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看待那些奇葩的“共享经济”创业?

像O2O(线上下单线下服务)一样,从外卖这种靠谱的行業迅速扩展到修电脑和洗车这样不太靠谱的行业,共享经济也从最初的共享汽车房屋,蔓延到共享私厨、厕纸和篮球,创业人不断展示爆棚的想象力。。。

那么共享经济到底适合哪些行业?哪些商品是明显不靠谱的?背后有什么规律?如果你要在共享经济领域创业,你想共享什么?

一、共享经济被后的经济学原理

1.耐用品

房子和汽车都是耐用品,耐用品的价值是在他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体现的,比如说要买一张桌子,这张桌子被我们购买的时候,我们虽然支付了全部价格,却还没有享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任何使用价值,这个价值会在我们将来使用的过程中慢慢体现。

而冰淇淋和苹果都是易耗品,一次消费后就无法再次使用,易耗品统统没用共享的价值。

桌椅板凳、家用电器、王羲之的书法、毕加索的画、充电宝、自行车都是耐用品,理论上都有被共享的可能性。

最近居然看到有人搞共享厕纸。。。实际上那并不是在共享厕纸,厕纸只能卖,不管是一包一包的卖,还是一张一张的卖都是卖,因为厕纸是一次性消费品,不可能第一个人用完了第二人再用。

2.贴现

然而生产耐用品的商家们却常常不耐烦,他们不愿意在生产出10万件产品后,还要组建一个租赁团队,客服团队,物流系统,研发电子系统,再把租赁网点铺到大街小巷,最后还要等5年才回本开始赚钱。他们宁可少挣一点,价格卖低一点,通过一锤子买卖收回成本和利润,这就是贴现。

用租房还是买房当例子的话,买房之前我们就知道这房子有50年的产权,如果租50年,最后付出的总价值显然会远远的超过这个房子现在的售价,而租赁产生的总价格其实反映了房屋在50年内能产生的最大价值。

但是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商他们都等不了50年。他们希望即使少收一点钱,也想在房屋盖好之后尽快收回成本,甚至没盖的时候就想尽早开始销售,即使少赚一些钱,他们也愿意达成这笔交易降价出售。

共享经济的模式本质上是一个与之反向的过程。我们并不是把多次重复的交易合并成一次交易降价出售,而是把本来一次性的交易拆分成多次,提高交易总价格。这显然要求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更好的耐心。

如果消费者判断商品将来的使用频率会比较低,那产品生命周期里通过使用产生的总价值低于当前售卖的价格,那他们就会倾向于租借,而不是购买它。相反,如果他们觉得将来会比较高频大量地使用这个产品,那这个产品实际创造的价值高于当前售卖价格,他们就会倾向于买下这个产品,而不是租借。

3.边际使用成本

我们可以想象另外一种生意,共享书籍。书这个产品是很奇特的,我们买这本书并不是为了书本身,除非你是买回家做装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买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这本书里的知识,但是在买书的瞬间能获得的只有书,书还没有给我们产生任何价值,只有付出努力后把这本书读完,我们才获得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这本书就没有用了吗?二手书店会告诉我们这本书我们看完了之后,还可以给另外一个人提供价值,甚至是100%的价值,也就说不管是新书还是二手书,在你看完这本书之后,你获得的价值其实是差不多的。

这也就是说书本身是耐用品,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它的使用价值再延长,用特殊的材料,塑料或者是其他耐撕耐磨的材料来印刷书籍的话,也许看一万次都不会损坏。一部分书籍是几乎每个人生下来之后都会看的,都有可能被要求看的,起码这部分书籍就很有被共享的价值。每个人只需要支付售价1/10的价格,一万个人的重复消费就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其实难以判断单次使用成本的高低,例如买车时,其实经常难以准确地预测将来十年中,我一定会高频地还是低频地用车,而这会增加我们的决策困难程度,我拿不准到底是买车划算,还是打车或租车划算,这时我们就更可能被厂商的广告影响,被社会习惯影响,这时同样的一个产品,租赁模式和销售模式就都有成立的可能性。

