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龙江】范云阁 || 火炕情趣(散文)
userphoto

2022.07.29 黑龙江

关注


[导读]:由火衍生而来的火炕,繁衍出了形形色色的炕文化,火炕与乡亲们生死相依,日夜为伴,演绎了许多有趣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它陪伴人们挨过了漫长艰难的苦寒岁月,成为了人们身体和精神的依托。

 作家简介

范云阁,网名老文童,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肇东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年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媒体通讯员,辽宁老年报通讯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有多篇散文和诗歌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多家新媒体及微信平台,有部分作品获奖、编入文学作品集。出版了《笔润人生》《品味人生》个人专著两部。

火炕情趣(散文)

【黑龙江 肇东】范云阁

民间有俗:“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旧时人们对“热炕头”的溢美之词,也是理想化农家生活的追求,充满了温馨。尽管如今“50后”或“40后”这代人,已是老气横秋,但一说起“火炕”,即刻会勾起那美好的回味,牵动着屡屡情思,引发无尽的遐想。

东北农村火炕,至少有上千年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是现在必须申请个吉尼斯纪录,或弄个发明创造奖啥的。


“烟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盘炕建灶”,要灶台、炕洞、烟囱相互照应协调。炕盘好了,热得均匀,余热持久,不反烟,不呛火。有经验的人,看烟囱上冒出的烟就可判断炕好不好烧,无风的天,好烧的炕,冒出的烟是一条线垂直向上;不好烧的炕,烟冒出来就围着烟囱打转转,炕也不会热。各户每年秋季,要掏一次炕,清除炕洞里烟灰和“糊溜子”,保障烟道畅通,烟筒抽力大,锅下火旺,炕热屋子暖。

秋天打场后的五谷杂粮下脚料、玉米瓤子,是冬天取暖的好燃料,生个火炉子,屋子热的快;将火炭装进火盆,不仅上面,四周都散热;夜晚塞进炕洞里一些“圪[gē]挠”,一铺炕热乎一宿,在寒冷的冬季,一进屋就给人一种热乎感,再加上人热情,内心满是暖意。那时,住两间房的多,外屋的灶台连着火炕,靠灶台的炕头热度高,炕梢热度低,尤其到下半夜,柴尽灰灭,炕梢有点热乎气也不多了,各家都是年长者睡炕头,年轻人睡炕梢,“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人们躺在热炕上,盖着暖和的棉被,白天劳动的疲劳感一夜消失殆尽,早晨懒在热乎的被窝里,谁都不想起来。

家中有地桌的很少,吃饭都用炕桌,全家人围桌盘腿大坐,老人要坐在最里面,女人坐在炕边儿,便于盛饭盛菜,干点啥方便。条件好的家庭,给老人用火盆烫点酒喝,一家人有说有笑,尽管没有什么好吃好喝,填饱肚子足矣,也很温馨,让人留恋家的那般温暖。


冬天夜长,屯子人互相串门,人情味浓,不像城里人住在一个单元都不认识,老死不相往来。有人来了,“快来,把鞋脱了,做炕头暖和暖和!”主人客气的说“过来坐,这有火盆,烤烤手,暖暖身子!”有会抽烟的,顺手把烟笸箩一推,“自个卷着抽吧……”来者不外,嘴里叼着旱烟,老年人叼着大烟袋,抽烟的人多了,一会功夫,小屋上空就是烟雾缭绕,自由飘荡,蓝色成了小屋上空的主基调。
会过日子的人家一边唠嗑,一边干活,手也不闲着,在油灯下搓苞米,扒麻杆,编席子;妇女身边放个针线筐,打线绳,缝衣裳;小姑娘凑到一起,盘腿坐在炕上,将布口袋抛过头顶,歘嘎拉哈、打扑克;小孩子们晚上饿了就在火盆里烤粘豆包、烧土豆,吃得有滋有味。

进入腊月,各户开始杀年猪,屯邻们互相请吃,围坐在大炕上,吃着满口肥肉,什么血肠、苦肠、大肠头卷连体,杀猪烩菜应有尽有,大伙儿喝着小酒,猜拳行令,热闹至极,酒味的醇香和浓浓的肉香溢满小屋,乡亲们借机庆祝一下一年的好收成,预祝明年是个好年景。

