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入门笔记

一、       中医诊断
1、确定病的位置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从纵向分
在伤寒论的书中,仲景把人体从纵向分为六个区块,叫做六经,分别对应人体的部分是:
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包括津汗,全身水循环系统)狭义就是人体表层。
阳明经---足阳明胃经,肌肉,胃和大肠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对应胃肠。
少阳经----足少阳胆经,淋巴,气管、胸腔、腹腔、胆,胰腺
太阴经----足太阴脾经,消化系统的功能部分,白话就是指脾胃的吸收功能。
少阴经---足少阴肾经,神志,心阴,肾的功能。
厥阴经----足厥阴肝经,肝和心包部分,神经系统
每个经络都有主打药方,太阳经上的病又叫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白虎汤 承气汤...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与黄芩汤;太阴病的理中汤; 少阴病的四逆汤; 厥阴病乌梅丸,明确了病在哪条经络,即明确了主要用哪个药方。
从横向分:表、里、半表半里。代表病的位置和轻重程度。
表——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
里——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内脏、血液系统。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痰饮、淤血等等这些的病因所引起的疾病,就叫做里证

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淋巴系统、神经系统。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中医的表和里,不能等同于西医里面讲的解剖位置,如果你要等同于解刨位置了,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说疾病的位置在体表呢,所以说它就是表证,这是绝对错误的!那你说皮肤病的病位在哪里?皮肤病的病位一定在体表,那你说它是表证还是里证?它一定是里证。比如说有些人脱发,脱发在哪里?体表的毛发在脱落,那它是表证还是里证?它一定是里证,而不是表证。发病的部位,认为成病位是不对的

从纵向将人体分为六大区域对应六经,最浅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最深的最里面的是足厥阴肝经。病到了厥阴肝经最难治。
  病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比如感冒,诱因可能是受凉,遇冷人体表层血管收缩,血供不足,使得表层免疫力降低,感冒病毒入侵。病毒一边入侵一边让免疫系统发生障碍。病毒的两条走向:由足太阳膀胱经进入少阳经,也就是由上呼吸道,入侵支气管和肺,心肌,导致肺炎或病毒性心肌炎;另一走向是直接进入胃肠。由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足阳明胃经,表现出想呕或腹痛。如果不是吃坏东西引起的,而是受凉导致,叫肠胃感冒。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每个经络都有主打药方。后来的医家又予以补充了一些药方。
足太阳膀胱经有桂枝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足阳明胃经有白虎汤、承气汤;
足少阳胆经有小柴胡系列方;
足太阴脾经有理中汤、归脾汤; 太阴证最好的药就是山药-淮山药。脾虚首选参苓白术散
足少阴肾经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足厥阴肝经有乌梅丸等。
   确定了病的位置和病的性质,直接调用经典药方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曾说过:“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立论,投药石以祛疾。

感冒发烧咳嗽,用感冒清热颗粒解除人体表层免疫障碍,用小柴胡颗粒调整淋巴系统,血液细胞免疫系统,抵抗病毒,阻断感冒。这样组合用药,一般1-2天即可。纯粹上吐下泻的肠胃症状,用藿香正气水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脏: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肺和大肠相表里,直肠癌如果治疗的不好那么就很容易发展成肺癌。
竖看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什么?说白了,脏腑理论中的三焦,是一个大腔,囊括了五脏六腑。筋骨皮肉之内,脏腑之外,所有的缝隙、原膜,都属三焦的范畴。它是一个庞大的管腔、通道,里面运行着津液和元气。请注意,三焦的天职之一,就是运行津液。三焦利则一身上下左右皆通,三焦塞则气血壅塞、水液不行。而三焦闭塞后产生的一大病机就是湿热,湿热下注于膀胱和肾,最常见的病症就是淋证。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盖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其间即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焦多风,中焦多气,下焦多湿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讲发病机理,只讲临床表现➕处方。
《伤寒论》症状对了,病的模块就定了,随之治疗方法就出来了。《伤寒论》是规定死的,没有分析的,但诊病的依据是确定的。胡希恕先生提出: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

2、确定病的性质

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都是病情的反应。
阴阳判断(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
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

胡希恕先生提出了《伤寒论》中六经概念非《内经》中六经,而是来自于八纲的理论。即无论什么病,病位无非在于表、里、半表半里,而病情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类型则在于三阴三阳之中。分辨出六经八纲后,再结合其特异性症状,即可选出适应的方。如少阴病,怕冷,乏力,倦怠,舌胖大润等症,治疗可以四逆汤为底方,如见面色赤可用白通汤,若身反不恶寒即阴盛格阳于外,可用通脉四逆汤。同时胡先生认为方证辨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尖端,即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

中医上所说的血分和气分,指的是血管内的病症和血管外的病症,血管内的病症为血分,除了具体的血管内的病症以外,血分还包括出现血分的症状,比如出血,血热妄行,血瘀,血虚等,都属于是血分。气分指的是血管以外的病症和出现气虚,气郁,气机不畅等病症的症状。血分和气分的范围是比较广的,

3、中医治疗
(1)病因辨证------识别疾病最初诱发于何种致病因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辨证论治
(3)辨病治疗

五个一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

古人谓五损: “ 一损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 血脉虚少, 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 三损损于肌肉, 肌肉消瘦, 饮食不为肌肤; 四损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 骨凄不能起床。”毛发脱落。少气懒言, 肺损之征; 肌肉消瘦为脾之象, 烦躁肢冷, 阴冷经闭为肾损、命门火衰之候。

试述六经病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阳气存阴液。三阳病以祛邪为主:太阳病汗法;阳明病,清法、下法;少阳病,和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太阴病,温法;少阴病,寒化扶阳抑阴,热化育阴清热;厥阴病,寒温并用.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舌头两边是肝经的位置,有瘀紫。是肝气郁结造成的血瘀。主要可能是寒凝或气滞淡白舌------就是舌质(舌边露出的肉)的颜色比正常人浅淡的舌象,在中医临床中又叫做舌淡。主要是红色的色度值下降,在中医里面,多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

舌中无苔必诊为胃阴虚,舌根无苔必诊为肾阴虚,舌干红无苔,舌尖满布绛色小粒,乃肺性脑病先兆,

中医描述阴虚的诊断标准有个口诀,叫“舌红苔薄,脉细数

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并非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地图舌——剥脱性舌炎,脾阴虚。参苓白术散可治

舌头红得像草莓——脾阴虚。滋阴的药物,基本都是药食同源的东西,也基本都是比较好喝的,比如生地、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基本就用这五个东西,有时候稍微配一点当归

舌红起刺,一派肝热之象

满口的白腻苔,整个舌头的表面已经看不到了,白腻苔满布全舌,罩满整个舌苔,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个什么病。这是一个湿邪壅遏的毛病,湿邪弥漫三焦者,舌苔满布。舌苔满布是湿邪弥漫三焦气分

浮脉------轻轻搭在脉搏上就能摸到,是表证。

沉脉-----病在里,尺部很难摸到脉是肾虚。肾阳虚为阴寒盛之证。

弦脉--------肝病脉

脉之阴阳:浮、大、动、滑、数皆为阳,沉、涩、微、缓、迟皆为阴

革脉和芤脉的指感区别不大,主病也相近似。都是脉道空虚,血容量空虚的象征。但从程度上来说芤脉要比革脉更加危急。芤脉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和外伤大出血,还有是因食物中毒导致的严重呕吐,脱水,人体严重失液等等。因此芤脉的危急要比革脉高一级。实际两种脉象的预后均不容乐观。

