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介绍模板—婺源汪口村

基本情况

汪口村隶属于婺源县江湾镇,介于东经117°56′18.29″~118°1′50.16″,北纬29°19′1.95″~29°22′51.61″之间,驻地汪口村,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距离江湾镇8公里、县城23公里、景德镇84公里,安徽省黄山市101公里。溪-婺公路、景-婺-黄高速、京-福高铁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汪口村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村前碧水汪汪而得名,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行政村辖13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960余户,人口达3400余人,耕地面积3702亩,水田2588亩,主产茶叶、稻谷、木材等。

曾作为皖南古民居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沿革

据《永川俞氏宗谱载》,歙县簧墩俞昌迁婺源的第九代孙,宋代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宋大观三年(1110),由附近陈平坞(已废),迁到今汪口村后的郑婆坞(现俞林标宅前),再由郑婆坞逐渐向河边扩展。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从此,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

1263----1380年前后,汪口村的人口剧增,俞氏祖先励精图治,一批民居逐步兴建,汪口村初具规模。

1375年前后,明代官府还在汪口设立了第一个行政机构--用于投递公文的汪口驿铺。

1405年--1687年,汪口的先人"亦儒亦商"跻身于徽商行列。当时汪口木业和茶业商人生意如日中天,他们苦心经营,财富迅速积累,一批官邸、商宅、祠堂、牌坊逐步兴建。汪口村的中心渐渐东移。

1730年后的乾隆盛世,汪口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俞氏宗祠、平渡堰、一经堂、懋德堂、四世大夫第、四宜轩、养源书屋、存与斋书院、柱史坊和同榜坊等著名建筑,都在此后的160年里相继建成。汪口官路正街,这条繁华了几个朝代的商业街,也在这近2个世纪中得到发展、完善。

清朝乾隆至光绪的近200年里,汪口俞氏中进士9人,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39人。这种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的途径,使汪口俞氏宗族财富急剧增加,势力日益强劲,达到鼎盛时期。

咸丰10年(1851),汪口村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火,民居被焚过半。星移斗转、王朝更迭,到民国初年,全村还有约480幢宅院,近百条巷路、18处溪埠、3座祠堂和2座牌坊。清末至民国期间,内忧外患,徽商衰落,封建宗法制度解体,汪口村的发展受挫、衰落。

1936年以来,从属婺源的汪口村经历了3次行政区划变动。特别是1949年划归江西管辖后,加上历次政治运动,对这个古村落的继承、保护、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婺源相对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加大了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婺源县人大常委会还于1998年通过了《婺源县文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婺源有许多古村落保存相当完整,汪口尤为突出。

地理环境

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压的西部,地理坐标:北纬29°21′33" ,东经117°59′13″,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

折叠气候

汪口村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C,常年平均降雨量1821MM,无霜期约252天,70%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

折叠地形

汪口村地处丘陵地带,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村落背靠逐渐升高、 呈五级台地的后龙山。汪口由一股正东水(江湾水)与另一股东北水(段莘水)在村南汇合。明净如练的河水由于村对岸葱郁的向山的阻拦而呈"U"形弯曲,形成村前一条"腰带水"的三面环水的半岛。自南向北,向山--段莘水--官路正街商市--村庄民居依次形成了汪口"山--水--市--居"的村落整体形态。

经济发展

汪口村又名"永川",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沧海桑田,村委会所在地汪口村距今有近1000年历史。历代续建的井泉沟渠、堤坝桥涵、村巷石阶、码头驳岸、水利设施、古树名木等古代乡村要素自然淳朴,保护良好,于2009年被评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当代新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殡葬改革等现代化乡村要素均落实到位,于2015年被评为 "全国宜居乡村"之一。

汪口是以农业为主的村落,盛产绿茶。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村里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72.74万元,(其中旅游业直接收入64.59万元),人均纯收入13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汪口村有全日制完小一所,在校学生248人,幼儿园一所,入托儿童34人。

卫生

有村卫生所5个和蛇伤防治所1个,从业人员8人。

通讯

汪口村通讯网络除程控电话以外,移动、联通的无线电话、有线电视均已畅通。

旅游资讯

交通:可从县城汽车北站乘坐县城至江湾、溪头、段莘的班车达到景区;也可乘坐出租车直达景区。周边景点 周边景点:北线:卧龙谷、彩虹桥、灵岩风景区、百柱字祠、理坑、严田古樟民谷园、思溪、延村、丛溪漂流

