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重整·中医入门
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同其它任何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样,就是既要重视提高,又要重视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既要强调现代化,更要强调继承,有继承才能更好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继承,那就只剩空话。
在中医断代,面临失传之际,为了中医的继承,为了让初学中医者,或正准备自学中医者,少走一些弯路,我想提供本人学习中医的一些经历,为后学者参考,或可借鉴或能鼓励,厚颜之曰:“中医入门捷径”。凡有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医师简介》本人师承养父(已故,省,县名老中医吴致和)幼习歧黄,悬壶三十余年。亦曾读些古典医籍。古云:“善莫大于救人”。故先后授徒二十余名,以广救人之术,的确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一些贡献,对多种疑难杂症,确实研治在案。医道之起沉疴救危重,虽为医者之功,亦为医者之职责,诚以此与同道共勉。虽然绩业小成,且艺不辱师门,年亦五旬过半,本该得过且过,怎奈我华夏医学,面临葬送!医学存废之争,如锥如刺,触及灵魂!国外“强盗”一面强调中医中药的“不科学”,另一面是对中医中药采纳的渴求!国内一群长者与民众在奋勇博弈,一小撮口头“科学家”却干着“强盗”们想干而干不了的勾当…… 求大同,探求医学真理.存小异,放弃门户之争.救贫困患者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每一个医者之职责!振兴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医事业是每一个中医师和中国西医师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情势迫使中华民众团结一致,毅然决然的加入到刻不容缓的中医事业“救亡振兴”大义大举工作中来。我们用行动与中华民众抱成一团,以中华民族行为营造振兴祖国医学的天下大势!让中医学术思想重现辉煌,服务民生!
一,师承
——一养父,养父在民国时是随军“医官”,解放后为名中医,他举办中医班,亲自任教,为国家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的中医后继人才。先后荣获“名老中医荣誉称号”,与四川省(著书立说)科技奖等,文革时,每天背着“刘少奇”上下班,是遭了打倒技术权威。那时都快70岁了,但精神旺盛,走路很快,身小而声大,说话有点“声应重堂”的感觉。他说:内江市威远县是中医强县!
我六哥吴兰波在县里也是名医,一次,有位老者牵着孙女来看病,那孙女约五、六岁,满脸红色斑纹似锦,口吐鲜血,又兼咽喉肿痛,医治三四日无效。会诊于县联合诊所,有言肺热迫喉出血者,有言喉症出血者,有言血热入脉,宜大剂凉血清解者,更有言宜仲景三黄泻心汤,取釜底抽薪法以急止之,唯我六哥带笑不语,后被同道指责,才开口:“非要我说吗?说出时恐得罪大家,你们都错了。”此话一出,众人不欢而散,有人提示老者,你就让吴老师医吧,他医术高,只是我们要收回报!我六哥把药开了,催促老者赶紧抓药,若迟一二日就无救了。两天后复诊,病已好了大半……有某虚心者,向我六哥求教,六哥直言,此阳毒发斑,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我用《金匮》升麻别甲汤,此专病专方也,此证只有我八弟吴致和识得。但有何用,我八弟开一个木防己汤,别人说是石膏重了,不肯服用,开一个枝子豉汤,别人又嫌药少了,把药方也撕了!这经方派的日子难过。升麻别甲汤与升麻别甲汤去雄黄蜀椒歌括(二方合编,自创)赤斑咽痛毒为阳,见吐脓血证可祥。一指别甲麻二两,归草椒一半雄黄。面青身痛如被杖,减去椒黄阴毒方。木防己汤(陈修园歌括)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师承二外婆外婆是民国“川南国医函授班”学生。她针灸技术了得,虽经我养父等几位名中医多次举荐,终因是地主,解放后一直没有行医资格。由于针灸闻名乡里,“偷着”找她治病的人总是不绝于舍,群众关系好了,没人将她当地主看,还收了好几个干女,都是乡内外的,大多是已婚三,五年不孕,或被蛇咬,溺水等危急将死,被救过来之人。凡跌打扭伤,风湿关节,头痛,背痛,腰胀,腹痛,疝气,缩阴,小儿遗尿,老人溺频等等,或以针,或用灸,无不立竿见影。故扁鹊有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汤剂之所及也。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其实治疗不孕,多以命门,肾俞,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灸法为主,每次七壮,七次一疗程……多获奇效。
其证多见脉沉迟,舌淡白,或经闭,或滞后,或小漏,带下,少腹冷痛,或足冷至膝。灸后嘱其勿食生冷,少用冷水洗衣等保养之法既可。并可与温经汤内服。温经汤歌括(陈修园歌括)温经芎芍草归人,胶桂丹皮二两均。半夏半升麦倍用,姜萸三两对君陈。
再说毒蛇咬后,肢肿过半,人半昏迷,切莫敷药,堵塞伤口,必急以开水或酒精消毒伤口,以三棱针刺开被咬处,放出毒血为先。具体操作:医者用开水,以下手不烫为适,或药煎开水(指懂药者)一面浇洗其肿大肢体,一面双手将毒血压迫至伤口处,促使流出,(此时救命为先,莫怕伤了局部气血)随即可见肿势逐渐消退,患者神志亦复。总之,无论毒气大小,宜早一刻救治,则多一分生机,而后再议服药等法,那也是为清除余毒了。
二,学针灸
——从“阿是”穴开始我读了一年半初中,未满十五岁,碰上66年席卷全中国的“文化革命”。学校的老师都成了“臭老九”,经常无人上课。因休学回家,被安置在本县边远山区,镇办企业,白石厂“工作”。全厂有七,八十人,主要由炮工班,捶工班和搬运组组成。炮工在悬崖顶上打眼放炮,将岩层中一种叫石灰石的“白石”炸下山来。被炸药炸松后的石块互相卡在山上泥土中,炮工就爬上山崖,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用钢铁撬棍将它们撬下山来,再用二捶打成片石。我们捶工就坐在稻草编成的草垫上,将片石捶成二至四公分大的小石子。然后倒下山脚挨近公路旁边,由搬运工上车,运到威钢。听人说如果把练钢比成做豆腐,那么,白石就象是“胆水”。为了将白石都捶成二至四公分大小,我们捶工就必须用左手将片石按在地上,并随时不断的翻动着石块,以便让右手的小铁捶能时刻准确有效的捶击在石块的最佳平面位置上,这样速度非常快,而且两公分以下的废渣子又很少。一个熟练的捶工通常每天可以捶四,五吨石头。但捶工左手的食指,拇指与中指的指头就会被石块磨破,流血。我们用胶布粘上继续再捶。我们捶工再流血,再疼痛,再累都不怕,只怕不知什么时候悬崖上的石块会掉下来打死人。我先后亲眼看到过两个炮工从那十几米高的悬崖上摔下来,一个当场就摔死了,他叫李忠恕,死时不过三十岁。另一个摔成了脑震荡,他叫徐炳礼,曾任过公社党委书记。所以,我们白石厂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在“血盆”里抓饭吃。由于全厂露天劳作,凡白天,只要天上不落,无论阴晴,地面干湿,只需往地上垫一草垫,坐下来就开始捶石头。就这样日复一日,长期受到地蒸湿气(天阳之热力下蒸地阴之水液升腾而为湿气)的侵害,大多数职工都有轻重不等的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软胀,酸麻的病症。面对于此,我去了外婆家。这是我第一次用心观看外婆给病人施灸,是从头顶中央开始取穴的,叫百会穴,距后发际上七寸,于两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处,为督脉阳经之要穴,有通百脉,助阳气等扶正祛邪的功能,能疗外感,治头痛,眩昏,耳鸣,脱肛,癫痫等…… 继而外婆用手试按患者的痛处,并问,是这里痛吗?答:“阿,是。”外婆说,这就是“阿是”穴的来历,灸了就有效,痛有定处,寒邪凝滞,中医治法叫“寒者温之”。针灸能直达病所,比吃药快,自古就有一针,二火,三汤药的说法。我刚才用艾绒搓捏成米粒大的圆柱,放在穴位上,每烧一艾炷,叫一壮,烧多少壮,则需按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少则一至数壮,多则几十壮。这直接炙又分为瘢痕灸与无瘢痕灸……又有间接灸,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总之都视病情所需而定。
其实针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解放前,有个民间走方医,学了一些经络穴位,长于用灸,曾用“小儿灯火十三灸”救下了几条刚溺死的人命,后来人们送他“万病一火”的外号...... 我回到厂后,怀着“万病一火”的本事,将外婆送给我的一小瓶艾绒药,学着右手拇,食指搓捏之法,全部都用在了一批批“患者”的“阿是”穴上,由于见效快,还引来了附近小煤厂的“工人”,虽然没收钱,第一次体验了那种被别人认同,当医生的感觉。在实践中领会了“万病一火”与“阿是”穴的作用。再次去外婆家时,对我的要求提高了:你想要超过万病一火吗?要学,必须先背经络穴位歌诀,如:足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肿脚膝酸,伤寒羸瘦损,气鼓及诸般。从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回阳九针歌,穴位的禁忌开始吧,一面背,一面看书,把这些背熟了,书也看得进了门,指法,取穴等功夫也具备了。就这样,我借来了外婆得几本书,一本:袖珍针灸便览,另外就是“川南国医函授班”中医全套,共九本,每本几十页。又买来一合毫针,一根三棱针,一根梅花针。(又名小儿针,与皮肤针)先从自己身上开始针刺试验,背着针灸歌括...... 自创进针歌经络顺逆取穴定,左手“爪切”十字纹,右手持针“月园缺”,神定气闲缓进针,进针八分可留意,行针得气最通神,酸麻胀痛握分寸,捻转毫针病自轻。自创俞穴歌肺俞三椎一寸五,大抒一椎必五处,九肝十胆脾胃焦,命门两侧肾俞数。 ................ 伤寒热入血室等病,非汤药所能愈,仲景早有明示,又肌肉,血脉,经络,风寒,湿邪,肢体疾患,或闪挫跌打等病,尤宜针灸之法,故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翻开“川南国医函授班”基础学第一页,赫然醒目十个大字:“救病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落款是班主任屈龙飞题。往下页一段,我终生难忘。(是它鼓励我学医的)古云:十年能学成一举人,十年而不能学成就一医师,此语确实妨害医学进步已极,历代以来,受此语愚弄而不敢学医者,不知几十万万,未得此几十万万医师之调治,而误死忘之病人,更不知有几千万万,自反观二十年来,国内因病之死亡率,若交与悲观家,便以呜呼搓乎,一派语言,尽量形容,均描写不尽。岂不知谚有云,用药如用兵,治病似作战,其作战虽极危之事,若得善法,亦可转危为安,医,假以科学方法,将书弄成系统,例如学算术,先公式而后演算,则可在短时期内,触类旁通。融衍已成...... 将险病者治成健康之身体,又何难之有?全书又以问答方式,如:问:有何证据说明医生的诊断没有错?答:如见病人呕吐,我们说是胃病,不会说是膀胱病。见小便不通,我们说是膀胱病,不会说是胃病。看后令人忍笑不禁的同时,又拉近了我对中医理解的距离。那本绘图外科学上,问:敷药肿不消是何原理?答:敷药肿不消,其理有二,一是病重药轻,二是药用反了。(指违背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用药法则)还有病理学,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妇科学,眼科学等等。全都简明而幽默,令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医学原理。当然这些书与七几年的全国高等或中等医药院校教材相比,何止浅了十倍!那全套九本加起来,比一本内科学都少的多。但就是这些浅显明白的道理,使我学会了中医。我认为那才是中医入门与普及的好书。
三,学内科