关格--------清代名医喻昌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

一、虚与实

1、 实——不该有的东西有了。比如 细菌、病毒入侵,红肿热痛,化脓感染。

实证------出现的时候,他会有痛,任何的实证出来痛是持续性的痛,那如果是虚证的话,虚也会有痛啊,但是隐隐作痛,是隐痛,而且不是持续的。虚证喜按,而实证拒按

2、 虚——该有的东西没了或者少了。

造成虚的原因——消耗大于摄入,营养不良;不良习惯导致损耗,又得不到补充。比如长期喝茶,茶中的鞣质茶碱结合掉体内的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导致体内缺少金属酶或者金属酶失活。熬夜睡眠过少使得应该在睡眠中修复的,分泌的,得不到补充,得不到修复。还有过度劳累,疾病,出汗过多,腹泻,出血;衰老,器官老化等。

病人自述身体向外面放凉气,更严重的,连手指骨节中都往外冒凉气,这都是一种虚证。是内伤所致。

气-----身体内部精微物质。黄芪是补气最重要的药物。气伤主要是胸中的宗气伤,就是指心肺之气。因为宗气是行呼吸、贯心脉的。所谓宗气,就是负责肺的呼吸和心脏贯通血脉的功能。

治疗----补虚的祖方是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五味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陈皮有行气化滞的作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增加了化痰的作用,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增加了养血功能......

(1)血虚——血不足了,出血过多贫血,营养不良,造血功能不良。血虚必然导致气虚,肝血不足,脾虚。血虚,筋脉不得滋养,所以血虚生风,患者的手,就会抽搐

  养血----四物汤(当归、白芍赤芍、地黄、川芎,黄芪当归补血汤(黄芪5、当归1)......

(2)阳虚-----运行动力不够,阳虚生内寒,怕冷是身体内部阳气不够。治疗----桂附地黄丸

阳虚、气虚、血虚和肝郁是如此鉴别的------阳虚主要凭舌象 畏寒肢凉;气虚凭脉象、舌象 倦怠乏力;血虚凭面色、舌象、脉象 头晕眼花;肝郁凭脉象 胁肋胀痛(依诊断的权重值排序,如舌象排在前就权重值更大)。

另外,阳气亏虚的肢凉多为整个肢体,而肝郁的肢凉通常局限于腕踝以下

脾虚血少------脉象细,舌质淡,肢体倦怠乏力,。

(3)阴虚----主要特点就是水少了,中医称为津液少了。脏器分泌不足,比如胃肠分泌少了,唾液分泌不够。

治疗---生脉饮,大补阴丸,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药方,六味地黄丸(肾),增液汤(大肠)等

所有阴虚的根源是肾阴虚。肾不可再生,肾的单位是固定的,是先天带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损伤消耗,40岁以后,肾阴日益不足,容易出现肾阴虚、心火旺的现象。熬夜、过劳、饮食不当,食品添加剂,服用药物是导致肾脏病理改变,肾阴不足的原因

肾为肝之母,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脾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

肾阴虚肝血不足,肾为肝之母,肾阴虚导致肝血不足。

肾阴虚心阴虚,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都属于少阴经,很容易从肾阴虚传导到心经。心火上炎是肾阴虚引起的

肾阴虚——血虚,90%的促血红细胞有肾脏分泌

肾阴虚---肺虚,肺与肾为母子关系,喘不过气来叫做子盗母气。

肾阴不足,考虑是诱发白内障的原因之一。肾阴不足,耳窍失养,所以她耳鸣。

肾经走咽喉。肾阴虚,虚热内扰,所以咽喉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这是肺阴不足。

肾阴不足----头晕耳鸣、腰酸梦遗。所以患者腰膝失养,导致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两条腿乏力,口中干渴。女性可能月经不调、烦扰梦交,男子可能遗精早泄,阳强易举。治疗:六味地黄,二至丸,鲜地黄.......

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阴就亏虚,肝风因此内动,所以患者就会头晕。

肾经走脚心,心经走手心。肾阴不足,无法上济心阴,心经和肾经,都是少阴经。所以,一经有虚热,传导给另一经,这就使得患者手脚心发热。

肾阴不足,心阴得不到补养,于是虚阳上浮。虚热迫血而行,所以患者脉数,舌红。虚热扰及心神,所以他心神不安,心里发慌。阴虚生热,所以下午的时候,患者两颧发热,身上发热。

百合地黄汤。其中的百合,善于养心阴,安心神。生地,可以滋肾阴。肾阴一足,上济心阴,心中阴阳平衡,心火就被制约下来了。所以这个百合地黄汤,原方就是治心肺阴虚的。

肾阳不足----桂附地黄丸......

患者面色发黑,口角还有黑斑。我跟你说,这也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肾主水,五色为黑。肾阳不足,人脸上就出现肾的本色,就跟着发黑

肾阳不足,则脾阳受累

五气为病,肾为欠。肾主纳气。当一个人肾气不足的时候,气机潜藏不及,于是上下相引,导致人打哈欠

心阳不足--------心的跳动、射血就缺乏动力,变得不稳定。表现出来,就是心悸心慌。用心电图来看,就是所谓“室性期前收缩”。心阳不足,身体温煦失常,所以患者就手脚发凉、身体畏寒怕冷。心阳不足。心神被冻得直哆嗦。用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它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阳不足证,有治疗效果。

冷汗。这就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固摄失常,所以出汗。温煦不足,所以汗摸上去,凉凉的。

肝肾同源。肾阳不足,日久可能引起肝阳不足。肝无补法,只有通过补肾来补肝。

肝阳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容易出现幻觉,莫名恐惧。因为肝藏魂啊,肝主谋。肝阳虚,肝不藏魂,她就有幻觉,总觉得有人要害她。肝主谋。肝阳不足,谋略不成,所以胆小怕事,遇到声响都受不了。

肾阳虚,日久会累及脾阳,导致脾阳的虚弱。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所以患者带下量多,舌体胖而有齿痕。这就是有痰湿的体现了。脾虚,则气少。气少,则语音低微。脾虚,则胃纳不佳。胃纳不振,患者就会食少。

肾虚,下元虚疲,所以足废、脚冷。曾经感冒过。如今后背,特别发凉、畏寒恶风。要考虑患者阳气不足。我们的后背,有督脉,有膀胱经。这些,都是阳气充盛的经脉。尤其是督脉,为阳气之海。如果一个人,阳气特别虚弱,那么他的后背就失于阳气温煦。卫气作为阳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加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患者会格外畏寒、恶风、怕冷。甚至呆在家里,也会感觉到后背阵阵发凉。

这个时候怎么办?第一,要补阳气,第二,要调和营卫,增进卫气,固护肌表。

《伤寒论》里的经方,就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的配伍,最初就是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炮附子5克。它能干啥呢?就是扶阳解表,调和营卫。既能解决营卫不和的事儿,又能解决阳气不足的事儿。

舌淡胖嫩,面色萎黄,身体局部还怕冷,这提示我们,是阳虚

苔滑,有水湿啊?舌淡,苔白,说明有寒。脉象沉弦而迟。还是有寒,有痰湿。弦脉主痰湿水饮,沉迟主阳虚不足。

这里头,值得注意都是患者发凉的几处地方:左半身、头部和鼻准。

中医讲,人体阳气,生于左侧。故而一般认为,左侧属阳。人的头部,为诸阳之会。所以,当一个人阳气大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头部和左侧身体发凉的感觉。

