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市井巷陌的青岛

市井巷陌的青岛

大方无隅
23小时前
阅读 4673
关注

天气好的时候,山海城浑然一体的青岛老城,足以美得带走你的呼吸。

大朵的白云在天空当中漂浮,各式各样的船儿,在蔚蓝色的大海上悠然而过。

港湾里静静地泊着漂亮的帆船,那些最让人熟悉的美丽地标,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这样的时节便适合在海边来老城行走,来感受青岛最漂亮的模样。

我特别愿意骑着一辆单车游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看这些熟悉的风景,听那些熟悉的乡音。有很多老成的院落都是通透的铁艺围墙,这个季节正好是蔷薇花的花季,不管是白的红的还是黄的,蔷薇花一丛丛一簇簇的开满了路边,阳光让这些花朵更加的明丽娇艳, 让安安静静的老城一下子热烈了起来。

青岛老城的美美在那些细节,美在那一幢一幢的建筑和那些有故事的街区,这些充满着异域风情的老建筑的美,是内外兼修的。 建筑的立面,不管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是教科书一般的美丽动人, 和周边的环境也搭配的刚刚好。每一栋建筑的内部都是曾经的城市故事的载体,见证过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过这座城市的尘埃与往事。

我喜欢的青岛老城的韵味,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还有那弥漫着的烟火气。 有100多年历史的水兵俱乐部已经变成了跟电影有关的纪念建筑,不远处的红宝石西餐厅依然用着它的老字号。时尚的女郎从街边走过,水果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的新鲜水果。

在老城的清晨里,我会时不时的遇见炸油条的摊子,市民们在这里遇见买上几根油条或是几个馅饼,再来上一碗豆浆或是甜沫,眼前的画面立刻就有了温度,再美丽的城市风景也少不了柴米油盐的日常。

安徽路湖北路拐角的熏货食品店卖的还是熏烤的鸡架子和特色的猪头肉。

湖北路粮店的门前总是有人排着队,这样'挨号儿'的场景其实是比较难以见到的了,生活的节奏还和几十年前一个样。

店里卖的是散发着麦香的硬面火烧,

还有刚刚出炉的油酥火烧和豆沙馅的火烧,这些可都是青岛人特别喜欢的面食呢。

我喜欢在某一些闲暇的时光中来这样的地方,去寻找城市的韵味,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观众,同时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当局者,在这样的场景当中,你才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生活在这里的人。

旁边的安徽路公园早已经改成了老舍先生的纪念公园,有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正在老舍显升的塑像前认认真真地解读着碑文。一路汽车终点站的站牌还竖在那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许多年之前,我每天挤坐一路公交车的情景,我每天下车后吃早点的摊子,也曾在这里。

公园旁边露天理发摊的大姐正在给她的客人服务,这样的理发摊好像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城市的记忆就在这样的细节当中得以延续。

我继续往天主教堂方向骑行的时候,路过了一家,叫做小巷见面的小餐馆,与传统的老字号相比,又多了一点文艺范。

小店的橱窗上写着“世界很大,小巷不小”,下面还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时光流淌,小巷仍旧原来的味道。总要有这么个地方,骨汤里只有大骨头,辣椒油里没有辣椒精,连面条都是纯蛋清和面,小巷见面初心不变”。这样的广告也让小颠多了另一种味道。

高高的天主教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美,美的中规中矩。

我在教堂的正门近前停下来, 仰视这座教堂的正立面,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动人的,这座哥特式的建筑美的很对称。

教堂广场南边的安娜别墅,如今已经修葺一新,变身为青岛书房,成为了时尚青岛的新地标。

青岛书房的建筑风格应该是巴洛克式的,这样的老房子累积成城市的气质,把城市变成了一本打开的书。

人们不仅仅可以在这里读书,也可以在这里享受青岛的啤酒和德国的美食。

温暖的阳光把我的影子投射在青岛书房门前的花岗岩地面上,连接了我与这座城市在岁月流转下的时代风华。

青岛书房将书页文字与手工烘焙的咖啡豆一并细细研磨,让文字入口速溶。说起来,青岛书房给自己做的这个广告也真的够可以的,不知道撩动了多少文艺青年的心。人们在这里闲适地消磨周末的时光,脸上洋溢着自然的微笑,我想幸福的模样,也不过如此!

沿着曲阜路继续向中山路方向骑行,一间小店的招牌上,规规矩矩的写着正宗潍坊肉火烧,一对小情侣模样的年轻人正在街边吃着他们的早点。 德国风情的建筑,山东特色的美食和不知道来自哪里的年轻人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

曲阜路上的无名小吃也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小店,小店的招牌好像是重新做过了,店家正在门前扯起遮阳棚,还是从前亲切的模样。这里的干煸芸豆和油焖大虾都是人们必点的招牌菜。

拐到中山路上我经过了天津路口的春和楼,这可是号称岛城鲁菜第一楼的老字号。店面装修成了古色古香的样子,建筑正面的山花上写着1891的字样,这个年份在每时每刻的提醒我们,这家店的历史和这座城市的现代历史一样长。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很短,老字号却也不少,“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曾经是一时的风尚。