——要以方明证 1967年,我十六岁,又被下放到附近农村当知青,离回镇只有两三公里,每逢赶集,我都要回家住一晚,甚至有时干脆读走学,那时养父虽然已70岁了,但为了带实习生,只得半休,每天上午都要去医院上班,经常是午后两点过才回家吃饭,有时走到半道上又被病人赶上,就跟着一起回家,继续处方,其实午后在家也不得闲,就算病人不来找,那些实习生们,民间的徒弟还有原来办班的已经临床多年的老师,院长们也是经常不断的来问这问那,有时病倒在床,但只要是病人来了,他侧转身来也要给别人看病,当然是叫我代替摸脉与看舌苔,再由他说开什么方,逼着我背了400多个汤头才基本适应了...... 养父最爱对我强调的一句话,时方歌括背完了,要看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背完了要慢慢学,还有那些条文......莫望着我给你讲,不懂的可以问。方剂(汤头歌括)必须死背,背熟!而药性可以不背,或者少背,你把药物书翻开看,白芍的功能是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一你在用芍药甘草汤的时候,不是在柔肝止痛吗?你在用四物汤之时,不是在养血敛阴吗?你在用羚羊钩藤汤时,就成了平肝抑阳。你用桂枝汤,它又成了调和营卫,而药物学又没说,所有药物学在论药性之时,都是以方剂使用的效果来说的,所以你可以站在方剂的角度,去理解药性,一旦掌握了方剂,就基本掌握药性了,还有白芍的药量,书上一至六钱,怎么用?我们又只能站在方剂的角度看看,如桂枝汤: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知道在用于表证之时,它与桂枝生姜用量相同,那么在用其他药物治疗表证时,也应考虑药量不宜过重,太重入里的道理,再看小健中汤白芍的用量:小健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痨腹冷服之瘥,或感风寒不能表,阳虚体痛黄芪和。另有一歌括的头两句是,健中汤既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你看这解表的桂枝汤,加倍用了白芍的用量,以饴糖为引,所治之病完全变了,这才是真正的药性!还有石膏的用量,木防己汤中那句,“膏枚两个如鸡子”。两个鸡蛋大的石膏,就有四五两重(那时一斤等于十六两)白虎汤中的石膏会少于这分量吗?清代王清任用黄芪就是四两,石膏质重,为何反而不敢象黄芪那样用呢?现代药物学作怪!毫无根据的药量,还拿来考学生?那王清任的几个逐淤汤不错,你一个也不能少背,他对气血理论和淤血理解得透,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以人体“气”的重要作用,创立了补阳还五汤。他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治疗半身不遂,历代诸家各自立论不同。或主风,主火,主痰,主气虚感受风邪等,王氏认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的新见地,故于活血祛瘀药中重用补气药黄芪数两,以“气为血帅”,气行则通行之理发挥特效。又根据瘀不去,新难生而大胆创制祛瘀生新治法,如通窍活血汤之治心胸疾病,膈下逐瘀汤治疗肝区疾病(现在多用治疗肝硬化等,)少腹逐瘀汤治疗小腹疾病(多用于妇科盆腔内肿瘤)身痛逐瘀汤用于全身跌打扭伤,气血痹阻之病。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当归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芍草饶,柴胡芎桔牛膝等,血下化行不作痨。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台乌赤芍玄胡甘,芎归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芎炮姜,玄胡灵脂芍茴香,蒲黄肉桂归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用桃红,当归灵脂与川芎,香附羌活兼甘草,秦艽牛膝没地龙。
四,授徒与学医经验之谈(应就近找一位能解难的老师)
1.边背边看书
2.背诵宜早晨
3.勤学必多问
4.孤独不待人
5.低头行路慢
6.客来莫自寻
7.闲谈宜午后
8.三年抵十春
解释如下:从第一天就进入背诵状态,先记忆,后消化,由老师预先归纳出来,大约一年后基本背完,或以教材为范围,兼学时方等书。在背诵的同时看书,歌诀中不懂的,随着也懂了,书上不懂的,如方剂,证型,舌,脉,辩证等,又与所背知识相应,相辅相成。凡新背一段,必不顺口,应从午后或晚上开始,以免耽搁珍贵的大清早,而早上刚起床就得背熟原来的歌括,再去待人接物。几天不提问,是偷懒?自学能力太强?老师未引导?其它原因?看见闲耍人来,找个借口走开,宁可孤独,少添杂念,小说,电视是决不能看。(现在特别包括上网)行路减慢是因为胸中所学自然涌现,故低头思索或背诵。家中来了亲友,客人,以必要礼节寒宣后,莫主动寻求聊天。午后精力多不集中,或闲谈,或午休,或散步,或随意翻阅。随着进程,若以教材为准的话,两年内已完全入门,包括中医许多需要理解的,及理解记忆的内容,各种基础在内。象这样学,第三年可在指导下学习临床,而后就可以出师了,包括能接受有关考试,因为在归纳时,已经采取了标准,深造便是自己的事了。建议初学者,精准归纳后将其死记,日久才能活用,虽然临床症状不一定与书相合,但你也必须要有许多质的东西作为坚实的基础,才能成竹在胸,不然哪怕你悟性高上了天,也只能似事而非,更别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以上的东西,是我多少年的心血?既是我走过了的路径,也是用其教了二十多个徒弟的,其中以此考了全县第一名的也有,这网上内行不少,若与教材不精准,不相合,我不敢说这话。说句中医肺腑之言,这中医若真断了,那老百姓咋办?那中医的仁术,悬壶济世不白讲了几千年吗?如果说我继续的在本地教徒弟,那能教几个?有何用?所以我选择了用网络,我不会上网,特意把我的女儿,从成都叫会来帮我,如果真有人正在学中医的话,请珍惜。若不是中医成了现在这样,我也舍不得将经验拿出来,唉,何况你哪里了解。
五,议论中医前辈
《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是原来河北省盐山县已故中医张锡纯(1860至1933)所著。于一九一八至1934年陆续分期刊行,共七期,七册,三十卷,约八十万字。1957年5月第一版。74年第二版时,买到了这合订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原著中论人身之生理,哲学与医学之关系以及静坐练功等内容,被“新医”们大量删掉。力挺中医骨干之一的张锡纯,与清末时期,唐容川,王清任等试图靠着书立说,勾通中西,分别为中医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全书目录分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大部分,注重实践,其观点均站在临床角度阐发。如716页,4,脑充血兼腿痿弱天津崔××,年三十八岁,得脑充血兼腿痿弱证。病因出门采买木料,数日始归,劳心劳力过度,遂得斯证。证候其初常常头疼,时或眩晕,心中发热,饮食停滞,大便燥结,延医治疗无效。一日早起下床,觉痿弱无力,痿坐于地,人扶起坐床沿休息移时,自扶杖起立,犹可徐步,然时恐颠仆。其脉左部弦而甚硬,右部弦硬且长。诊断其左脉弦硬者,肝气挟火上升也。右脉弦硬且长者,胃气上逆更兼冲气上冲也。因其脏腑间之气化有升无降,是以血随气升充塞于脑部作疼作眩晕。其脑部充血过甚,或自微细血管溢血于外,或隔血管之壁,些些渗血于外,其所出之血,若着于司运动之神经,其重者可使肢体痿废,其轻者亦可使肢体软弱无力。若此证之忽然痿坐于地者是也。至其心中之发热,饮食之停滞,大便之燥结,亦皆其气化有升降之故,此宜平肝,清热,降胃,安冲,不使脏腑之气化过升,且导引其脑中过充之血使之下行,则诸证自愈矣。处方生赭石(一两轧细)怀牛膝(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生珍珠母(六钱捣碎)生石决明(六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当归(四钱)龙胆草(二钱)茵陈(钱半)甘草(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效果将药连服八剂,步履复常,病遂痊愈。百余年来,虽然中医界尽力与西沟通,但因中,西殊途,更兼早已成“西医在权,中医在野”之局势了。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只见80年版,全书共366页,分八卷,是专论血证的优秀之作,早已得到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普遍重视,适合已经临床几年的中医阅读,书中止血,消淤,宁血,补血四大法已被教材采纳。作者第一页,一,《血证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时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正在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际。当时,医学科学已成为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正如毛主席所说:“帝国主义......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一股崇洋媚外的逆流,他们高唱“全盘西化”,“中医是杀人的祸首”等等。一时,那些洋奴,买办,反动文人纷纷登台表演,祖国医坛乌烟瘴气。后来北洋军阀的教育总长汪大燮,索性下令取消中医,使这股逆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对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尤以活血化淤的几个逐淤方被大家推崇有加。但是,对中西结合的激进,产生了某些抑中合西,削足适履的做法,故中医界又称“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造成了至今被“废医论”据作“稻草”攻击中医的口实。医虽技艺,而深旨却难。西洋医学据形质之说,甚至敢于站在小小的细菌之上,蔑视我中华医学,而中医学者,(未真学会者)苦其经旨难明。得西之说,则大喜。于是竞相杨西而贬中。忘记了古圣垂示气化之理,实则先从洞明形质,但西医解剖形质,何曾窥探气化?故西医在我国虽然百年有余,能疗内科大证而被百姓传颂者有几?求医者,并不尽慕于西,而我辈中医者,反欲自弃其学,以追逐钱财之易,而抛中就西,然为生存故,亦可稍凉,中西未见结合,西化却愈演愈烈,国医未复,狂澜又起,竟视祖先宝贝,为谬,为荒诞。此等妄谈,岂足撼数千载上悬日月不刊之圣经,而反惜大众之入火坑者,甘为众盲也。并非众人愚而我独智,只因大家不加思量,而徒以“科学”一词所趋,创为丧心病狂之举,诚世道之隐忧,令人太息。
伤寒?金匮,上承圣经,吾虽学浅,未敢论其解,但于其中搜求数方,得养父之指点,确能效如桴鼓,古今医林,书籍,汗牛充栋,未见能出其右,人果思否?以为圣作,空穴来风?今贱中医贵西医者,其治病仍未舍去中医,厚颜改称,可废医存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争作无理之诟争。习医者,虽然好议前人之失,已求进步,但皆勇于卫道,未见豪无学问者,医亦入方之流,但得见脏腑,气化功能,谓道即在,而未敢上侮古帝昔圣,但清之王清任,则有意无意间,有所谵妄,试举证之:
第一篇脏腑记叙,开口即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与内经混驳一番,概称古人,难道内经要以宋元人脏腑图论为据?忽言灵枢曰,手少阴三焦主手上,足太阴三焦主足下,而灵枢实无其文。可笑者,谓黄帝虑生民疾苦,平素以灵枢之言,下问歧伯鬼臾,故名素问。
第二篇中,谓出气入气,吐痰饮津液,与肺毫无干涉,是古人误以咳嗽等证为肺病......又于图内肝下注:绝不能藏血五字。医书之气化岂能呆看,那经不又云脾藏肉吗?既重形质而轻气化余论为中医无取也。故不复议。西洋人说,脑主知觉,心不主知觉,是但见其上之精华而不见其下之蕴蓄。不知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阴阳动静之理,吾岂能测识,但有神圣之遗经在。大凡西人长于化学,故其医学无非借助化学,而于天地之道,阴阳五行之理,人体经脉造化之机则茫然无知,故而我发贴说,秉承了中哲内涵的中医学,以承认事物不同性质,将疾病分作“寒、热、虚、实”四大类,为西方文化不能解读,而古老的中药,无需换代就能杀死现代的病菌!又令西方人查遍五洲典籍找不着答案.故西医何能用“发炎”二字将不同性质的疾病概全?只能生出种种治标的手段,与万能的“消炎”…… 虽然“有脑无心”的西说,据其形质之守旧不变,未知其所短,然国外早已有不少“有脑有心”的汉学家,因习中书而翻然改计者,百余年间,何待枚举?(今年电视,德国之人,因看仲景书,改名仲民,为信张仲景之民)作为中国人继续坐井观天,我们可知道,何为弱智吗?