由此可见,患者属肾阳虚无疑。肾阳不足,则脾阳受累。脾阳不足,则患者鼻准发凉。鼻准在哪儿?就是鼻尖。鼻尖,为脾胃所主。

肾上腺和肾是中医里肾,主生殖,分泌激素,内调血压,分泌促血红细胞生长素,活化维生素D3,主骨,司两便,保持体内电解质微量元素平衡,调整免疫,解毒。所以,很多疾病通过中药改善肾脏病理结构,恢复肾脏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清肾脏的虚热什么方?知柏地黄汤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鲜地黄、干地黄、生地,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鳖甲……

脾阳虚-----便溏、畏寒怕冷、食欲不振、四肢困乏无力,痰白,脉细弱,苔薄白,舌淡胖。这一看就是脾阳不足

治疗---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这就是理中丸了。附子理中丸(理中丸+附子)

理中丸能干啥呢?就是温中驱寒,补气健脾。主要治疗的,就是脾胃虚寒证。治疗中焦虚寒。脉象弱,舌质淡白,体倦乏力、四肢不温、腹中隐隐作痛而不解,或腹胀肠鸣,便溏。

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脘腹的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胃胀、食欲不振、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或沉迟无力。现代医学常常将其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疾病。

脾约---------是脾燥,脾中阴津不足,约是不足。治疗脾约证用麻子仁丸

气血两虚--------舌质淡,脉细无力,此乃气血两虚的表现。月经量少、面色无华,此乃血虚无疑。浑身乏力、食欲不振,此乃气虚无疑。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脑髓失充,所以患者就心悸、健忘、神疲、不寐。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

气短,心悸,爱出汗,脉细,舌有齿痕,这些是不是典型的气虚啊?同时,她脉象数,舌红少苔,汗出日久,我们可以想见,她肯定有阴虚的一面。气虚加上阴虚,这是典型的气阴两虚。

肝血不足--------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所以患者眩晕

肝和内风的关系最密切。说到麻木和抖动,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风邪。风邪内动,我们的肢体才如风中树枝一样,抖个不停。肝火内炽,肝风内动,所以半身无力、活动不利。

舌红,主阴虚有热。此外,此人脉弦略数。这就是肝阴不足,肝气失和,阴虚有热,迫血妄行的表现。

肝血不足的时候,我们的肝窍就会失养,结果是看东西模糊、迎风流泪、干涩。所谓老花眼,用中医的视角看,就和肝血不足有关系。

肝主筋。指甲,为筋之余。所以,肝血不足的人,常常指甲脆,容易断,或者表面无光泽,坑洼不平。肝血不足的情况下,筋脉得不到应有的滋养,所以患者常常筋肉疼痛、抽筋、乏力、有酸胀感。

肝肾阴虚,耳窍失养,所以患者就耳鸣。肝阴不足,肝开窍于目,所以两眼干涩。手足发热、口干、便干,这显然要考虑肝肾肝阴,

肝阴不足,肝气失和。肝不能主疏泄,所以气机郁滞,患者就会胸闷、心慌。

肝郁-----情绪不畅的时候发病,胸闷不舒,常常叹气,多愁善感,脉弦。 治疗----四逆散

肝郁,木气克土,脾土功能就不好,所以胃纳不佳,经来腹胀,无法生化足够气血,所以患者就脉细。脾虚,无法运化水湿,所以患者苔腻。脉象弦而有力,舌质红,苔黄腻偏干,耳鼻发热,这显然是有肝火肝郁化火,肝魂不安,于是此人哭笑无常,所答非所问

肝郁气滞------性情急躁、烦躁易怒,脉象细而偏弦—治疗:加味逍遥丸

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使得肝经淤阻.气不能帅血而行。血液运行受阻,这就难免形成血瘀。患者舌质偏紫暗,就是血瘀不畅的表现。肝阴不足,肝气失和,阴虚有热,迫血妄行的表现。

肝阴不足, 肝气失和,情志不畅,所以遇事容易激惹,善怒。

肝,主情志。如今,湿热之邪淤阻肝经,情志必然失常,所以患者就容易心烦、烦躁、郁怒。说到情绪不稳,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肝。因为肝主疏泄,主情志。肝气不和,所以爱激动

肝郁化火

肝胆互为表里,经气相同。肝胆经,走头侧和耳部。湿热之邪循肝胆经上扰,所以患者头两侧掣痛、耳中隐痛。脖子上的病啊,我们要考虑肝经病。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使得肝经淤阻,这就出现肿块。

肝经,循少腹环阴器。肝经湿热循经下注,患者就小便灼痛。

肝气失和,脾土受损,所以患者纳呆、食欲不振,嗳气。痛泻要方和四逆散的合方。是中医临床应对肝脾不和的常用办法

酸枣仁大补心肝之血,柴胡、枳壳、佛手来理气疏肝

中医看就是疏肝健脾,调和肝脾。肝气郁滞,你把它通开。脾虚运化失常,我们去补它,让它正常工作。

白芍、白术、防风、陈皮,这四味药组成了痛泻要方。

所谓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是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子。肝郁脾虚所致的腹痛、腹泻,医家常用它

柴胡、枳实、白芍、甘草这四味药。它们,组成了中医调和肝脾的另一张常用方,就是四逆散

痛泻要方和四逆散,还是有差别的。前者,专门用于治疗痛泻,后者,则多用于治疗阳郁厥逆。但是无论怎么说,调和肝脾,都是它们的核心。所以,后世医家在面对肝脾不和所致的腹泻时,常常将它们合在一起用。这也算是临床多见的小技巧。

黄芩用于清上焦之热,

肝主疏泄-----疏泄不及,表现为“胀”,用柴胡疏肝饮,但不可久用疏泄太过,表现为郁闷,用加味逍遥丸。疏泄不及与太过很容易相互转换。疏肝用柴胡是对的,但要考虑到肝气不舒的同时,还有其他原因,考虑肝本身既藏血又寓相火,在疏肝太过的时候,就会把相火挑动出来,会伤阴。把相火挑动上来,不仅产生耳鸣,而且头胀头痛,产生了脑鸣。发展到自己觉得有一股热气从尾椎循后脊梁向上到大椎,后来分散成两股从风池处入脑,这样脑鸣更甚,心里非常烦,烦得人失控,必须得出去走,但神志很清楚”。柴胡发散能引起肝阴内伤,或者挑动了病人的风阳,因此在平肝潜阳的方剂中,王绵之往往用小量的薄荷而不用柴胡,散其肝郁和肝经风热,一般用1~2g。

肝苦急--------晚上睡觉时有抽筋,还有他那个急性子的脾气,属于“肝苦急”的情况了。甘麦大枣汤缓肝急。啥是缓肝急啊?肝阴肝血不足了,使得一个人肝魂不安,脉象细数,舌淡红少苔,精神恍惚、悲伤欲哭、焦虑不安、胡思乱想、心中烦乱、晚上睡不好……这个时候,就说明患者的肝,急了,需要缓解、安抚。

呕酸涎-------肝寒,用吴茱萸汤

总而言之,这个患者是一身之阴不足。由此,其胃阴必然也受到影响。这体现在其舌象上,就成了剥苔

心脾两虚-----归脾汤。脉象细涩,舌质淡,头晕沉,心悸心慌,懒言少语,容易疲劳。这些都是典型的心脾两虚的表现。

心藏神,脾藏意。心主喜,脾主思。因此,当一个人心脾两虚的时候,他就容易发生情志问题。抑郁症,算是其中之一。简单理解,心主喜,藏神。心血不足,则心神不定,不能主喜,因此这个人就焦虑、苦闷,惴惴不安,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高兴不起来。另外,脾主思,藏意。脾虚,则不能主思,心意失常,患者就会胡思乱想,甚至产生幻觉、妄想。