东线:李坑村、江湾镇、晓起村、江岭梯田风光

西线:鸳鸯湖、文公山

友情提示:08年婺源旅游股份公司新增通票制(范围共10个景点:大鄣山卧龙谷、江湾、李坑、彩虹桥、晓起、灵岩洞、思溪延村、汪口、文公山、百柱宗祠)分为三种:

1、一日游[三个景点通票]:门票价格110元/人次

2、二日精品游[四个景点通票]:门票价格138/人次

3、婺源深度游[五至六个景点通票]:门票价格150/人次

建筑

传统建筑

(一)空间布局总体概况汪口村前低后高,枕高山,面流水,

沿溪流由东向西延伸,迤逦展开。村前隔河的"向山"如一扇绿屏,气势壮观,使汪口发展形成了"山--水--市--居--田园风光"的村落布局形态。其村落空间的布局近似网形,以一条官路正街做"纲",十八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错落有致、纵横发展的小巷,将民居织成一个个"目"。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商铺夹道。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余家,官路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虽然明洪武年间以后,朝廷对民间建筑有严格的"三间"等级限制,但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余屋;子孙繁衍,不足以居,就以回廊三间的型制往后扩建。如该村"慎知堂"就有三进六堂,14个大小天井、2个塾馆及1个前院加一个花园。

(二)规模、设施及保存状况古街巷:古街1条,官路正街;古巷18条: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及60余条弄堂。石桥:聚星桥、曹公桥。古房屋:俞氏宗祠、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述德堂、慎知堂、生训堂、守训堂、积善堂、养源书院、存舆斋书院等计265幢,建筑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古水利设施:为使商船更好地通行和深水码头的建设,以及防洪缓水势的需要,婺源的大学者江永(1681年--1762年)在距汪口村水口处设计建造了"平渡堰"。堰坝成曲尺形。曲尺的长边拦河蓄水,曲尺的短边与河岸夹道形成通船航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通舟、蓄水、缓水势的矛盾,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古消防设施:一是有天井的大宅都置镇宅缸,既蓄水以防火灾。二是各房股添置水龙。三是在建筑结构上,如墙面不开大窗口、屋顶的封火墙、巷道及水沟等等。古排水设施:汪口村的地形前低后高,本身不易积水,村内又有18条随巷而建,直通大河的排水沟,因此,历史上汪口从未发生过水患。

建筑景点

汪口村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 。

俞氏宗祠

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祠堂包括花园、书院,总占地面积1116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进(门楼、享堂、寝堂)两个相连四合院落。前后进各五间,中进三间,木板卷棚做顶,青石板铺地。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

平渡堰

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

养源书屋

养源书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内有一棵古木樨。

存舆斋书院

坐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屋内除栅栏托和护净有几组简洁的线条雕刻外,再无一处雕刻。宅内挂着3副古木刻楹联,自上而下分别用楷书、隶书、行楷书写,书体流畅猷劲,落款均为"王杰",且有冶印。

一经堂

坐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一经堂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的门面砖雕、石雕简朴,而室内的梁、门、槛、护净等木雕则精雕细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讲究的排水系统。

俞念曾

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三进五间,院子北面有一间专供闺秀生活起居用的"绣楼",绣楼花槛雕工别致。正堂檐角、门面上下,砖、

石雕构图讲究,物体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大夫第

现存大夫第有两处。一处在李家巷,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库门的石雕精美绝伦。右隔壁还有一间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气势,保存也更完整。

生训堂

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内极少雕饰,梁枋上只雕几组简洁的线条,窗户上是很朴素的方格窗门。外墙用开砖装斗,前厅内墙用2米高,80公分宽的青石板做墙裙,庄重而坚固。

守训堂

建于乾隆年间,在柴薪巷内。超脊马头墙,有临巷更楼。进入大门通过更楼才进入院内。院子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花园边上是一个私熟馆。进入大门通过过道就是靠墙天井。正屋有一进三间,两厢二层结构。楼上正间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龛。俞运行宅建于清代。石库门枋上有飞檐戗角、重瓦斗拱的门罩。门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场景、花草等砖石雕刻。大院门楼内侧上方有麒麟送子砖雕。大门朝东,大门内是被徽商赋予聚财降福、四水归堂观念的高深天井。客座与厨房在东边,正厅与客座之间是女主人寝室。女主人寝室之所以设在此,是方便她内外兼顾照应周全。客座楼上是绣楼。