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由于《内经》详于针灸而略于药,故仲师尊《内经》之旨,依《神农本草经》之药。合《伊尹汤液经》之方,据亲历之临床实践,以自己卓越的天才,创造性的完备了我国医学第一部以药治病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既现存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称医中之圣。
经云,“病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理,实际就是人体各脏腑,经络病理的外在反应。而各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性有寒热,病机有虚实,发病有层次,所以,伤寒六经辩证,实际就是包括了由脏腑,经络气化(由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基础所化生的,不断运动,转化着的动力功能)八纲等在内的综合性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用药只八十多味,组一百一十三方,而呈三百九十七法,故其论理,识证,遗方,用药之独到精妙,堪称从古至今,独无仅有,历代医学名家将其比拟如神龙之出没,而鳞甲禁严。龙,有血有肉之躯,神龙,具有灵性的有血有肉之躯,出没,既不易捉摸之高深莫测,又是存在着之实体,磷甲森严,统一整体不可缺一之严格。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词古典,义理难明,虽然历代注解作家,或从文字上释义,或从义理上发挥,或以临床予论证,或专辩疑解惑,希图连贯易懂,以助后学,故而被我们称作名家。但名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甚至门户之见,诋毁之言,甚或某些不切临床,脱离实际之处,又为后学添些障碍与误解,以至蒙头转向。如坠雾中,甚或替他辩护,比如:说是伤寒“传足不传手”。“伤寒只治寒病”,等等。我只是想提醒后学,凡从伤寒入手的,宜多一种版本,兼看则明,又宜就近找临床医师指点,兼听则明。伤寒之深,大家公认,但浅人见之就浅了,比如我这种人,就是当年赤脚医生那种,只取其某些方,某些证,后来慢慢识些皮毛,一用就灵......我们没学会,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文化不高呀,故我敢在此论伤寒。我搞得不象了,看那些有学问的好不好不出来?有人说,《伤寒论》只是为伤寒而设,并不包括温病,那张仲景另外的温病学可能失传了,或仲景长于伤寒,短于温病,有名家这样说,如杨栗山,王安道等。故而历代争得很凶。但《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更具体。“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仲师只取伤寒二字以括之。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也的确包括了温病在内的不同热性病。那桂枝二越脾一汤不是辛凉解表的方剂吗?那阳明篇各方更不用说了。温病学中,化班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温病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救逆汤,都是从炙甘草汤衍化而来,增液承气汤不是调胃承气去甘草加生地,元参,麦冬?椒梅汤不源于乌梅丸?凉膈散不源于栀子豉汤?从开卷至终的理论,也都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只不过专论温病罢了。但《温病条辨》的巨大贡献,增加与明细了我们对温病的认识,有所发展,那就是三焦,与卫,气,营,血,辩证,以一横一纵的视角与具体有效的治病方法。故而被现代纳入了经典的范畴。
七,中医学书籍
在古代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著作中,历代医家们公认《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或《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但是象我这种文化,看得懂多少经典著作,不照样也学会了嘛,因为时方也是治病的,照样学得会,而且那时连教材也没有,还是32岁那年,为了竞读函授大学,与授徒的需要,才买了几本教材之类的书......
而1955年冬,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学习研究班明确地提出了学员必须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即《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70年后,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主办的研究生班等各学习单位,又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以其作为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的重要读物。但祖国医学,学术份容,不断发展的治疗方书又太多,且不论如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千金翼方》而自成一家,王涛著《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一个一百四门,为医门类书......或金元四大家刘,张,朱,李各有发挥......仅明代《普济方》一书,载方61739首,而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采集正方三百余首,附方超过之。(但没有歌括,不便记诵)
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61年出版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共计577个方剂。不切临床常用者较多,且许多歌诀又不顺口,只能做考察参考之用。如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不如陈修园歌括:苓术参甘四味同,方名君子取谦冲,增来陈夏痰涎涤,再入香砂痞满通,水谷精微阴以化,阳和布护气斯充。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汤头歌诀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编)第46页对奔豚汤的解释:“......由于心气受惊恐而虚,肾中阴寒之气上冲而成”。此与桂枝加桂汤之肾气奔豚证相混也。 79年,全国中等卫校教材,方剂学,采方共258首,大多切和临床实用,除四君子汤等少数歌括与白话解相同而外,绝大多数歌括可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初学方剂的好书。
需要说明的是,方剂学并不等同于中成药之功能,主治,它需要与辩证相结合,最终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理,法,方,药。故在背诵方剂时,必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88年的中等教材,共38科(门)基础学206页,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防治原则等。是学习中医药各行学科的基础,宜最先学起。
由浅入深的秩序,大概宜先学《中医基础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温病学》等。而《金匮要略选读》,《伤寒论选读》,《中医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稍后。当然有时需要结合,贯通着学,特别是第2年,这种需要会越来越多。
至于《中药植物学》,《中药鉴定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中药化学》,《中医外科学》,《食疗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等,我是不会建议的。
84年的全国高等教材,共32门,基础学145页,目录中找不出辩证等内容,有故作高深之嫌,其实内涵反不如中等教材,那内科中眩晕篇(189页),共分四型。一,肝阳上亢——用天麻勾藤饮,二,气血亏虚——用归脾汤,三,肾精不足,偏阴——左归饮,偏阳——右归饮。四,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四,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而85年上海出版社,全国高等教材内科各论病种共49篇。全书289页,论眩晕与之相合,都有美中不足之处。虽然眩晕,虚证多于实证,内伤多于外感,但是在分型中不应排除外感眩晕的存在。内伤亦应从气虚开始,如四君,补中类之常用气虚证型。而不应只有阴虚阳亢,气血两虚,肾虚等,故与临床常见病不相合,就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来讲,也是病从浅处多见,而以逍遥散辈之眩晕为多。内科亦不难,一句概一篇(一句概一篇:“三风三虚眩痰瘀)又以头痛为例,三风,三虚,眩痰瘀共九型,即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原称眩晕头痛)——天麻勾藤饮,肾虚头痛——大补元煎,气血亏虚头痛——八珍汤,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等。因早年从其它内科学中(不是教材之类)见头痛分型,共八种,于风热头痛型用桑菊饮,曾提醒过当时所授之徒,应取银翘散为主方。因外感风热与风寒自温病学后,在临床上早已分清,教材何用芎芷石膏汤?其中有多少味辛温药?真是令人不解。那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它不治厥阴头痛了?近效术附汤不治阳虚头痛?教材对肾虚头痛又极力强调阴虚为主,这阴阳相对的道理在基础学中,不是很清楚吗?所以内科教材只能是举例,就看举例是否全面,有无门户之见。再看泄泻篇中,定义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邪所胜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其病因以湿邪立论,也是正确的。分型为:银翘散银翘解毒把热清,竹叶淡豆与牛荆,甘桔薄荷散风热,风温初起用芦根,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盛枝子与黄芩。气分证型与方药由卫分之邪内传或温热邪气直入气分,引起正盛邪实、阳热亢盛、脏腑气机紊乱为主要病变,证以但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特征,治以清气泄热为主的证候,称为气分证(属于里实热证)。因为气分的范围较广,证治上应根据邪犯气分所属脏腑、部位的不同,来进行辩证施治。一般说来,主证兼有咳嗽,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治以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为主;若兼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治以清透郁热,栀子豉汤为主;若兼壮热,烦渴饮冷,大汗,脉洪大者,为胃热亢盛,热炽阳明,治宜清热生津,白虎汤为主;若兼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者,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治宜泄热通便,增液承气汤为主;若兼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口苦、胁痛者,为热郁少阳,胆火炽盛,治宜清热疏胆,宜通气机,方如蒿芩清胆汤。营分证型与方药温热邪气由气分不解,或从卫分逆传,均可造成热毒内陷心营,出现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变特点的证候,称为营分证。常见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深重阶段。营分证的主要表现是: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而数等。其中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辩证要点。血分证型与方药血分证常以心、肝、肾的病变为主,多是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为温热病的最后而深重的阶段。营血同源。因此血分证的主要表现,除了有营分证的身热夜甚,烦扰不寐等症以外,更以躁扰昏狂、舌质深绛和各种出血见症(如吐血、便血、溲血、斑疹透露等)为特征...... 归纳:
卫气营血歌括(初学者必背)
卫分发热微恶寒, 头痛咽痛口微干,咳嗽少汗脉浮数, 薄白解表银翘蠲。
1.热壅于肺气分发热不恶寒, 口渴红黄脉数兼, 咳嗽胸痛或鼻煽, 热壅于肺麻杏甘。(麻杏石甘汤)
2.热郁胸膈热郁胸膈躁不安,壮热口渴便秘难,胸膈灼热如焚样, 唇焦咽燥红黄宣, 清热泻火又通便, 滑数方用凉膈散。 3.热炽阳明(阳明经证)热炽阳明有四大,舌苔黄燥白虎佳。(大烧,大汗,大渴,脉洪大)
4.热结肠道(阳明府实,大肠热结)热结肠道满拒按,潮热谵语便秘难,沉实黄燥焦黑刺,苦寒峻下大承安,阳明三承峻轻缓,大承痞满燥实坚,(痞满燥实坚为大承气的证)小承之证不坚燥,调胃热结无痞满。
5.湿热蕴结三焦湿热蕴结于三焦,倦怠肢酸热不高,汗出而热不得解, 胸闷腹胀呕恶饶,便溏尿赤苔黄腻, 濡数甘露消毒抛。
营分证治
1.热伤营阴热伤营阴用清营,夜热谵语与神昏,心烦不寐班疹隐, 不渴红绛细数成。 2.热入心包热入心包昏谵语,舌蹇肢逆灼热取,清心开窍清宫汤,绛数或昏迷不语。
血分证治
1.血热妄行血热妄行脉数绛,灼热燥扰昏谵狂,发班吐血与便血,犀角地黄散瘀凉。
2.气血两燔气血两燔大热饮,狂燥谵妄头痛云,吐血发班绛起刺,浮大脉数用清瘟。(清瘟败毒饮)