四方路上的馅饼粥是一家老店, 门脸显然是装修过的,周边的老房子都有些破败,正在整修,希望它们能够焕发自己的青春。

馅饼粥是一家清真店,这里的牛肉馅饼和羊肉馅饼仍然保持了平民的价格。

从四方路上回到中山路,我来到了劈柴院。这里还能够寻到一些老青岛的痕迹。

从中山路往里走的那个路口,是一个门洞,门洞里那个修表的摊子一直都在这里。门口立着的铜雕栩栩如生,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好心的市民也给铜雕带上了口罩。

修表的摊子不仅修表,而且还出售一些收来的旧表。在这个电商流行的年代,这样的情景让人觉得很怀旧。

从门洞向里面张望,看到的便是青岛市井的模样。

卖豆腐脑的小店已经是顾客盈门了,但凡是老青岛,大抵都到劈柴院喝过豆腐脑。

清晨的劈柴院略微显得有一些冷清, 太阳把建筑的影子投在地面上,小巷子的上方是历史的天空。

阳光也把我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在这样的时刻,我便觉得自己真正的融入了青岛的老城。

不管是传统的锅贴还是手擀面,在这里都能找到专营的小店。

这样的小店有很强的治愈感,让我从这份烟火气当中得到精神的滋养。

无论是水饺、馄饨还是煎饼卷大葱,在这劈柴院里都能够找得到。

江宁会馆就隐藏在劈柴院里,劈柴院这条街道是有名字的,这路名就叫做江宁路。

除了各种各样的吃食,这里也有一些小客栈,若是住在这里的话,是最接近城市烟火气的。

传统的沧口锅贴铺在临近北京路出口的地方,也有一家小店,

这可是正宗的记忆中的味道。

除了传统的三鲜馅儿和牛肉馅儿的锅贴,这里还有虾虎馅的,虾仁馅的,海肠馅的锅贴,是不是听上去就很诱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青岛的沧口,沧口锅贴对于我而言,除了是一种味道,更是一段时光,这段时光关乎我自己的童年。

小店的厅堂还是传统的模样,和那些富丽堂皇的光鲜比起来,我宁愿喜欢这样的简朴,生活本来就应该很简单的。

门口的广告是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的,这样的形式可以把我轻而易举地拉回从前。我想我哪天该来这里来上一份锅贴了。

我从网络上找到一张图,可以看得出劈柴院的大致布局。

北京路上与劈柴院北门对着的市场牌楼还在,是纯西式的。

我沿北京路回到中山路胶州路口,这里的人行天桥也拆的只剩下半截。这天桥1986 年就有了,人字型的结构连接了当年的国货公司、新华书店和著名的环球体育用品商店。那个年代还没有青岛的东部新城,那时候的青岛只有老城。

我沿着胶州路又向南拐进那一大片的里院建筑,四方路两侧的老房子也都在拆迁改造,当建筑表面的各种装饰都拆除以后,露出了很久之前直接写在建筑上的门头,这些门头都把时间定格在了几十年以前,有物资公司四方路的门市部,还有微店机场的门市部,

我还看到了崂山水产公司的经销部,从这些招牌上我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计划经济的痕迹,老城总是能够再这样的不动声色之间让人肃然起敬,城市当中纷繁的过往,都可以在老城找到他们的痕迹。

博山路上有一家包子铺,就叫“苟不理”,生意很好,今天我特地骑行到这里,看到老店还在,心里竟然有了踏实的感觉,这里的苟不理包子和当年青岛饭店的青岛大包一样,都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呛面馒头店正开着门,这里卖馒头、花卷,还卖杂面馒头和糖角(jia),也是岛城人家常的饭食。

从易州路来到黄岛路,这是曾经是青岛著名的海鲜市场。

斑驳的墙壁,让整条黄岛路显得有些疲态,也有着岁月的沧桑感。

各色各样的海鲜放养在大盆里,海蛎子、蛤蜊、蛏子、扇贝都有。

看摊子的老大爷坐在马扎子上等着他的老主顾们。

路边上也有专门的肉店和菜店,

肉店里的新鲜猪肉挂在铁钩子上,买肉的人和店家熟络的交谈着,一看便是熟门熟路的样子。

蔬菜和水果干脆就摆到了路边上,青菜萝卜瓜果梨桃都是新鲜的。

那家老字号的水库活鱼店还在那里,要知道青岛人是比较喜欢吃海鱼的,专门卖淡水鱼的店并不多。黄岛路上是青岛真正的市井。

茶庄也开在了老房子里,除了当地出的崂山绿茶,也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各种茶叶。

黄岛路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上边的石板路面。

这些大青石铺成的路面,经过岁月的打磨,早已经变得圆润光滑,这样大坡度的石板路也是青岛市井风情的一部分,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是风韵犹存。