脉滑,主痰湿。舌体胖大舌质淡,主脾虚脉象弦,代表肝气失和,脉道紧张。脉紧,一般主痛症。脉有力,代表实证。

脉细,是心脾不足,血脉失养的表现。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体失养,所以舌淡

心血失养,心的功能受损,故而心悸、心慌、胸闷。心神失养,所以睡眠不安,总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有时候甚至哭笑无常。

胃经,走前额。前额胀痛,考虑胃气郁滞,经气不利。

火----有实火和虚火

阴火--------面如火燎,身无定处发热感,目红,心烦,乱梦连天则提示了“阴火僭越。阴火上僭,致口苦口干,用升阳益胃汤。有皮肤不定处灼热这一被东垣视为阴火僭越之特征性见症。黄连熄灭阴火

肝火----属于攻的有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属于和的有羚角钩藤汤,肝经,上走头面,下环阴器。所以,当肝火循经而行的时候,此人头痛、睾丸痛。肝,主谋略。肝火这么一旺,他就不能谋略,所以呀,整天心事重重、多思多虑。肝气失和,脾胃跟着受罪,所以,他不思饮食。

痰火-----痰浊郁久化火,化痰浊首选温胆汤脉滑,舌苔黄腻。这就是标准的痰热之征。脉滑苔腻,主痰湿。苔黄主有热

肺火-----叫肺热,泻白散,养阴清肺汤

胃火-----轻者白虎汤,重者凉膈散。怎么知道有胃火?舌红,口臭、脉大,总想喝水,清胃散,是源于《脾胃论》里的方子。天职,就是清胃凉血。

总是饥饿,那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脾火-----脾热用泻黄散 藿香、栀子、防风、石膏、甘草,就是泻黄散。泻脾散加减,通过化解中焦火。泻黄散,中医用于消散脾胃伏火的专方。胃有虚热,脾不讲虚热

肾火-----相火旺动,由肾阴虚导致。肾脏一般不言火旺,一般都是因虚而导致相火旺动。

火郁------火郁者,内热外寒,脉沉。如何判断火郁?看似寒症,身冷,四肢冷,但舌红,苔厚,苔白是糙白是老的,舌尖起刺,舌干,舌红苔滑、躁烦、厥逆、口唇口角红,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用升降散

二、寒 热

1、热证-------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热证的颜色和气味:“黄颜色”:黄色的舌苔,很黄的尿,黄稠痰,黄稠鼻涕,红肿热痛,臭,稠。

五心烦热------手脚心容易感觉热,甚至睡觉的时候要伸出被子,有的人总想把手心贴到凉的墙上才舒服。手脚心加起来,是四个心,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心脏的心,总是觉得心烦,发燥,发热,加起来,五心烦热。

肝经湿热循经下注,患者就小便灼痛。

身如芒刺------属湿火居多,用苍术为君

面热如醉--------这是“胃热上冲熏其面”,脸红红的,需要加大黄的时候

龙胆泻肝汤时必考虑为肝胆湿热;用导赤散时必考虑为心经火热;   脾热用泻黄散。

1、 虚热----因为虚损发热,因为运行不畅发热。就像机器运转,没有润滑油会发热,机器虽然有润滑油运转太久也会发热。对应的是人过度劳累。

虚热---治疗----益气升阳治疗虚热(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连灭阴火

中医的热与西医的炎症接近

2、血热——虚损导致或者炎症导致,比如血小板低出血,炎症导致充血、出血,自身免疫炎症出血。术语叫脾不统血,血热妄行。清热凉血意思是消除这些炎症,让血液回归平衡态。

治疗药物:免疫炎症—金银花;血小板低——牛皮、猪皮、阿胶;

凉血----鲜地黄(因为不好保存,现代医生很少用)、干地黄、生地黄、丹皮、槐花、白茅根、芦根,犀牛角、水牛角、羚羊角、茜草

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止痛。用久了会伤气。三棱——有副作用,三棱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

热毒深伏------西黄丸

益母草高、低剂量组都会造成大鼠的肾脏损伤。(开花的益母草有小毒)

3、寒

寒邪--------极端寒冷的天气,寒邪往往会进入足太阴脾经,甚至是足少阴肾经,这里面的区别是:在脾经的,往往脾胃症状明显,肚子冷痛,容易腹泻等。脓水清稀,这是寒象

进入肾经的,往往是感觉自己很困倦,大白天的就是想睡觉,术语叫“但欲寐”,这在中医叫太少两感(太阳少阴同病)

怕冷----------怕冷部位不同,厥阴,怕冷四肢厥;少阴,怕冷在背后,少阴病,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什么叫做口中和,无论少阴病多严重,病人不耽误吃喝,口中味道还好。背恶寒,背后就像有凉水一样,吃什么药都不管用。阳气亏虚的肢凉多为整个肢体,而肝郁的肢凉通常局限于腕踝以下。

背寒冷如掌大-----在两个肩胛骨下面这个地方,比它更低一点。这个地方是胃。胃寒。就是说胃的下方有留饮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其人背寒,其实实际上就是胃里面有水,这里说背寒冷如掌大,这个掌大就刚刚好是胃的大小。胃里面有水。

背寒如掌大,长期就那一团冷,可以考虑痰饮。用苓桂术甘汤

但欲寐------是睡不够,吃完饭就想睡,这种困倦,不耽误吃,不耽误喝。睡不过瘾,越睡越舒服。其实这不是懒病,这是少阴病

伤肺----------《内经》里说:“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就是身体受寒,所以要多注意气象报告,宁可多带一件衣服。可是现在的孩子很麻烦,下雨还不打伞,一直淋雨。淋了雨就是形寒,形寒饮冷,饮冷当然是自找的。形寒饮冷替台北市制造了四十六万气喘病的小孩。

会忘记喝水的人就是里寒很盛。那因为里面有水累积到他不会渴,状如肿,发汗则愈。这种通通是发汗者好,

凉燥---------外寒兼外燥,外寒兼什么外燥呢?就是口、鼻、咽、苔干燥,加上干咳就定外燥。风寒兼了外燥就是医书上就叫凉燥。凉燥最好的药就芦根,最好用鲜芦根;

  表虚证----------外寒就是风寒加上怕风、出汗,那就是表虚证。表虚最好的药就生黄芪。

  寒痹----------风寒浸入了筋骨,关节疼痛那就是寒痹。痹证里边的寒痹以痛为主。寒痹最好的药就桂枝

三、瘀-----有痰瘀、血瘀、纤维化组织

比如熬夜引发口腔溃疡,病机:睡眠不足导致口腔溃疡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失常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当前的一些观点认为多种免疫反应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口腔上皮内,从而介导免疫反应损伤口腔上皮。像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就是一种瘀。比如肾炎的病理也是免疫复合物沉积,突发性耳聋是淋巴管微血管瘀堵了。丝瓜络、路路通、桑枝、龙血竭、三七是通瘀的药。

1、血瘀——瘀血,

治疗药物:血腑逐瘀汤等六个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四物汤(当归、白芍、地黄、川芎),桃仁、红花、川芎,三七、龙血竭

舌头血运不畅,所以舌暗,舌面有瘀点,舌头的下面有黑紫色血管,

刺痛,局部的定时发热是瘀血证的一个表现

气滞血瘀----气机瘀滞而导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一系列的证候。大多是由情志不舒或者外邪侵袭,引起的肝气久郁不解所导致的。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会出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脾气、急躁易怒,以及胁肋下有的会有皮块而疼痛拒按。女性患者可以看到月经闭阻或者痛经,以及经涩滞有血块、舌质紫暗或间瘀斑,而且脉是涩滞的。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等等。