3.伤阴动风伤阴动风手蠕动,暮热早凉心中动,精神困倦虚数绛,三甲复脉滋熄风。此外还有营血的异同,温病的传变,与湿温的区别等,更加深入的归纳。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是清代吴鞠通借用《内经》“三焦”划分部位的概念,根据温热病的特点和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表现的不同病理变化,从人体纵的方面加以概括出上、中、下三个阶段不同的证候类型(三焦分证),作为对温热病辩证施治的一种辩证方法。(与卫气营血相对,则有一横一纵之妙)。简单地说,即以三焦为纲,对温热病进行辩证。以三焦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伤寒以六经为纲进行辩证,温病以卫气营血为纲进行辩证,湿温以三焦为纲进行辩证,这种三足鼎立之势,是值得加以说明和注意的。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之邪伤人的初期阶段,病位多在肺与皮毛,因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所以脾胃与肌肉亦常可累及。上焦湿热的病理是外有湿郁肌表,卫气不宣;内则湿困脾胃,运化失常。具体证候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或无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不渴,神识呆滞,脘痞纳少,或见肠鸣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治法上,若湿郁表里,尚未化热,宜温散表里之湿,方如藿香正气散;若热象已显,则宜宣化湿热之法,方如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苏大腹,陈苓甘桔白术朴,藿朴夏苓用三仁,香豉泽夕与猪苓,姜枣白芷半夏曲,外寒内湿呕泻复。湿温初起热不渴,宣通上焦表里明。中焦湿热中焦湿热为湿热病的中期阶段,其病理主要是湿热内阻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和运化失职。由于中焦阻滞,故可影响到上、下二焦。证见身热不扬,汗出虽减,继而复热或午后热甚,肢体困倦,胸脘痞闷,呕恶不欲食,小便短赤,便溏不爽,甚则神呆少言或神昏不清,苔灰白带黄,脉濡数等。治宜清化湿热,宣通气机,方如甘露消毒丹、三仁汤;若湿热痰浊蒙蔽心窍,发为神识昏迷者,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如菖蒲郁金汤。(二十八字的方剂歌括中,已基本概括了药物,病机,主证,或方剂功能)甘露消毒丹(热重于湿)三仁汤甘露清热又解毒,利湿化浊蔻石蒲,三仁杏蔻薏苡仁,厚朴通花滑竹伦,藿香薄荷芩滑石,川贝茵陈射翘木。宣畅气机身重痛,清利湿热午后寻。(午后身热)下焦湿热下焦湿热的病变,重在大肠、膀胱,其病理主要是湿热阻滞下焦,引起膀胱气化失司,大肠腑气不通,故证以二便异常为特征。本证的具体证候可有小便癃闭,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等。治宜淡渗分消,如茯苓皮汤;若肠道气机闭阻而大便不通,则治以导浊行滞,方用宣清导浊汤加减。宣清导浊汤宣清导浊猪茯苓,便硬苔腻濡脉成,水石蚕砂皂夹子,下焦湿热此方行。
脏腑辩证:
脏腑辩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将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和同一脏腑的不同证候类型的辩证方法。简单地说,即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辩证。由于脏腑辩证概括的内容比较全面和准确,所以现在已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其他各种辩证的基础。要掌握脏腑辩证,首先必须认识到脏腑辩证是以脏象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的,只有熟练地掌握各脏腑的不同生理功能、特征和关系,在辩证时才能较准确地区分脏腑病位和把握病变的全局。这是因为各脏腑的功能、特性和有机联系,决定着脏腑的病理特殊性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规律。其次,由于脏腑辩证不仅是区分脏腑病位,并且要分辨病因病性,因此对病因的风、暑、燥、湿,病性的寒、热、虚、实,以及痰饮、气滞、血淤等辩证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也应一一掌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疾病的病情作出全面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例如初步整理心气虚与心阳虚:心气虚与心阳虚虽有心悸、气短、自汗、劳累后加重等共同临床表现,但心气虚主要只有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舌淡脉虚等证候,而无明显的寒象;心阳虚则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尚有形寒肢冷、舌体胖嫩等阳虚则寒的表现。简单地说,心气虚加寒象则为心阳虚。其治疗,前者以补益心气为主,如养心汤,后者须兼以温心阳,如参附汤、保元汤之类。
心脏辩证歌括(初学必背,切莫辜负)以高等教材为准,每个证型已配好该用方剂,不似书上之难寻。
心气虚——脉证并治(治法补心气)心气虚证脉细弱,心悸气短自汗多,体倦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养心科。
心阳虚——脉证并治(温心阳)心阳虚证脉细弱,心悸气短自汗多,形寒肢冷胸憋闷,舌体胖嫩保元科。
心血虚——脉证并治(补血安神)心血虚悸与健忘,失眠多梦细脉象,石唇舌色皆成淡,眩晕该用归脾汤。
心阴虚——脉证并治(养阴安神)心阴虚悸与健忘,失眠多梦细脉象,心烦朝汗五必热,舌红少津补心方。
心火上炎——(清心泻火)心火上炎有口疮,烦眠脉数渴苔黄,尿赤灼痛舌尖赤,甚则尿血导赤方。
心血瘀阻——(通阳化瘀)心血瘀阻心悸痛,胸闷唇紫舌暗红,肢冷脉象呈细涩,通阳化瘀血府功。
痰火扰心——(涤痰泻火)痰火扰心哭无常,神志错乱舌红黄,狂躁妄动脉滑数,气粗便秘滚痰方。(礞石滚痰丸)
痰迷心窍——(凉开,温开)痰迷心窍意识昏,言语颠倒有痰声,滑数弦滑黄白腻,至宝苏合寒热分。(以脉滑数苔黄腻热痰用清心开窍法至宝丹以脉滑数苔白腻用温通开窍法苏合香丸)
肝脏辩证歌括
肝血不足——(补血养肝)肝血不足眩晕除,目多干涩视模糊,筋脉拘挛肢麻木,面色无华夜盲书。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四物除。
肝阴不足——(滋阴养肝)肝阴不足眩晕从,失眠多梦耳鸣聋,舌红少津弦细数,枸菊地黄治眼蒙。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肝气郁结多抑郁,胁肋胀痛怒叹气,胸闷纳呆或便溏,痛经脉弦白滑居,解郁柴胡疏肝散,咽喉梗阻梅核气,导致气滞血瘀证,弦涩胁痛如锥击,症瘕痞块舌青紫,隔下逐瘀为主剂。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肝炎上炎痛晕眩,耳鸣耳聋石目鲜,急躁易怒胁肋灼,尿黄便秘口苦干,甚或吐血与鼻血,红黄弦数芦荟丸。肝胆湿热肝胆湿热胁痛胀,发热面目身发黄,口苦呕恶尿黄短,弦数黄腻茵陈汤,带下黄臭睾丸肿,肝经湿热泻肝汤。寒滞肝脉寒滞肝脉少腹胀,遇寒加重得热良,睾丸坠胀阴囊缩,沉弦白滑暖肝方。胆郁痰扰胆郁痰扰头晕眩,口苦虚烦不得眠,恶心呕吐易惊恐,温胆胸闷滑腻弦。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法)肝阳上亢阴虚象,腰膝酸软悸健忘,面红目赤头胀痛,天麻钩藤杞菊良。
肝风内动(在阳亢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肝阳妄动,亦称肝风内动)
1.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眩晕痛,麻木震战弦数红,甚则卒中身不遂,方用镇肝来熄风。
2.热极生风热及生风高热强,昏迷抽搐角弓张,两眼上翻红黄舌,弦数羚羊钩藤汤。
3.血虚生风血虚生风血虚同,麻木震颤大定风。(在肝血虚的基础上有麻木震颤等生风的现象)
脾(胃)辩证歌括:
脾气虚弱:脾气虚弱面萎黄,消瘦腹胀大便溏,食少懒言四肢倦,淡白缓弱四君汤。
脾阳虚寒(温中散寒):脾阳虚寒隐痛祥,喜热喜按大便溏,食少肢冷或浮肿,舌淡沉迟理中汤。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脾气下陷昏花样,少气小腹多坠胀,久泻脱肛下垂症,淡白脉弱补中汤。
脾不统血:脾不统血面色苍,不寐心悸与健忘,便血崩漏血月经多,舌淡细弱归脾汤。
寒湿困脾:寒湿困脾脘闷胀,头重如裹困倦祥,溺少溏泄身浮肿,白腻濡缓胃苓汤。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痞闷溏,呕恶厌食困重祥,舌苔黄腻脉濡数,黄少甘露消毒方,或见身热起伏状,面目肌肤又发黄。
胃阴不足:胃阴不足口唇燥,饥不欲食胃痛嘈,干呕便结红细数,滋养胃阴益胃高。
胃火炽盛:胃火炽盛牙龈肿,消谷善饥冷饮从,吞酸嘈杂便秘结,红黄滑数清胃功。食滞胃脘食滞胃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从,呕吐便结或泄泻,脉滑厚腻保和宗。
肺脏(大肠)脉证并治歌括:
肺气虚:肺气虚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声微低,面白自汗兼恶寒,淡白虚弱补肺需。(补肺汤)
肺阴虚:肺阴虚干咳无痰,咳嗽带血口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热,颧红细数固金专。(百合固金汤)
风寒束肺:风寒束肺痰稀白,恶寒流涕与鼻塞,咳嗽无汗头身痛,杏苏浮紧苔薄白。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头痛恶风身又热,浮数薄黄桑菊投。痰热壅肺痰热壅肺喘气咳,黄稠气粗又发热,口渴便秘或鼻煽,麻杏石甘滑数脉,咳唾脓血痰腥臭,肺痈千金苇茎设。
痰浊阻肺:痰浊阻肺咳痰多,色白而稀易于咯,胸闷气喘喉中鸣,脉滑白腻二陈和。
九,中医舌诊与中医脉诊归纳(与教材相合)
中医认为正常舌苔乃由胃气所现,通过胃蒸脾湿上潮而形成。诊察舌苔,一定要排除一些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首先要了解正常舌苔可以有的变异。正常舌苔应该是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据统计,正常人仅77~78%表现为正常舌苔,还有一部分正常人可出现一些异常的舌苔,尤其是吸烟的人,舌苔常较厚,并有灰、黄、黑不同苔色;经常失眠的人,舌尖常有红刺增生;喜食辛辣食物的人,舌质可较正常为红。一般是由于局部的丝状乳头萎缩所致。中医辩证一般都认为属于阴虚、血虚;且认为舌前半剥脱为胃阴不足,舌根部剥脱,示肝肾阴伤,但临床也非截然如此。此外舌中有一条舌苔光剥,俗称鸡心舌,示阴虚较甚。如全舌剥脱,则称光剥舌,示胃肾阴涸,病非轻浅...... 《灵枢?热病》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这种由于热邪传聚于内,津液被伤而致“舌焦”;盛热不已,营血被腐,以致舌本糜烂,都是临床常有的见症。《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这些都说明了舌诊在临床的重要。
舌诊内容归纳歌诀:(舌脉歌诀特别重要,必须死背)
舌质舌质淡白主虚寒,阳气虚弱气血连。红主热与里实热,又见阴虚而内热。绛为内热深重舌,外感邪热入营血,或由内伤久重病,导致阴虚火旺得,紫色应分寒与热,舌上紫班是瘀血,淡紫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绛紫色深津液干,邪热炽盛损阴液。舌苔白苔主表赤主寒,薄白在表外邪传,舌淡苔白里寒证,白堆积疫痛连,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深浅来,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势进退。。。黄苔主里又主热,外感苔黄里传热,胖嫩苔黄而滑润,阳虚水湿不化别。灰色之苔主里证,见于里热寒湿证,灰苔干燥热伤津,湿润寒湿痰饮停。黑色之苔主里证,既主热极又寒盛,燥裂芒秋(热)极津枯,润滑阳虚寒盛成。另外,于60年7月出版的,由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舌诊》还可以。
随后又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全书共88页,目录包括“四言诀”与“七言诀”两部分。可自行购买参考。在七言诀中采纳脉象共27种,与古代相比少了疾脉。每种脉象除了解说而外,包括[体状诗],[相类诗]与主病诗,如:
一,浮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提供陈修园归纳后的:浮脉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下彰。芤似着葱知血脱,革如搏鼓视阴亡。从浮辨散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除却沉中牢伏象,请君法外更参祥。沉脉沉为里脉病为阴,浅按如无按要深。伏则幽潜推骨认,牢为劲直著筋寻。须知诸伏新邪闭,要悟诸牢内实存。除却浮中芤革散,许多活法巧从心。迟脉迟为在脏亦为寒,一息未及四至弹。结以偶停无足数,代因不返既更端。相传代主元阳绝,还是结成郁气干。除却数中促紧动,诸形互见细心观。数脉数为腑脉热居多,一息脉来五六科。紧似转索寒莆闭,动如摇豆气违和。数而时止名为促,促里阳偏却是魔。除却迟中兼结代,傍形则出细婆婆。虚脉虚来三候按如棉,元气难支岂偶然。弱在沉中阴已竭,濡居浮分气之衍。痨成脉隐微难见,病剧精干涩遂传。冷气珠丝成细象,短为形缩郁堪磷。实脉实来有力象悠悠,邪正全凭指下求,流利滑呈阴素足,昭遥长见病当谬,洪如涌浪细邪传热,弦似张弓木作仇。毫发分途须默领,非人浑不说原由。本人根据教材归纳的:临床常见十六脉(有的教材有缓脉,有的教材有濡脉,所以共为十七脉)