官路正街

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 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长街,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业码头的繁华。汪口村落地势前低后高,极具层次。先人出自于严防火烛,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虑,故从街头至街末,设置了从溪埠至村落纵深的酒坊、双桂、柴薪、四公、赌坊等十八条主要巷道;开设了与巷道相连的十八处溪埠码头。给当时河滩上常停泊的百十号商船装卸货物提供了方便,对汪口这个"草鞋码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

(一)名人和著述徽商"亦儒亦商"的风习,朱子故里崇尚教育的传 统浸濡、影响了村人。汪口村素来重视教育,自宋至民国,建有"存舆斋书院"、"四宜轩"、"心远书屋"、"岩筑山房"、"养源书屋"、"国民小学"等许多教育馆舍与机构,使汪口村成大器者比比皆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俞姓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

(二)民俗和民间艺术汪口村有敦厚淳朴的地方民俗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所有传统节日,有着十分隆重丰富的祭祀和娱乐习俗。正月要举行打字虎比赛,建有拱文亭、文昌阁等供文人墨客集会、进行吟诗作对的专门场所。一年之中,有36天要举行各种全村性的祭祀与娱乐活动,内容包括祭祖、祭神、灯彩、唱戏、同年会等等。汪口村仍在使用的方言里,保存着大量古徽语词汇音韵。

价值特色

价值

(1)中国古代乡村依托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制度,在汪口古村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之成为今人研究和了解已然消失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活化石"。宗族制度是聚族而居的乡村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制度。汪口是典型的宗族社会乡村。建有祠堂,其俞氏宗祠,现保存相当完好,还修有不同年代编写的族谱家乘。建立了由户长--房长--族长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一组织掌握

着"三田"的收支,掌握着制订村规、祠规、乡约和"开祠堂"处置村中事务的权力。汪口还将这些规约"膳列粉牌,悬挂祠内"。规约内容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也有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尊敬长老,济贫救灾,抚孤恤寡,护林防火,禁止赌博等有益规定。(2)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布局和规划建设,营造出汪口古村落"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建筑景观,在中国建设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风水"理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自然现象的天、地、风、水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住宅、村落选址的好坏可决定屋主和村子的兴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汪口是建筑与周边地形地貌、山水风光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村落的典型。汪口的建筑布局近似网形,以一条官路正街做"纲",十八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错落有致、纵横发展的小巷,将民居织成一个个"目"。"风水"学认为,网形不能钎井,所以汪口这个拥有千余人的古村落至今没有水井。

(3)源于孔子,盛于朱子的中国理学思想和尊儒重教的传统,渗透在汪口古村落的构成要素之中。发展到中国的南宋时期,婺源人朱熹弘扬光大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创立了"理学",成为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800余年的主流思想。朱子故里婺源以及汪口古村,历来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延至明清时期,汪口建有书院、文昌阁、文笔塔等教育场所和祈求文运昌盛的标志性或风水建筑。汪口村现存的书院有存舆斋书院、养源书屋。大夫第、一经堂、守训堂、懋德堂、生训堂、守训堂、政德堂、慎知堂等等,都是明清时期汪口村信奉理学的富商们的建筑精品。

(4)"徽商"为汪口古村落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使这个古村落成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徽商"留下的遗迹,汪口村依托水路交通有利条件发育成为一个因水兴商,以街为市的"商埠名村",在为数不多的皖南徽州商业交通型古村落中,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随着人口的发展,由于"地狭人众,力耕所出,不足以给",这种格局所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显得越来越贫乏。为了谋生的需要,汪口村人大量外出经商。300年来,多少年轻人一袭青衫,一裹干粮,风尘仆仆,闯荡通都大邑,日夜辛劳,从事茶、木、粮、棉、布、典等行业,参与开辟了称雄中国历史上商界著名的徽州商邦(简称"徽商")。他们经商的财富,相当一部分回流到家乡,置田地豪宅、筑街巷码头、浚河垒堰,建祠续谱、兴办书院,繁荣村落。皖南徽州地区古代水路交通要道有两条,一条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运河--长江,另一条就是从婺源境内发端的星江--乐安江--鄱阳湖--长江。汪口正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止此"的端点。古代商业"沿水而兴",在15世纪末至19世纪,汪口是皖南有名的商埠和货物集散地。为了便于商船通行和深水码头的建设,婺源的大学者江永(1681年--1762年)在距汪村水口设计建造了"平渡堰"。平渡堰的建成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加速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18个码头与村中南北向18条街巷对应相连,直达村落的纵深处,以便利货物集散。人流、物流的汇集,促进了汪口当地商业的繁荣。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是官路正街的商铺建筑多为二层,大门为可装御的长排木板,形制有前店后坊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等。除正街商贸外,在村中大街小巷,每天24小时都有流动小贩不停地吆喝穿行,热闹非凡。汪口古村的诸多构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

