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科普 | 小心!你是不是总在习惯性失败
userphoto

2023.04.17 广东

关注

01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会失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份工作刚开始,心里已经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

一个游戏的规则还没完全弄明白,就告诉自己最后还是会输;

一段爱情刚刚萌芽,还没体会到爱的美好,就告诉自己反正终究会散去;

……

好像所有的事情,困难的、容易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在你这里就只有一个结果—失败。

有时候也会安慰自己:“既然注定会失败,不如安心享受过程。”但大多数的时候,你只是对自己说:“反正都是要失败,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出于这种消极的想法,你放弃了很多尝试的机会,然后看着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在人生展开新的旅程,只剩下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对于其他人的种种成就,你对自己说:“我就知道,自己永远是失败的那一个。”于是,你的人生仿佛真的被一个又一个的失败串联起来,开启了自己的习惯性失败之旅。

从概率上说,成功和失败永远是各占50%,而对于你来说,失败却成了100%。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真的做不好,而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就像我之前的一个来访者,他是一个大学生,在咨询室里,他不止一次说自己很喜欢现在的专业,但怎么都学不好,问我要怎么办。

开始我真的以为他成绩很差,可是后来才知道,他的成绩是班级里的前五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对他来说,只要不是满分,只要不是最好的那一个,都属于成绩差。

他告诉我,每一道错题就像刀子一样刻在他的心里。

从小时候开始,老师就会让学生把考试做错的题目记在一个错题本上,他从来都不这么做,他会因为错的每一道题而狠狠地惩罚自己,让自己永远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他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对于很多生活里的小事,他也会很容易“失败”。

跟同学聊天,一不小心说错话,他觉得是失败;

出门买东西,忘了砍价,买贵了,他觉得是失败;

好不容易约同学出去玩,玩得不尽兴,他也觉得是失败;

……

对于我的这个来访者来说,只要不是最好,都意味着失败。哪怕是犯了很小的错误,或者不符合内心的期待,对他来说就都是失败。

这样看来,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失败,根本无法走出失败的旋涡。

可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并非世界对他如此残酷,而是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一个人对自己的高标准往往与早期的重要他人有关系。

这个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启蒙老师,或者某个对他影响巨大的人。

比如,父母对他的要求严格,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就会予以惩罚,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把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内化于心。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父母对孩子本身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他的兄弟姐妹非常优秀。

这在无形中给了他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他就会不得不逼自己变得优秀,但是好像不管怎么努力,他就是追不上。

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也会产生“我怎么做都做不好”的感觉,从而造成感受上的习惯性失败,哪怕事实上他已经足够优秀。

02

失败的自证循环

我失败,因为觉得自己会失败。

有这样一个实验: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很容易就跳了出来,然后将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跳蚤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杯盖弹回,一周之后,即使生物学家取下盖子,跳蚤也跳不出来了。这就是“跳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像极了这只跳蚤。

曾经拼尽全力的考试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就告诉自己不适合考试,便不再尝试;曾经熬夜写下的文案被领导批得一无是处,便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有用,反正都做不好。

就这样,失败变成了一个自我证明的循环:我知道自己做不好,所以不再付出努力,而一旦选择不再努力,不再尝试,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其实,很多人所谓的习惯性失败,不过是连尝试都没有过的“顾影自怜”。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经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干、巧克力),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

沃尔特·米歇尔发现,孩子们越是把自己看作积极结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实验中选择延迟满足,控制冲动倾向。

也就是说,他越相信“我能做到”,就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而结果就是,他们真的做到了。

米歇尔说:

“这些孩子相信'我能做到’的效能感和自我力量会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础,并形成基于现实的乐观期盼。就这样,每一次成功都在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成功与成就感会形成一个循环,失败与失败感亦然,关键在于你是在构建成功循环还是失败循环。

03

如何打破失败循环?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连第一步都不曾迈出,连成功的可能性都没有留给自己。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句话看似刚劲有力又足够励志,被很多人当成人生信条,但是我觉得不要过于执着做到最好。

最好并没有一个标准,如果一开始就把事情定位到做到最好,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你连开始都没有,就已经放弃了。

有一段时间,一个朋友热衷于创业,每天都在寻找各种项目。一会儿想开亲子培训机构,一会儿又想做中国最好的咖啡馆。

考察来考察去,最终都放弃了,因为他发现不管迈向哪个领域,都已经有人做得足够好了。

而当朋友想着如果做不到最好,又何必开始时,他便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

没有开始的失败,其实是最大的失败。

如果想要走出习惯性失败的循环,建议你从0.1开始做起,只要开始了,一点一点向前,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当成功的信心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你便在不自觉间进入了一个成功循环。

所谓成功循环,即每一步的成功都会奠定下一步的信心,而下一步的信心,又会促进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便进入了良性循环。

走出习惯性失败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从0.1开始。

来源:桥恩心理QPsychlog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证你35岁以前成功的经典故事和九大秘籍
年初新年计划,你还在坚持完成吗?
趣味概念:跳蚤效应
心理课 | 打破自我设限,提升自我效能感
今日头条张一鸣最欣赏的成功特质你有吗,用棉花糖测一下|富日记
“延迟满足”越强越容易成功,4个方法提高你的延迟满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