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孩子犯错怎么惩罚?普通家长打孩子,高段位家长讲逻辑!

孩子不听话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做父母的难免会气极败坏,巴掌上孩子的身通常是父母最直接表达愤怒的方式。这就是简单粗暴的父母要打孩子的原因,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已经简单到除了打再也想不到别的方式了。


那么孩子会服打吗?




关于作者
婵婵 【小人儿书】主创Lydia的工作伙伴,三岁孩子的妈妈,图书编辑(曾经是全职妈妈),视读书和写作为骨灰级爱好。极少钻研具体的育儿方法,而喜欢探讨为人父母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且身体力行。


婵婵的公众号:深度育儿笔记(ID:shenduread)

打孩子,管用吗?
如果我们问任何一个打孩子屁股的父母:“这管用吗?”我们很可能得到这样的回答:“噢,其实不管用。但总是能管用那么一会儿。”

因为,撇开对打孩子这件事的所有感受不谈,即使支持打孩子的人也说不出这种惩罚能教孩子什么东西。这么说吧,最坏的情况是,打孩子是唯一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于是这种犯错和被惩罚的循环便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孩子可能会从挨打中学到其他很多东西,但其中没有一样是父母希望孩子学到的。通过形成一个用接受惩罚来抵消罪过的循环,孩子有可能成功地学会如何避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内疚,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挨打的代价后,他就可以毫无愧疚地重复这样的行为。有些孩子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账本,当他们在“罪过”一栏欠下的账目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通过挨打在“惩罚”一栏定期还清。账目平衡之后,这种孩子又会重新开始欠账。

“有时他们就是在找打!”为打孩子做辩护的父母这样说。这本身就是对父母的一个警告。那些想尽办法激怒父母来打自己的孩子,私下在自己账本上“罪行”那一栏欠下了债务,想通过让父母打自己把债务一笔勾销,因此,对这样的孩子恰恰不能打!


----本段内容引自《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会服打,因为服打了就抵消了他的罪过,他就不会再有可以促进生成自控力的内疚情绪了。当孩子的心理机制做出这样的调适时,他就一次比一次更能忍受挨打的痛苦,而父母也像吸毒了一样,必须一次次加大打的力度,才能让孩子被“挨打“吓住,暂时屈服。


所有打孩子的父母,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打得这么厉害的,都是日积月累,一步步的恶性循环。殴打是典型的成瘾行为。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明白,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合理的惩罚


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所有惩罚方式都与打孩子一样应该被禁止吗?不,我认为在养育孩子时需要一定的惩罚。


有些类型的惩罚可以传授孩子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也可以称得上是道德教育。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在养儿育女时普遍使用的一些惩罚办法。


让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6岁的玛格丽特正处于某种不可理喻的情绪之中。这是星期天的下午,她想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去公园玩,但外面快下雨了,似乎最好还是待在家里。妈妈试图让她用画画来打发时间,然后又让她给洋娃娃缝衣服,之后又让她剪一些图片贴在她的剪贴簿上。通常,这些活动都能吸引玛格丽特,但今天没有一样能让她有兴趣。她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停地发牢骚。她嘲笑妹妹,还抢妹妹手里的玩具。当父亲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她试图关掉电视机。


然后,她用刺耳的声音大声唱歌,想压住电视节目的声音。在遭到责备之后,她的牢骚更多了,还变本加厉,想出各种新方法来激惹父母、作弄妹妹,吵得客厅乱哄哄的。最后,父亲严厉地对她说,她必须离开客厅回自己房间去,当她觉得能够控制自己时才可以再回来与大家待在一起。

在这里,惩罚的教育目标摆在了玛格丽特的面前:如果她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一定要骚扰大家的话,她就必须暂时离开家庭活动。作为一种惩罚,这对于玛格丽特的行为来说,是一个合理、必然的结果。


这实际上是在告诉玛格丽特:“我们不能让你违拗、固执的行为打扰全家(不管这种行为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我们要求你必须回自己的房间,直到你觉得自己可以再次成为一名理智的家庭成员,我们才欢迎你回来和我们待在一起。”6 岁的玛格丽特不会看不出其中的逻辑,而这种惩罚的公正性也应该显而易见,至少在她平静下来之后是这样。


