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区分孩子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

开放式教育基地

个性化成长中心

点击关注LEAP教育

在这里,跃入成长新世界




某幼儿园里有个6岁的小男孩有天亲了班上小女孩的手,不是亲一个,而是亲了一圈人,有四五个。晚上回家后,一个小女孩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班上谁谁谁亲了她的手。“还亲谁了?”当妈妈的一听,马上警觉地问。小女孩说完,妈妈立刻挨个儿给家长打电话。第二天,几个家长找到老师问:你们班出了个小流氓,你怎么不管?老师听到此话害怕了,赶紧找园长:班上出事了,家长们来闹了......园长一听,也急了。

文  刘华杰、檀传宝


在心理学家眼中,这些家长、老师,是把成年人的观念套在孩子身上了。一个6岁小男孩的吻,跟36岁男人的吻,能一样吗?大家可别只把这事当笑话看。如果处理不好,对那个小男孩的性心理及社会性发展,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典型地反映了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家长还不能明确区分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常常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问题定性,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常常使我们混淆不同性质的行为,特别是把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起来。结果,要么是把品德问题心理化,用心理学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要么是把心理问题误解为道德问题,用做德育的方式解决一些无关道德的心理问题。

这样一来,不仅会贻误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而且会使问题因为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解决而变得更加严重。
在上述事例中,家长和老师无疑犯了将正常的心理现象当成品德问题的错误——一个6岁小男孩的吻,跟36岁男人的吻,能一样吗?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这类误判还有很多,若处理不好,不只是会闹笑话,而且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尽管不可能将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绝对地、泾渭分明地分开,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二者相对的区分。
一 品德问题和价值观紧密相连,而心理问题一般和价值观无关
 
   道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规范,必然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品德不良的学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常常只是根据其错误的价值观有意识地行动而已。而当然们的价值观发生积极改变时,也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品德问题。
 
心理问题则不然。比如,有的学生经常盗取其他人钱物,以获利为目的的行为是品德问题。但有些偷窃行为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偷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当作商品交换,甚至把偷到的东西扔掉,而且这种盗窃的冲动难以遏制,即具有强迫症症状的“盗窃癖”。这时,就需要问题学生接受必要的心理帮助、心理治疗,不能指望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来改变其行为。
 
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如此不同,需要教育工作者仔细鉴别,因问题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二  品德问题常常反映了个人稳定的道德品质,而心理问题往往是应激性的心理或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说一个人品德不好时,就称其为“小人”或“坏人”,事实上就是对其道德人格的全部否定,意思是他一贯如此,具有稳定性。
 
心理问题具有应激性,是在某种环境的刺激或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现象。这种情况即使不止一次出现,也不能据此认为学生存在品德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别人的辱骂或挑衅刺激,而进行回击性的打骂。
我们可以根据两点将其归为心理问题:其一,该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这可能是遗传的或在同伴群体中后天习得的;其二,该生在家庭中经常遭受父母的暴力,或者,父母中有一方遭到家庭暴力,于是在一定情境下他很容易将对施暴者的愤怒释放或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当我们这样界定不良行为的性质时,就很容易从其交往对象和家长那里找到解决方案。
三  品德问题的产生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则往往是自我难以掌控的,即具有某种“强迫性”
 
   由于价值观是可以自主选择,所以,因品德问题而产生的行为具有一定自主性。他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也可以选择违反规范。但出现心理问题,当事人并不是在价值观的驱动下,而是在内部神经机能所控制的心理力量的驱动下,产生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无德行为”。某种意义上说,他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
比如有的男生喜欢窥探女厕所,尽管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但将其定性为心理问题更为恰当;有的学生总是在上课时说话、做小动作,违反课堂纪律,有可能是由多动症导致的,并非孩子有意与老师过不去。
上述两种情况都难以经由道德上的谴责或惩戒解决,而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或药物治疗。

四  不能将一定发展阶段的正常心理行为问题等同于道德问题


教育者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于一定时期的正常现象大惊小怪。

比如
给早恋学生贴上“不自重”、“轻浮”、“败坏班级风气”等道德标签;认为偶尔说谎的孩子是“坏孩子”。
事实上,“早恋”是中国特有的带有贬义价值判断的一个词,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将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一时期的恋爱称为“青春期恋爱”,强调其是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而产生的正常、健康的行为。对此,我们应当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说谎行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说谎,不应将其定性为品德问题,在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看来,害怕惩罚或获取好处是13岁以前的孩子主导的行为动机,所以,说谎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很正常的行为,一般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相应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失。对此,教育者需要有耐心。
 
总之,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一生的事情。学校教育者尤其应当把未成年的学生看作是道德上的未完成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轻易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作道德判断。德育工作者不能越界,将本应由心理咨询或治疗去解决的问题以德育的方式去解决。



【开学啦】LEAP私学

新体验,心成长|2016年LEAP教育“成长思维”夏令营(威海站)


沙漠勇士的草原柔情|2016年LEAP教育“驰骋原野,砥砺荒漠” 内蒙古主题夏令营


Captain,we are ready!|2016年LEAP教育“帆船与英语的奇遇”主题夏令营


成长在大海|2016年LEAP教育OP级帆船+成长思维主题夏令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想品德
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
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教育“屡犯错误”学生的三个策略
2016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练习题(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