[临床常见十六脉歌诀] 浮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重按稍减而不绝。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表虚脉。沉脉沉脉轻取从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病。迟脉迟脉脉来多缓慢,一息不足四至间。迟而有力为寒实,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数脉来去多急促,一息脉来超五数。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虚热出。虚,实脉虚脉病主气血虚,(尤多见于气虚)三部脉举按皆无力。实脉病主为邪实,三部脉较大而坚实(有力)。滑脉滑脉往来多流利,应指园滑亦好记。滑主痰饮与食滞,又主实热妊娠句。涩脉涩脉往来多艰涩,轻刀刮竹作辨别。涩主气滞血瘀证,精伤血少皆可得。洪脉洪如涌浪邪热亢,来盛去衰细思量。细脉细脉如线指下显,诸虚劳损湿又伤。(虚)弦,紧脉弦脉直长按琴弦,肝病痰饮疟痛连。紧如转索而绷急,病主痛来又主寒。促,结,代脉促脉急数而时止,阳热亢盛药难使,缓弱时止有定数,脏气衰微代脉指。迟而时止称结脉,阴盛气结寒痰瘀。缓脉缓脉一息四至该,怠缓湿病,气虚排。和缓有力从容象,正常之脉缓中来。濡脉濡脉浮中又细软,病主诸虚湿邪缠。临床常见相兼脉主病歌两种以上单一脉,同时出现名相兼,单一主病的综合,相兼之脉主病然。浮紧或为风寒痹,浮紧脉主表实寒。浮缓营卫不相知,风邪伤卫桂支痊,浮兼数脉为表热,浮兼滑脉表挟痰。沉缓气虚湿阻脉,沉迟脉主为里寒,沉弦肝郁或气滞,或为水饮内结连,沉涩血虚血淤证,沉紧脉主里实寒。弦紧脉主寒痛证,弦细肝肾阴虚连,弦数肝郁化火证,或为肝胆湿热缠。滑数痰湿实热证,洪数气分热盛严,沉细数脉齐相见,便为阴虚内热传,弦滑数脉齐相见,肝火之中挟有痰,或为风阳上扰证,或为痰火内蕴燔。七怪脉(败脉,真脏脉,死脉)釜沸鱼翔雀啄漏,解索弹石同虾游,五脏真气已败露,偃刀麻促与转豆。脏腑生理功能歌括(授徒时原创)心脏心脏位居于胸中,包络围护于外从,心主血脉与神志,开窍于舌华面胧,血液运行心推动,精神意识思维功.肺脏肺居胸中应主气, 一身之气与呼吸.外合皮毛鼻为窍, 宣发肃降通调机,津液卫气周身布, 下输膀胱肺不逆.心与肺心肺关系在气血, 肺气助心行血脉,肺气不足致心虚, 心悸气喘两虚得,血行不畅失宣降, 气逆胸闷与喘咳.一,小儿指纹风,气,命三关歌初起风关病未秧,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呈危急,射甲通关病势昌。一,小儿指纹色泽主病歌身安定见红黄色,鲜红外感风寒得,紫黑血络因郁闭,色淡为虚紫红热,青色惊风与痛证,实证多见滞暗色。三,小儿指纹浮,沉主病歌 ① 指上何故乍然浮,邪在肌肤未足愁, ② 忽尔之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 ③ 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④ 莫将风药轻相试,需向阳明里证寻。以上虽然不是整版,为示范足矣。初学者,重点在基础学之中,而其它学科需要结合着学,中医大内科进行分科学习,是为了便于掌握,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是为了掌握它的整体性,这种反复进行分开与结合的学习过程,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以方明证,可以理解为一方一证,要一方一方的去学,它需要一个证型,一个证型的自己进行归纳,又与一个方,一个方的相结合,把方与证看成一个紧密相扣的整体。但不能只限于方剂学中学方剂。如银翘散,你还得参照《温病条辨》或《温病学》中证型与治法的叙述。这样不仅能掌握了方药,证候,又懂得了理与法。我们看出“辩证论治”得全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就是中医治病从理论到临床的全过程。观《伤寒》113方,方方有法,我们理解为方既是法,而且是更具体的法。看温病学,学了银翘散,你就初步学了辛凉解表法,学了桑菊饮,又多了一层辛凉解表轻剂之法,学了麻杏石甘汤,又掌握了幸凉重剂之法...... 学了“时方”,补可扶弱,四君,八珍,人参养营等。又懂得了补法。十剂:清,陈修园著时方歌括,时方妙用中,将108首方剂以十剂用分类。十剂:宣剂:宣可决壅,如瓜蒂散。通剂:通可去滞,如五苓散。补剂:补可扶弱,如四君子汤。泄剂:泄可去闭,如大承气汤。轻剂:轻可去实,如麻黄汤。重剂:重可镇怯,如真珠母丸。滑剂:滑可去着,如五仁丸。涩剂:涩可固脱,如桃花汤。燥剂:燥可去湿,如平胃散。湿剂:湿可润燥,如琼玉膏。所以,你在掌握方剂(必须死背)之时,需要掌握证型,成都中医学院八零后曾出一书,好象叫治法与方药,其中特别强调重视对证型的掌握。因为辩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症状)归纳为某一种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者,有方有法也。)由于证型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概括,在临床就是诊断结果,而方剂是对药物更加有效治疗的代表,或归纳,在临床就是针对疾病(证型)的具体治疗方法。所以提出:学中医,要以方明证。例如“风寒束肺”的证型,显见其病因为风寒,其病位在表,与脏腑种肺脏有涉,是风寒邪气所致之肺系疾病。故而有恶寒天汗,或头,身微痛,咳嗽,痰稀白,苔薄,脉浮紧等症状。(虽然风寒束肺见于脏腑辩证之中,但又因属外感疾病。故又见于内科外感咳嗽之中,叫风寒咳嗽,都以杏苏散为主治方药)杏苏散(自编)杏苏恶寒无汗云,枳桔前胡和二陈,(二陈汤)解表宣肺兼化痰,苔薄脉浮咳嗽成。掌握了杏苏散就能治疗风寒咳嗽,这就叫以方明证。虽然理解的深度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但归纳后的记忆是可以,并且应该是一次性的。(就连我们干了几十年,有些方剂用了多次,且能得心应手,但道理还是讲不出来,甚至还会经常犯八纲辩证中,寒热虚实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别人非得把理,法学透了才开始学方剂与证型,而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十,先后病例点滴 76年,我25岁,(以针灸为主,带着几十味常用中药,及配方散剂,已经罢过了两三年地摊。这民间医生,只有百姓认可,所以经常被工商的收得干干净净,有时我毛了,就胡乱找些不值钱的草药,去工商,或医院门口摆,趁那银针还在患者身上,若是医院有人来干涉,就问她如何进针?出针?这叫什么穴位?能治何病?一旦回答不上,这不学无术的话我是会骂的。工商来了,问他何叫学艺自由?那电台上已经唱2(指音乐)了,你们为何还要唱1?(指音乐)为了解决我这个“丁子户”,才被镇办诊所吸收为中医内科医生,附带针灸门诊。条件是:诊费,针灸费,手术费,及注射费等作为我的工资,而药费与利润均归单位所有。全诊所共7人,三中,一西,两“药房”,另一位是领导兼中医骨科。我们前四位临床医生同在双门面中,药房在侧,也是临街。至到四年后考上第一批个体开业医生,即取名为《串雅诊所》,以示医本源于民间,不该有贵贱之分,(我既可做摇串铃的走方郎中,亦可登大雅之堂)后来按规定又定名为[李四平中医诊所]。人说中医凭偶然,我偶然之后常偶然,大病岂可偶然治,“西毒”何不一偶然?(我称反中医者为西毒)蛔虫症——乌梅丸一日午后,三时许,附近一老农背着一不断呻唤的孙子,进了诊所,稍为左顾右盼后,去了我对面的刘老医生那里。看那娃儿,有十来岁,脸一阵红,一阵白的样子。双手时轻捂着肚子,两侧痛得往地上直打滚,那温度计也掉下摔坏了。一时间又痛缓了。口中又呕吐些痰涎来,吐在地上一摊,那刘老师换了一支温度计又考上了。这就是玩痰怪证吗?我在想,养父平时经常说,小儿少七情病,发病较成人单纯,又乃稚阳之体,外邪易袭,传变迅速......又想,这病是以痛为主,我一背《医学三字经》腹痛篇,九种腹痛一比较,有点象蛔虫,但没有依据,看对面刘老师那如临大敌的紧张模样,估计他心里也没底。考了三次体温,按了肚子,又望舌苔,又摸脉,最后还是把手一扬,去大医院检查吧,有点危险。老农不知是被吓了,还是包里少钱,一时呆在那里,没了主意,又任由孙子在地上打滚了,我忍不住站起来说,等痛微了我来看看,那刘老医生哼了一声,把抽屉一关,往西药房领导那里去了。我问:你孙子几时始痛?有无大便?答:今天上午开始痛,没见大便,后来就是越痛越凶。再问:一路是背来的?在背上与在家里有何不同的痛法么?答:在背上一样喊痛,似乎稍微轻些吧。查看他孙子脸上红潮未退,与班点状,双睛白云兰斑块块明显,此为虫痛之证据,因想那虫痛多在脐部小腹,背在背上时,虫在内,遇外力撞击压迫,潜伏不动,故虽痛但微,与乡下小孩腹痛时,大人往往用手按抹止痛之理相通,(让小孩吞腊止痛者,是虫“遇酸则伏”之理),想到此处,即处方为乌梅丸,嘱其若药水被吐,可延续再服。病家走了,我被“领导”叫到药房,问:“你为何乱开药?不懂装懂?上次见你给病人开麦冬用了60克,你说按比例,一升法下七升冬,还没开足,并挖苦我,说叫麦门冬汤,那今天你又开黄连,黄柏,又开干姜,附片,叫什么汤?你最好别提《金匮》《伤寒》,当着这刘老医生的面,别人读《伤寒》是读了一千遍的......我说:是吗?先请刘老师背一下伤寒六经的提纲,再请问刘老师你每张处方上都用“三仙”,是病人吃不消化了,还是老师不消化了?象往回一样,我们又吵上了...... 第二天下午,那老者带着孙子走来了,说是昨天服药二次后,渐渐不觉腹痛了,还吃了饭。今天上午拉了两次,几乎全是蛔虫,感觉象好了,不知还吃不吃药,高兴之余,我故意提高了嗓子,好了就不消吃了。看来读了伤寒就该用,不然就会忘了。麻杏石甘汤治愈小儿肺炎一天下午6点过,我正关诊所店门,食品站那个叫温正贵的,抱着一岁多的娃儿来问我,中医打不打针?我这小娃发烧得很,我一摸,前额灼手,考体温41℃,观其面微红,汗出气息较急,鼻翼煽动,这不是常听养父说的麻杏石甘汤证?那温病学上叫“热壅于肺”(西医称肺炎)。但药房被领导锁了。只好用中药:麻黄9克,杏仁10克,生石膏50克,甘草8克,知母6克(合了一个白虎汤)嘱其用米一撮为引,米熟既成。并告之若两个小时内热未稍减,应去大医院找值班医生。回到家中如实给养父讲起此病,不料,养父厉声道说,真是大胆,叫你莫涉深水就是不听?既知是肺炎,为何不让西医治?那西医治不好叫抢救无效死亡,你中医叫什么?这万一人死了,你抵命?这晚上,总是担心着那小娃,天还未亮明白,我起床跑到食品站家属房,刚想敲门,那门自动开了,原来是虚掩着,温正贵在煮早饭,听我脚步声响,开门来望,我不敢先开口,听他请我进去,又说全靠那药,只吃了两次,烧就退了,还吃了稀饭,娃儿一直睡着,没醒。我这才放心的走了。我至今也弄不懂,那方剂学上《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第38页,第五章,清热剂,一,清气分热剂,白虎汤中《伤寒论》石膏打碎,30克(一斤)知母9克(六两)炙甘草3克(二两)米15克(六合)这分明杯水车薪。石膏30克,怎样会等于一斤呢?那《金匮》木防己汤,石膏两枚,如鸡子大,(象鸡蛋大)又该是多少克呀?我称了一下,那鸡蛋有一斤多重,两鸡蛋就是一百多克,也就是木防己汤中石膏的用量了。那么用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白虚证,还敢不比木防己汤的石膏多吗?少于了200克——250克会有预期的效果吗?所以我平时对胃热牙痛体壮者用石膏大多150克,才够药力相当。地黄引子 —— 治愈半身不遂一次,治一个老年“半身不遂”已病大半年,且二便失禁,患者家住我镇护保乡,核丰九队,叫王荣久,六十多岁,是本街供销社退休职工,当时是出诊,带了一名徒弟同去,(他叫何广彬,17岁来学中医,至今行医,)来到患者床前,那二便之臭扑鼻而来,中医虽然没戴口罩,但却拉近了与病家的距离,摸了脉,看了舌象,感觉舌,脉偏属于寒证而已,只是患者神志不十分清楚,于是我请问谁在照顾他的起居?其老妻在一旁答道:是我。请问有何反常举动没有?特别是在夜间,她想了想说道,没啥特别,就重复讲话不清,夜间有时东摸西摸的,问他又不说。听了这话,转头与何广彬说道,这重复不清,就叫中医的虚则“郑声”,夜间摸物,就叫循衣摸床,回去翻名词解释吧,说吧起身告辞,往回上路,那患者家中跑出一人来,大声问我,李老师,何时可以见效啊?我正待回头,不想那何广彬大声回到,两副药就好了,你放心,你们九队那个黄成怀中了风,还说不出话,黄成怀就是只吃了两付药好的,叫人赶紧上街取药吧。我责道,如何敢对人如此打包票?这该治好的病被医生遗误的还少吗?一面走,一面也想好了处方,这寒风入脏,下元虚衰,虚阳上越,痰浊往上,上蒙清窍所致。当用地黄饮子,这兼二便失禁呢。于是罗列了一下胸中方剂,觉得真人养脏与缩泉丸还得用上些力,收涩二便,方收万全之功。第一剂处方:熟地25肉桂15附片30(先下一小时)大芸20茯苓15巴吉20石菖蒲10麦冬20五味子15枣皮20石馥15远志10卜合15(后下)诃子10票壳10肉豆冠面果烧去油三枚白术20台乌15益智仁15 第三日,家属前来转药,言其病人二便转常,神志恢复,病肢亦能动作,可自行坐起。第二剂处方:地黄饮子合补阳还五汤熟地25肉桂15附片30(先下一小时)大芸20茯苓15巴吉20石菖蒲10麦冬20五味子15枣皮20石斛15远志10黄芪80秦归15赤芍15川芎15地龙15桃仁10红花10 又居两日,患者王荣久亲自手捧感谢锦旗一面,与我送来,上写:半截病沉吟,枯木又逢春。惊闻名老将,手下无弱兵。我给养父看,他笑了。驱风至宝膏治愈“热风入腑” 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中风病  患者叫王一成,住家离镇二三十里,是永兴乡的农民,家中主劳,58岁,先在医院住了七日,非但不效,且病益深沉,抬来找我,来时已是午后三四点钟,是第八天了,探其喜恶,忌辛热,因见其昏沉不稳,(两边要人扶着)便建议住我家中,利于观察。于是,将其安置在我床上后,查其症状,口角略呈歪斜,左半身不遂,面赤,浑身发热未退,汗出,谵语,舌苔黄腻带里而干,脉洪大且数,询大便不祥,(因常换人扶事)唯有矢气,小便黄灼等。这不又撞在“枪口”上了吗?明显一“热风入腑”之证,处方:防风15大黄15芒硝10荆芥10麻黄10枝子12白芍25连翘12桔更12甘草10川芎12秦归12石膏150化石30薄荷12黄芩15全蝎20黄连12黄柏12天麻20羌活15独活12人参(党参15)细辛10熟地10 此方专治中风之“热风入腑”型,(虽然教材上没有)分析:“热风入腑者,必见二便之阻塞”,其证表里俱实,因病人转矢气,是其大便内结无疑,观其承气证之谵语,已知此证之谵语为正候,更兼有身热,汗出,苔黄腻带里而干,脉洪大等,不用此方,更待何治?正在自我得意,养父出来扫视了一遍,把我叫到里屋低声沉着说,有叫病人住自己家的吗?这万一死了咋办?那王一成在住院部时,西医已请我去看了,同样开的此方,也没见效,住院部已叫他转院。你反倒接到家中来了,竟然还开了15克大黄,唉...... 出了里屋,进得“病房”,用烂席子一铺,再垫上棉絮,床单,往上一倒,假装睡了。心想,你那种中西医结合,分明是过场,这中药吃了多少,鬼才晓得...... 大约是后半夜吧,听说是病人要解手,我忧喜参半,喜者,望大便后病情好转,尤者,万一是虚脱咋办?又听见把病人背转来了,我起床摸了一下脉,已然平静了大半,我便对他两儿子说已经有好转了。大家又睡了,大约两个小时那样子,只听那病人说,饿得很,要吃饭,我叫他们再等一下,要5点过街上才开店,有稀饭卖...... 早上我起来时,听说病人已吃了两根油条,两稀饭了,看他已自己坐起来了,左边手,脚还可以活动,不过浑身软得很,还想吃饭,我未准。见此情形,叫他老大先把伐杆拿回去了,只留了一人够了。又住了一夜,早饭后,儿子竟然陪着他爸上街走了一转,回来后执意要回家去,我只好于前方去芒硝,大黄,并嘱其打成粉,调蜜再服以善其后。驱风至宝膏歌诀(自创)驱风至宝通圣加,全蝎连柏与天麻,二活人参辛熟地,蜜调散剂任酒茶。中风不语从护保乡二砖厂刘天泽家出诊回来,我已想好了处方,写上:身长偏瘦,60岁,卧床中风近一年,双眉紧锁,右侧半身不遂,病肢厥逆,能食,不语,时有遗尿,口角流涎,张口时舌歪一侧,倦缩难出,苔涎,色如柴灰,不腻不干,左脉沉迟而时止,常独自流泪。与地黄饮子合神仙解语丹(医学必悟方)祛上越之风痰以开音,并入柴芍以解郁。熟地20肉桂15附片30(先下一小时)大芸20云苓15巴吉20石菖蒲12麦冬20五味15枣皮20石斛15远志10薄荷15(后下)羌活15柴胡15全蝎20甘草12云木香15天麻30胆南星20生白附子10白芍30三剂后说话如常,病已愈半,去解语丹佐黄芪100克,再服三剂而愈,未见后遗症。中药治愈心肌炎官伟是我镇电信局顶替职工,15年前,邮电尚未分家,其父官志贵,负责安装工作,中等个,体格壮,40岁左右。偶一日,路过我诊所门前,行慢而且停留,我欠身相问,他未答,直走入诊所坐下,伸起右手,作被切脉状,我伸手摸毕,其脉是迟而时止,你咋得了心脏病?又见舌白而淡,面目与上身浮肿,闻息短促,因说,你所得为心阳虚证,必自觉心悸,气短,自汗,肢冷畏寒,喜热饮等症状,若受凉饮冷,必加重病情,若每早食羊肉汤一碗,温阳暖身,病必减轻。见我说中,即说抓药试试,处方如下:炙甘草20大枣桂支15干姜15麻仁20熟地40麦冬20红参15阿胶15远志10黄芪30附片30(先下一小时)见其阳虚较甚,于炙甘草汤加附片补助心阳以温通十二经脉,加黄芪补肺气以助必之血行。于开方抓药时,才说出病已半年,虽然药费报销,而且住院好几次,但多方治疗无效,谁能治好,愿出两千,我说两千太多,五百怎样,只做个灯箱,一个模排够了。半年不到,模牌,灯箱已焕然一新了。老年性“脑供血不足” 患者林泽华,男,64岁,威远县冻厂管理人员,住威远三河谝,于2006年,4月6日乘车来我处就诊,自述其6年前因患头昏痛,时欲倒地,唯酒后头昏稍减,先后于华西等院,查属脑供血不足,但终治无效,被我八剂中药治愈。(经复查)今患咽炎,并有时微觉前病有复发之象,前来求治。因忆六年前病状,脉濡缓,舌色如常,面色淡白,常有畏寒,时外感风寒难愈等症,与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升阳托血以上行,佐桂枝通其必,脑之脉而兼温经散寒。