但是,现在让我们假设父亲改变了这个惩罚。他说:“现在,你回自己的房间,到吃晚饭时才准出来(假设此时是下午三点)。”这样的话,玛格丽特将不得不在自己的房间里煎熬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里,她可能会把全部的心思都用来想象如何复仇,而不是懊恼自己刚才那幼稚的行为。这样,她就从惩罚中就学不到什么东西。


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出一个原则:如果惩罚力度过大,超过了孩子能够忍受的范围,惩罚就毫无益处,只会加深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感觉,并会引起敌意和报复情绪。


没有哪个孩子能从这种极端的“驱逐”中获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要保持自己因为骚扰家人的安宁而产生的内疚感,或者只是记住自己为什么被驱逐,半个小时都太长了。所以,玛格丽特的父亲给玛格丽特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权——在她感到能够控制自己时,就可以回来与家人待在一起。这意味着,她可能要在自己的房间里待5 分钟、10 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无论多久,都取决于她在这种情况下让自己冷静下来所需要的时间。


让我们来看看,处理这个“周日下午的危机”的其他几种可能性。


假设在玛格丽特闹情绪时,父母试图跟她讲道理,或者他们试图刨根究底,要搞清楚什么事情让玛格丽特这样烦躁,以至于行为如此不理智。只要有可能,父母当然需要去找出原因并跟孩子讲道理。但问题是,当一个孩子非常失控时,他没有足够的理智来自己澄清误解,或者评估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很多好心的父母觉得,对于孩子的任何对抗都应该讲道理。我们都曾见过家里上演这样一幕:父母在面对一个尖声喊叫或者极为固执的孩子时,理智地分析他的行为。


但我认为,跟孩子讲道理最好等到他发完脾气,至少恢复了一部分的理智之后。拿玛格丽特来说,等她平静之后,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再与她谈谈她的行为可能比较恰当。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谈话不是一再重复批评孩子的错误,也不是去重新掀起一番争吵的话,那么也能起到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的作用。因为当孩子能够用理性分析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时,他就已经向控制自己的不理智行为迈出了一大步。


想象一下玛格丽特的父亲还会用的其他惩罚方式。假设玛格丽特对自己的新自行车引以为傲,而父亲也知道她有多么喜欢这辆自行车,便决定剥夺玛格丽特这几天骑自行车的权利,以此来惩罚她的行为。盛怒之下,很多父母会不假思索地抓住一项孩子最在意的权利,把剥夺这项权利作为对孩子的惩罚。


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剥夺玛格丽特骑自行车的权利与她星期日下午的表现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在孩子看来,这像是一种报复行为,而不是自己行为不当导致的合理后果。孩子从这种惩罚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反而会加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感觉,导致他很快就抹去自己为何招致这种惩罚的记忆。


另一方面,如果玛格丽特骑自行车无视父母的安全规定,那么就有理由剥夺她一两天或两三天骑自行车的权利。我们的批评也针对无论孩子犯什么错,都一律剥夺他看电视的权利的情况,这是当今深受父母喜爱的一种惩罚方式。


尽管许多父母声称在自己家里这种管教方法很管用,但不加区别地运用这种方法,教不会孩子任何东西,这只不过成为父母手中的一个武器而已。如果我们在管教孩子时,遵循让孩子获益的这一原则,那么,只有在孩子出现了与看电视相关的过错或者看电视过多时,才会剥夺他看电视的权利。


在事件与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能够让各种学习更加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惩罚要想有效并且能教给孩子东西,也必须要建立起逻辑关系的原因。在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占据主导地位,超越了他的魔法性思维时,孩子也想看到自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聪明的父母不仅不会打孩子,还会想办法去找到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孩子的所有惩罚方式都该被禁止吗?NO!
【以理服人】跟孩子讲道理有用吗?
温柔而有效的惩罚熊孩子,让自己成为讲理和冷静的榜样
孩子1~6岁时要抓紧立下的4个规矩,错过后别怪孩子难教
除了巴掌,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缺了这一步,你怎么管孩子都是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