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看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与境界
老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老子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
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里根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人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连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
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导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面。比如要处理好人际交往,有许多诀窍教你,我们来看一些内容:
1.人际交往中目光要善良。于是有人就设计这样的练习,比如每天让你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目光,把自己的目光练习得善良起来。
2.关系平衡无近疏。比如同办公室有好几个人,在交往中要尽量保持平衡,不要对一些人特别亲近,对一些人特别疏远。
3.嘴上便宜占不得。有人喜欢开别人的玩笑,但是绝对不肯最后自己吃亏;有的人喜欢争辩,但是绝对不肯服输,有理无理最后都要自己占个上风。
4.同事的隐私不打听。如果喜欢打听,那么即使本来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同事也会讨厌你,就会处处提防着你。
5.不够时尚,宁愿简朴。你的穿着没有条件赶时尚,那就简朴一些吧!
6.把还没有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再考虑考虑”等等。
7.说话的时候常用“我们”开头。
8.经常保持笑容,使人家有好感。
比如笑,要微笑得让同伴心情舒畅,就好像和善、亲和写在自己的脸上。比如要你多说“请”字。有人说,这个词将尊重和友善融为一体,这是一把为你开通条条大路的钥匙,它的魔力甚至超过那句出名的“芝麻、开门”。没错,这些做法当然在处理人际交往中是有益的,确实也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那么如果我们请老子来评说,或者我们自己稍微往深里想一想,我们发现这仅是“末”而不是“本”。老子或许会莞而一笑,说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达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那种境界,或许只是一种表层的东西罢了。细细想想也是,有的人见了人总是面带三分笑,但是相处的时间长了,人们给他的评语是“笑面虎”。有的人表面上是善良得很,样子善良,目光善良,言语善良,但是全是伪装出来的,最后人们的评价是“披着羊皮的狼”。再比如大家可能碰到的马路上的伪劣产品的推销员或骗子,一个个笑容满面,善良兮兮的,亲热地叫着先生、小姐,大爷、大娘,结果狠狠宰你一刀没商量。这些就是属于“另类”的了。所以人际关系它有个表层的技巧问题,更有个深层的境界问题。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和善的目光、善良的言语、慈祥的微笑,等等,只有当它们是真实地流露、自然显示出来的时候,这才是有魅力的。它们不应当是贴上去的,而是自身生发出来的。你对着镜子再练习和善的目光,你和人握手再亲热,你老是对着别人保持笑容,但是如果是装出来的,那是“作秀”,“作秀”不是真秀。因此,要真正使得自己有人际交往的魅力、技巧,获得成功,那首先要从人自身的内里生发出来。因此首先你要学会做个真正的人!中国人厉害啊,你学手艺,高明的师傅对你说:学手艺先学做人!你学唱歌舞蹈,优秀的老师对你说,学艺先学做人!你读硕士博士,优秀的导师对你说:求学先学做人!为什么各行各业他们异口同声教导,先学做人?因为这是本,是根本,首先要务本,而手艺、艺术、学问相对来说是“末”,不能舍本求末,否则在这条路上你走不了,走不远,走不成功。那师傅、老师不是白教了吗?