二、共享经济的前提 

1.租赁和归还产生的成本低

除了边际使用成本这一个因素之外,要成为一个合理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每次的消费者进行租赁行为产生的额外成本需要比较低,这里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比如说餐桌是一个明显的耐用品,但是如果有个公司告诉你说我们现在要做共享餐桌的生意,我们在楼下给你弄个营业点,你们每天吃饭的时候呢,就下去租一张桌子拿上楼,吃完了以后再还回去,每次租赁成本是一块钱,每天用不同的餐桌吃饭,这样的话你愿意尝试吗?当然不会,因为租赁行为本身的成本比较高,除了那一块钱的,你每一次吃饭的时候的便捷性也会受到影响,你把桌子从楼下搬上来的,这个时间和体力,这都是成本,就算商家负责搬运,最终的成本还是会加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共享餐桌很可能不是一个好生意。

2.冲动性需求要被立刻满足

满足冲动性需求的产品必须能够被立刻提供,如果冲动性消费的产品不能够被及时提供,那以任何商业模式运作都不成立,包括共享经济模式。

所以我们来想一想雨伞到底有没有被共享的价值?雨伞是耐用品,边际使用成本非常低,但因为用户只有在下雨时对雨伞产生需求,如同大太阳天对冰淇淋产生需求一样,需要立刻被满足,此外雨伞还需要在移动的过程中使用,没有人为了打伞而打伞,打伞是为了在避雨的过程中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点。这就导致了你需要把雨伞摆的到处都是,用户任何时候从任何一栋楼出发,都能拿到雨伞,做不到全覆盖,如果用户自己不买伞,就经常有淋雨的风险。

3.用共享的方式解决了某个痛点,且没有产生新痛点

如果共享解决了用户在使用该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某种痛点,那么共享模式很可能是严重加分项,这通常不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而是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过程中,某个用户痛点被解决了,如果这个共享模式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其实为了用户提供了一项额外的服务。

比如说充电宝这个东西不贵,大家都买得起,但共享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给充电宝本身充电的问题,也就说用户要用充电宝的时候,他头一天在家里面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劳动,把充电宝插到电源上,这样第二天才能使用这个充电宝。但是这就给用户多了一件事,在不需要充电宝的时候也也必须永远随身携带着这个充电宝已备不时之需,这就给用户多了第二件事,所以共享充电宝很大的优势是它解决了充电以外的痛点。

反过来看,要注意共享模式是否为产品带来新痛点。有的产品在以前的使用方式和使用习惯里面本来没有这个痛点,但是由于你走了共享的方式,导致新痛点产生,比如说共享衣服,为用户带来每天穿一款衣服的新价值的同时,也让消费者产生了新的顾虑——共享贴身穿的衣物卫生么?尽管你使用了非常好的消毒手段,保证不会有细菌病毒的传染,但还是完全违背用户以往的消费习惯,让市场形成这样的共识和并接受这样的新的模式会面临很大挑战。

4.产品性能过度

如果产品本身已经性能过度的话。这个产品就更有可能以共享的方式来获取最大价值。

比如说一个打印机,也许它是被设计成每月打印一万张。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可能我们打不到这么这么大的数量。那么这个打印机其实相对于我们的使用来说就是性能过度的。这时就可以考虑使用共享的方式把过剩的产能释放出来。

三、不是我想共享什么,而是什么能被共享 

1.初次使用投入较大

有的产品本身的价值较大,我们在一次性购买的时候遇到资金困难,这对我们来说是经常是重大决策,犹豫导致决策困难。即使是理智上知道用车频繁时买车比打车划算,但由于我这个现在要一下支付一大笔钱买车,甚至需要贷款才能买的下来,也会降低我们实际上的购买率,这时打车、短期租用、按需支付就又变成更优方案。