以抗外与阿胶益其化血之源,以胡桃三枚为引补脑,温肾,原处方:党参50炙草20白术30秦头18陈皮12黄芪120老姜如拇指大,升麻15柴胡15大枣桂枝阿胶15(灼冲)胡桃(三枚去壳)并嘱其戒酒,酒虽临时升腾气血,但终始耗散伤害者多。今据现状将前方稍减药量,与两剂,另以半夏厚朴汤两剂,嘱其先服。又复佳音。半夜敲门(喊救命)冬,零晨时分,被诊所斜对面的周家人叫醒,说是85岁的周三婆快不行了。周家三代特别人多,来请我的五,六人中,大多是从外地赶回来的。一间小屋,早已挤满了人,原来是叫我去判生死,周家好作打算。有人递来一张处方:猪苓,茯苓,泽夕,化石,阿胶,砂仁。并说:我母亲是老肺气肿,这次输液几天,反倒严重了,前几天换成中医,也觉平稳,这方子吃到第二付,又不行了。再找医院都喊无法。及至床前,见周三婆面如土色,人半昏迷,气息微弱,推经着骨寻其脉象,微若游丝,若有若无,连叫几声,张口望舌,镜面,红降而干,抚前额热,摸四肢温,知其有救。随我取药的那位,懂点西医,我处方还没写上,便问:我老母亲真还有脉么?我咋摸不着?我说这叫微脉,微脉有如无,是不好摸。他又说,这人参可能要用,我家中还有。我反问,你知道仲师法么?四逆,白通以回阳,承气,白虎以存阴,助其枢转,运其针机,脏腑调和,统归胃气,危急拯救,不靠人参!请让我静一下吧。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病一派阴衰,水从火化之象,当属少阴热化之证,但前医用育阴利水之猪苓汤,遗误病机,故呈危重,何况又加入违逆阴阳之砂仁,妄图开胃?想至此,处方:黄连15黄芩12白芍25阿胶15鸡子黄(每次半个,趁热药调服)当日午后,周家、送来香烟一条,说周三婆起床吃了饭,不会死了。甲型肝炎一患者:曹国森,男,42岁,在家务农,住合作乡临江寺村4队。于85年3月10日就诊。因患急黄肝炎,住县人民医院(五云山)传染科月余,病情加重后,来我处就诊:目黄,口苦,溺黄,肝区痛,行走必累,便微结,胸痞,舌干,脉弦。病名:慢性黄胆性肝炎。治法:舒肝清热退黄处方:茵陈柴胡秦归白芍云苓白术甘草薄荷大黄只实枝子二患者:周绍文,男,59岁,退休工人,住镇西镇胜利街九组。于85年3月28日就诊。主诉:因患急黄肝炎,比曹国森先入院,同住五云山,治疗无效。现症:目黄未退,口苦,时尿黄,昏晕,累,肢软,能食,苔黄腻,脉数。诊断:慢性黄胆肝炎。治疗:龙胆泻肝汤加茵陈等。三剂后开始退黄,转为丹支逍遥散加茵陈。服一月而愈。我整理的病例,有患者电话的很多,如荣县,荣东乡,一大三队,王兴国于06年7月11日治愈的肝硬化(55剂守方用药),肖兵李顺洪的肝腹水,护理乡新屋村九组的周自良乙肝转阴等。几十年大量治愈在案的病例。不如看看近期的:乙肝患者电话患者:李丽芳,女,34岁,荣县,高山乡,七村,六组,于07年,8月19日就诊:乙肝,大三阳......随行独子刘虹,男,12岁,患面部痤疮......丈夫刘大友,现在同心乡,三叉河煤厂工人,患慢性胃炎......全家多年......电话:13778560837 老年胃出血电话 李祖张,男,80岁,正义乡,正心七组,电话:8622000 治愈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相关电话永兴乡,永和村,十三组,粟和群,电话:8929084 护保乡,水口五队,陈少荣,何富华,何树华,电话:15903358629 严陵镇白荷五队,董志远,电话:8282937(请邻居李四爷转)永团七组,丁银高,合作乡缪正明,护保乡,范自芳......100多例,电话不能尽数提供。精神分裂症 07.8月.17日.赶集一**带着5岁的儿子来看病,说自己头有些昏,胀痛,发热,口干等,我一面为她开了些辛凉解表与清热里热的药,一面问这点病,没吃西药?她说,李老师认不得我了么?几年前我得:“精神分裂症”,是你两付中药治好的,我吃了几个月西药,说是只能控制,你说先要停了激素,镇静等治标的西药(手段),中医用疏肝理气的治本之法...... 患者:廖自英,住内江市,威远县,护保乡,民健十四组,留下手机号:15908358629 脑外伤粉碎性骨折——左目失明患者谭康,男,30岁左右,自贡市某地人,于2006年,10月,29日,就诊,因两轮车祸,脑外伤粉碎性骨折致左目失明,手术无法介入。症见:左目肿大胀满,因血淤阻滞而呈紫黑之色,时有呕吐,头昏,流泪,口干,CT:视神经管变型。思中医治结石有“掀石”一法,难道“视神经管变形”就不与气化相通?而用气化之理,使之复原。故抓住主证,先与通窍活血汤加三七,丹参,黄芩,石菖蒲,充玉子,菊花等,三剂,另以温胆汤两剂,嘱其另煎,呕时加入,不呕不用。复诊时,肿消,血散,目明,稍能视物,余症亦退,后服养肝明目方药善后,患者电话:13890025711 凡脑震荡造成血淤,致头痛,眩晕,或后遗症者,莫不以此法当先。而后用,六君,十全,归脾等法收功。若久病致淤入络,致血淤性头痛,如脑血管痉挛伴供血不足,或血管扩张,(查脑血流图)宜用桃红经四物汤类,因久病亦必伤阴,不可不辨...... 双目失明患者:张松林,男,62岁,威远县凉风坳人。双目失明半年,生活起居十分不便,前几年视力逐渐减退而成盲人,各地求治无效,因闻威远县汽车35队,退休维修工,郭某,曾患失明,被我治愈,特与妻子相伴来诊,诊为肝肾阴虚,抓药10剂,于06年,12月8日,第三诊时,能自行上下楼了......处方:杞菊地黄丸加:沙菀子,决明子,青相子,石决明,夜明砂,女贞子等。治失明,源于切身体会:治愈转移Ca待排?眼癌?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葡萄膜大脑炎我于1995,3.13,(病后二十天左右)经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查 PE:双下方球结膜中度水肿,眼球运动尚好。 右瞳孔6 m m 左瞳孔35 m m 对光反射消失眼底:双视盘水肿,网膜灰白色血肿,下方灰白色球形色块隆起。被诊断:葡萄膜大脑炎双视神经网膜病变转移Ca待排?(双眼底有凸出物)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建议胸透,心电图等被拒,说此病县级医院不能治疗,建议住康复医院,又说只一线希望,还得花数万一试,因怕倾家,亦被我拒。)回得家来,有本县西医说,葡萄膜大脑炎,必须连服280天激素药,我未采纳。叫徒弟依照华西教授之方输液,兼服中药,七八日后全身发肿,被迫停止一切西药。继用纯中药四月始效,但易反复,只得请来公证处公安,写下遗书,以做两手打算,与徒议病用药,至年余乃愈病例分析:(三月后之作)患者: 李四平,男,43岁,职业:个体中医内科,患暴盲至今四月余,于95年2月9日起病。病情简历:患者平素性情急躁,不吃酒,爱吸烟,时有便结,吐痰,除此无它疾。于2月9日见空中有绿色光环晃动,次日双眼视力开始下降,几日后伸手不见掌,后略有好转,但双眼视物不清,视直为曲,视整为缺,或视单为双,自觉双目正面有黄色物状遮拦,头痛,项犟并觉头皮增厚,整个头皮变换部位按痛,从未间断,时腹胀,从小腹至胸。食量加大一倍以上,三五日发作一次,呈双目上下眼睑浮肿,眼珠剧烈肿痛,白睛发红,多在天明前发作,视力由此下降,待发作缓解几日后,视力又逐渐好转,反反复复两月多,头痛,项犟有所缓解,不能自行走路。现又连日发作四日,同样眼珠暴痛,不易睁开......。主要症状:头痛,眼堂黑暗,时眼珠胀痛,发红,白睛黄,色浑浊,两眼如蒙,时有红筋,羞明,便结一月多,腹胀,身肿,项犟,两耳耳廓有一定萎缩,失眠,喜冷饮。时口干,舌苔黄腻。时又灰黑而干,舌中部挟有白粉堆积,脉弦滑数。中医辩证:患者素无眼疾,外不伤及轮廓,内不损及瞳神,忽然盲不见物者,中医谓之“暴盲”。中医辩证为肝气上逆,并挟痰气湿热,上蒙清窍,导致气滞血瘀,至使双目失明。病因病理:本病因肝胆湿热,日久横逆上扰清阳所致,肝气横逆,挟热并入阳明,则食量大增,口渴,饮冷,便结,噘阴气上冲心,则奔腾时作,而气往上抬,肝为甲木,胆为乙木,胆不用事而借肝为用,致胆郁痰扰,则失眠不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冲,则目赤,暴痛,流泪,羞明等症必作,肝气上逆,并挟湿热痰气熏蒸于上,上蒙清窍,久则致眼底隆起包块,而使双目失明。头乃诸阳之首,今被邪所干,故头痛项犟等症作矣,眼堂黑暗,黑乃水色属肾,因肝肾同源,肝火灼阴,必涉肾水之伤而呈两耳萎缩之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更是肝胆湿热挟痰火之据,苔时灰黑而干,病之重也,舌上白粉堆积者,主郁痈之证,既与眼底凸出物相应。治法:清泻肝胆湿热,散瘀消积明目。方药:龙胆泻肝汤,佐以散瘀消积,清热明目之夜明砂,青相子,蒙花,刺力,入白芍,女贞平肝,益肝肾而明目为主。急则治标:邪入阳明口渴便结时,以当归龙荟丸,或白虎合承气法治约其标。入噘阴,气上冲心,气往上抬则用肝气奔豚法,或旋伏代赭石汤合香附旋伏花汤治之。胆热痰扰不寐时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从叫徒弟依照华西教授之方输液,肿后被迫停止一切西药。继用中药三月未效,请来公证处公安,写下遗书,又至月余,病情才开始渐渐稳定,眼睛渐渐复明......那一年半的病苦,半年的盲人生活滋味,磨砺了中医的意志与智慧,原来治疗之方,尽在掌握之中,不过药随机转,与有方有守罢了。这成都华西康复医院没住,这280天的强的松也没吃,难道“葡萄膜大脑炎,双视神经网膜病变,充水性视网膜脱离,转移性Ca等眼底病灶,”被中医治愈是偶然?百代磨利几千年——历两百代,数千年之中医学,难道剑锋不利?任人丢失泾渭间——清浊已分,恐是非不明,故而丢失于此。慧眼若识通灵剑——慧眼蒙尘,不识华夏传家之宝。主宰世界万万年——宝剑若出,终将引领世界医学潮流,何愁万万年之久?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
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
(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
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
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
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
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血虚容易患病。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能开响发动机。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温度,就有生命。人就能工作,劳动。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阴就不能存活。所谓中医理论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
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是人体外在的表现。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阳的生存是以阴做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也就是说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肠寒腹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阴阳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2) 百病由气而生
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很多西医甚至很多中医生也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这些不动脑筋光靠仪器的医生未必就是好医生。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是完全查出。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反之,人的心情就差。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相关。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血瘀成瘤。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内科病的5个特点
【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 普遍性
普遍性指许多人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胃炎——咽炎等
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
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见,存在着普遍性
2 规律性
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现象也基本相似,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阳虚寒大的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3 多发性
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
4 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5 季节性
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见,春季以风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1阴虚火旺型2阳虚生寒型3阴阳两虚型4肝气不和型
(一)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见,发病极高,人数众多。以中老年人患病为主,青少年患这种类型的病也较为多见,具有普遍性。
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生火,这些病名是中医理论上常讲的病名。阴虚则热,就是阴虚了病人就会表现出热的症候,热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症。中医讲火,西医讲炎症,都是同一个发病机理。
但就具体来讲,火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真火,一种是虚火。两种火的说法是截然不同,两种火的性质也不一样。
真火
真火是指病人出现高烧,神志不清,长疮,长疔。如皮下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关节部位红肿发炎,肺痈,肠痈,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各种急性炎症等的发病机理都是真火,是细菌导致的,还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烧也是真火。这些病用西药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效果好、见效快,比中医的清热药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对于以上出现的这些病症,西医疗法最佳。