其次,人际交往中,要紧的也是人的品格、道德、素养、境界等等,这些是深在的“根”。如果没有根,没有来自深层的驱动力,就没有恒久的魅力、鲜活的生命力,就没有真花的色泽与馨香,那些花就都跟纸扎的一样了。根正了,那么枝叶就繁茂,有了这个根本,自然也就生发出美好的人际关系来了,技巧这一个东西一指点就通了。
是的,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导你,要学做人,而且还要努力去做一个“善为道”的人。老子又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就是“善为道”的那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情况。我们也许达不到这种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去修养,那么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就既有很好的技巧,又超越这一层面,自由地成功地进行交际了。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智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智慧也还有个境界问题,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够这样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我们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苏东坡说的。他就是从“大巧若拙”中再生出来的。他读书很厉害,很善于体会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这就是老子那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大巧要若拙,大辩要若讷,大智慧要“若愚”,这种思维、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人,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无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罗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此以后,他就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们还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苏格拉底这种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了吗?确实,“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时历史真是很好的教科书,我们来想一想,曹操手下的杨修是多聪明的一个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惨。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他还没有修炼到这个境界。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终于下了要除掉他的决心。你想,跟曹操这个妒忌心特别厉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我们来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厉害啊,最后成为霸主。可是,他开始上台时没有像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那样,上任先来放三把火,不要说三把,他一把火也没有。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他的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啦,有一次在边上侍侯,终于忍不住了,要规劝楚庄王。他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大家知道,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来历。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又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来有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我们可以进行丰富的联想,老子是楚国人啊,莫非楚国的国君楚庄王和老子的智慧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你看楚庄王做事怎么这样像老子所主张的那样啊。我们也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分析一番。
一是,楚庄王颇像老子说的“大巧若拙”。明明是个治国的高明国君,但是他不表现出来,显得很不能干、很不会执政,急坏了他的臣子。但是他一切都弄明白了后,所采取的行动就击中要害。他改革内政,除旧布新,惩罚坏人,启用人才,还兴修水利。他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天下。他果然飞了起来,而且飞得那么高,飞到春秋霸主的高度。他果然一鸣惊人,而且响当当地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
二是,他真像老子所说的,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乐很少奏出声音来。他三年不声不响,却全在那里默察静观,考察调查,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官吏、民心,还有整个天下的形势与自己的路线,然后就能一锤定音。这就是老子说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言不辩”、“大辩若讷”的境界了。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有关人生、人际交往,老子还指出这样的境界:“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第一,我们先说“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是说,最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我们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解读。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东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时的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们也称他为宰相。一天家乡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张英一看,原来是老家的邻居叶家想要侵占张家宅子边上的地皮筑墙,两家争地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真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给家里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这样子,也深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为谢。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就是“宰相府”的张氏宅,一边就是邻居叶氏宅。
不简单的是张英家出了两个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俗称“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其他孩子,如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都很有出息。这就引起我们的兴趣来解读:张家为什么能退让三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父子能相继为宰相?为什么在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下,一个人可以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那么他们就像老子说的能够“处下”、“不争”、“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层看,他们大约就在努力学习、实践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境界了。
一是,张英做到宰相,当然是“大成”、“大盈”。他儿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儿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这不太招人耳目了吗?我们不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吗?所以他们更要注意“若缺”、“若冲”了,与其被动地招来损失与灾祸,倒不如自己先来个有所“缺”,有所“冲”(虚空)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一定要跟邻居争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大不利了,消息传出去,名誉损失就划不来了。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三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降级,雍正开头不同意,说:“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公正选拔人才。”张廷玉接着说了一番很得体、很让人感动的话:“天下人才众多,三年才轮到一次殿试,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了这个位子,那就挤塞了天下寒士进阶之位了,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动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儿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为“大成若缺”,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弊”;正因为是“大盈若冲”,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穷”。这种交际的理念、技巧、境界传递了下去,坚持了下来,张家不就是在“若缺”、“若冲”中获得了家族生命的张力,动力了吗?所以这个家族会这么兴旺,又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张英先后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的总裁,还著有《周易衷论》等。张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贡献,《明史》就在他任总裁时完成的,还著作《传经堂集》。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国的传统典籍,他们的交际的智慧与境界又和这些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再说“上善若水”的境界。
下面我们要转换一下,讲老子的另一个智慧,也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讲过人际交往的一条智慧就是要“善”,那么“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老子说是“上善若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为水就像“道”那样。老子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高级的善,就是最高层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这里其实包括行为和结局,包括原因和结果,你有最高级的行动,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行动,那么你也就会获得由这种行为带来的相应的最高级的成功,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不与万物去争利,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它养活人、动物、庄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动物、庄稼收取什么好处?没有啊!那么,老子说的水“处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就是人人还瞧不起它,以为水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潮湿的地方,人人不都说“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吗?老子把水当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实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像水那样,那么你就会像水一样滋润别人,有利于他们,又不和别人争名争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圆的容器中就圆;你方我也方,你圆我也圆。这就是得道,得人际交往的大道了。当然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际境界了。
如果把这一理念细化了,那么老子又说了“水德”的七种情况,可以用来解读那些“上善”之人的。这“七善”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点了一下,现在再往深里说说。
一是,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我们演绎一下,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与其它的相争,别的尽争高处,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你看那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三是,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为你是大树我多给你一点,你是小草就少给你一点,不因为你是可爱的熊猫多给你一点,你是一条凶恶的豺狼就不给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给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这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四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在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说话,这就要像水一样,有堵有止,有开有流,该怎么样子,就怎么样子,有信用。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静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五是,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处理得滋滋润润。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人际交往也可以这样来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六是,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最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七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行止有时。大家看啊,水不动时就像一面镜子,那么它会把春花、夏云、秋月、冬雪,四季的变化都默默地收在它的镜子里。水在流动时,那么无论在哪个时间,它都会随顺天时而变化。比如冬天寒冷了就随时而变化结冰吧;到春天暖和了就融化吧,流淌吧,带着那一片片飘来的桃花,流啊流,多诗意啊。又比如水前进中,遇到小凹就填满它,再向前流;遇到有阻止的障碍物就绕过去,遇到断崖就飞瀑下去,遇到峡谷就穿过去,如此等等,这不就是水能“动善时”吗?
