,这期间约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看见或听见她被刺伤,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甚至没有人报警。

直到她被彻底杀死,才有一个人意识到,报了警。而警察在报警后2分钟内就到了现场。也就是说,这名女子的死亡,完全是可以被阻止的。

这一事件震惊了各界,比起杀人犯的凶残,旁观者的冷漠更让人心惊。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案件的分析、严密的学术实验,心理学家发现:阻碍人们提供援助的根本原因,是其他目击者的存在。

为什么有其他人在,人们就不愿意提供帮助了呢?

1. 社会比较

我们在行动时,往往会将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评估,以防出现尴尬、不恰当的行为。如果准备行动时,发现其他人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没有明确的参考行为时,个体则倾向于暂不行动,等待参考标准的出现。而在有人求助时,“参考标准”没有出现,人们也倾向于不轻举妄动。

2. 从众

人们不仅是会根据他人的看法、行为,来评估行为,也会直接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行为,往往让人感到安全。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情况越是紧急,个体越是倾向于和群体保持一致。如果大家都不出手救助,那么个体一般也会遵从。

3. 责任扩散

当有许多人共同在场时,人们不清楚到底该由谁采取行动,帮助他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减轻了。同时,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感、内疚感也减轻了。因而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等待其他旁观者去救助的情形。

4. 个人特点

当然,在多数场合中,还是会有英雄挺身而出。因为“旁观者效应的出现”也与旁观者个人特点有关。比如在女性受害案件中,重度饮酒、有性别歧视观念的男性,更容易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所以,如果你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救援,为了防止旁观者效应的发生,你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 首先,大声地表明现在情况非常紧急。
  • 然后,选定一个特定的人求助,并和他(或她)保持目光交流,让他明白他是那个责任人。
  • 最后,一定要明确的告诉这个人,你需要他(或她)做什么,比如,“请立刻报警”、“请带我离开”、“请保护我免受伤害”等。

请将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人,在危急时刻或许能够拯救一条生命。

你觉得今天介绍的心理学效应怎么样? (单选)
0
0%
很实用,记下了
0
0%
很新奇,第一次听说
0
0%
其他,留言告诉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旁观者效应
不可不知的十大职场心理学定律
如何见招拆招“见死不救”?
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
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6个心理定律
《人性实验》| 徐学勤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