气虚血瘀-----阴虚阳虚导致血瘀  治疗---补阳还五汤

寒凝血瘀,

2、痰-------炎症分泌物,免疫复合物,淋巴导管排泄不畅的物质,代谢不畅潴留在身体各组织的粘液、组织液等。

舌象脉象:舌根黄腻,脉滑数,这是典型的痰热舌脉,脉滑苔腻,说明有痰浊。苔黄脉数,说明有热邪。

痰热-----痰热互结,判断:脉滑苔腻,主痰湿。苔黄主有热。舌苔厚腻,治疗:黄连温胆汤(专方)

痰热淤阻,血行不畅,使得患者有了淤血的问题。于是,舌质偏暗,而且有瘀斑。

痰热蕴结,肝胆之气升降失常,所以胆气上逆,患者就口苦。痰热------温胆汤

舌根黄腻,脉滑数,这是典型的痰热舌脉,脉滑苔腻,说明有痰浊。苔黄脉数,说明有热邪

痰热伤津,所以患者口干。

痰热中阻,脾胃之气失和,所以患者纳呆、食欲差。

痰热扰心,心神失养,所以患者就顽固失眠,伴随心烦意乱。

痰热,怎么来的?源于生气。她发病最初,就是因为口角,当天晚上未眠,从此睡眠失常。可见,是情绪波动,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灼津生痰,而成痰热交织之象。

痰热上犯清阳之地,所以患者就头晕。

痰热蕴于肺,所以患者咳嗽痰多。湿浊之气上泛于口,所以患者口中发腻。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所以患者就会觉得胸闷。痰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所以患者食欲很差。

痰热淤阻,血行不畅,使得患者有了淤血的问题。于是,舌质偏暗,而且有瘀斑。

当然,更重要的是,痰热之邪,会引动肝风。肝风带着痰热往上飘,就形成了所谓风痰上扰。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眩晕,如坐车舟中。肝风夹痰这么一吹,人的手就开始抖起来了。肢体震颤这个事儿,实在太普遍。

这里的原因,有阴虚动风、血虚动风、痰热动风等等。相对来说,痰热动风出现的几率最大。一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逐渐不足,体内容易出现阴虚有热的局面。同时,随着脾胃运化之能的降低,人的痰湿逐渐积累。两者互相影响,就有了痰热之邪。

痰湿---痰湿互结。痰湿之邪,困阻于内,津液不得输布,所以虽然口渴,但喝不下去水。痰湿之邪,一旦上泛于头部,患者就会头重如裹,仿佛有重物压迫。

四、湿、浊-------肢体困重,大便磅礴,头重如裹,病体沉重,缠绵难愈,水肿,流水,胸闷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湿多滞积下半身,湿重而粘腻很少直犯头面。浊能弥漫上半身。耳鼻喉科多半以浊为主。浊则轻而飘扬祸及七窍,尤其是口腔,其次为鼻耳,咽喉不多见

罗大伦:判断水湿===舌体胖大、舌体上唾液多、成沫,舌苔白腻。

湿分内湿和外湿,外湿-----  从外感受到的湿气为外湿,比如淋雨,久坐湿地等。 内湿-----原因有脏腑功能低下产生的湿气称为内湿。肺的宣发升降失常 ,脾的建运功能失常,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都能产生内湿。 肺脾肾为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它们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湿邪。

第一个是现代人运动的少了

水湿重的第二个原因是伤脾阳。在中医里面,脾是负责管理水液的。我们今天冷饮多了,有冰箱,可以随时喝到冷饮,吃凉的东西,如冰激凌,些东西下去,我们的脾阳就会伤到,而我们就是靠脾阳来运化水湿的,脾阳如同大地上的土,如果土没有了,那么水一定会泛滥的。

第三个原因是肾阳不足,肾也是负责管理水液的,现代人肾精消耗的机会很多,打开电视机、翻开画报、打开电脑,处处可以看到让我们迷失的情色画面,还有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会不足,这些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突出的特色

常用祛湿的药:藿香、佩兰、白术、苍术……

单独的湿邪很少。湿邪和热相间,湿邪与寒邪相间,湿为阴邪,湿邪必耗伤阳气,必有阳虚表现。阳虚重不能以祛湿为主而应该温阳,顾护阳气。

湿热-----湿热一般是趋于人体下半部的,红肿热痛,所以基本可以判断是湿热,热毒

龙胆泻肝汤时必考虑为肝胆湿热;用导赤散时必考虑为心经火热;   脾热用泻黄散。

湿热------三仁汤,是治疗湿热证的常用方,可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藿朴夏苓汤,这方子不经常提,但是它好用。其基本组成,就是藿香10克,淡豆豉10克,白蔻仁3克,厚朴6克,半夏10克,杏仁6克,茯苓10克,猪苓6克,泽泻6克,薏苡仁20克。这个配伍,是化解湿热,湿重于热的良方

清湿热的三仁汤。怎么知道他三焦不通啊?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这是下焦不畅。

一吃东西就腹胀,口渴还喝不下水,这是中焦不畅。

三焦是一个整体,下焦和中焦堵成这样,上焦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脉象滑濡,舌苔白厚而腻,大便溏,这算不算有湿邪?再看,此人口苦口腻,小便发黄,这算不算有热?湿热蕴阻中焦,患者脾气失运,所以腹胀而饮食不佳。湿热弥漫三焦,所以头部昏重,全身乏力。当湿热之邪阻滞头部气血运行的时候,患者的头皮就可能会觉得疼痛。而当这个趋势影响到发根之时,患者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脱发。所以说,这个患者的头皮疼痛、脱发,导火索虽然在局部的气血运行失常,但根源,却在一身三焦的湿热阻滞

脾主肌肉,脾主湿,脾主少腹。肚脐以下少腹,下腹这边脾脏在管

芳香化浊:常用藿香正气散,升阳散火汤,

清热利湿 :二妙丸,萆薢利湿汤

醒脾燥湿,代表方五苓散

健脾利湿,六君子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湿热---湿热并存,不同的脏器经络有不同的方药。茵陈蒿汤(肝),是清利湿热的方子。

五、 风-------风的症状是游走,痒,抽搐,掉眩,善行数变

肝风,为啥内动啊?原因之一,是肝肾阴虚。一身阴水不足,肝阴失养,所以就有肝风。中医管这个叫做水不涵木。

比如走窜疼痛,走窜瘙痒,震颤、抖动、头晕感觉像晕车晕船

“皮表”同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心、肺及膀胱经最为密切。但在临床上,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从心论治,何种情况下从肺和膀胱经论治呢?这需要从此三者与皮表不同的联系来分析,《素问·五脏生成论》所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是从肺主气,主宜发与肃降的功能而言,即皮毛依赖肺脏宜发的气血津液滋养,才能荣润。同时,皮毛汗孔的启闭开合,由卫气所司,而卫气之所以能正常运行,起到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亦仰赖肺脏之宣发,《决气篇》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者,即是此气。

因此,临床上外邪侵犯肌表,邪气影响其所合的肺脏,使其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鼻塞、发热之病。此时当从宣肺发汗解表入手,如桑菊饮、杏苏散、桑杏汤之类方剂,可根据病证之偏寒、偏热、偏燥而选用。