《庄子天下篇》中就这样评说道家之学:“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司马迁评论道家之学是:“与时迁徙,应物变化。”人在交际中,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也这样,那不是太妙了吗?
我们再往深里思考,“上善若水”,那么天下的水太多了,若水是像哪种水啊?是绵绵的雨水,还是深沉的井水?是河中的流水,还是溪中的溪流?因为它们也给人们带来利益,也有它的道道在,老子就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老子说:知道自己是雄健的,但甘于处于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溪涧,那么原来有的德性就不会离散。当然“若水”,更可以是长江之水,是黄河之水,是太湖之水。但是,这些水,是不是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呢?我想,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状态的水,也许不是这些,他心中于水的意象最钟情、最向往、最审美、最欣赏的也许就是大海、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有大海在,那些水就显得等而下之了。
老子在第66章中这样说道,又不仅是说,而且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的“江海”,我想主要偏在“海”上。这里还有“百谷王”的“王”字。这大海不就是老子的最高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意象吗?江、河它们都能处于下方,不仅是能处于下方,而且是善于处在下方的下方。这怎么讲?你看,比如长江、黄河,它们处于下方,所以吸纳百川。但是他们只是百川灌河啊,而大海又处于长江、黄河之下,处在所有的河流之下,所以长江趋归大海,黄河趋归大海,所以才会万川归海呀!一个是“百川灌河”,一个是“万川归海”;一个是处下,一个是处于下方之下方;一个是“善”,一个不言而喻,就是“上善”了。“上善”之大海最善于广泛地吸纳,不拒绝地吸纳,不选择地吸纳,不间断地吸纳,一句话这就是善于处下,善于吸纳!一个最关键的字是“善”,最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上善”!
老子的思想庄子领会得最深了,老子关于海只说了一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敏感的心灵完全与老子心心相印,他就发挥了老子的理念,写出了一则美妙的散文,在《庄子秋水》“百川灌河”的一段中,有着很深很美的哲理。为了方便,我简略地用白话讲一下:
秋天来了,涨水了,许许多多河流的水都流到黄河里来了,于是黄河之水浩浩荡荡。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自己太美了,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儿了。等到黄河之水流到大海时,发现自己的水根本不能和无穷尽的大海来比,于是“望洋兴叹”,既感叹又惭愧。这时北海的海神若,说出一番话:井中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海,因为它受到它所居住的空间局限;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它所生存的时间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和它谈论道,因为它受到它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海神若又说:我大海从来不自夸自耀,因为大海在天地之间,那就像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那样。就算是所有的大海加在一起,在天下也不过是几个小小的蚂蚁穴那样。再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天下,也不过就像一粒米和一个大仓库相比吧。
这番话也真叫发人深省啊!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心目中的大海是何等地美妙!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之意象,因为它象征着道。
一个人站在大海的面前,自己会觉得它是那么地大,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辽阔瑰丽、磅礴大气。这时候就是没有人来考问你,你自己反过来也会觉得站在大海面前的自己是那么地渺小、狭窄、浅陋。这时候你会明白,你不用和它争了,你是争不过它的,你是战胜不了它的!大家想啊,大海主动和你争了吗?没有啊!但是它让对手不战而败,自己是不战而胜!这就是“道”、“道”的魅力、“道”的力量!如果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道,像大海那样,这不就是高境界吗?
大海它处下,而且处在最下,这是道的象征之一!
大海无为,但是无不为,这是道的象征之二!
大海又“为而不争”,这是道的象征之三!
大海是“不争而善胜”,这是道的象征之四!
大海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是道的象征之五!
大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道的象征之六!
大海深不可测,玄妙奥秘,这是道的象征之七!
这里海阔天高,这里聚合着能量、力量、度量,这里“上善若水”!让我们现代人在人生之路途中时常想想大海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
上善若水,水有七善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3-3)既知人又知己
交际: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处世之道〗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