虚火
甲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血象不高的发烧病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糜烂,红斑渗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妇科炎症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等都是由虚火形成的。其发病机理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阴虚火旺而形成的。
这些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中医滋阴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很多阴虚火旺而引发体内多出炎症的病人常年吃西药,抗生素治疗,花费不少金钱,病还是没治好,甚至有的越来越严重。或是有点效果,却易于反复。
阴虚火旺这类病型的发病机理。平常好吃辛辣,失血过多,熬夜过多,好生气急躁,手术过多,刮宫引产过多,过度疲劳,性生活过度,久病体虚,出汗过多,营养不良等原因多引起。致使体内血液津液丧失过多,导致阴虚。阴虚则阳偏盛,出现一系列火旺的症候。对于这类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滋阴潜阳。
阴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肾藏精,肾生精,肾藏真阴。肾主水,五脏都离不开水养,这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生存。肾阴一虚,五脏失养。肾阴不虚,五脏充养。“阴平阳和,阴平阳秘”。阴虚必生火。肝属阳刚器官,本性属木,木能生火。肾阴一虚,肝木失去给养,肝火失去节制,便出现火旺,随即胆囊发炎。木能克土,脾胃属土,便可导致胃火大引发胃炎。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数众多,西医光治胃,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质。胃炎是标,治标不治本,久治不愈。
有的人胃病喝了几年西药,甚至十几年,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根据中医治本的原理,滋阴降火,则胃病很快能治愈。本人每天接触的胃病患者极多,用中医治胃病,疗效快时间短,花钱少,深受广大患者的称赞和好评。
以上讲的只是举例说明,由阴虚火旺导致其他病症则更多,如下图。
下面本人要说的是由阴虚火旺引起多种病的治疗原则。
本人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对内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的都是古代医家的方剂,但本人发现光靠单方或者复方治疗内科病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些复杂的症候群如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久治不愈症等,必须采取多方治病,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滋阴降火为原则
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如果病人只有肾阴虚症,没有出现上火症状者,就只用六味地黄汤。如果出现口干,咽燥,说明阴虚已经开始生火,知柏地黄汤治之。
阴虚生火,肾阴虚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会导致肝生火。即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胆结石
肾阴虚,病人则出现腰酸腿软,腰胀腰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肝上火则出现口苦口干,咽干舌燥,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巩膜充血,耳鸣耳聋,胆囊发炎等阴虚火旺症候。这类病症的治疗方法是补阴虚,降肝火。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杞菊地黄汤已成三个方剂。
肝火大可引起胃部发炎,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肠炎症。火往上行继而导致食管发炎,咽炎,口腔炎症。还能引起心上火。出现心烦失眠。还引起肺热,出现胸闷等症状。从而导致三焦火盛,加用三黄汤。
胃炎引起胃胀,还要加用保和丸,平胃散。形成胃糜烂,引起胃痛,加白及百合佛手延胡索等收敛止痛药物。胃炎久了导致脾虚,方中加健脾丸。
胃病久了导致贫血,便引起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重者可导致心肌缺血,还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会导致失眠多梦噩梦心慌心悸,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晕头痛。所以在滋阴降火的同时,还要加入镇静安神、补血药,归脾汤+龙骨牡蛎。
知母 柴胡 山楂 当归 胃糜烂者加 白及 百合佛手 延胡索
黄柏 龙胆草 神曲 白芍 胃出血者加三七
熟地 栀子 萝卜籽 白术 心动过速者加柏子仁
山药 生地 麦芽 甘草 心肌发炎者加 桃仁红花
山茱萸 车前子 鸡内金 党参 心慌心悸者加龙骨牡蛎珍珠
丹皮 木通 苍术 黄芪 失眠者加 夜交藤磁石
泽泻 黄连 厚朴 木香 心火大者加柏子仁
茯苓 黄芩 川穹 枣仁 胃胀甚者加槟榔
枸杞 大黄 丹参 远志 胃炎有红斑花斑者加大黄连用量
菊花 枳实 赤芍 茯神 胃酸过多者加 乌贼骨瓦楞子
麦冬 石决明 龙骨 龙眼肉 胃有呃逆者加代赭石
五味子 牡蛎 大便干燥加小承气汤
综合治疗滋阴降火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汤+小承气汤+健脾丸+归脾丸+平胃散+保和丸+杞菊地黄汤+麦味地黄汤+川穹丹参赤芍
阴虚火旺引发的多种病症图
阴虚火旺的病人以20--40 岁的青壮年发病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虚火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便往深处发展,逐步形成阳亢。阴虚阳亢的病情则更复杂。所谓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各种疑难杂症,老年痴呆症都同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有直接关系。如下图
治疗以上这些病,除了滋阴降火,养血安神,镇静安神,健脾和胃以外,还要活血通络,活血止痛,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剂
知母 柴胡 柏子仁 山楂
黄柏 龙胆草 当归 神曲
熟地 栀子 白术 萝卜籽
山药 生地 甘草 麦芽
山茱萸 车前子 白芍 鸡内金
丹皮 木通 党参 龙骨
泽泻 黄连 黄芪 牡蛎
茯苓 黄芩 木香 代赭石
枸杞 半夏 枣仁 珍珠母
菊花 厚朴 远志 石膏
麦冬 大黄 茯神 石决明
五味子 枳实 龙眼肉 磁石
何首乌 川穹 夜交藤
女贞子 丹参
赤芍
血压高者加 天麻 钩藤
血糖高者加 天花粉 葛根 玉米须
脑血栓 心血栓加 三七 桃仁 红花
颈椎病 腰椎病者加 双寄生 川断 三七 桃仁 红花
湿热带下者加 苦参 白芷 土茯苓 苍术
湿热瘙痒者加 乌梅 蛇床子 白花蛇草
(二)阳虚生寒型
阳虚生寒的病人以冬季为多见,发病以中老年人为最多,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阳是有型的。一个人的阳气充足与否,观其外在形象便知。人有精神,说话声音响亮,眼睛有神气,面色红润,头发乌黑,身体刚健,思维敏捷,反映问题快,这都是阳的作用形成的。
阳虚通常以肾阳虚为主,肾藏真阴和真阳。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肢腿酸痛,四肢浮肿,虚肿体质。胃寒,胃酸过多,大便溏稀,肠鸣泄泻,腰痛绵绵。女性宫寒不孕,月经退后或经闭,盆腔积液,输卵管不通,白带过多。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夜尿频多,失禁。
阳虚还能引起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易于疲劳,血压下降,心率过缓,易于感冒等阳气不升现象。
阳虚还能引起肺气虚中气虚,导致中气下陷,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还能引起脂肪的代谢,出现脂肪肝,导致大肚病。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刚之气,气足则力壮,一个人阳气充足则精神旺盛,精神焕发,工作起来不疲倦,劳动起来干劲十足、快捷。反之就疲倦乏力、迟缓。
阳能化气,气属阳。阳虚能导致气虚。肾阳虚导致肾气虚。心阳虚导致心气虚。气能化血,血气同源,导致心血虚。脾阳虚能导致脾气虚、胃气虚。脾气虚导致肺气虚,心血虚导致肺气虚心气虚导致肺气虚。
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引发多种疾病图。
阳虚生寒,生寒就生湿,生湿生痛。寒性则凝,湿性则困。寒湿交结则生痹。寒主缩引,热主升发。寒湿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则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寒重则阳不升则四肢酸软无力,肢倦神疲。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脾阳不振,湿困脾土。脾不能化湿,脾喜燥而恶湿,则出现脾虚泄泻,大便溏稀,肠鸣腹痛。脾阳虚导致胃寒引起胃痛,胃胀,消化力差,胃酸分泌过多等多种胃病。脾气虚导致胃气虚,中气下陷,引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肾阳虚导致心阳虚,导致心率过缓,血压下降。
肾阳虚导致男性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女性宫寒不孕,白带增多,输卵管不通,盆腔积液,卵巢囊肿,腹痛绵绵。肾阳虚引起痛经,经闭,月经退后。
肾阳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紊乱,即肾积水,周身虚肿,下肢浮肿。湿邪过重易生痒。像周身瘙痒,湿疹等都是寒湿阻滞体内过多的缘故。
阳虚生寒型导致疾病的治疗原则:补肾壮阳,温中散寒。温经通阳为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辅综合治疗。
方剂
桂附地黄汤+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健脾丸+归脾汤+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独活胜湿汤
宫颈糜烂,妇科瘙痒,湿热带下者需清热利湿,加黄柏 土茯苓 苍术。滴虫,霉菌加苦参,蛇床子。胃糜烂有湿热者加黄连。痛经,小腹痛者加吴茱萸。
下面是阳虚生寒型病症的治疗用药图。
处方 补肾壮阳 温中散寒
附子 党参 升麻 桂枝
肉桂 黄芪 柴胡 苍术
熟地 当归 砂仁 扁豆
山药 白芍 肉蔻 淫羊藿
山茱萸 白术 陈皮 巴戟天
丹皮 甘草 山楂 补骨脂
泽泻 木香 神曲 菟丝子
茯苓 枣仁 萝卜籽 何首乌
杜仲 远志 麦芽 独活
牛膝 龙眼肉 鸡内金 羌活
干姜 川穹 黄连 防风
黄柏
用方说明:肾藏真阴真阳,首先要补肾壮阳,桂附地黄汤。补真阳:气为阳,阳虚导致气虚,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导致失眠多梦,形成气血两虚。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温阳补肾。气虚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引起胃寒,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保和丸、健脾丸等方剂温中散寒、健脾利湿。归脾汤养血安神。独活胜湿汤去风湿通四肢阳气。方中黄连和黄柏用作有湿生虚热者。
(三)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也尤为多见,此类病症以女性发病为主,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出现阴阳两虚的病人病情则更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老年期综合症的范围。阴阳两虚如果不好好医治,往往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临床上患肾功能衰竭,大都是肾阴阳两虚所造成的。
阴阳两虚患者的病症既综合了阴虚发病的一面,又综合了阳虚发病的一面,两种症状兼有。这种病症在治疗上既不能单独治阴,又不能单独治阳,必须同时治疗。补阴兼补阳,降火兼驱寒。阴阳同治,疗效非常满意,否则其反。
阴阳两虚的患者既出现阴虚生火的症状又兼有阳虚生寒的症状。滋阴降火药物大都寒凉,温中散寒药物大都温热。单滋阴降火则阳虚更甚,只补阳散寒则虚火更凶。滋阴降火、补肾壮阳,双管齐下,阴阳才能平衡,病人继而康复。所以,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即保持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的治疗用药看起来有点矛盾,药物性质上看起来有冲突,因此这个问题要用中药的归经原理来解释。中医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即补肾药入肾经,治肝药入肝经,补脾药入脾经,治心药入心经,治肺药入肺经。药物按性质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种药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各自的矛盾。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现的症状:既怕热,又怕冷;上实下虚;一天当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热,天气晴朗怕热,天阴下雨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热。既有内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湿。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热多汗,下焦虚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湿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软乏力;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病人常有头晕、头重、头胀、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心悸等,病人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脾虚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糜烂溃疡、便溏、溃疡性肠炎等,亦会出现虚肿体质、四肢浮肿、脂肪肝、大肚病、妇科诸病等多种病症。