足太阳膀胱经, 从头至项背、经背膂抵足小趾外侧端,

《素问·热论》谓其“为诸阳主气”,言该经统领全身在表之阳气,故外邪(尤其是寒邪)侵袭人体,先伤在表之阳,则会表现出太阳经脉所循行处的症状,如头项痛、腰脊强以及阳气闭郁导致的发热、无汗、恶寒等症状。此时治疗,则当选用麻黄汤、葛根汤之类方剂,以温散在表之邪。

而《素问·刺禁论》所说:“心部于表,肾治于里”,是从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特点角度来分析的。肾为阴中之阴,故气机主持于里;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气机主持、布达于表。

心部于表的临床应用,多为脏气紊乱所致之病,一般并非外邪侵袭所致疾患,若属外邪亦仅为火热之气。又由于“心主血脉”,故此类病症多见皮表及手少阴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方面的症状,如皮表疼痛、灼热、瘙痒乃致疮疡等。

《至真要大论》概括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上述2例患者以皮肤刺痛为主症,结合其舌红、脉数、心烦等表现,证属心经郁热无疑,故用黄连、丹皮、赤芍、炒栀子等清心热而凉血,又用余药通其络脉以达表,消除其在表之热邪。药与证应,所以显效。

又前例因其微有浮肿,仍虑其水气在皮中,故复诊时加用冬瓜皮行水,麻黄、生石膏、防风则取越婢汤方之意;

几种口渴------确实是一种渴感,但很多人渴也不喜欢喝水,不能多喝,喝多了不舒服,喝多了上腹部会有咕咚咕咚的水声。腹部按压会有水声。很多人喜欢喝热开水,凉开水、矿泉水喝了反而不舒服,他们喝水以后,水好像一直停留在胸下走不了,苓桂术甘汤可治

口渴,不停地喝水,但喝不多,我们用五苓散就很有效

口渴是一种感觉,口干是一种他觉,

小便不利------首先是尿量少,其次每次小便不是很畅快,排尿时费力,或者是小便的次数少。小便不利隐含着水在体内排不出去的情形

下利,就是腹泻,大便不成形,特别是水泻。

洞泄指的是稀泄无度,空洞无物,就是全部都泄空了

内热外热---------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五味对五脏--------心脏是「焦味」、肺脏是「腥味」……「臊味」是属肝,知道是臊味,中医就会觉得说「喔,那是肝出来的。

烦”与“躁”要分清

燥---------那中医说的心病、西医说的脑病,这种完全缺氧的状况,这个人就会呈现出“躁”的状况。“躁”是什么?就是那个人意识已经非常稀薄了,有很多无意识、不自主的动作。整个人呆呆木木的,却不停地抖脚抖身体、抽搐、翻滚…但那个病人并不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有很多不自主的小动作;

烦---------当你身体的正气好像“一个人身上爬满了虫子一样”的时候,你当然急着跳脚要把它抖掉嘛?所以那个人会“烦到不行”,是无可压抑的烦。这种“烦躁欲死”,如果是在临床上,你会看到那个人,在床上打滚、手指头在墙上乱抠的那种程度。烦到受不了、不知道要怎么活下去的那一种。说痛也不是真的痛如刀割,但他本人就是受不了。状况是很激烈的。

几种烦的用药区别:

烦----吴茱萸汤的烦,是那个人主动地、很清楚地觉得“我难受极了、不爽极了”,所以才会有那些忍不住而挣扎的动作,这是完全不同类的

烦躁者之用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证仅昼烦而夜静,属阳虚烦躁证,而茯苓四逆汤证则不分昼夜烦躁,属发汗(可推而广之到各种原因)导致阴阳俱虚的烦躁证。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适用于虚烦不得眠。翻来覆去,躺下起来反反复复,烦躁

厥冷面浮、久泻不止即是阴证。阴阳二纲既明,再深入分析:其厥冷、面浮肿、吐泻,乃阳虚水泛所致;面红、烦躁,乃虚阳浮越之征;夜间惊叫,乃阴阳失和;赢瘦、腕踝以下皮肤变黑,乃气血失于充养。

肝血不足--------常常指甲脆,容易断,或者表面无光泽,坑洼不平。肝主筋。肝血不足的情况下,筋脉得不到应有的滋养,所以患者常常筋肉疼痛、抽筋、乏力、有酸胀感。补肝汤,源于《医宗金鉴》,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上酸枣仁、木瓜和甘草。

二妙散源于《普济方》,当归、熟地各等分,做成细散,每次服用6克,不拘时候

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原文:“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诸痛治肝——一身众处皆痛(如多发性性神经炎),治肝为主。肝气疏,诸痛自愈,逍遥散变方为治。李可P227

疼痛-------血瘀是刺痛;得温则缓的疼痛是冷痛;

膀胱蓄水证------是指膀胱气化失司,水蓄膀胱,以小腹膨大、胀急作痛,小便不利等,用苓散,如果同时有气虚证,用春泽汤。中医认识小便的输布、排泄,关键在于两个字,就是气化。膀胱的气化功能如果失职,轻可以出现小便不利,重可以出现癃闭,复杂一点,可以出现遗尿,

遗尿不禁——原因是命火衰微不能统束膀胱,桂附地黄丸

在小便的时候病人觉得有风在耳朵里面吹有风在里面,就是肾脏比较差一点,(倪海厦)

积聚-------积者,血也,瘀血也;聚者,气聚也。癥瘕-----癥者,血癥也;瘕者,气滞也。《难经》有描述:“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就是有边有缘的这么一个肿块,固定不移的,这就是积病。《灵枢·百病始生》有一段原始记录,意思就是寒气、汁沫(也就是痰饮)、瘀血这三个东西搏聚在一块,凝聚不得散,像冰块一样,冰冻凝聚在一起,不能够消散而积成的。这就告诉我们,积病的形成,主要是三个因子,第一个是寒气,第二个是痰饮,第三个是瘀血。桂枝茯苓丸,治女子癥积,它的组成是: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只有五味药。把这五味药仔细分析一下,是三个组合。桂枝是温阳散寒,是针对寒气来的;茯苓化饮,张仲景用茯苓绝大多数都是化饮的,针对汁沫、痰饮的;桃仁、赤芍、丹皮这就不用说了,祛瘀血的。三个因素,三个组合,我们看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就更加的明确,积病的形成就是《内经》所讲的寒气、痰饮和瘀血三个因子。桂枝茯苓丸毕竟作用比较缓,我们临床用它治子宫肌瘤确实有效,但是它一定是侧重于寒证,一定是侧重于月经量比较少的,一定是疗效稍微缓慢一点的,它不能够见急效。《医宗金鉴》妇科里面的一个方,叫血竭散,专门治癥积的血竭散。女子血癥第一方就是血竭散,血竭、归尾、赤芍、生蒲黄、玄胡,只有五味药。

肌肤甲错 只设定在足三里到三阴交的中间的地方。肌肤甲错,跟两目黯然,我们就可以知道里面有干血(倪海厦)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四秒勇安汤去除血栓。

口干饮水不解----------这不是一个水气病吗,于是摒弃所有治咳嗽的药和方,单用五苓散。结果,效果很好。

口水发咸--------咸为肾之味,原来是肾虚水气上逆而咳嗽啊,应该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口甜-------兰草汤

眼晴干涩-----------目睛干涩一症就可以确诊肝阴虚,夜间嗌干就可以认为是肾阴虚,晨起口苦就是胆火上溢,经前痛为实,经后痛为虚等等,肝阴不足,重用峻补名方一贯煎速收成效。

