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总是输不起,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背后可能存在这5个因素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在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群体里,“输不起、不能接受一时落后”的心态非常普遍。尤其在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中,更加常见。

不少家长对此难以理解。因为其实很多孩子本来就挺优秀的,父母已经很满意了。又或者孩子得病后,父母已经降低要求和期待值了,但孩子还是无法释怀。用一些父母的话来说,“是孩子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而且,有时候孩子的情绪波动、症状复燃,就是因为又想起了以往的某次失败,又或者在现实中再次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陷入了自我否定。

这时候家长怎么劝、怎么说、怎么鼓励,他们都不愿意接受,并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家长该怎么办?怎么引导孩子从这个认知上的“死胡同”走出来呢?以下根据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以及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实践经验,为家长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孩子面对挫折、困难和落后时的这种心态和应对模式,当然是有问题的。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源于后天环境中的一些特定因素。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常常有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方面,可能孩子从小受到周围大人反复、长期的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一方面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理应保持优秀;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担心在别人眼中,自己是否变得不优秀了。

比如很多长辈喜欢夸自家的孩子“聪明”“天才”“比别的孩子强”“以后肯定上北大清华”等等。这容易让孩子以为自己就该如此,不能接受实际表现低于这些夸奖。

我们分享过的真实案例鸿宇,他是典型的双相障碍。生活比较顺心时,容易飘飘然,喜欢听别人的称赞,哪怕知道别人是阿谀奉承也照单全收;可当遇到一些挫折和打击,他马上觉得自己无能、无用,陷入抑郁发作。

在对他实施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时,我们发现他小时候长期被家里老人当众夸奖,而且是捧上了天,夸他聪明、能干,“以后至少是个市长”;周围的亲友纷纷附和,他成了全场焦点。

这种情景下,小孩子当然开心、满足,甚至是兴奋,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增长。但这种自信是脆弱的,鸿宇渐渐变得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能接受比赛、考试不如别人。他会感觉非常丢人、没面子,觉得“我这么厉害,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呢,别人会怎么看我呢”,继而严重地自我否定。

还有的孩子其实知道自己能力平平,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厉害。但因为过去一直被夸奖,他们不想失去这种美好的感觉,所以不惜给自己施加高压、甚至通过撒谎、吹牛的方式来维持形象。可当谎言被拆穿,或遇到一些无法掩盖的挫折时,他们很容易精神崩溃,一蹶不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方面,父母可能曾长期对孩子施加较大的压力,对孩子很严厉、要求高,是大众眼里的“虎妈”“鹰爸”。孩子逐渐将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就算后续父母降低了标准,但他们也不能接受。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追求完美、谨小慎微的强迫型人格特征,严重的话甚至发展为强迫型人格改变。有些父母发现孩子压力大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检查作业、反复整理书包等,这都是源于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

而且,不排除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有强迫型人格特征,也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对家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孩子更加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方面,可能孩子遭受过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多次经历被人贬低、嘲讽、侮辱等负性事件。这些创伤事件可令孩子出现多种负性情绪和不良认知。

比如感到沮丧、失落,认为自己真没用,被他人欺负,这是遇到挫折容易自我否定的根源之一。

又比如感到愤怒,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一口气,不能再让别人瞧不起。而很多孩子选择的“证明”方式就是学习成绩好、表现要优秀。

如果做到了他们会非常高兴,觉得扬眉吐气;可如果做不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再次被激活,他们便更加觉得愤怒、受伤,并自我否定。

第四方面,可能来自于父母一些无意识的“不良示范”。

比如有很多父母工作、生活压力大,身边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又或者对一些的社会事件深感不满,回到家里很容易发牢骚。当着孩子的面吐槽别人、埋怨工作单位、指责社会等等。

这些父母很有可能真的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遇事都怪别人;也有可能是太压抑了,只是为了跟家人一吐为快,释放压力,冷静下来后还是比较理性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很有可能受到不良的影响,逐渐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生活不如意时也有样学样,将责任归咎于外界。

第五方面,孩子在过去肯定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和打击,但父母没有意识抓紧这些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塑造出越挫越勇的性格和“高逆商”。

父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开始给予引导,越容易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模式。

可如果父母缺乏这个意识,甚至还贬低、指责孩子的话,孩子会一次次出现相同的不良认知模式,创伤不断加深。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为哪怕一点点挫折他们也接受不了。

总的来说,孩子“输不起”的心理根源往往不只一个,而是上述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甚至可能5个方面都有!

比如有的父母非常严厉,盲目“鸡娃”,孩子在高压下形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实效果明显,孩子因多才多艺、成绩优异反复被大人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内心自视过高。

可如果孩子不懂得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之道,遇到人际矛盾时,又容易遭受老师的严厉批评、同学的欺凌,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有的父母也容易走极端,孩子成绩好时将其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但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辱骂、贬低,这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根源之一。

更不用说现在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愤青”,遇事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怼天怼地,不自觉地影响了孩子的归因模式,事后也不懂得及时积极引导。孩子就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希望父母们先认真自我反省、反思,分析一下孩子的经历中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那如果找到一些根源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可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第一大步骤着眼于先让孩子从当下这次的失败和挫折中走出来。

孩子目前的情绪低落、烦躁、懊恼,父母要与孩子共情、理解他们的感受,不要表露出不以为意、轻视的态度。

父母尽量让孩子愿意向自己开口,说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父母要当好倾听者,听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共情,但不要擅自评论。倾诉这个行为本身就有助于孩子释放部分负性情绪。

倾听之后,父母再给予积极的引导。这里并不是让父母简单地劝孩子“看开一点”“已经很好啦”“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这些话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令孩子反感。

真正的积极引导应该是综合地、深入地分析挫折背后的原因,然后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打个比方,孩子一次重大考试没考好。父母可以首先帮助孩子分析主观因素,比如孩子本人哪些方面做得不足,是复习不够到位,还是欠缺考试技巧等等。这就是一个积极地自我反省的过程,避免孩子将责任都归咎于外界。

然后再分析客观因素,比如老师出题的难度整体增大,押题没押中,因身体不适没有发挥好等等。寻找客观因素的目的是让孩子避免完全的内归因,避免陷入自我否定。

分析了原因之后,父母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因为孩子难以一下子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恢复理性,在这一步中父母要先充当主导角色,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制定一些计划。说不定有的孩子情绪缓过来了,他们也会提出一些主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必备重点知识整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2022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题库(附题目答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竖式计算题600题(可直接打印)
广州疫情“火”了这碗汤,补气、健脾祛湿,还有抗病毒的作用
“怎么办,我阳了!”这篇漫画早看早知道!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