有的商品即使有很多符合共享经济的优点,但就因为售价便宜,导致每次繁琐的租借和归还,让人感觉很不划算。例如在美国的失败案例共享工具,买一个电钻回家只用两三次是很不划算,但为了省那几十美金要支付下载APP、网络支付、跑出去提货、用完再跑一趟归还,这一连串麻烦事让更多人选择还是买个新的放在家里,说不准什么时候还能用到呢。

2.非体验类,非快销品

共享经济本身要求被共享的最好是个商品。因为商品能够被重复大量的使用,服务却很难,每一次我们享受服务时都需要有人来提供这个服务,虽然有的服务看似共享,如游乐园的海盗船,一次可以乘坐50人,但不意味着这50人共享了服务,而是海盗船本来就是被设计成一次性服务50人,每一个席位还是只能服务一个人。

现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一些非体验性服务也可以被共享了,例如知识服务,一个老师讲的课可供十万人学习,虽然效果一定比面对面的小班教学差,但胜在价格低。

如前文所说,越耐用的商品越有被共享的价值,越快销的产品被共享的价值越低。能够被重复大量高频的使用,说明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没有快速降低,也就是说他买每多被使用一次,不会产生明显的边际使用成本。这可能是由于商品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就是不容易损坏,可能是他的维修成本非常低,也有可能是有一定的时效性。

3.尽量随时用,不要随地用

用户随时要用的产品好做,用户随地要用的产品难做,比如说共享充电宝,只在车站、机场等几个高频使用的区域投放,用户只要身处这些区域,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取用充电宝,但不能把带回家或者拿到公司里用。

尽管充电宝这个产品本身是一个随时随地使用的产品。但由于没有任何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提供充电宝给用户,所以只能削弱“随地”,也就是说找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如车站、飞机场、购物中心等。如果用户在这些区域的使用,已经足以支撑起整个商业模式,那就可以尝试。但考虑到它不能满足用户随地的使用的需求,所以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仍然需要自己购买充电宝,这个动作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在车站、飞机场、购物中心租赁充电宝的消费行为。当然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最大的威胁是电池技术的进步。。。如果5年后有了“充电5分钟,通话2个月”的电池技术,那充电宝本身都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随地的产品意味着你需要把产品铺的满世界都是,比如共享单车,这样用户才能在任何他想要使用这个产品的场景都方便的拿到这个产品,这通常意味着巨大的金钱投入,和长期时间的努力。

四、B2B、B2C还是C2C

我们知道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B2C的模式,C2C的模式,B2B模式。

由于共享经济本身的特性,C2C是一个更优的模式。因为它撬动了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企业本身只作为中介存在。而几乎任何领域的B2C共享模式都非常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为B2C本质上其实不是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源共享出来,而是企业一对多的租赁服务。

B2B的共享经济的案例较少,比较成功的是某工厂发现昂贵机床的空置率高,把设备上线,为众多小厂商提供分时租借的共享服务,远程作业,让没有经济实力的小厂商也可以按需使用昂贵的机床设备。

现在市场上除了共享房屋的巨头Airbnb,共享打车的滴滴Uber,热火朝天的共享单车,还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当然了,既然是租赁,就不可能说一个产品一辈子就租给一个人,只要是租给两个人以上,你也可以硬说这两个人共享了一件商品,但单本质上是租赁服务,而不是在共享什么。

总结

我们已经理解了共享经济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耐用品、贴现和边际使用成本),下次我们再看到有人说我要共享XXX,就可以从这3点评估到底靠谱靠谱:

1. 共享经济成立的前提

2. 共享经济适合哪些领域

3. 是否采用了最好的的商业模式(通常是C2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享衣服来袭!还有什么“共享模式”是创业者不能做的?
免费——最好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涨声”中续命
一篇文章告诉你 共享经济为什么能够成功
关于平台经济,你必须知道的4种效应
新媒之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