五更泻----------又称为展泻。一般认为由肾阳虚衰而致,故又称为肾泻。然而赵老师认为,因肾虚而晨泻者有之。但更多的是肝经郁热之证,临证必须详诊细参,切不可轻率而断之。五更泄按肝热治,是赵师的创见,打破了五更泻属肾虚的传统观点。凡泻势急暴、出黄如糜、肛门灼热者虽无腹痛,亦作肝郁火迫看。不可妄投补涩。

黧黑------肾真阳衰微

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肺胀:即肺气胀满。泛指喘咳胸满的病证。是由于肺失肃降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邪气壅肺,肺气不降:虚证多由肺肾两虚,导致肾不纳气,而肺气上逆。

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

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皮表”同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心、肺及膀胱经最为密切。但在临床上,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从心论治,何种情况下从肺和膀胱经论治呢?这需要从此三者与皮表不同的联系来分析,皮毛依赖肺脏宜发的气血津液滋养,才能荣润。同时,皮毛汗孔的启闭开合,由卫气所司,而卫气之所以能正常运行,起到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亦仰赖肺脏之宣发,《决气篇》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者,即是此气。

因此,1、临床上外邪侵犯肌表,邪气影响其所合的肺脏,使其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鼻塞、发热之病

此时当从宣肺发汗解表入手,如桑菊饮、杏苏散、桑杏汤之类方剂,可根据病证之偏寒、偏热、偏燥而选用。

2、足太阳膀胱经, 从头至项背、经背膂抵足小趾外侧端,

《素问·热论》谓其“为诸阳主气”,言该经统领全身在表之阳气,故外邪(尤其是寒邪)侵袭人体,先伤在表之阳,则会表现出太阳经脉所循行处的症状,如头项痛、腰脊强以及阳气闭郁导致的发热、无汗、恶寒等症状。

此时治疗,则当选用麻黄汤、葛根汤之类方剂,以温散在表之邪。

而《素问·刺禁论》所说:“心部于表,肾治于里”,是从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特点角度来分析的。肾为阴中之阴,故气机主持于里;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气机主持、布达于表。

3、心部于表的临床应用,多为脏气紊乱所致之病,一般并非外邪侵袭所致疾患,若属外邪亦仅为火热之气。

又由于“心主血脉”,故此类病症多见皮表及手少阴经脉气血运行障碍方面的症状,如皮表疼痛、灼热、瘙痒乃致疮疡等

《至真要大论》概括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定时寒热-------邪在少阳

 指用刺激性药物涂擦体表以治病的方法。《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外治寿世方·劳伤》:“治劳病人未气虚者,水灸法:……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更多的概念见博文《沈绍功讲辩证》

清代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言:“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经典药方笔记

五苓散与葛根芩连汤证的区别

止泻的问题,五苓散在临床上应用得很多。但是要注意这种水泻与葛根芩连汤证相鉴别。葛根芩连汤也是能治疗泄泻的,但那是协热下利,热表现在肛门灼痛,而且喷出来的稀水臭秽难闻,腹痛,舌苔黄腻,脉数。五苓散的腹泻,大多是稀水,腥臭,不同于葛根芩连汤恶臭,排出物粪水分离。如果排出物质地胶黏,排气气味恶臭,那也不是五苓散的适应证,宜用黄连大黄。

五苓散和猪苓汤都能治疗小便不利,但是五苓散治疗小便少却不痛,猪苓汤治疗的是尿频、尿急、尿痛、尿血、淋证,就是明显的泌尿道感染。所以五苓散主治的病症范围很广,而猪苓汤主治范围非常狭窄,就是泌尿道感染。两者也有一起用的,但是合用的机会不多。都是利水剂,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个主寒湿,一个主湿热。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有小便不利,这主要是尿频或者尿失禁。很多因精神原因出现的小便失禁、尿频尿急,我们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方证的小便不利有其特殊的表述。五苓散所治小便不利,首先是小便量少,其次每次小便不是很畅快,或者是小便的次数少。

五苓散和真武汤,一个是3楼,一个是4楼、5楼,就是说阳虚的症状已经升级了。五苓散从脏腑辨证上是脾阳虚,而真武汤是心肾阳虚,心肾不振,用在少阴。

真武汤以温阳为主,温阳利水,而五苓散是通阳利水,一个温,一个通,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反应具体怎么看?我们首先看精神状态,用五苓散的人精神状态比较好,比较正常,但是用真武汤的患者精神萎靡、易疲劳。

真武汤用附子那就有附子脉——沉、微、弱;而五苓散,张仲景说是浮脉,脉象上就不一样,一个沉,一个浮。从检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五苓散证病人的一些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当然可以出现一些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异常,但是心、肝、脾、肺、肾,这些重要脏器基本上还算好。而真武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都可能出现,所以真武汤真是有大问题。

真武汤以后一定要关照病人不能吃冰、不能喝凉开水,一定要喝热开水。喝一杯热开水使浑身发热,微微出汗,效果就来了。如果喝的不是热水,是冰水,那真武汤就白吃了。

在服用真武汤期间,尽量少吃生冷,要保暖

活血化瘀法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包括益气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解毒活血,养阴活血和活血逐瘀等多种治法的临床重要治则。活血化瘀法有两大特点,即行血和耗气。所以一般情况下,有出血倾向和凝血机制障碍者应禁用,明显气虚时应慎用,这是常规。

鹿角这个药,凡是骨病的,尤其是脊椎疼痛,千万别忘加鹿角。无论你用什么方,都可以加上。腰脊疼痛的这类病,用鹿角效果挺好的。

附片大热而入心肾脾经,仲景在回阳救逆时每多选用。本例症多虚寒,病涉心肾脾,脉象迟细,故用附片不仅上助心阳而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尤有妙义者,用它中温阳气而助脾,盖因“脾胃是肾之胜脏,脾胃有邪,必乘于肾,肾乃制下主厥者也,肾受邪则厥。”(王肯堂语)故用附片乃从源头而制厥也。

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三诊时病人除原有的身时冷时热外,又出现面时冷(白)时热(红),此系阴阳不和之象,加桂枝一味,实则加用了调和阴阳的桂枝汤。

逍遥散疏肝和血,肝属木,心属火,木乃火之母,母调则子健,此其一;逍遥散解郁健脾,郁开则气达,气达则阴阳顺接,

礞石滚痰丸,乃王隐君专为实热顽痰所设的攻痰良方,临床稍事加减(本例即未用大黄),治疗各种因痰所致之怪症疗效极佳。

《金匮要略》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柴胡汤可疗黄疸”的认识是曲解了条文精神,因而是欠准确的。“诸黄”,指不同类型的黄疸,“腹痛而呕”,乃言并见有少阳诸证,意即黄疸发病过程中如见少阳证候,当使用柴胡汤,而非柴胡汤可疗黄疸。

十全大补汤系《医学发明》为虚劳咳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等证所设的一个处方,其功效与本证显然大相径庭。而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为血痹,身体不仁所出的一张专方。

阳黄的病机非止于“湿热交蒸”一端,因而茵陈蒿汤不能通治。

王氏以“逐瘀”冠名的近十首方剂中,唯此方配伍特别。即由调气之代表方四逆散和活血之代表方桃红四物汤两方为基础构建(其余诸方均于活血化瘀药中对症配以温通、宣散等药),该方既从气血根本着手,则其立方主旨即非囿限于局部,而可通治全身因瘀而致的(包括重症黄疸)的多种疾病

学生乙:那么,王清任何不将本方直接命名为“膈上”逐瘀汤呢?