阴阳两虚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血安神,补肾壮阳,温中散寒。
处方
知柏地黄汤+桂附地黄汤+三黄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养胃丸+龙胆泻肝汤+附子理中丸
知母 柴胡 苍术 党参
黄柏 龙胆草 扁豆 黄芪
生地 栀子 薏仁 木香
山药 生地 砂仁 枣仁
山茱萸 车前子 肉蔻 远志
丹皮 木通 陈皮 茯神
泽泻 黄连 山楂 龙眼肉
茯苓 黄芩 神曲 当归
附子 川穹 萝卜籽 白芍
肉桂 丹参 麦芽 白术
杜仲 赤芍 鸡内金 甘草
牛膝 大黄 干姜 半夏
桂枝 枳实 厚朴
(四)肝气不和型
内因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是每个人的七种情绪。
喜则气缓(伤身),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者伤脾,忧者伤心,惊者伤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科病的发病机理与七情有直接关系,七情当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为突出。
怒则气上。气大伤肝,肝主情志。肝属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当人们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就会导致生气。思想上,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致肝的情志不畅,气机不能畅达,引起气滞,从而导致气血不能畅通。轻者引起肝气不和,肝气不舒,重者肝气郁结,危及生命。
如人与人之间闹矛盾,结怨结仇,打骂争斗,夫妻之间不和谐,经济上贫困,事业上受挫折等都会导致心情不愉快。时间久了,会心情不畅,导致气逆气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气导致内科病的患者在总发病率人群中占有50%的份额。也就是说每两个内科病患者就有一个的病因是因为情志不舒。可是这些由气所导致的内科疾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人体各个脏器的虚证,仪器也无从查出。很多患者因为身体不舒服做仪器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而到我处一经切脉,却能诊出很多毛病。仪器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检查出人体器官有形的病变。有很多患者过于相信仪器,自觉身体不舒,就做人体全面检查,甚至有些医生也一味的靠仪器指标来做诊断。仪器虽然很科学,但不是全面的科学。
情志不畅、生气所致疾病图
肝属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属五行相克。脾胃属土,是指肝脏有病导致脾胃产生毛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气不和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9个犯胃病。在癌症的发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占重要地位,发病率极高。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减少癌症的发生是当今医生的重大课题。
胃病虽然众多,但引发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一种是肝病导致胃病,由肝气、肝火导致的胃病占80%。另一种是肾阳虚导致胃寒引发胃病占20%。胃病虽多,却也好治。如果不从根源上治起,单纯的治疗胃炎是很难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为数甚少。
然而,胃病的发生率是由三种病因产生的。一种是肝火旺盛引发胃炎,一种是肝气不和导致胃炎、胃胀,一种是脾肾阳虚导致胃寒。但尤以前两种最为多见。
肝气不和型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中医学认为,气行血行,气通血通,气不通,血不通。不通生痛,痛者不通。气滞血瘀、淤血聚积就易导致肿瘤癌变。
肝气不和引起胃胀,胸肋胀满。还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脏有病即生火,肝无虚证之说。肝火旺盛引起肾阴虚,肾阴虚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联系。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治疗原则是在治疗肝气不和的基础上,亦要同时降肝火补肾阴。肝气不和能导致脾气不和,从而导致脾虚,治疗原则健脾和胃。如此,治疗肝气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气,又要清热去火,还要滋阴潜阳。必要时还需和胃止呕,制酸,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所以单方治病非常片面且疗效甚小,必须多方治病,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肝气不和型疾患治疗药方
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汤+三黄汤+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归脾丸。驱血瘀+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柴胡 知母 香附 山楂 党参 胃糜烂加 白及百合 佛手 延胡索
当归 黄柏 郁金 神曲 黄芪 胃酸加 乌贼骨瓦楞子
白芍 熟地 青皮 萝卜籽 木香 心烦失眠加 龙骨 牡蛎
白术 山药 枳壳 麦芽 枣仁 呃逆 呕吐加代赭石 砂仁
甘草 丹皮 半夏 鸡内金 远志 体内有血瘀者加 桃仁 红花
薄荷 泽泻 厚朴 大白 茯神 体内血栓者加三七
龙胆草 茯苓 大黄 麦冬 枸杞
栀子 山茱萸 枳实 五味子 菊花
生地 黄连 川穹 何首乌 石决明
车前子 黄芩 丹参 女贞子
木通 黄柏 赤芍
肝气郁结型
肝气郁结型的病人多见急躁易怒、坐卧不安、胸肋胀痛、腹胀呃逆、不思饮食、心烦不眠、心悸心慌、闷闷不乐、少言寡语、神情恍惚、甚至出现神智失常、胡言乱语等症状。西医学所讲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气郁结有诸多关联。
肝主情志。肝气上逆,肝火上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通。机体升降受阻,清不能升,浊不能将。轻者心神不宁、多梦噩梦、顽固性失眠,重者脑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疾病。
肝气郁结型治疗
柴胡 龙骨 黄连 麦冬 香附 血压高者加 天麻 钩藤
当归 牡蛎 黄芩 五味子 郁金 血糖高者加 花粉 葛根
白芍 代赭石 黄柏 何首乌 青皮 心烦失眠加 阿胶
白术 珍珠母 川穹 女贞子 枳壳 大便干结加芒硝
茯苓 石膏 丹参 大黄 合欢皮
薄荷 石决明 赤芍 枳实 山楂
龙胆草 磁石 枸杞 半夏 神曲
栀子 夜交藤 菊花 厚朴 萝卜籽
生地 石菖蒲 枣仁 朱砂 麦芽
车前子 木香 远志 柏子仁 鸡内金
木通 茯神 龙眼肉 知母
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是治病的最终目的。辩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大意。
中医辨证通常为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为八法。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四诊
望诊,即观察人体的外部情况。包括神态、肢体、舌体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即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现有体征。切诊,即通过脉诊了解疾病的虚实、阴阳寒热属性。
在四诊当中,尤其切诊为首要。切诊是四诊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懂得切脉。不懂切脉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医。也就是说,不会脉诊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生。
望、闻、问、切虽然说在诊断上至关重要,但切诊更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诊则只能了解病人病症的过程。脉诊就不同了,它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病变部位等。临床上一些病人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如果非脉诊,则很难辨出疾患的庐山真面目,轻者诊疗无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纲是辨证的八大纲领。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应病变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了解寒热性质,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所以,八纲中阴阳两纲是总纲。运用八纲辨证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疗原则就无法确定。辨证不明确,非但疗效甚小甚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八纲运用确切,病人病理明确了,再确定治疗原则,病人则会很快获得康复。
八法即明确病人的病原后确定的治疗原则所采取用药的八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即复方治病。
本人家传世代中医,从事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辩证上以脉诊为主,施治上以复方或多方治疗。以上治疗的几个方子看起来都是祖先们常用方剂,但实际上是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的精髓部分,是内科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尤为有效的治疗方子。
中医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
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引发的。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阳虚生寒,阴阳两虚则寒火同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来说,肾阴阳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中之重。
中医治病讲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则标自愈,但为提高治疗效率,大多数的治疗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学所讲的卫气营血,则是诊疗过程中的指南针。调营卫,补气血。营卫调和,卫外功能坚固;气血足,则津液运行畅通。本人诊疗以治本为主,突出重点治疗,抓住引起病患的主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标本同治,疗效都非常满意。
本人行医40余年,尤擅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药之多,打破了历代医家的常规用药,为现代众多医家所不能接受,甚至会反对,但不妨一试,观其效果如何。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一个复杂的症候群不能单靠一方或者两方诊疗,而是多种方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确切的疗效。
本人在多年的从医实践中发现,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辩证正确,治疗正确,康复指日可待。辩证错误,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所谓有辩证难之说。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附带
因方剂大且用药量多,所以服药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以实热火盛为重者加大清热药用量,寒湿突出的病人加大温热药的用量,一些久病体虚的病人要加大补益药的用量。
煎药方法
一.分次煎药方法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第四次煎40分钟。每次煎药后把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重新上水。
二.连续煎药法
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的药水拌在一起保鲜备用。
以上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计算时间,一般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煎药工具通常以瓦罐砂罐为佳。
服药方法
一剂药服四天,一日三次,饭后服药。儿童、年老体弱酌量或遵医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2015042702
郝现军大夫思考中医信息录(16精品)
第二讲:六经传变人体修补爬格隔山打牛大法
4.中医{-48至}------青岛王老头学而学之
中医入门笔记
乳腺癌的中医证候及其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