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我可以再看10分钟吗?当孩子提条件时,你的回答会影响他一生

最近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吐槽,莫名戳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

明明跟娃说好了,看完一集动画片就休息,娃却一集接一集地继续看,最后逼得父母失控发火后,孩子才肯罢休!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父母都亲身经历过。

有时面对孩子“得寸进尺”的行为,有些父母招架不住,直接“缴械投降” ,任由孩子我行我素。

有的父母,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制干预孩子的行为。

当“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父母下面的两种回应方式,伤孩子最深。

01

第一种:直接夺走手机,说不行

直接简单粗暴地夺走手机,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要知道,父母强制禁止孩子玩手机,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禁果效应”。

简单说就是:越禁止,越好奇;越得不到,越想要。

另一方面,孩子容易对父母产生厌烦和怨恨心理,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看过一个新闻,北京地铁站里,一个13岁男孩,因手机被妈妈强制抢走后。

男孩接下来一系列的举动,看得人目瞪口呆。

只见他将妈妈死死地按在墙角,掐住脖子,用脚狠踹……

视频画面,隔着屏幕都让人感觉到格外紧张。

《全脑教养法》一书中说:

“当父母用权威让孩子服从时,会触发孩子的下层大脑,愤怒和不公平的感觉,就会充斥在孩子的大脑中。”

父母看似抢走的是手机,却唤醒了孩子心里愤怒的野兽!

科学研究发现:

孩子在沉迷手机时,大脑会持续分泌多巴胺。让孩子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的“上瘾”状态。

这种状态一旦被迫中断,大脑本能地感受到危险,会快速启动杏仁核“战斗或逃跑反应”。

杏仁核是大脑探测威胁的雷达,一旦接收到信号发现有威胁,就有所感受,接着作出选择。它可以在瞬间控制大脑其他区域,尤其是前额皮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杏仁核劫持”。

此时的大脑,理智已“离线”,杏仁核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当父母动手抢夺孩子手机时,孩子往往表现出超出寻常的抗拒,就是大脑的杏仁核在“作怪”。

当一个孩子出现杏仁核被劫持,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只会想着困扰自己的事情,记忆也会出现混乱。

02

第二种:父母直接妥协同意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

孩子很擅长察言观色。有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哭闹,只是在一步步试探父母的底线。

在孩子的一番哭闹不止,撒泼打滚地软磨硬泡下,几个回合下来,一些父母的心理防线被攻破,最终无奈妥协。

父母轻易被孩子“拿捏”,会为后续的教育,埋下很多隐患。

孩子“再看10分钟”这件事,看似小事一桩,却折射出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不少孩子尝到甜头后就会明白:只要自己哭闹,父母就会妥协,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得到满足。

当孩子一次次被打破规则,父母的威信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孩子的行为很难再起到震慑的效果。

正如《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警示的那样:“如果孩子在试探界限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明确的态度,或者一再后退,孩子就会不断越界。”

这也反映出为什么当下的很多孩子,沉迷于“垃圾快乐”,无心学业。

父母的心软,对于自控力和心智都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消极方面的影响深远。

《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中显示:长期沉迷手机的孩子中,有81%都对学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感官灵敏度下降,变得迟钝,记忆力、思考能力都明显要差一点。注意力也变得不集中。

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一项研究显示:

每天看电子屏幕超过2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7个小时的儿童的大脑皮层,则显著的出现变薄的现象。

这是一个扎心的事实。沉迷垃圾快乐,会造成孩子的脑损伤,让孩子变“笨”。

03

当孩子提条件时,你的回应方式,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控力。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正向引导,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面对孩子提条件时,智慧的父母可以做好这3点:

01

拒绝孩子条件时,用“可以”代替“不行”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频繁拒绝孩子,用说不的方式,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推到了门外,会委曲甚至愤怒。”

面对孩子提条件,得到的回应总是:“不可以”、“不行”这些否定的词汇时,会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回策略,拒绝孩子的条件。

孩子吵着吃零食,回应:“可以,先把饭吃了再说。”

孩子吵着买玩具,回应:“可以,但你最近买玩具的频率太高,等过一个月再说。”

孩子吵着看电视,回应:可以,写完作业以后检查没问题,可以看半个小时。

当孩子听见父母的“可以”时,会感觉自己的需求被看见,心里的不满,也会减少很多。

孩子提要求时,不直接回绝,给孩子一个期盼,孩子会因为得到父母的尊重,感到愉快,亲子间的对抗冲突也会减少。

02

及时立规矩,切实履行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手机的使用规则。不因孩子撒娇、哭闹就轻易妥协。

这份使用规则,要尽可能清晰、具体、奖惩得当。

例如,明确规定好: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每次使用的时间限制如何,观看手机的内容需要父母确认等。

制定规则,不能家长“一言堂”,需要孩子一起参与制定。

这样,在履行规则的过程中,能提升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刚开始,孩子肯定还是会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先表示共情理解:

“动画片太好看了,宝宝还想再看一集,我很理解,但是我们的规矩,已经定好了,就要遵守,是不是?”

当父母坚定,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不能打破规则,自然会牢牢遵守。

每当孩子履行规定时,父母要及时针对具体的事情,给予语言肯定和夸奖,不断帮助孩子强化正向行为。

03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托尔斯泰曾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有些家长,自己一边给孩子立规矩,自己却在破坏规矩。

如果家长漠视规则,孩子也会轻视规矩,认为不遵守也没什么,规则就形同虚设。家长的话语,在孩子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制定规则后,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多参与一些有趣的户外娱乐活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兴趣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驱型成长樊登读书
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止,智慧的家长这样做
别伤害孩子的情绪脑:这样管教,孩子才有安全感!
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提高孩子情绪控制力,要多培养“加法思维”
致焦虑的父母:如何培养出内驱力强的自律型孩子
“10岁后,我的孩子一夜叛逆了”:青春期也分三阶段,读懂这些能轻松很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