老师:这其实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领悟。王氏是一个重形质的医家,他在力求弄请脏腑器官形质的基础上,将人体粗略从头面、膈上、膈下、少腹、身躯等分段论治。分别设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以治。而诸方皆以部位命名,唯将本该以“膈上”逐瘀汤命名的一个方剂,改作了血府逐瘀汤。这个特殊的命名,反映了王清任的潜意:该方同只作用于某特定部位的其他诸方是有区别的。

若谓戴阳证,有白通汤;若谓吐利肢冷,有四逆汤;若谓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有吴茱萸汤;若谓腹泻,寒多不渴者,有理中汤;

四逆汤虽系仲景为肾阴阳俱虚烦躁所设之方

昼烦躁不眠、夜而安静者之用干姜附子汤;营气受损,筋脉失养而身疼痛、脉沉迟者之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汗出而喘之用麻杏石甘汤;叉手自冒心、心下悸之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欲作奔豚之用苓桂甘枣汤;腹胀满之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反恶寒之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烦躁者之用茯苓四逆汤。“八证”后转入论发汗后虚实夹杂之调胃承气证、五苓散证、栀豉汤证加减证,以真武证作结。再转入发汗禁忌的论述。这个编排暗示了包括茯苓四逆汤证在内的发汗后8种异常表现,多为营气受损所致。

通过上述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八证”除麻杏石甘汤外,均为发汗受伤后不同脏腑亏虚之相应表现,从而反映了仲景用治“八证”诸方的补益共性。

干姜附子汤证仅昼烦而夜静,属阳虚烦躁证,而茯苓四逆汤证则不分昼夜烦躁,属发汗(可推而广之到各种原因)导致阴阳俱虚的烦躁证。该方既治阴阳俱虚而起之烦躁,则阴阳俱虚所致之其他症状亦可同时去除。患儿病程既已拖延半年,阴阳俱衰竭不堪,则治虚多邪少用茯苓四逆汤必最合适

乌梅丸不是固涩剂,传统均将其归为温脏安蚘剂。乌梅丸寒热并用,土木两调,“又主久利”

乌梅丸升阳益胃汤在临床各自的使用原则和辨证眼目是什么呢?

乌梅丸的病机为寒热错杂,土虚木克,而非升阳益胃汤的谷气下流,阴火上僭;其次,乌梅丸的组方原则为寒热并用,酸苦甘辛同施,而非升阳益胃汤之补益泻火与升阳燥湿药同用;第三,乌梅丸之临床功效为温脏安蚘,而非升阳益胃汤之升清降浊;第四,乌梅丸之治虽时有后重肛热,但无他处发热见症,而升阳益胃汤泄泻之同时,每见面热,心烦,身热等症。第五,乌梅丸无燥湿渗湿之能,而升阳益胃汤有风以燥湿,淡以渗湿之功。

可见,很多粗看相似的方证,其实有着本质之区别。模糊或混淆了其区别,临床轻则无效,重则误人

《伤寒论》吴茱萸汤出现凡三次对吐的描述可以得到证明。我们从243条之“食谷欲呕”,309条少阴病之“吐利”以及本条之“干呕、吐涎沫”可以看出,不管欲呕、干呕、吐利、吐涎沫、吐清水均是吴茱萸汤主症之一。

少阴吐利条文明确指出,须同时见到“手足厥冷,烦躁欲死”;阳明条文明确提出“食谷欲呕”;而厥阴条文则必须有“头痛”,柯韵伯甚至强调:“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可见呕吐作为吴茱萸汤见症,只有与阴寒内盛,浊阴不降导致的其他见症相结合,才能确认其为吴茱萸汤的证。

治病在于针对病机,吴茱萸汤所针对的病机是阴寒内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干呕、吐涎沫、头痛”等条文,只是仲景将之凝炼后例举的供操作的指征。因此,凡病机相同者不论呕吐情况如何,亦不论头部疼痛是否在巅顶,均可应用。不仅如此,无论病程久暂,用之均效

四肢突然瘫软,不能自收持,但神志清楚,余无所苦者,均迳直投以古今录验续命汤而应手取效。

行动无力,不能转身,语音含糊,不知所苦,视听茫然的病人,其表现完全符合“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风痱病。他们可能分属西医的不同疾病,而均可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

大承气汤既用治腑实,又用治杂病下利;肾气丸既用治小便不利又用治尿多;温经汤既疗月经过多,又用之治月经后期;白通汤既主少阴下利,又用治阳虚寒凝而便秘不通……这些对常规所主症之对立面症的治疗,也是方的巧用。至于法的“巧”用也是很多的,如仲景治食已即吐之用大黄甘草汤上病治下;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孙一奎治食后即大便,胸膈满闷,从“积痰郁滞于肺莫能出,以致大便之气不固”辨,用吐法去上焦痰积,而大便自实等,均为治法之“巧”的著名例证。而尤其精彩的是,古代医家由辨病之“巧”而继之采用的相应的“巧”法治疗。如喻嘉言治一突受惊恐立即发作的站则目欲上视,头却欲下倾于地,卧则复如常人之患者,令人挟持两腋,并力疾趋,多人相换,而不让患者停息,令其颠簸不堪,嘉言益促之骤,少顷令息,则病已霍然而去矣。对此喻嘉言解释为“抖擞经络则肝叶可舒”,“木气敷畅而头目自安”。(见《牧斋遗事》)盖惊则伤心气乱,挟其疾走令惊者平心,又解其惊恐之结和肝气之闭,故立行而立效也。

桂枝加附子汤 

只要掌握“大汗不止,畏寒怕风”八个字就够了。这时救阳则阴津能复。所以炮附片用量宜重

防风通圣散对眼疾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举凡风毒、热毒、湿毒所致之目赤胞肿、干痒难耐、睑肿溢水、刺痛胀痛等久治不愈者,皆可用之

那么温经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呢?回答只有一句:凡冲任虚寒加上瘀血或郁热者,皆可用之。

温经汤作用广泛,而其证候的基本特点却不离虚、寒、瘀。

.越婢加术汤

这是一首专治水肿之方,为仲景“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汗以消肿的代表方。

全方由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加白术四两组成。

该方在现代己用作急性肾炎的首选方。而我在临床每见淋雨冒风,受寒遇湿后,突然身痛恶寒,面浮不甚,且身体沉重,脉浮舌白者,每遣此方,用之甚效。

本方临床还有另一妙用,那就是对湿甚热郁而夹风邪之皮肤水疱症,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症因肺闭脾虚,湿郁肤表而呈水疱,因热郁夹风而感瘙痒,因湿性上扬而病变部位多在身之上段。其临床表现与越婢加术汤证大不一样,而其发病机理却十分相近。

苓桂术甘汤

本方为仲景所立治疗痰饮之名方。而痰饮的治疗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指征:1.头目眩晕,身振振摇感。2.心下逆满,气上冲胸。3.短气、心悸、喘咳、呕吐清水痰涎。4.背部、两肩胛骨间,或胃脘部持续固定阴冷感。5.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以上5条,前4条中任一条加脉舌象均可使用本方。

理中丸。它是源于《伤寒论》里的经方,最初构成是人参6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水煎服。其中的人参,常被换成党参。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它就是中医里,大补脾阳的专方。中焦虚寒,导致的呕吐、腹痛、拉肚子、食欲不振。它也治脾阳不足,统血失常,导致的失血。中焦虚寒导致的胸痹、慢惊风、爱流口水,也都是它的主治范围。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考点】中医内科学(十八)
名老中医经验集——施杞(页 1) - 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医专业讨论|经...
内科138
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简单整理
<<中医内科学>>歌诀
张景岳论肾阴肾阳学说与章氏肾学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