正月里,人们聚在一起娱乐,玩纸牌、打天九、掷“色字”,大多是“白玩”,也有动输赢的,就是几毛钱、最多几块钱。如果有人“报赌”,要受到公社公安员或村治保主任的处罚。我家西屯,有个叫“倪瞎子”的人,双目失明,人记性好,会弹三弦,大鼓书说的棒,大家请他晚上来说大鼓书,什么《三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他都会,一说就是十天半个月的,大炕上满是人,或卧或坐,半夜散场了 ,有人还意犹未尽。演二人转,更是农村的常事,人们团团围坐,优美的唱腔和滑稽幽默的逗哏,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时而哄堂大笑,掌声笑声喝彩声,声声不断,飞出农家小屋,打破了小屯黑夜里的寂静,人们心里乐开了花……火炕,成为了百姓生活、娱乐的大舞台。


那个年代,如果儿子结婚了,另盖新房或另起锅灶的几乎少之又少,因为经济条件差,另外,结婚后分家单过,人家会说你不孝,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还会被人说成子不孝父之过。婚后与老人同过,人口越多,家业越大,越叫人羡慕。

结婚后,新郎新娘要和老人住南北炕。在火炕上睡觉都是头朝外,记得有一句嗑“农村睡觉有一'怪’,南北大炕对脑袋”。还有“南北炕,头对头,白天喜,晚上愁”的顺口溜,描绘的是当时新结婚或年轻夫妇的心理。到了夜晚,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的时候,新婚的小夫妻,有一种急切的期待,但南北炕只有一米多宽的距离,再蹑手蹑脚的也会有点动静,虽是心知肚明,新娘子还是难免娇羞。后来,人们便发明了挂幔帐,从顶棚上吊下一根木竿叫“幔杆”。晚上睡觉时,南北炕都把幔帐放下来,为两炕之间隔挡凉风,隔挡声音,也隔档了羞涩,尽管这样也不敢放纵,但要比原来好的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改善,住三间房的多了,中间屋做厨房,人各住东西两屋,住南北炕的少了,那种尴尬场面就少了。但冬季分散取暖,费柴禾,屋子也不热。一些人家调整了房屋结构,把屋子的一头做厨房,相连的两屋盘上“连二炕”,搭一道隔墙,按上过堂门,也有人家只是在炕上搭隔墙,其余是敞开的。炕身长了,热量不够,就在里屋炕墙下,又掏一个小洞(类似灶坑),加柴补充热量,两屋的热度基本相当。

尽管房屋和火炕的结构改变了,还是发生了些尴尬的事情。冬天屋外寒冷,家家都在外屋放个尿盆子,有的是铁盆子,有的是瓦罐子。据传有一家,夜晚碰巧半夜儿媳妇方便,还没撒完尿,老公公睡的迷迷瞪瞪的也起来了,到了外屋,看见是儿媳妇,羞臊万分,恨不得赶紧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事不知道怎么能传出去,也许是有人凭空想象编造的,在茶余饭后当笑料传开了,但农民兄弟善良淳朴,心底无私,一笑了之。

那年月,火炕还能派上更大的用场,就是女人生孩子。普遍采用的是旧法接生。产妇分娩时找个会接生的“老娘婆”,把炕席掀起来,铺些谷草,产妇就在草上分娩,极不卫生。“七天风,八天扔”,意思是说出生儿患抽风病,定死无疑。据文史资料记载,有的地方婴儿出生成活率仅有50%。还有的妇女分娩时难产、大流血,因处置不当而死亡的也很多。当时农村流传“男人要修车前马后,女人要修产前产后”,其意是说妇女分娩生命攸关,劝告人们必须平时修善,关键时刻才能渡过难关。五十年代前后农村出生的人,都是通过这种办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能活下来都算大命之人。

由此可见,火炕是人们生死的载体,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世世代代农民的繁衍生息,是千千万万人生的航船,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摇篮,温暖了无数人的记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住进了中小城,摇身变成了市民,火炕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仍让上年岁的人魂牵梦绕,情趣难忘。

(在线编辑:文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际珍:火炕情结
沈阳故宫的地热取暖:锅灶烟道设计在地下
“上炕”是东北三省接待贵客最高礼仪,80%南方人没体验过
东北火炕的发明 古老的文化体现炕上的风情
东北风情:【五】 南北大炕对脑袋(作者:郑旭东)
齐光瑞关东风情系列之火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