石板路的两边也是一些小商店,杂货铺的老板正和周围的街坊聊着家常里短。

蔬菜水果店的女老板正在往里搬着菜,

收废品的老大爷正坐在自己的独轮车上浏览着周围的风景。

粮油店也开门了,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米面之类的。

小餐馆的女工在路边摘着菜,这应该是为中午的生意在做准备。

除了这种延续历史传统的小店,在延续着城市的烟火气,一些新开的小店则表现出了这个城市的小资情调,有一点小清新,也能让你感受到小确幸。

我骑行经过了一家,叫做一个喜字的杂货铺

写着今日营业的小黑板上留着一个电话号码,可以随时呼叫小店的主人。

龙江路这家叫做不舍昼夜的咖啡馆,如今也成了网红,木制的电线杆装饰了这里历史的传统。

街角对面的摄影店也开的很文艺,

许多小院都可以停下来喝上一杯咖啡,

卖水饺的小店也开在了德式的小院当中。

这里的每一个小小院落都蕴藏着城市古老的故事,纵横的晾衣绳和绳子上晾晒的被褥旧衣,仿佛为老城施上了一层淡淡的脖粉,看上去平常又有俗世间的味道。

老城的很多小房子上都爬满了常青藤,

常青藤也一样的爬满了枯木的枝干,

沿着斑斑驳驳的石墙蔓延开去,仿佛是青岛老城有生命的纹理。

石榴花星星点点地开着,让红瓦绿树的老城显得更有了一份精神。

这些年在青岛老城的小巷子里,文艺范儿的小店越来越多,小绿咖啡馆已经成了网红的咖啡馆之一。

老城真正有滋有味的生活,往往就隐匿在这些不起眼的小院子当中,一些平平常常的人正在和我们一起经历着平平常常的日子。

墙上的涂鸦也是有一些童趣,简单而且热烈。

我特别拐到骆驼祥子博物馆,这里曾经是老舍先生寓居青岛时的旧居,院子里的银杏树又到了枝繁叶茂的季节。隔壁还有复建起来的荒岛书店,这些都是老城的文化记忆。

长颈鹿咖啡馆把一根普普通通的水泥电线杆子画成了长颈鹿的模样,一下子就把一些有些纷杂的场景变成了文艺的画面。

咖啡馆也可以不同的面貌面对我们这些普通的游人,在很多的时候,咖啡的味道可能都差不多,但是城市的底蕴和味道却是完全不同的。

沂水路七号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我停下来拍了张照片,作为纪念。

沂水路向东便到了青医附院的门口,青岛还把这里叫成'山大医院',虽然山东大学已经搬走了好多年。沿着江苏路往南走,也是青岛典型的老的街道。

即便是在这样传统的街道上,时尚和市井的元素也做到了水乳交融,路边的小摊上摆满了刚刚烤好的面包和很多生活的用品,摊主就坐在路边的小凳子上玩着手机,眼前的场景都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卖泰山火烧的小店铺,按图上摆满了,刚刚烤好的泰山火烧,那些火烧的样子都是满满的诱惑。

大学路上老青岛美术馆的金色琉璃瓦和深红色的场强早已经成了网红的打卡地。

这里是大学路和鱼山路的交口,不知道来自全国各地哪里的俊男靓女都来这里拍照。

我的单车也再次来到这里,凑一次热闹。

有些人摆出了手势,指向大学路,因为那些正在参加高考的孩子,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象。

鱼山路的方向是一个大上坡,那里可以把我引导到梁实秋故居和中国海洋大学的这门口,那里可是原来山东大学的校门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文人都曾经在这个氛围当中生活过。

大学路的街道上,环卫工人正在辛勤地清扫着落叶,大学路正冲着的是一所中学,现在他是青岛实验中学的校区,其实他的历史上是著名的青岛二中,这所学校当中出了很多著名的学子,在全中国,全世界各行各业担当着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沿着太平路向东继续骑行,我经过了第一海水浴场,向青岛著名的八大关回程。

即便是在这样找的,清晨很多正在玩帆船的孩子们,已经早早的下海了,我见到了OP级的帆船和一些三体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为帆船工作的那些岁月,毕竟我曾经为奥林匹克的帆船比赛工作过,若干年。

从青岛的老城向东部的新城骑行的路上,我拐到了太平角公园,

  路边的池塘里一池清静幽雅的睡莲,正在静静的开放。

我突然回味起我骑行路途当中遇见的那些人,很多孩子都在青岛老城古朴的路边,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光线投影到路面上,把法国梧桐斑驳的树影映在柏油路上,一样的阳光也映照着我的轮迹。

我想我已经说了太多,心中所有的话都是说给自己的,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的清晨,我又一次走进了青岛的老城,老城一如往昔,静静地守候在那里, 一如我记忆中的模样。与其说是偶遇,倒不如说是追寻,青岛老城的模样不仅是在喧嚣的红尘中,也在我平平淡淡的记忆里,我深深地爱着青岛,我美丽的家乡!

更新于 7小时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说如今生意不好做?为啥这个大众餐饮小店天天排队,数十年如一日
青岛劈柴院锅贴
想去青岛玩4天,怎么安排行程游玩比较好?
百年青岛 老照片的回忆 ②
青岛馄饨,与“野”无关
国庆踩坑无数,才知道【必吃榜】原来本地人从来不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