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解释伤寒论 第73条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症;汗后不渴而无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二方皆因心下有水气而设。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服暖水,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用桂加减,更发其汗。上条言症而不及治。此条言方而症不详,当互文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水液。随阳气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而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而渴者。自非引水下行,则在表之水液,必不能还入胃中,故皆宜五苓散。若汗出而不渴,则胸中阳气,尚不为水邪所遏,而津液尤能还入胃中,故但用茯苓甘草汤,使肌理中营气与皮毛之卫气相接,而其汗自止。盖此证汗出,亦由营弱卫强。与病常自汗出用桂枝汤略同。故处方亦略同桂枝汤也。(同72条同讲)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治应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因其无关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与第356条所载的茯苓甘草汤证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茯苓甘草汤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为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g至15g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他这个五苓散主之呀,他就让你看头前,他这个书啊就是这样。假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
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茯苓甘草汤啊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顶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他说的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他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水往上合气冲的气,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这块呀,这个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就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那么这个在这段都没明说,这个在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我们用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这个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他不渴,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呢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他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这个方剂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汤,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那么他有这个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 12 克,一样搁 12 克,很好使。这个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 4 两,4 两就多了,4 两就是 12 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这两个方剂的比较啊,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那么同时五苓散治消渴,这个不渴。

子恒试注
此条主要用于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条文过于简单,需要前后互参。五苓散证可互参71条,伤寒,发汗后,汗出而口渴,还当有小便不利的症状,是水蓄膀胱,膀胱气化失常,津液难以上承而致口渴,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茯苓甘草汤证应互参第356条,356条的大致文意是“伤寒,四肢厥冷,心下悸动不安,是心下有水饮,阳气受阻,难以传达四肢而见厥,水饮凌心而见心下悸,应当服用茯苓甘草汤,水得利,厥则治”。从条文分析,五苓散为水蓄膀胱,茯苓甘草汤为水停于胃,口渴与否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
柯琴等医家认为文中应有“心下悸”的表述,二方均可治疗心下悸动,实则《伤寒论》中并无五苓散治疗心下悸的条文,治疗心下悸更多的还是苓桂剂。从茯苓甘草汤的组成来看,与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更为类似,仅有一味药物的差别。这一味药物的差别也主要体现在条文中所述的不同症状,茯苓甘草汤用生姜的作用除了利水之外,还因生姜有温散的作用,能通达阳气于四肢,针对“厥”的症状;苓桂术甘汤中的“术”的作用,除了利水还有健脾之功;苓桂枣甘汤中的“大枣”除了补脾胃之虚,更是定悸的良药。
你知道茯苓甘草汤为什么不叫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吗?
互参条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苓散■伤寒汗出而渴/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不渴
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
《茯苓甘草汤》正解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六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附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