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几个特征

 唯物辩证法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今博文侧重析联系。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叫联系。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其表现:首先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是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再次是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其基础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这里需少须详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为辩证法的第一原则,就是把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因此,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一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指在人类产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另一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指人们根据自在联系,通过中间介质,即实践,改变或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联系,为人类实践的产物。联系的客观性,一方面是人们摆脱不了受事物客观规律的限制和制约,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否则将受到惩罚。但另一方面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虽然不能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并不是说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因为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与人们改变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并不矛盾。璧如,“水往低处流”, 说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但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人可以利用条件,筑坝蓄水,让水往高处流,最典型的人们用水泵从低处向高处抽水蓄水再自流。再如,反季蔬菜种植技术是人们通过依靠大棚、温室等硬件设施等条件,确保本来在春夏才种植生产的蔬菜,在冬天种植生产,来提高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当人们提供了蔬菜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后,它们就仍然按照自在事物的规律去生长,人们只是改变了这些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 而并没有改变它们固有的联系和规律的本身,只是改变蔬菜严寒季节不能生长的具体形式。这样的人为联系依然是客观的。还有我国青藏铁路的修建,结束了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加强内陆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尽管人为联系呈现着“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纵向或横向的外部相互联系;三是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里需说明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的整体。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如从各个角度看,每一个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从内部构成因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联系的;从事物发展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而从总体看,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也体现着普遍性。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不存在不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的事物,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这不等于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事物是否与另一事物有联系,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体的。不能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它们之间应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古人云:“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联系的情况。如果两个事物没有条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不能说它们之间有联系。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所以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在事物的众多联系中,大致有有五对主要联系:一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而发生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的联系。二为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必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它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可能、难以确定的趋势,它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三为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四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唇亡齿寒“这句成语。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既指出了唇与齿之间的内部联系,又表明了唇齿与气温之间的外部联系。五为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主要联系是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次要联系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言能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侧重在后者,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说的是“人和”与战争胜负是主要联系,“天时”“地利”与战争胜负的联系是次要联系。

第四,联系具有系统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处于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把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同其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系统。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整体性。这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系统由要素组成,但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整体功能存在于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并非各要素功能的机械相加。系统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总体目标的最优化方向发展。其次是结构有序性。系统是有结构、有层次的。结构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秩序结合的方式。层次性是各要素在结构排列上的等级性。例如学校这一系统按照人员组成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而教师这一层次按照年龄又可以分为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等三个层次,如此以来,可以层层划分,各层次的要素也自成系统。而各层次互相具有不同的功能,高层次以低层次为基础,又支配和影响低层次。再次是开放性。开放性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关系。不仅系统与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整体功能,而且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必须同环境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以满足自身平衡和发展的需要。系统能够在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从无序到有序,具有自组织能力。
为此,根据事物联系的系统性,不仅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且同时,实行层次管理,使各层次职责分明,充分发挥各层次的功能,优化结构,使各部门实现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整体效益。

第五,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这种统一联系,通过事物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转化等形式具体地表现出来。为此,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联系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具体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任意的虚构和抽象。人们若不认识或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受到客观联系的奴役、摆布、捉弄和惩罚。具体的,不是抽象出来的,而且随着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是无条件的,但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生存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換句话说事物的具体联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离开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将不复存在,事物也就不会发生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比如: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生物才能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所以,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一事物同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另外,不能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是不可改变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或者创造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或创造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例如,人们发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而且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的中介。但是,它的发射成功,就必须严格按照宏观事物固有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如果忽视了事物的固有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卫星不可能成功发射,这种新的具体联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总之,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意义。任何事物的联系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既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案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普遍性
一轮《生活与哲学》丨考点十五 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材解读与拓展)-2022年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拓展(统编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