(5)汪口古村落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营建出一个理想的人工环境,提供了优越的人居条件,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乡村规划建设的范例,对于人居社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汪口的水路是婺源通往鄱、饶水系的端点码头。发达的交通优势使汪口成为名闻徽州一府六县的商埠名村。670多米长的官路正街,以街为市。河埠码头、商铺、货运集散场地等商业服务设施十分完备。汪口村的排水系统至今还保存完好,可以使用。为了防火需要,汪口村每年九月重阳节都有一个"水龙会",这天要在河滩检修水龙(消防器材),做消防演习,以备不虞之

需。上述这些可以证明,汪口古村落从村落选址、平面设计到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已经有自觉的规划意识,并在宗族的管理下,有效地组织了实施。

(6)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艺、极高的文化品位,使汪口古村落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杰作的博览园。汪口古村落清一色的徽派建筑,统一规整,墙连瓦望,蔚为壮观。外部表现为粉墙黛瓦、飞檐戗角;内部表现为四水归堂,木质构架;装饰上表现为"三雕"精美;布局上表现为规整灵活。全村265幢古建筑完好率达98%以上,汪口是完整地保存了徽派风貌的典型古村落之一。"粉墙黛瓦"是随着制砖、制瓦和石灰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南方多雨潮湿,砖墙瓦顶是挡雨排水的最好材料,粉墙则利于湿气挥发。"飞檐"的出现,建立在成熟的斗拱技术基础之上,可以远距离排泄屋顶雨水,使之不淋湿墙体和木质构件。"戗角"则是为封挡隔壁人家火灾的火势而筑的"马头墙"上的装饰。由于徽州古村中青壮年男子多外出为宦、经商,家中只有妇孺老人,为解决防盗问题,外墙上只有高处开很小的窗户,为解决室内采光、通风、排水等问题,"四水归堂"的内天井应运而生。房屋木架构或抬梁,或穿斗,多为二层,也有三层,肥梁瘦柱,不施油漆,以利于木质水份挥发,不易腐烂。就审美和观念层面而言,洁白的粉墙,黝黑的黛瓦与青山绿水相辉映,是最美的色彩搭配;飞檐戗角的曲线,富有最优美的视角形象;朴素的原木纹理与雕刻图案相得益彰,格外典雅;天井则被人们赋予了采天地之灵气,聚肥水财气于一家的观念色彩。伴随着生产工具和材料工艺的不断改进,徽派古建筑出现了斜撑、斗拱、卷棚、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等等建筑技艺,使婺源的古建筑愈显华丽、壮美、气派。大梁多为用料硕大的"冬瓜梁",立柱由明代梭形向方形转化,梁与柱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柱及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多用青石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砖雕、石雕、木雕由浅雕向深雕、圆雕、透雕、镂空雕发展,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文化气息浓厚。汪口古建筑的文化品位除了表现在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内容的文化底蕴之外,还表现在:每幢建筑都取有雅致的堂名,反映主人的志向心愿;室内家具装饰典雅清幽,八仙桌、太师椅、压

画桌、时钟、东瓶、西镜、书案、茶几,无不散发书香气息;屋内柱子和板壁上挂有楹联、字画,摆设古董橱、架,体现出"书乡"人家的情趣。

特色

汪口是一个由于水路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商业性古村。理由有二:(1)由于"地狭人众,力耕所出,不足以给",明代中叶开始,汪口人大量外出经商,参与开辟了称雄中国商界的徽商时代。(2)明清时期,徽州交通"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即江西一线),一从杭、严(即浙江一线),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汪口古村正处在由徽入饶水路的端点。十八个溪埠码头与十八条街巷相连,中间有官路正街以路为市,使汪口成为一个万商云集、舟船相连的"商埠名村"。汪口古村的诸多构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曾对古徽州与古饶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区域范围的深远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吕]阳春曲·婺源九韵
【第十八期】汪口村——赣北无双景,江南第一祠
江西上饶婺源汪口古村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二)
【江西】白墙青瓦入画屏
【原创】谭山宜诗词作品:游汪口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